李白和高适,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李白和高适,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全网首创幽默对话体-----"古人面对面",看历史学博士以独到的诙谐、喷薄的热血,打通今人与古人沟通的经脉。(网友评论)

李白和高适,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01

高适,人才难得。不仅能活跃于民间,还能走红于庙堂。

他写过很多边塞诗,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唐朝边塞诗“四大天王”。

他的诗友中,最著名者是李白、杜甫。

他打过很多仗,最著名的战友,叫哥舒瀚。

他在仕途上爬得很高,甩一众诗人几条街,清高如李白、才高如王维、仕途达人如白居易,都未达到那样的高度。

就连贺知章那样的老油条,也望尘莫及。

高适,有唐一代,唯一封侯的大诗人。(《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死后更是被冠以“忠”的谥号,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他身上,有很多谜团。

最大的一个谜,是李白被抓进看守所,他居然置友情于不顾,不仅不搭救,还一脸“我不认识李白”的表情。

这种躲猫猫的态度,跟他的笔风很不相符。

这还是那个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高老师吗?

02

我能理解高适的不容易。

如果他有座右铭,我相信是下面这句:

“人生哪有什么成功,挺住意味着一切!”

高适一直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

就象他的名字——境界高远的地方,才是他的舒适区。

高适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激越的一生。

所以他热爱战场,最后也以边塞诗而闻名。

在61岁的生命里,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一直在奋斗、奋斗。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高适的人生,一直蹉跎到了49岁。

但生活和命运,最终还是褒奖了他。

让我们先看看他逆袭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03

李白和高适,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高适的家乡,河北景县

女皇武则天执政的最后一年(704年),高适出生于河北景县。

他生命的前20年,历史记载很少,估计跟我们一样,努力学习,生活枯躁。

20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到长安旅游,看一切都觉得新奇。

他想留在长安,可惜首都房租太贵,他很知趣,转身去了宋城(今河南商丘)。

在那里,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人类最原始的职业——种地。

这样的生活,一直过了7年整。

开元十九年(731年),他也快30岁了,觉得这样下去可能一辈子就废了,于是北上旅游。

在写诗的同时,开始与有权势的人拉关系。

他想加盟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以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都没有成功,别人看不起他。

生活没有起色,令人着急。

要知道王维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全国状元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高适也想走科举这条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赶到长安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

35岁再考,再次落第!

可能大家不懂古代落榜意味着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们,现在我们高考落榜了,还有很多谋生的招数。

但科举,真的是古代读书人的独木桥。

04

高适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敢在长安呆下去,房租餐饮太贵。

他不得不返回宋城,途中遇到一个从边塞回来的朋友,肚子里有点笔墨,写了一首边塞诗。

作为军事迷,高适随即写了一首《燕歌行并序》应和。

诗中为后人所赞的名句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看得出,他当时是个愤青。

自古愤青皆无奈,高适也一样。

他看到了长安的精彩、繁华和美丽,可是那跟他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将士在前方拼杀,可是我高适呢?毫无作为。

真的很难容忍。

他在诗里顺带YY了一下。

“我们当代的李将军在哪里?”

05

在宋城,高适继续蹉跎,以酒浇愁。

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出去散心。

去的地方,除了魏郡,还有楚地。

很快又到了新一年的春天,高适45岁。

朝廷发生了大事,大唐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他的门客董庭兰也因此离开长安,董是高适的好朋友。

冬日时分,高适与董庭兰在河南老家相遇,喝得昏天黑地,伸手不辨五指。

分手之际,他写出了一首豪情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能进入中国诗歌史的殿堂级作品。

此前,文人们写的告别诗,要么凄凉缠绵、怨天尤人,要么低徊伤感。

用今天的话说,不是太正能量。

而同样不得志的高适,却写出了空前的豪迈。

以豪迈写愤懑,看似不搭,实则水平极高。

06

李白和高适,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很快,高适同志的好运就来了。

在告别董大的第二年,也就是46岁时,科举的红榜上,终于出现了高适的名字。

但组织部门给他安排的职位,令他重归郁闷。

封丘尉,九品官。它的工作主要是,“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征,收率课调”。

也就是说,主要忙杂事,同时职低权轻。

这个岗位,白居易、孟郊、李商隐、王昌龄、颜真卿都呆过,发过牢骚。

他也想发牢骚,想了想,算了。

高适决定赌一把,毕竟已50岁,算进入晚年了。

他要去从军。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不是每个诗人都能杀敌于战场,运筹于帷幄。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决定无比正确。

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看中了他,并迅速任命他为掌书记(机要秘书)。

哥舒翰是唐朝很有名的一员猛将,对打突厥人很有经验,深得朝廷信任。

至于他为什么看中高适,可能是他喜欢边塞诗,也可能是因为高适跟他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哥将军以前也不成器,整天赌博喝酒,无所事事,一直到40岁仍然没有人生目标。

直到父亲去世后,哥将军才痛改前非,决心干出一番事业。

一个人只要醒悟,机会总会垂青于他。

07

哥舒翰成了高适人生中第一个伯乐。

几乎郁闷一生后,高适从此进入事业的快车道。

所谓,“野百合也有春天”,所谓,“笞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这里,囚徒要为高适点个大大的赞。

确实懂得抓机会。

走上这条道,他就没下来过。即使后来哥舒翰惨败、被杀,他仍能获得玄宗和肃宗父子的青睐,这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里,并不容易。

这是他跟诗人朋友们不一样的地方。

很多诗人,只能搞搞创作,喝点小酒,发点牢骚。

但高适显得更有政治头脑,知道如何在凶险的官场立足。

换作李白或杜甫那样的官场小白,恐怕早就被对手整死了。

高适终于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

虽然在年龄上没有什么优势,但高适晚年仕途坚挺,一路飘红。

——五十二岁,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五十三岁,随大老板唐玄宗至成都,不久被提拔为谏议大夫;

——同年十二月,高适升为淮南节度使,掌管大唐最富庶的地区,并组织军队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五十四岁,平定永王叛乱,并救睢阳之围;

——六十岁,任剑南节度使。

——六十一岁,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的个人声望,在封侯这一年,达到了顶点。

写了一辈子诗,现在才知道,写诗只是自己的副业。

08

李白和高适,历史上的恩怨情仇!

文章的最后,要揭开一个不解之谜。

李白入狱,为何高适没反应?

这件事,没有结论,只能靠历史资料来推断。

公元744年,40岁的落榜生高适,在一次鸡尾酒会上认识了李白。

当时李白已经是诗坛传奇、社会名流,而高适仍然蜗居在河南,人生没有方向。

可以想见高适对李白的崇拜。

他像个孩子一样,乐呵呵地跟着李白、杜甫,在河北、山东一带野游,不知疲倦。

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杜甫的记录,三个人可以睡一张床(“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

白天打猎寻仙,晚上喝酒对诗,好不畅快。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时间,高适才回到商丘,再次复习,准备科举考试。

他信任李白大哥和杜甫弟弟,引为知己。经常给他们写信,交流新诗,互相鼓劲。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投笔从戎,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他的伯乐,先是哥舒翰,后是唐玄宗和唐肃宗。

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但彼时,老天在他和李白之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事情是这样的。

李白觉得永王李璘有治天下的才华,果断前去投奔(投资眼光不是一般的差)。

而朝廷派去镇压叛乱的,正是刚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

高适联系到很多反对永王的军队,暗中策反永王的心腹。

他指挥打仗也很漂亮,永王很快战败。李白被俘虏,罪名是附逆,也就是参与谋反。

一般这种罪名,难逃一死。

李白当时的夫人找高适帮忙,高大人避而不见。

李白着急了,在浔阳的看守所里,亲自给高适写信,回忆了他们的友谊。最后问道,

“高大人现在发达了,能不能救救为兄?”

高适不仅没有救他,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回复和表情都没有。

如此冷静与理性,很不近人情。

如果你了解唐朝当时的政局,你就会理解高适的无奈。

走到那么核心的位置,高适的眼界很开阔,他的人生只剩下两个字。

权斗。

很多人都知道,他与李白的私人关系很好,正等着他做出错误的判断。

必须划清界限。

只要走错一步棋,别说营救李白,连自己都可能万劫不复。

前半生蹉跎,后半生凶险,这就是高适生命的全部。

09

好在李白的运气不错,他没有被判死刑,只是被流放到夜郎(今重庆綦江一带),半路又被放走。

只是从此,高适和李白,这对曾经的好朋友、患难之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一见如故,再见陌路,说的可能就是高适和李白吧?!

我曾设想过一个历史场面。

李白出狱,寻到高适,拨剑出鞘,要找他麻烦。

众所周知,李白的剑术,是不错的,他曾自称大唐第二,仅次于老师裴旻。

他曾多次在诗中杀人,有诗为证,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单人退群寇”;

“日杀三虎”。

现在,他似乎想在线下杀人了。

高适左右,将士们全都拨出了刀,亮晃晃一片。

高适哭笑不得,拍着李白的肩膀说——

“放下你的剑,我不会说抱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