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推荐书:吴晓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来源:有同名网剧在播,书在网易蜗牛读书上可免费阅读


01 基本信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作家吴晓乐根据自己在九个不同台湾家庭里当家教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故事汇聚而成。

作为台大法律毕业的吴晓乐毕业后作为家教老师一直辗转于不同的家庭之间,作为一个旁边者的角色,他记录下了九个家庭中九个孩子的故事。这里面有被逼着学习吓傻了的孩子;有出生于重男轻女家庭一直等待着父亲一句“女儿,你也辛苦了”的孩子;有在母亲眼里必须多动的孩子;有被母亲一直在比较的孩子;也有在和母亲将近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决定宽恕自己的孩子。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该书豆瓣评分8.4,出版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引发争议,被称为“亚洲版黑镜”。根据该书改变的同名网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评分8.4,190国同步放映,冲上日本Netflix人气剧集第一名。

书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来源于诗人纪伯伦(1883-1931)的《论孩子》,本书开篇引用了这首诗,诗的主题内容贯穿全篇,深刻的为我们揭露了父母之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02 写作风格和主题

在写作风格上,吴晓乐摒弃了对原生家庭的各种分析和批判,写作语言只是娓娓道来他看到的那些或许无力、或许悲伤又或许温暖的亲子故事。在对于孩子的家庭教养上,他没有下定结论去批判谁对谁错,而是以一个多元、完整的视觉去看待亲子冲突为何产生,双方各自的立场、想法和态度,世代关系的传承。力求去还原原生家庭的复杂性。

以一个旁观者用平时稳妥语言描写他人家庭故事的时候,给读者带来强烈感情共鸣的同时,又不至于陷入原生家庭的糟糕中无法自拔。使得作者善于煽情却又能很好处理理性,感性理性同时具在的状态去思考:亲子关系从何而来,又将去到何方,每一个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是什么样的,我们又为何期待一个孩子的到来。

让读者可以思考,在高压的社会期待中,如何去理解被异化的亲子关系和那些没有被看到的每个人身上的独特灵魂和独立个性。家庭本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为什么同时又充满了伤害和被伤害。

书中会以旁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因为不曾被好好疼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爱人的能力从来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如果爸爸妈妈不曾被正确爱过,那么她应该怎么去爱我们。

03 没有被爱过的妈妈怎么来爱我们

弗洛姆《爱的艺术》中写道: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而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也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爱是一种能力,而爱的方式学习学习,而在在最具有深刻连接的亲子关系中,往往也存在着伤痛,因为父母每一次错误的爱,都会给孩子留在难以磨灭的阴影,为个人的成长和塑造、往后的人生都埋下了一些伏笔。

在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中,它强调早期关系的重要性,其重要人物派德尔认为:婴儿早年习得并内化的是一种“关系”,个体可能认同任何他所经验到关系的一方,因此性暴力会代代相传。

也就是说,小时候经历过暴力、忽视、强迫等事件的人,对这种关系的经验会让我们认同“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说法,所以成年之后,也有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或者倾向去对待我们的下一代。

客体关系理论展示了家庭关系与伤害的复杂性,而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作者试图去探寻父母的经历和考量,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家庭伤害如何“代代相传”的真相,当然,这些故事中也有一些父母找到了破解“代代相传”噩梦的父母。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书中讲到的九个故事:人子与猫的孩子、一脉不相承、必须多动、私的迷思、他没有家了、天赋、衣柜中的小剧场、怪兽都聚到一起了、高才生的独白。在这些故事中,妈妈和孩子是出场次数最多,最为频繁的人物。

在《人子与猫的孩子》中,小圆的父亲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深谙社会规则和人际进退,在作者当家教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到,小圆的父亲常年在外出差工作,对小圆的学业成绩要求高,却对小圆和小圆妈妈平时的关心和陪伴很少。

当小圆成绩不好时,小圆父亲总是施加压力给小圆母亲,认为是小圆母亲没有好好管教,所以小圆成绩才不好。

于是小圆母亲总是要求小圆好好念书,成绩稍有不好,习题还不会做,便会对小圆轻则痛骂,重则上手直接打,导致小圆觉得只要犯错,拳脚就会过来,所以只要一见到题,一要考试就紧张,像傻了一样,原来会做的题后面也不会了。而在学习上,只要小圆成绩不好,小圆母亲也会给学校里的老师和作者疯狂的打电话施加压力。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在很长时间里,小圆内心的害怕导致他依旧没有办法提高成绩。面对成绩糟糕的小圆,不归家的丈夫,小圆母亲终于放弃了,对小圆说:“你不认真念书,你爸爸都不想回家了。他说,你是扶不起的阿斗,让他很失望,看到你就心烦。怎么办?爸爸不想回家了。”

小圆母亲是家庭主妇,没有交际和自己的爱好。父母告诉她的是照顾好丈夫和儿子,所以她的存在价值肯定与否全部放到了丈夫身上,而丈夫给予的期望太高导致她没有办法一个人承担最后分流给了儿子小圆。

小圆的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让她觉得,要把儿子培养好才会得到丈夫的夸奖和注意。在爱人之间,对于这段关系的理解和定义,小圆母亲没有得到正确的爱,也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和孩子。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同样没被好好爱过的人还有茉莉,茉莉出身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茉莉还有一个哥哥,即便从小茉莉努力读书,考到了排名很高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父母像其他人炫耀的、夸奖的还是哥哥哥,即便她成绩是最好的。

她像一个影子一样,一直活在父母夸奖哥哥的身后。她考取了台湾省排名很靠前的大学,后来考上了研究所,教授很器重她,觉得她能力各方面都很强,想推荐她去美国念博士。但是招到了家人的,尤其是目前的强烈反对,认为她应该要去结婚,生小孩而不是再继续读书,认为茉莉读书度骚三十岁没有人娶她。

在这样的压力下,茉莉选择了和一个父母觉得很光线靓丽的但呆板木讷永信结婚。婚后的茉莉并不开心,她总是会想起当初教授问她的选择时说的话“只要你愿意,你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在这样的生活中,茉莉和永信生下了小叶,永信的家人觉得小叶太过安静不正常,觉得小叶有自闭症,永信觉得小叶太难照顾,关系更加疏离。参加妈妈会的时候周围人一直再问茉莉给小叶报什么兴趣班、补习班。

茉莉的母亲甚至有一次,给茉莉从乡下带来了偏方,可以生儿子的偏方。小叶不被周围人好好喜欢,但茉莉不想让小叶也和自己的人生一样,束缚太多,于是在其他人关注小叶成绩不好时,茉莉会看到小叶喜欢画画,而且画的很好。跟小叶说没关系,为小叶阻挡了很多周围人的高期待和高压求。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茉莉说,她只想让小叶开心勇敢的去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茉莉关于爱的救赎,她自己不曾被好好爱过,她知道这种痛,所以尽量去好好的爱女儿小叶。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认为: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会因为原生家庭绝望、痛苦和难过。但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不可治愈和改变。茉莉在小叶身上的看到的不一样的生命故事,对于茉莉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希望呢。

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去知道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利用周围环境,如看书,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支持的力量,不要让这种伤害延续下去。

03 缺失的父亲角色

在这本书中,吴晓乐的描写更多的展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而父亲的着笔不多。对父亲保有的描写中,父亲的角色大多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是在外工作,提供家庭保证的父亲形象。也有不负责任,生了孩子却选择抛弃的父亲形象。

无论提到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和角色,我们都能看到在九个家庭中,父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缺失的。他们努力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但却极少关心孩子的内心和成长。对于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双重打击。没有人他们的伤害为他们辩护,或是亲子沟通找到一种适合成长的方式。而父亲似乎以一种默许的方式去认同了这样的养育方式。努力工作是为了让孩子念上好学校,取得好成绩。

豆瓣评分8.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见原生家庭创伤复杂性

即便书中对于父亲的着墨不多,但也不难想到,父亲被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迫害,他们不爱孩子吗?不是,只是他们习惯于取得好成绩、好成绩得到关注、赞赏和爱的模式,他们也习惯于为家庭付出,提供经济支持便是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人教过他们,怎么去关心家人,妻子和孩子。他们也不知道,家庭是两个人多方面的彼此参与和共同承担和付出。

其实在这个高社会期待、价值单一的环境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受害者

04 总结

我们在说原生家庭伤害的时候,其实也需要去看到原生家庭的复杂性,当个人处在群体中时,单一社会评价标准、观念道德引发的“不同”,环境和个人的相互塑造,会致使一个人要有多么努力和多大勇气才能去挣脱这样深刻而微妙的影响。

但是当我们意识到了这样伤害,了解这种伤害的复杂性,感受到了这种伤害延续的危害性,我们便不至于陷入原生家庭的绝望中挣脱不出来,相反,会让我们更努力更完美的去重新塑造自己,利用看书学习,去阻碍这种伤害的持续和蔓延,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治愈我们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