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留学后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统计资料?

三二一跳


最近有个话题很是火热:国外留学生到底有多少人养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气质?

尤其是在国外回来后,对待中国自己的同胞时,动不动就把人权和自由挂在嘴巴上,然后说什么国外如何如何,本以为国内如何如何,却让自己大失所望的言论。——俨然把自己当做了国外回来的贵宾,必须得优待,殊不知只是被呆过了国外的虚荣所迷惑。

小学生留学的目的何在?到底想让孩子外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理念,这是现在很多家长都必须考虑清楚的。且不仅仅是小学生,现在的大学留学生更应该去深思熟虑!

不是说出国就是崇洋媚外,更不是说出国就是叛国背亲,留学是在清朝时就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出去的留学生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他们高效的运行结构,然后再待学有所成之后,尽可能地回国助力——这才是留学生应该有的品质,钱学森等一辈的榜样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可是,现在的留学却早已经不是为了学习技术,而是为了去进行所谓的“镀金”,用一段短暂的交流学习,先不说拿到的证书有多少含金量,就是单单头顶着“留学生”的帽子,就自觉比别人高一层。

这正是一些被西方国家霸凌多年的近代历史的后遗症——始终觉得国外就是好,就是高人一等,连吃饭用叉子都是一种讲究。

这本是可以理解,接受了当地的教育,就会接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有一点却万万不可——不可忘本——就是说在学会了使用叉子进食的环境下成长,是绝不能把使用筷子当做一种陋习和野蛮人的行径,而排斥和贬低。

这就是许多接受国外教育的留学生,最大的毛病,没有坚定的信念,更没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力,却把国外的一切奉信为“上帝的旨意”。

这是国外教育和国外文化的堡垒,也是它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没有吸收接纳,只有排斥和抵触。于是回到国内,就出现了“只喝矿泉水”、“隔离要跑步”、“嫌弃隔离条件差”等的“巨婴留学生”。

回到问题,我并不太支持小学留学,因为自己的文化还没有牢固,就去接触国外文化,会对孩子初高中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同和挑战。


玖抒教育


初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