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大军压境,粟裕选择撤退,部下质疑得四字真言,终全歼敌人

1945年5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重兵向天目山发动大规模进攻。大军压境,怎么办?粟裕经过慎重思考,认为死守是守不住的,因此决心驾驭敌情变化,当机立断,调整作战方针,采取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方针,寻机再战。这样的话,我方必须撤出新登,放弃天目山。

国民党大军压境,粟裕选择撤退,部下质疑得四字真言,终全歼敌人

对此,许多指战员思想不通。粟裕给出了四个字:敌变我变,他解释道:“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打仗也一样。敌人也是人,有脑筋,会走路,他打着打着变了招,我们就得跟着变招;即使他不变招,我们也常要根据战场的推演来变化打法。这就叫敌变我变,敌不变我也变,一个明智的指挥员必须有这种辩证头脑。”


由于粟裕深受部下信赖,命令很快得到执行。于是,粟裕调整战略部署,通过用撤出新登的“败相”、步步“溃退”离开天目山、撤退后方机关等一系列示形假象迷惑敌人,终于诱敌上钩。敌人果然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分兵冒进。粟裕及时抓住战机,突然命令部队杀了个回马枪,并乘胜扩大战果,痛快地粉碎了顽军第三次进攻。

国民党大军压境,粟裕选择撤退,部下质疑得四字真言,终全歼敌人

粟裕指挥的莱芜战役也充分反映了他善于根据敌情变化适时调整战役部署而取得战役胜利的军事才能。莱芜战役是一次比较典型的运动战。运动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情况多变,时间紧迫。因此,及时地掌握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地改变或修正作战计划,就成了战役指挥上必须关照好的一个关节问题。莱芜战役中,北线敌情发生了四次重大变化,粟裕根据变化情况,调整战役部署。

国民党大军压境,粟裕选择撤退,部下质疑得四字真言,终全歼敌人

莱芜战役,我军原决心在临沂外围诱歼南线之敌,但当发现敌情已起了变化,歼灭南线之敌暂无有利战机,而北线之敌孤军深入,攻歼取胜较有把握,即毅然地改变决心、北上歼敌。主力北移后,整个北线情况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但李仙洲集团分散部署在莱芜地区的基本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我军一面坚持歼灭该敌的既定决心,不为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一面根据情况的某些变化,和预见到的可能发展,适时地修正计划、变更部署,终于达成了全歼该敌的目的。

国民党大军压境,粟裕选择撤退,部下质疑得四字真言,终全歼敌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战场上情况也是时常运动变化的。要做到克敌制胜,根据战场上敌情变化适时调整战略部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粟裕对这一战术原则运用得非常娴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是粟裕喜爱的名言。“用兵之法,要在应变”。粟裕往往密切注视敌军动向,敌变我变,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作战部署。


【1】《粟裕军事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