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真的被满足了吗?|科学育儿有方法


今天晚餐是孩子最喜欢吃的意大利面。孩子早早地就把小手洗干净,坐在餐桌前开始等候。他可能有一些饿了,没过一会,他开始不耐烦地说:


“面条还没有好吗?为什么还要这么久?太久了!我不想再等了!”


我就想起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每次午餐之前老师就会给他们唱“谢饭歌”。于是我就说:那么让我们来唱一首感谢歌吧!我随口唱了一首歌,把歌词做了一些修改:我要感谢灯、感谢光,让我们可以看见。我还要感谢桌子,感谢椅子,让我们可以坐在这里享用晚餐。


孩子接过我的话:那我要感谢盘子,感谢筷子,让我们可以吃好吃的意大利面。


我说:嗯非常好!我要感谢空气净化器,让我们有清新的空气。


孩子:我要感谢水杯,让我渴了可以喝水!说完还打开盖子,喝了一口。就这样感谢来感谢去,厨房里的意大利面就端上来了。


我和孩子说:谢谢你的等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感谢,我觉得面条更好吃了,谢谢做出这么好吃的面的人!


孩子吃的很香,他说:对呀,面条真的是太好吃了!

“爬梯子”策略,延迟满足和等待并不是意味着失去,而是双倍的得到

看孩子吃的那么香。我想起了大家经常说的“延迟满足”。很多的家长经常问我,到底要怎么样提高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呢?其实,如果我们在等待的过程中,问一些孩子喜欢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有趣的游戏,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等待就会变得比较自然。我们可以帮助他一点一点接近目标,一点一点去学会延迟满足,这个过程就像爬梯子一样,不知不觉做成了之前做不到的,延迟满足也变得容易

当孩子能够做到了,也不要忘记去告诉孩子。孩子等待的这个行为,在妈妈的眼里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通过等待的过程,我们其实可以获得更加好的一个结果:

延迟满足和等待并不是意味着失去,而是双倍的得到。这种得到不限于物质肉眼看得见的,还有心理的收获和满足


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真的被满足了吗?|科学育儿有方法

发自内心满足的快乐


想吃“棉花糖”的小孩

我又想起了那个老掉牙的“棉花糖实验”(StanfordMarshmallowExperiment)。斯坦福大学的WalterMischel博士在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一个比较密闭的房间里,空无一物,孩子的面前有一个棉花糖。如果孩子能够在15分钟内不吃棉花糖的话,那么他就会可以得到吃到两个棉花糖,否则就只有一个。

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真的被满足了吗?|科学育儿有方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孩子已经等不及了,已经开始吃了。少数的三分之一的孩子忍住了,等到15分钟之后吃到两颗。心理学家们对这些孩子进行持续的跟踪直到高中毕业。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自己、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无论是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肥胖),以及其他指标上都有更优异的表现。


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真的被满足了吗?|科学育儿有方法

控制自己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分散注意力,说“我不要”是为了更好的得到“我想要”的

其实对于这么小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哪里能做到“我不要吃棉花糖”呢?自我控制对他们来说特别难,有些孩子甚至口水直流,舍不得吃只能用舌头舔一舔。说“不”,是一种强烈的意志力表现,而说“不要”,正是因为内心非常坚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观察实验录像里那些最后成功做到的孩子,确实是采取了一些策略,就是——分散注意力。分散注意力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 内在的:故意不去看、不去想棉花糖,心里想一些其他的事,让自己的思维不要专注在棉花糖上。
  • 外在的:弹弹舌头、摇晃自己的身体、唱个歌、走动身体、刻意做点其他的事分散对棉花糖的注意。
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真的被满足了吗?|科学育儿有方法

孩子在“我不要”(吃棉花糖)的力量中,发展出了“我要做什么”的能力(做点其他的分散注意力),而推动孩子这么去做的,正是孩子心中有坚定的“我想要”(吃棉花糖)的力量。这就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区别。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主管自我控制、分析思考、行动计划的是大脑前额叶区域。我们人类这个区域所占比例可比其他物种要大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宠物狗狗不会把狗粮存起来养老,而人类却会未雨绸缪。斯坦福大学的Kelly Mcgonigal教授说,前额叶不断的进化,可以控制我们去关注什么、想些什么,进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延迟满足只是帮助孩子在必要的时候学会等待,并不是和孩子较劲

现在很多的父母是有意识的开始去“锻炼”孩子的自控力,想让孩子学习延迟满足。孩子想买新玩具?不能马上给,得让孩子延迟满足一下。孩子想吃饼干?如果你能把房间收拾干净,那么就可以吃一小块......

如今不是缺少方法,而是方法太多。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刻意的去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只是帮助孩子在必要的时候学会等待,并不是让我们和孩子刻意较劲。我们都能够理解很多的父母,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其实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刻意的去进行所谓的“延迟满足”。我们更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的只是“回应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正视孩子,用我们本能的爱和尊重和孩子交流,远远比答应孩子、满足孩子想要的物质要求要来的重要得多。

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真的被满足了吗?|科学育儿有方法

立刻“回应需求”,而不是立刻“满足需求”

延迟满足的对立面是立刻满足,而“回应孩子的需求”“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是两回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要买一个新的汪汪队的拼图。我们可以回应孩子内心想拥有的欲望,围绕汪汪队拼图,和孩子展开讨论:

  • 你是怎么想到要买一个汪汪队的拼图的呢?(询问原因)
  • 你想要一个怎么样子的拼图?(让孩子描述)
  • 拼图里是你最喜欢的男主角阿奇吗?还是有你喜欢的哪只小狗?(更多细节)
  • 如果要买拼图,你想去哪里买?是去网上看看,还是去实体店买?(引发计划思考)
  • 我们可以将喜欢的汪汪队拼图放入购物车,对比看看自己最喜欢的。(满足内在需求)
  • 如果要去实体店购买,我们的预算是多少?需要多少钱?我们需要怎么做?(大脑思考、行动计划、延迟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帮助孩子不知不觉完成了延迟满足。因为我们回应了孩子内心想要的,孩子反而变得容易接受暂时得不到的事实了。我们帮助孩子在必要的时候学会了等待,并且更有耐心地接受。当孩子真正得到的时候,他们变得更加感恩和珍惜。他们知道得到的不易,并且在得到的过程中学习了计划、思考和规划。


太容易的得到,让孩子变成“白眼狼”

我见过一个孩子。妈妈平时总是要加班,陪孩子的时间少,心里对孩子不免总有些愧疚。因此每次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就会给孩子带点小饼干小零食。孩子每次吃也很高兴的,妈妈也感觉很好。但是有一次,妈妈因为有事忘记买小零食回家了,孩子竟然很生气,非但没有感恩,反而责怪妈妈:凭什么你今天不给我带?

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真的被满足了吗?|科学育儿有方法

皆因孩子太容易得到了,失去了感恩之心。孩子适当的需要,父母自然应该去满足。因为那包含着一份父母对孩子软软的、深深的爱,孩子也会带着基本的信任去探索世界。然而,也不需要太过于刻意,刻意地延迟满足或是立即满足,虽然仍旧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家长却也应该有所限制。“巧克力和冰激凌不能吃太多”,“汪汪队的动画片不能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 家长最终的目标是

让孩子学会去正视面对内心的愿望,学会适当的自我满足,也学会自我控制。这样才可以做到权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得失。

我们平时也要做到良好的自我行为模范,今日事今日毕、做好自我管理。孩子逐渐也会明白自己“我不要什么”、“我要做什么”,以及“我想要什么”。这是我们的人生也在修行的课题,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