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大学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万重山老师


几点自我约束要求,望共勉!

不要迟到

老师要不要在上课铃响起之前来到教室?

对于大学课堂而言,得到的答案并不唯一。有些老师担心,自己过快来到教室,会使同学们有些拘束,课间的教室氛围过于紧张,反而不利于教学的展开。这种担忧很有道理,但也许该“担忧”的并不是“早到”这一行为,大学老师“早到之后做了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上课铃没响,老师应该赋予学生自由和活力,尽量不要用课堂秩序的标准去评判他们。同学们也许会对你视而不见,嬉戏吵闹,这时候你不要发脾气,用和善的目光静静观察每个同学,坚持几次,同学们会知道,在下课时间,你和他们是可以打成一片的。

我们要明白,早到之后静静观察学生,是老师为自己争取教育资源。在学习压力不大的大学里,课间往往是同学们思维、社交最活跃的时候。对于老师而言,观察许多机灵的小脑瓜同时运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班里几位同学在策划“文化周”活动,其中一个同学突发奇想,解决了问题,老师观察到了,在课堂上表扬他“思维开阔”“做法积极有效”等等,绝对会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富于变化

前些年,一所211大学的学生发动了一场“课堂革命”,这一事件令我印象尤深,他们的旗帜也极为鲜明——“让PPT滚出教室”。

应上课、考核、备案的要求,PPT教案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课堂的“标配”。PPT在课堂的推广才不到10年,它可流通、可编辑、内容全、表现力强等特点远胜于传统板书,为什么它会受到排斥?

在现代大学里,会用PPT的老师太多,而会教学的老师太少。

一切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核心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给任意一方提供方便。真正的大学老师,应该是一位知识渊博、关爱学生的“多面手”,不仅在教室里能上课,在教室外也能讲学。

形式、手段的变化,也是师生一份难得的感动。

我曾经见过一位中年教授,一天晚上上选修课,突然间停电了。这位老师非但没有被打乱节奏,反而抛开书本、天马行空,讲得更生动灵活,富有情感。一片黑灯瞎火之中,学生们举着亮屏幕的手机,专心地参与到课堂中去。那一刻,时光美好得仿佛停止了一样。过了许多年,这位老师依然感叹“从今以后,也许再也碰不到这样夜晚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热闹的课堂,有可能是哗众取宠的“虚假繁荣”“泡沫经济”,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一个让学生受益颇多的课堂,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要时刻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细细体味课本的文章、案例。老师的提问必须精心结构,保证思维的深度、严谨性、讨论性。

比如论述“小提琴手”在一个乐队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然后提出“小提琴手是一个乐队中最重要的构成”的结论,号召同学们进行思考。在逐渐讨论中,他们从起初的“感觉不妥”,会深入到逻辑领域,得出“ ‘必不可少’只能论证必要性,不能得出‘更重要’的比较结论”这一信息。通过类似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便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第一堂课很关键

大学课程的第一堂课包含着许多信息:

1.老师和学生相互了解

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3.学生对老师教学特色的了解

4.老师对学生知识接受模式的探索

……

上好第一堂课,往往为今后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定下一个基调。所以,老师一定要精心备课、把握好教材和相关材料,对整个课堂的转承起落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好教具。在课堂上,尽量保持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才能,彰显观点。上好第一堂课,意味着这门课程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趣例和笑话,成就一个好课堂

幽默是沟通的艺术,它对于一个成功的大学课堂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真正的“趣例”和笑话,和哗众取宠、讲段子等等,完全是不一样的。

真正的趣例是教学的延伸,它可以活跃课堂、促进接受效果。老师讲一个非常贴切的趣例,学生会记得很久很久,忘不了这个趣例,就忘不了其中的知识点,也就忘不了这位老师。讲趣例,能让同学与老师的距离更为贴近。一方面会促进此前的知识吸收,另一方面也会创造出师生交流的机会。


多给自己充电

“成为大学老师”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相反,它意味着你“有章可循”的学习已经基本走到头了,接下来你提升自我的路,将更为艰难。

曾经有一位前辈和我说,大学老师无非就是做到两点:第一、关爱学,第二、知识水平过硬。大学老师需要关注许多领域,比如“学生”这一群体,有追求学术的同学,也有一般同学。这就要求一位导师能上好普通的课堂,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去帮助想要追求学术的同学。

针对课堂,老师需要翻阅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并主动与自己的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把阅读所得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或许有些老师会问“我又不是教育学院的老师,这么多领域,我怎么兼顾得过来?”知识到了一定层面,总是相互打通的。关注这些杂志,不仅能促进老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还有可能为你本专业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新思路。


知错就改,不怕向学生道歉

“言多必失”,在课堂上的另一种衍生,很有可能是“学多必杂”。

学杂了,就容易混乱。比如李白和李贺搞混了,杜甫和杜牧搞混了等等。如果你讲错了,或者某些做法处理错了,一定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被影响人认错,向学生们道歉。但如果不知错就改,今后无论再怎么努力,你都无法再赢回学生对你的信任。

男儿膝下有黄金,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更胜黄金。

当老师承认错误公开向学生致歉,做人、做事、歉意的内容,都会成为一种鲜活、可贵的教育资源,它带来的积极效果是非常大的。


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私

聪明、诚实的学生谁都喜欢,但作为老师,学生的情况是不可控的。退一步说,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就大学4年。

有的同学起点很高,但成长的高度有限;有的同学起点很低,但前途无可限量,4年时间,作为老师又能看得多长远?

教育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

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各自有着斑斓多姿的内心世界。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去尽量关注每一位同学,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发掘出他们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教育的本质始终是“成就一个人”,从未改变。一些小举动便能彰显你对学生的关心——和他开个善意的玩笑;夸夸他的长处;和他一起吃个饭、打个球……

善良和关爱,就像一颗种子,你埋下它,它便有权利憧憬收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全国上百所师范院校,“师范”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这句“学高为师,身正在为范”。知识不高就无法教育学生,行为不端便不能为学生树立楷模,这就是“师范”的要求。

短短的8个字,耗费了多少老师一生的心血。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求知的路途充满艰辛,但作为一个老师,你还需要为你的学生树立一个模范。大学老师,不仅是学者、知识分子、老师,更是一个正直的人,诚信的人。



加拿大的德里克


除了这一点:大学男教师不传出和女学生的绯闻、不性侵女学生,这样的大学老师就是好样的大学老师。

目前,只要提到大学,给人的感受就是大学老师绯闻不断。近日不是又冒出一宗性侵女生的事件吗?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雨磊就被学校开除了。

大学老师、教授,没有传出绯闻,就把心思放在教学、教研上,当然就可能是个好老师了。相反,如果老师的心思都放在女生身上,要想成为好老师那就很难了。你的看法呢?


一起来喝二两酒


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见老师的伟大。

我认为理想中的大学老师应该:

一,把学与教最佳结合,把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是循循善诱的教师,再也不是那种自命不凡的教师;下课后,是孜孜以求的老师,再也不是那种空对空从理论到理论的老师。

比如,应用教与学一体化设计,真正的上好每一堂教学课,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思考探索、合作交流中思考、理解知识。

二,传授给大学生年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

比如,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大学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与人文的情怀。

据知,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就业率,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素质,轻德育”的不良倾向。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大学教师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认为人文素养可以细化为五个方面: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高雅的意境。这五个方面需要我们的大学教师去奋斗去实施!

如一个大学老师能努力做到以上三条,那就是理想中的老师。任重道远,大学老师们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