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晋国出现父子决裂晋文公出走,而后来又出现三家分晋局面?

父子决裂尤其是兄弟相残这种家庭内斗惨剧在春秋时期极为常见,并非晋国所独有。开风气之先的是郑庄公,他“克段于鄢”,逼死了自己的弟弟,被后世儒家骂了两千年。

但这实在是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如齐桓公上位是和他哥公子纠比赛赛跑赢得的,事后他胁迫鲁国杀了这位亲哥哥;而齐桓公死后,他的四五个儿子们相互开战,打的如火如荼,连给他收尸的空都没有。其它国家这种事情也屡见不鲜,甚至连周天子的儿子们都相互争斗过(如晋文公平定的周王子带之乱)。

齐桓公是公认的春秋顶级牛人之一,连他都拿这种事情没办法,可见这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为什么晋国出现父子决裂晋文公出走,而后来又出现三家分晋局面?

个中原因,很多人会认为是规则、制度、人性或者历史发展趋势等原因,这些肯定都有道理,但我倾向于一个可能更具规律性的解释,那就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政治,它的参与人群和阶层必然是越来越扩大的,这个趋势注定难以阻挡,而一旦新的阶层参与进来并寻求主导地位,旧阶层就注定遭到挑战,相应的规则就会发生改变,新事物(相比传统多数是大逆不道或者说道德沦丧)一定出现。

如果说西周时代的政治主要是周天子在玩,那春秋初期就是周天子权威衰落,数百个诸侯们参与主流政治的过程。作为周天子,他当然不会乐意将主角的地位主动让出,但是诸侯中的霸主会教他怎么乖乖做人,这就有了郑庄公发动繻葛之战,将周天子打的颜面扫地。郑庄公和周天子是本家,还是三代以内的直系亲戚,这种争斗实质也是家族内斗惨剧,只是诸侯中还没谁真有胆子干掉周天子罢了。

所以没办法,政治人群必然扩大,而首先被扩大的诸侯阶层就注定要和周天子产生冲突,围绕周天子为核心的玩法或者说规则就必须要改变。于是,儒家痛恨的“周郑交质”等让礼乐制度礼崩乐坏的新做法、新事物就出现了。周天子怎么可以和一个诸侯国相互交换质子呢?天子威严何在?诸侯礼仪何在?但是新事物注定不可遏制。

为什么晋国出现父子决裂晋文公出走,而后来又出现三家分晋局面?

如果说从周天子到诸侯的政治人群扩大由郑庄公所引领,那从诸侯到卿大夫的扩大这一环节,则主要由晋国来引领。

同周天子和诸侯的矛盾一样,诸侯和卿大夫的矛盾必然也要从内斗开始,因为他们也是本家嘛。而封建分封制下,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老爸的爵位,其他的儿子只能降级分封,但这些人要参与政治,就必然要挑战嫡长子,而嫡长子又只有一个,于是内斗、争夺不仅不可避免,反而应是常态。如果道德对此无能无力,就算谴责痛骂也注定只是嘴炮。

但客观地说,相比齐国等其它国家,晋国在这方面似乎的确更有内斗的“天赋”甚至于说基因。

从最早的“曲沃代翼”开始,晋国就开了内斗的先河,可能符合规律的是,在晋国当时三大宗族之中,居然就是那个最没有继承资格或者说法理性最弱的曲沃一宗笑到了最后,这就是晋武公的贡献,以小宗而逆转了大宗,平定晋国,让周天子都觉得不像话,但又不能不默认。

其后晋献公担心各宗后代的公子作乱,将群公子聚集起来一勺烩了。晋献公不仅对自己的本家兄弟不客气,对自己的儿子下手也狠,他的太子被他逼得自杀,晋文公就是跑得快,要是真被逮到,估计就没有后来的人生传奇和霸业了。

为什么晋国出现父子决裂晋文公出走,而后来又出现三家分晋局面?

正因为晋国公族的人丁稀少,给了晋国公卿大夫们机会。将政治人群彻底扩大到卿大夫阶层的这个历史重任,最终交到了赵盾的头上,正是这个史上最早的权臣搞出了一个“设立公族大夫”的新玩法,所谓公族就是诸侯一族,晋国不是公族人少么,那就多设呗。

不要以为赵盾是担心晋国国君家族的生育和繁衍问题,他只是借此为名头,真正设立的公族大夫不是国君的儿子或者本家,而是卿大夫阶层中的人,这个新玩法无疑大大提升了卿大夫的地位和待遇,甚至从根本上冲击了诸侯的地位。

也就是说,赵盾和郑庄公一样,都做出了让本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并基本成为主流的重大贡献。由于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既然强大,也就自然会在无形中引领时代的发展,于是卿大夫阶层在各国都渐次兴起和效仿。这个群体的数量,自然又是诸侯数量的至少数百倍,这个人数优势自然会让他们成为社会政治的主要构成。

而历史复杂之处在于,由于礼乐文化的影响和社会根本制度变革的缓慢,虽然再也没有人把周天子当回事,但就是没有人敢干翻或者取代他,反而是将他踢出中央位置的诸侯们,居然远早于他被时代而抛弃。这些诸侯们,绝大多数被同类中的佼佼者——诸侯霸主所兼并和消灭,而诸侯霸主们又被公卿大夫所架空或取代,毕竟干翻一个诸侯国君,各方面的成本就不算高了。

于是,在晋国这个公卿大夫阶层最为强大的国家,出现三家分晋,应该是早晚的事。而中国政治史,就是参与人群逐渐扩大或者说阶层降级取代的过程,从天子到诸侯,从卿大夫到士,从士族到庶族,再到无产阶级。


请关注公众号【微存在】,获取更多文章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