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六世之餘烈,如果給這六個秦國君王所做貢獻排個順序,應該是怎麼樣的?

SamTsoi


我們先介紹下六世餘烈都是誰:

第一位,秦孝公,在此之前,秦國還很虛弱,曾一度被魏國按著打,被打的實在受不了了,於是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不負所托,將秦國改造的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儼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位,秦惠文王,1、此時的東方六國認識到單打獨鬥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了,於是他們採取合縱的策略對抗秦國。針對這一情況,秦惠文王任用張儀實行連橫策略,打破了六國的合縱。2、武功方面,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使秦國更為強盛。

第三位,秦武王,秦武王在位僅三年,但是就這三年的時間裡,還斬殺了六萬韓軍,拿下了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從此有了兵出函谷關的通道。


第四位,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56年,做了很多貢獻,最重要的有兩點:1、任用范雎為相,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進一步瓦解六國合縱之策。2、重用戰神白起,在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5萬,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消滅了東方六國的主力,為以後的統一大業掃除障礙。

第五位,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繼位三天就死了,沒什麼可說的。

第六位,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在位也僅有三年的時間,但是他也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1、建立東郡,切斷了六國合縱的通道,2、佔領了趙國三十七座城池,使還沒緩過氣來的趙國更是雪上加霜。

秦國自秦孝公以來,可以說六世代代都是明君,代代重用賢臣,代代皆有貢獻,正因為他們的努力,才能使贏政在即位後,橫掃六國,統一天下。

要給他們的貢獻排個名次的話,我覺得,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秦莊襄王>秦孝文王。(謝謝閱讀,歡迎關注,史料來源於《史記》等,圖片來源於網絡)


探索真歷史


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天下!秦國自孝公變法之後歷經六代君王而不改初心,始終堅持法家治國理念,始終堅持奮發圖強,最終使秦帝國成為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無論橫向還是縱向看,這都是十分罕見的,難能可貴,功蓋千古!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都是偉大的君主。一定要做個排名,個人意見如下:

第一名,秦孝公,秦國崛起第一君。痛定思痛,奮發圖強,廣召天下英才充實弱秦,鼎力支持衛鞅變法,找到一條最適合秦國發展的道路。一手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礎。與商鞅結成的君臣友誼堪稱千古佳話。友情有義,有勇有謀,幾乎沒有缺點。

第二名,昭襄王,惠文王之子,孝公之孫。遠交近攻,縱橫杯葛,亂世中發展了秦國的國力,巧妙地借力打力,避免了過早成為眾矢之的!最重要的,通過長平之戰和鄢郢之戰重創了趙國和楚國,為秦國東出掃清障礙。昭襄王之後,六國就是想聯合抗秦也已力有不怠!缺點是對武安君、范雎等功臣為的處置有意氣用事之嫌,器局不夠大。

第三名,惠文王,孝公長子。堅持變法不動搖,南收巴蜀,西固西戎,東鎮強魏,在孝公基礎上讓秦國實力大踏步前進,並第一次稱王。功勳卓著自不必言,但對秦國的大恩人商鞅太過殘酷,車裂,太傷人心。只有權謀,只有政治的機器人。

第四名,莊襄王,始皇帝嬴政之父。任期不長,有權相呂不韋輔佐,秦國保持了上升態勢。任內正式結束了西周時代,未絕其嗣;成功抵禦了東方六國聯軍,頂住了其它戰國的最後一次瘋狂反撲,為其子一掃六合打下基礎。個人能力不足,亦缺乏魅力,守成之君。

第五名,武烈王,惠文王嫡長子。羋月傳中那個著名的贏蕩。勇武過人,之可惜生在帝王家,要不會是一個很好的將軍。巴蜀平叛,奪韓宜陽,有抱負也有建樹,可惜做人太狂妄,舉九鼎而被壓死,戲劇性地結束了自己。

第六名,孝文王。昭襄王之子,做太子十年,做君王三天,為秦國曆史上最短命的君主。長期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中,命薄之人,沒有什麼建樹,也沒有什麼錯誤。

綜上,依次為秦孝公,昭襄王,惠文王,莊襄王,武烈王,孝文王。





週週說古今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與烈,振長策而於宇內”,這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很多人認為這六位秦君都是勵精圖治之主,其實裡面的水分很大,真正能稱得上英主的,最多隻有三位。

六世餘烈,最多隻有一半有所作為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在他的時代,秦國再次強大起來。他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國力大增,也開始有資本逐鹿中原。

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使得秦國從偏居西北,無法跨出函谷關,到奪取魏國河西之地,逼迫韓國簽訂盟約,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他是把秦國爵位從公變王的人物。當政期間,重用張儀連橫六國,手下能人甚多。

奪義渠、平巴蜀,東出函谷關,南下楚地,攻魏敗楚。秦惠文王時期,是秦國統一六國步伐的開始。



秦武王嬴蕩,公元前310年—前307年在位,他是一位喜愛武力的大力士國王。手下得寵者也以力士居多:任鄙、烏獲、孟說等人。和他父親的用人方針完全不同。

嬴蕩在位時期,雖然打敗過韓國,逼迫韓王求和,但他好勇鬥狠,最後在一場“舉鼎比賽”中受了內傷。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就氣絕身亡了。


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他當政時期,文有范雎,武有白起,攻三晉,敗齊楚,政事上有“遠交近攻”,軍事上有“長平之戰”。

嬴稷也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並且還已經達到了可以稱帝的資本。不少學者都認為:在秦昭襄王執政末期,秦國已經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

秦孝文王嬴柱,公元前250年在位,在位三天即去世,嬴柱做了十五年的太子,被戲稱為“戰國時期待機時間最長的太子”。

不過在他臨死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立為太子。也讓秦國順利地交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上。

秦莊襄王嬴子楚,公元前250年—前247年在位。子楚在位三年,就連續出兵攻打山東六國。雖然逼韓國割成皋求和,取了趙國太原、狼孟等地,攻下了魏國高都。

但走得太快容易扯到蛋,子楚開動的戰爭機器,終於使得六國再次合縱,在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指揮下,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合攻秦軍,一直攻到函谷關前才停下。秦軍所得之地全數被搶回,子楚三年的征伐之路全數盡毀。

所以按功績來看,六世應該排列為: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昭襄王嬴稷—秦武王嬴蕩—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孝文王嬴柱。


一貳一橙


秦始皇統一天下,在《過秦論》中有很詳細的記載是“奮六世之餘烈”,把六世分成了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基礎。


首先應該是秦孝公,秦孝公即位應該是秦國的一個轉折點。在孝公之前,秦國只是一個西錘邊境的弱小國家。國內十分貧窮,只能通過戰爭轉移國家注意力。

孝公繼位後,深感秦國問題之大。國內舊貴族拖累國家進步,國無賢才。頒佈了流傳千古的“招賢令”,商鞅入仕秦國,制訂了秦國的百年國策,秦國開始強大。

在秦孝公死後,第二梯隊就是惠文、武、昭襄等王,他們勵精圖治。根據孝公的國策,向南攻取漢中,在西面奪取了糧食產地巴蜀,向北攻打要害的領地,同時進攻東方的富庶之地。

在這第二梯隊時期,天下諸侯合縱連橫攻秦,秦七十二路散手一一破解。最終,秦國無敵於諸侯。

第三梯隊就是個打醬油的!秦始皇的爺爺和老爸是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兩個壽命不長,基本沒什麼建樹。但是,把強大的秦國交到秦始皇手裡就是功勞。


按照先後順序這就是秦國的“奮六世之餘烈”了吧。


歷史答疑官


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始皇帝嬴政之前的六位秦國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接下來我們先看看他們為秦國統一做的貢獻,最後再進行排序。

1、秦孝公:變法圖強擊敗魏國——商鞅變法。秦國強大,成為7國之首。(戰國中期)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秦惠文王:合縱連橫,破壞合縱(6國聯合)——張儀。剛剛強大。蘇秦提出合縱,張儀提出連橫。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第二層堅實基礎

3、秦武王:(3年執政:舉重扎死)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為秦統一中國打下第三層堅實基礎

4、秦昭襄王:在位56年,已經佔有壓倒性優勢。繼續東進,摧垮6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

5、秦孝文王:政治上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 軍事上秦孝文王的信仰是富國強兵,吞併六國。雖然因壽命原因沒完成志願,但其孫嬴政吞併六國,建立秦朝,算是完成了孝文王的遺願。

6、秦莊襄王:奪了一塊土地,建立了東郡,連接齊國和割斷了6國的南北合縱的通道;莊襄王利用趙國和燕國矛盾,佔領了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了趙國。並且始皇帝嬴政是他的兒子。

所以根據他們對秦國統一做出的貢獻,我的排序是1、秦孝公 2、秦惠文王 3、秦昭襄王 4、秦莊襄王 5、秦武王 6、秦孝文王

歡迎大家對我的評論提出不同的意見,您的幫助是我前進的助力!


老家伊濱的


我認為:既然是奮六世之餘烈,就不應該把秦始皇排進去。同時,秦始皇的爺爺秦孝文王只當了三天國君,也可忽略不計。

那麼所謂六世應該是: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

在這六位君王中,秦武王和秦莊襄王也都只當了兩三年的國君,功績並不大,是過渡式的君王,暫且排在後面。

因此,我的排序是(功績由大到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獻公、秦莊襄王、秦武王。

秦孝公推動商鞅變法,為秦國崛起打下了制度基礎,在世時還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將秦國勢力擴充到了黃河邊,個人認為功績最大。

秦惠文王在位26年,當政期間堅持了商鞅變法的制度,同時重用張儀等人,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可謂功績第二。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前41年都是母親羋太后當政,雖然取得很多功績,但很多是在母親和舅舅魏冉的決策下取得的,總體上不如前兩位,位居第三應該沒問題。

秦獻公在位23年,繼位後在秦國進行了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是秦國實現再度崛起的奠基人,排第四沒有問題。

秦莊襄王第五沒爭議,因為他生下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並讓秦始皇成為儲君,僅這一條就比秦武王強。

我的排序您認可嗎?歡迎討論。


孤舟釣江雪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內向不孤獨患者


剛學《過秦論》就有你這個


鉑金之驕傲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莊王,始皇帝


用戶19154862686


秦孝公 昭襄王 惠文王 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