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六世之余烈,如果给这六个秦国君王所做贡献排个顺序,应该是怎么样的?

SamTsoi


我们先介绍下六世余烈都是谁:

第一位,秦孝公,在此之前,秦国还很虚弱,曾一度被魏国按着打,被打的实在受不了了,于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不负所托,将秦国改造的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俨然就是一部战争机器,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1、此时的东方六国认识到单打独斗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了,于是他们采取合纵的策略对抗秦国。针对这一情况,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实行连横策略,打破了六国的合纵。2、武功方面,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使秦国更为强盛。

第三位,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仅三年,但是就这三年的时间里,还斩杀了六万韩军,拿下了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从此有了兵出函谷关的通道。


第四位,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56年,做了很多贡献,最重要的有两点:1、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进一步瓦解六国合纵之策。2、重用战神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5万,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消灭了东方六国的主力,为以后的统一大业扫除障碍。

第五位,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就死了,没什么可说的。

第六位,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也仅有三年的时间,但是他也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1、建立东郡,切断了六国合纵的通道,2、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使还没缓过气来的赵国更是雪上加霜。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可以说六世代代都是明君,代代重用贤臣,代代皆有贡献,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能使赢政在即位后,横扫六国,统一天下。

要给他们的贡献排个名次的话,我觉得,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秦庄襄王>秦孝文王。(谢谢阅读,欢迎关注,史料来源于《史记》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探索真历史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秦国自孝公变法之后历经六代君王而不改初心,始终坚持法家治国理念,始终坚持奋发图强,最终使秦帝国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看,这都是十分罕见的,难能可贵,功盖千古!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伟大的君主。一定要做个排名,个人意见如下:

第一名,秦孝公,秦国崛起第一君。痛定思痛,奋发图强,广召天下英才充实弱秦,鼎力支持卫鞅变法,找到一条最适合秦国发展的道路。一手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与商鞅结成的君臣友谊堪称千古佳话。友情有义,有勇有谋,几乎没有缺点。

第二名,昭襄王,惠文王之子,孝公之孙。远交近攻,纵横杯葛,乱世中发展了秦国的国力,巧妙地借力打力,避免了过早成为众矢之的!最重要的,通过长平之战和鄢郢之战重创了赵国和楚国,为秦国东出扫清障碍。昭襄王之后,六国就是想联合抗秦也已力有不怠!缺点是对武安君、范雎等功臣为的处置有意气用事之嫌,器局不够大。

第三名,惠文王,孝公长子。坚持变法不动摇,南收巴蜀,西固西戎,东镇强魏,在孝公基础上让秦国实力大踏步前进,并第一次称王。功勋卓著自不必言,但对秦国的大恩人商鞅太过残酷,车裂,太伤人心。只有权谋,只有政治的机器人。

第四名,庄襄王,始皇帝嬴政之父。任期不长,有权相吕不韦辅佐,秦国保持了上升态势。任内正式结束了西周时代,未绝其嗣;成功抵御了东方六国联军,顶住了其它战国的最后一次疯狂反扑,为其子一扫六合打下基础。个人能力不足,亦缺乏魅力,守成之君。

第五名,武烈王,惠文王嫡长子。芈月传中那个著名的赢荡。勇武过人,之可惜生在帝王家,要不会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巴蜀平叛,夺韩宜阳,有抱负也有建树,可惜做人太狂妄,举九鼎而被压死,戏剧性地结束了自己。

第六名,孝文王。昭襄王之子,做太子十年,做君王三天,为秦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君主。长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命薄之人,没有什么建树,也没有什么错误。

综上,依次为秦孝公,昭襄王,惠文王,庄襄王,武烈王,孝文王。





周周说古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与烈,振长策而于宇内”,这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很多人认为这六位秦君都是励精图治之主,其实里面的水分很大,真正能称得上英主的,最多只有三位。

六世余烈,最多只有一半有所作为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在他的时代,秦国再次强大起来。他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大增,也开始有资本逐鹿中原。

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使得秦国从偏居西北,无法跨出函谷关,到夺取魏国河西之地,逼迫韩国签订盟约,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他是把秦国爵位从公变王的人物。当政期间,重用张仪连横六国,手下能人甚多。

夺义渠、平巴蜀,东出函谷关,南下楚地,攻魏败楚。秦惠文王时期,是秦国统一六国步伐的开始。



秦武王嬴荡,公元前310年—前307年在位,他是一位喜爱武力的大力士国王。手下得宠者也以力士居多: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和他父亲的用人方针完全不同。

嬴荡在位时期,虽然打败过韩国,逼迫韩王求和,但他好勇斗狠,最后在一场“举鼎比赛”中受了内伤。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就气绝身亡了。


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他当政时期,文有范雎,武有白起,攻三晋,败齐楚,政事上有“远交近攻”,军事上有“长平之战”。

嬴稷也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并且还已经达到了可以称帝的资本。不少学者都认为:在秦昭襄王执政末期,秦国已经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秦孝文王嬴柱,公元前250年在位,在位三天即去世,嬴柱做了十五年的太子,被戏称为“战国时期待机时间最长的太子”。

不过在他临死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立为太子。也让秦国顺利地交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上。

秦庄襄王嬴子楚,公元前250年—前247年在位。子楚在位三年,就连续出兵攻打山东六国。虽然逼韩国割成皋求和,取了赵国太原、狼孟等地,攻下了魏国高都。

但走得太快容易扯到蛋,子楚开动的战争机器,终于使得六国再次合纵,在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指挥下,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合攻秦军,一直攻到函谷关前才停下。秦军所得之地全数被抢回,子楚三年的征伐之路全数尽毁。

所以按功绩来看,六世应该排列为: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秦武王嬴荡—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孝文王嬴柱。


一贰一橙


秦始皇统一天下,在《过秦论》中有很详细的记载是“奋六世之余烈”,把六世分成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础。


首先应该是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应该是秦国的一个转折点。在孝公之前,秦国只是一个西锤边境的弱小国家。国内十分贫穷,只能通过战争转移国家注意力。

孝公继位后,深感秦国问题之大。国内旧贵族拖累国家进步,国无贤才。颁布了流传千古的“招贤令”,商鞅入仕秦国,制订了秦国的百年国策,秦国开始强大。

在秦孝公死后,第二梯队就是惠文、武、昭襄等王,他们励精图治。根据孝公的国策,向南攻取汉中,在西面夺取了粮食产地巴蜀,向北攻打要害的领地,同时进攻东方的富庶之地。

在这第二梯队时期,天下诸侯合纵连横攻秦,秦七十二路散手一一破解。最终,秦国无敌于诸侯。

第三梯队就是个打酱油的!秦始皇的爷爷和老爸是孝文王、庄襄王。他们两个寿命不长,基本没什么建树。但是,把强大的秦国交到秦始皇手里就是功劳。


按照先后顺序这就是秦国的“奋六世之余烈”了吧。


历史答疑官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始皇帝嬴政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接下来我们先看看他们为秦国统一做的贡献,最后再进行排序。

1、秦孝公:变法图强击败魏国——商鞅变法。秦国强大,成为7国之首。(战国中期)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惠文王:合纵连横,破坏合纵(6国联合)——张仪。刚刚强大。苏秦提出合纵,张仪提出连横。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第二层坚实基础

3、秦武王:(3年执政:举重扎死)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为秦统一中国打下第三层坚实基础

4、秦昭襄王:在位56年,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继续东进,摧垮6国的主力,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5、秦孝文王:政治上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开放苑囿游乐。 军事上秦孝文王的信仰是富国强兵,吞并六国。虽然因寿命原因没完成志愿,但其孙嬴政吞并六国,建立秦朝,算是完成了孝文王的遗愿。

6、秦庄襄王:夺了一块土地,建立了东郡,连接齐国和割断了6国的南北合纵的通道;庄襄王利用赵国和燕国矛盾,占领了赵国37座城池,进一步削弱了赵国。并且始皇帝嬴政是他的儿子。

所以根据他们对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我的排序是1、秦孝公 2、秦惠文王 3、秦昭襄王 4、秦庄襄王 5、秦武王 6、秦孝文王

欢迎大家对我的评论提出不同的意见,您的帮助是我前进的助力!


老家伊滨的


我认为:既然是奋六世之余烈,就不应该把秦始皇排进去。同时,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只当了三天国君,也可忽略不计。

那么所谓六世应该是: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

在这六位君王中,秦武王和秦庄襄王也都只当了两三年的国君,功绩并不大,是过渡式的君王,暂且排在后面。

因此,我的排序是(功绩由大到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献公、秦庄襄王、秦武王。

秦孝公推动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打下了制度基础,在世时还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将秦国势力扩充到了黄河边,个人认为功绩最大。

秦惠文王在位26年,当政期间坚持了商鞅变法的制度,同时重用张仪等人,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可谓功绩第二。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前41年都是母亲芈太后当政,虽然取得很多功绩,但很多是在母亲和舅舅魏冉的决策下取得的,总体上不如前两位,位居第三应该没问题。

秦献公在位23年,继位后在秦国进行了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排第四没有问题。

秦庄襄王第五没争议,因为他生下来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并让秦始皇成为储君,仅这一条就比秦武王强。

我的排序您认可吗?欢迎讨论。


孤舟钓江雪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内向不孤独患者


刚学《过秦论》就有你这个


铂金之骄傲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王,始皇帝


用户19154862686


秦孝公 昭襄王 惠文王 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