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貞觀之治”嗎?

大馬哈魚12


感謝提問。

貞觀之治的形成還要從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生各種維度來衡量,也是歷朝歷代所謂盛世形成的重要組成因素。


李世民

李世民刨除篡改歷史以及亂倫的一些糟粕事以外,作為君主還是比較合格的,從晉陽起兵起征戰半生,為李唐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李淵冊封其為天策上將,開府儀同三司,也算是到了頂爵,直接威脅到了太子建成的地位。反之建成的能力也絕非史書和演繹中記載的那樣不堪,只從一點講:建成死後,隱太子舊黨時刻想著為建成復仇,包括魏徵,以魏徵的人品和個性,如果建成不堪,魏徵絕不會如此衷心效忠。

貞觀朝長安城

1、用人方面:魏徵歸降後,以直言敢諫著稱,確實匡正了李世民的一些過失,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點。同時期名臣較多,諸如早期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早逝)、岑文本、李靖、李積(徐茂公)、後期的馬周、諸遂良等人。

2、軍事方面: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3、經濟方面: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農民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唐朝也是少有的不歧視和壓制商業發展的王朝,開放通商口岸,加強民族融合以及國際交往,一時間長安城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

4、文化方面:李世民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並任命虞世南、歐陽詢、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一場場民族戰爭後,剛建立的初唐王朝終於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間,李世民以其知人善任、雄才偉略的帝王之力以及一眾名臣的的輔助,才得以出現貞觀之治,為未來一百多年的繁華奠定了重要基礎,所以,這並未是魏徵或者某一個的原因。

貞觀之治


長春靈公子


大家好,我是關中王,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一大批文臣武將共同努力,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魏徵是其中敢於直諫的代表,人們對唐太宗和魏徵最深的印象是一個明君能虛心納諫,一個性格耿直敢於直諫。

唐太宗用的貞觀年號出自《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思是以正道面對世人,唐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朝的極盛和迅速滅亡,時時刻刻告誡自己千萬不可走隋煬帝的老路,吸取隋亡的教訓。希望有人監督提醒自己,鼓勵臣下直言直諫,以保持較為開明的政治環境,魏徵就是其中敢於直諫的代表。

貞觀十一年(637)魏徵給唐太宗上了《諫太宗十思疏》的奏章,希望這十條內容唐太宗能好好深思,大概意是大唐立國不久,先要穩固根基,合理運用人力物力,像源泉一樣能細水長流。這樣的道理,像我魏徵地位地見識淺的人都知道,何況皇上你這樣聰明而且地位又高的國君呢!所以保持和平美好的環境,要居安思危,要節約杜絕鋪張浪費。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不能性情寬厚,不能克服慾望,這樣會動搖國家的根基。

之前一些君主開始勵精圖治,但能堅持到底的不多,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難。一旦成功就開始放縱自己,開始虐待臣民,嚇唬老百姓,臣民表面上恭敬,心裡確不服氣。民心就好比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要剋制自己的愛好,不可大興土木,身在高位更要謙虛自我約束,就像河流那樣處於低位下游,廣開言路就回避免受到矇蔽,才能罷黜佞邪。不要因為一時的高興和憤怒而獎賞或者處罰,能做好以上這些就能治理好天下!(完).........

謝謝大家的支持,歡迎評論!


關中王


因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貞觀之治”嗎?

李世民千古一帝,提出“以人為本的政治主張,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對內勸課農桑、百姓安居樂業國泰平安,虛心納諫,對外開疆拓土,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貞觀之治是李世民及他的文武群臣共同開創的。

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明得失”是其虛心納諫的典型代表,兩個都是高手,一個要證明自己是明君,一個就投其所好,各自成就在歷史上流下一段賢君良臣的千古佳話。

所以貞觀之治的開創主要因素在於李世民的“證明”,為了“證明”做採取必然的措施,而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是其中因素之一。

(圖片採用網絡)


閔遊記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鉅鹿郡(今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24功臣第四位。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家裡,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

魏徵對於大唐王朝的貢獻是極為頗大的。可是早說沒有魏徵,就沒有貞觀之治,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太成立。因為李世民本來自己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王,或許因為魏徵只是讓他少犯了幾次錯誤而已。所以我們只能說魏徵進一步促進了貞觀之治的形成,但是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乏味的生活1982


李世民善於納諫、重用各種人才是“貞觀之治”得以開創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和魏徵這一對明君賢臣組合是由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決定的。

李世民想當明君,甚至比別的皇帝想當明君的願望更強烈,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想想,他的皇位怎麼得來的啊?雖然唐朝開國他功不可沒,但李淵立的太子是他哥哥李建成。百姓可不會管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不是想自保,他們只知道結果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弒兄殺弟,逼迫父親退位,這皇位在很多人看來是來歷不正的。李世民為了在史書中留下好名聲,他必須勤政愛民、虛心納諫、開疆拓土,在史書留下一些好成績。

魏徵想當賢臣的願望也相當強烈,他可以說是“三姓家奴”啊!魏徵最初在瓦缸軍李密手下辦事,李密投降唐軍後魏徵也跟著降唐了,但沒多久又被竇建德俘虜了,魏徵就又任職於竇軍,竇建德最後被唐軍打敗,魏徵又一次降唐,但這次是在輔佐太子李建成,直到“玄武門之變”後,魏徵才找到他的“真命天子”李世民。古代臣子是特別講究“忠”這個字的,呂布因為前後幾次效忠不同的主人就一直被人歧視叫作“三姓家奴”,可想而知,魏徵心底裡也是特別想用“忠”這個字來掩蓋自己之前的經歷的。很慶幸,魏徵遇到的是心胸寬廣的李世民,君臣際會,譜寫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臣相得的佳話,也開闢了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


漫談文史八卦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夫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

任何事情都不能寄希望於一個人上,而是通過治國體系的完善來實現。而這個治國體系正是魏徵的政治抱負,正是因為前期李世民遵守了這三點才有了貞觀之治。後來魏徵死後,沒人再敢進諫,李世民統治的時期也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如果說一開始就沒有魏徵,那或許真的不會出現貞觀之治,從某種程度來說李世民和魏徵兩個人是互相成全,大家覺得呢?



嬉雅塗


“貞觀之治”的開創是由貞觀時期君臣一起努力的結果。魏徵直言敢諫固然重要,但是李世民的納諫如流更關鍵。貞觀之治的出現主要是李世民善於納諫以及善於用人。

古往今來敢於犯顏直諫的人很多,但是能像李世民和魏徵這對一樣流傳下來的,只此一家。

為何?因為君王往往不喜歡諫臣,更喜歡聽話照做的順臣。認為諫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但大氣的李世民卻鼓勵臣子進諫,正是到了他這裡,諫臣的權力才被加大,以前的諫官基本都是沒什麼實權的。

鏡子的理論是李世民自己提出來的,他本人就十分明白諫臣的重要性。所以就算沒有魏徵,李世民也會找到其他人做這面鏡子。但是不得不說,魏徵確實是一面非常好的“鏡子”

他的《諫太宗十思疏》還被清代的吳楚材選進了《古文觀止》。

魏徵很好地修正了李世民,也約束了李世民,正是在他的帶動下,貞觀一朝進諫的風氣都非常好。像當時的馬周、孫伏伽、褚遂良都是有名的敢諫之臣。有這樣一班大臣,加上英明睿智的李世民,“貞觀之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可以這麼說,李世民和魏徵相互成就了對方。

另外,我一開始看《舊唐書》時,就有一個猜測,李世民在位時表現得那麼善於納諫,除了本身的性格原因之外,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帝位來路不正,所以他不敢像一般的帝王那樣隨心所欲,他只能嚴格要求自己。他可能是想用自己的成績像世人證明自己登上帝位的正確性。


嬴一筆


我認為不應該這樣問,且我認為兩者之間雖然有一定的聯繫,但是並不能是因果關係。一個君王如果僅僅任用一人就能夠打造出盛世的話,那未免把歷史想得太簡單了。

首先貞觀之治的到來有它的客觀原因

1.隋末以來,社會喪亂,百姓流離失所,社會黑暗不堪,老百姓們渴望一個統一,渴望擁有安定的生活,經歷了以前的戰亂,老百姓們會好好耕作,感激到來的和平,社會的許多方面的矛盾,都會被統一帶來的和平與發展所掩蓋。

2.人口大量減少,大量的無主荒地出現,而唐朝實行的土地政策為均田制,如此一來,唐王朝有了更多的土地去分配給農民,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生活得到保障,生產的發展,文化的繁榮,軍事力量的強大時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的。

3.如此,我認為即使沒有李世民,沒有魏徵,貞觀年間的情況可能會差一些,但也不會差多少。

其次是貞觀之治的主觀原因

1.李世民是一位賢能的君主,即使沒有魏徵,也會出現高徵,宋徵。當然效果也許會差一點。

2.李世民的謀士不止魏徵一人,比魏徵能力強的人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只不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罷了。

最後,魏徵個人的攻擊是不可否認的,他對歷史的影響也是十分之大的,但是卻沒有到達歷史離不開他的地步。就像我們常說的,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一樣。


王建國xxy


魏徵是陽謀大家,治世良臣。有這樣的有道之人輔佐,才能開創貞觀之治。當然,李世民的確有經世濟民之才,包藏四海的胸襟,這也是貞觀一朝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


山人不知世事


貞觀之治總結就是四個字,主聖臣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