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购买前可以先私信咨询万娘娘相关课程详情。推出课程优惠活动,欢迎订阅学习

万娘娘精品课程推荐(直接点击链接即可进行了解)

“你,害怕吗?”


在近期央视推出的系列节目《战“疫”故事》中,这是出场率最高的一个问题。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不怕,哪有时间怕?”这是浏河派出所民警位洪明的回答。长长的密切接触者名单,他一刻也不敢耽误一个个寻访。直至累倒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研究一桩与疫情有关的口罩诈骗案,夜以继日琢磨了整整7天。

“怕。”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的护士郭琴,曾因照料病人而被感染新冠肺炎。确诊当天,她想了很久,突然感到内疚,觉得以前陪伴孩子太少了。但痊愈之后,她依然选择立即返岗,她说:“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战斗,我们是一个团体。”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80后快递小哥汪勇,在大年三十吃团圆饭时突然在朋友圈刷到一条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护士的求助。他花了一个小时做心理斗争,最后决定瞒着家人去接送这名护士下班。当天,他又陆续接送了十多名医护人员,“一路上,因为害怕,腿抖个不停。”

……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有人说,这些人是“平民英雄”,但也有人说,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普通人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英雄。


他们不过也只是寻常人家的儿女,他们会受伤、会害怕,甚至一边后悔一边往前冲。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凝视这份历史底稿时,也许有些感觉会被时间冲淡,有些记忆会随着时光流逝。但那些口罩下的面庞、逆行的身影、无畏的担当和生命的顽强,都将随着2020年的这段战“疫”故事一同被我们铭记,深深封存在每个国人的心底。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闻令即动的担当


武汉火神山医院,为武汉疫情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阻断作用。在全世界关注的眼光之下,以“中国速度”10天之内建成的火神山,再一次震惊了世界。

而这一切,实际上并不是奇迹。

1月23日中午,在武汉封城三个小时后,一封加急函送到了国机集团下属企业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请求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支持。

一个小时之后, 十七年前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建设图纸就传真到了武汉。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第二天一大早,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别人搀扶下走进会议室,他是十七年前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设计图纸的设计师,黄锡璆。

和黄老一起来的,还有一份手写的“请战书”:


鉴于以下三点——


1.本人是共产党员;


2.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


3.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历;


本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参加抗疫工程。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这张手写的“请战书”,每一笔每一划,都是老人家要为国“逆行”的决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舍我其谁的使命和担当。

可黄老说:“我不过是个普通人,我比较执着,我喜欢工作。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单位需要,我愿意一直工作下去。”

疫情发展与我们的速度相比,到底谁更快?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则是中国军人给出的答案。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2月2日晚,满载着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物资的8架大型军用运输机,全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1400名部队精锐医护,从听令出征,到军队医疗工作者的脚步声在火神山医院病房响起,不到12小时

这当中,就有46岁的宋彩萍。她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护理组组长,也是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30年戎马生涯,30载枕戈待旦,宋彩萍先后6次参加海上、高原卫勤任务,4次参加国际医疗救助活动,每次冲锋陷阵,她都奋不顾身。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红区”,是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每天,宋彩萍要么带头进“红区”,要么就守在距离“红区”最近的地方。

但“铁娘子”也会落泪。

远在陕西老家的妈妈打来电话,宋彩萍才记起自己还没嘱咐妈妈要注意防护疫情。她问家里口罩够不够用,结果纯朴的妈妈告诉她说:“够啊,我有3个呢,戴过了洗了还能用。”


“妈妈,一次性口罩洗了就不管用了!”宋彩萍一边说着,愧疚的眼泪夺眶而下。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他们说,中国军人,是一次次背我们趟过大难之河的凡人。


凡人都是有牵挂的,但穿了这身军装,就被赋予了不平凡的使命。

疫情虽险,吾往矣!

一夫当关的守护


《战“疫”故事》第十期节目里,有一个“痛点”——一份“防疫期间49名牺牲民警辅警名单”。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里面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份守护、一份担当、一个家庭的生死别离。

34岁的位洪明是太仓市公安局浏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春节以来,疫情防控日渐紧张,位洪明接到上海警方协查:一位上海老人来太仓农家乐游玩,回去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其密切接触人大约有80人。

一张长长的名单交到位洪明手里,他一刻也不敢耽误,带着同事一个个寻访,终于把名单上的每个人一一核实。

位洪明本科毕业于甘肃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浏河派出所里唯一一位公安专业研究生。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为了一桩疫情有关的口罩诈骗案,位洪明夜以继日琢磨了整整7天。到第8天,他将一张即将形成闭环的侦查导图放在浏河派出所副所长雷清源桌子上:


“雷所你看,在疫情面前,这群人还敢这么干!已经基本摸清情况,可以收网了。”

在他手绘的侦查导图上,从受害人到嫌疑人,一共8层关系网络,已经摸得清清楚楚写得明明白白,层层递进,指向明确,一目了然。


然而,也许是他太过劳累了,笑容还在脸上,身体却轰然倒下。打120、开窗通风、心肺复苏……救护车把他送往一公里外的浏河镇人民医院。可是,1个多小时后,噩耗传来:位洪明永远地离开了。

同事在帮他收拾遗物时,从案件信息里掉出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


“您好!我十分感谢您资助我,让我拥有宽敞明亮充满温暖的教室,使我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期待!谢谢!落款是连云港灌南县新安镇中心小学二(5)班 鱼筱熙”。

若不是这次的疫情,没人会知道,有一位警官,一直在默默地捐助鱼筱熙同学。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在那间大办公室里,位洪明的警服还挂在办公椅上,办公桌上还有一罐没有打开的奶粉。

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来来”,一个叫“往往”,他觉得这两个名字很热闹,显得自家人在这世上人丁兴旺。

如今,大宝5岁,二宝才19个月,他却从此不能再和家人来来往往了。

位洪明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什么是赤子之心,回答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彰显了什么是人间大爱。

我们深知,继续战斗是对奉献精神最好的传承,战胜疫情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受恩深处报恩时


“当年我们在重灾区,没有吃的,志愿者给我们送,没有住的,志愿者给我们搭帐篷,让我们感觉特别踏实。现在我有能力了,也想做一点让别人心里踏实的事。”


疫情当前,病毒把我们隔离成了一个个孤岛。志愿者群体的出现,给予了每座孤岛以方便、以生机、以希望。

其中一些人,他们因为曾经历经灾祸,却有幸被人救助,从陌生人身上汲取过温暖,所以深深懂得这漫漫黑夜中每一丝微光的可贵。所以,当他们终于有机会把这份恩情反馈给社会时,他们选择将这无声的温暖延续在更多人的心间。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王利是一个90后的女孩,她老家在四川绵竹,是汶川大地震亲历者。

同时她也是武汉疫情中的一名志愿者。12年前,未满18岁的王利与死神擦肩而过:汶川大地震夺走了她240名同学的生命,她幸运地逃了出来,家已坍塌成一片废墟。

地震后,很多志愿者来到灾区,在他们的帮助下,王利一家终于安顿了下来,她记下了这份恩情。但她也永远忘不了那个和母亲徒步走了近10公里的夜晚:“到处是满身献血的伤员,心里害怕又无助”。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前夜,当王利得知疫情形势变得严峻的时候,她的本能反应是赶紧逃。那种似曾相识的氛围,把她埋藏心底十多年的恐惧和慌乱,一下全都搅了起来。

也许是因为记忆中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熟悉的笑容,让她内心残余的温暖战胜了恐惧的阴影,最终王利选择做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无私者。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她放弃了回绵竹老家过年,报名社区保障车队,开启了以一名志愿者司机的身份,在“新家”武汉继续上路的日子。

从万家灯火中走来,为万家灯火而去。让孤岛成为群岛,让群岛成为大地。


不曾谋面的温暖


3月10日下午,武汉市16所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圆满完成历史使命。

休舱仪式当天,许多现场报道的记者看到这一幕不禁泪洒当场。他们中有些人,已经在武汉呆了50多天。他们是这座城“零距离的旁观者”,完整见证了新增病例从每天四位数到如今控制在个位数,甚至清零。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有句话说,没有生活在灾难的中心,你就永远读不懂城内人的伤口有多痛。那种夹杂着感动、欣喜、释放的复杂情绪,只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按下暂停键”的武汉,才懂。

武汉共青团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的志愿者杨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武汉广播电视台主持了多年心理咨询广播节目。自从疫情爆发后,杨馨一直想做点什么,因为她深知: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新冠肺炎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和隐痛要远远大于身体上的损害。

当得知许多轻症患者对于入住方舱产生不适,她第一时间前往武昌方舱医院,准备通过广播好好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当晚,杨馨按多年的制作经验,连夜准备了20分钟的广播节目。可第二天,节目刚刚开始,护士就收到了患者的投诉,说:“烦,不想听。”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出师不利,作为心理咨询师,杨馨并没有受打击,反而觉得自己来对了。她逐渐发现,很多患者都有恐慌情绪,不光惧怕陡然到来的生死病痛,还担心自己会被家人抛弃、被朋友遗忘,甚至有人担心就算康复,难免会在日后遭遇歧视。这份焦虑让不少人成宿成宿睡不着,一口饭也吃不下。

单节时长从一分钟重新开启:从一则小笑话,慢慢加入对患者比较实用的院方资讯,然后开始朗读诗歌和方舱日记……终于在第18天,一个5分钟的小笑话播放完毕,却没有任何人喊停,这个原本被频频喊停的广播小站,慢慢成为了众人心中抚慰人心的“方舱之声”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在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前夕,杨馨的单节播放时长达到了10分钟。而那名曾经因误解投诉她的病人,也通过热线转达了歉意。杨馨感受到了自己和方舱之间建立起来了一种特别的连接:就算我们不曾谋面,不曾对话,但是我曾走近过你们。

杨馨说:“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战胜病魔很重要,相当于变相增强了抵抗力”。但她不知道的是,方舱医院的“善始善终”离不开所有人的齐力同心,也始终伴随着一个温柔有力的声音,在那些终日惶恐不安的日子里,她的声音,就是一道心理“疫”墙。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我的名字对你有什么意义?

它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纯洁、温柔的回忆。

但是在你孤独、悲伤的日子,

请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

并且说:有人在思念我,

在世间我活在一个人的心里。”

中国“战”疫,是全民抗疫。在中国与瘟疫的千年战争中,我们从祈求神明到正面对抗,有多少不知姓名的平凡人在这场与时间对决的接力赛中奋力奔跑、前仆后继。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每一个人都是战士。


疫情会过去,但这些人和事却不会被忘却


武汉大学的樱花已经开了。往年,我们总是抱怨里面的人山人海,可这一次,我们竟开始怀念那尘世喧嚣。

惟愿花枝春满,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