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購買前可以先私信諮詢萬娘娘相關課程詳情。推出課程優惠活動,歡迎訂閱學習

萬娘娘精品課程推薦(直接點擊鏈接即可進行了解)

“你,害怕嗎?”


在近期央視推出的系列節目《戰“疫”故事》中,這是出場率最高的一個問題。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不怕,哪有時間怕?”這是瀏河派出所民警位洪明的回答。長長的密切接觸者名單,他一刻也不敢耽誤一個個尋訪。直至累倒前的最後一刻,他還在研究一樁與疫情有關的口罩詐騙案,夜以繼日琢磨了整整7天。

“怕。”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的護士郭琴,曾因照料病人而被感染新冠肺炎。確診當天,她想了很久,突然感到內疚,覺得以前陪伴孩子太少了。但痊癒之後,她依然選擇立即返崗,她說:“不能因為害怕而不去戰鬥,我們是一個團體。”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80後快遞小哥汪勇,在大年三十吃團圓飯時突然在朋友圈刷到一條來自武漢金銀潭醫院護士的求助。他花了一個小時做心理鬥爭,最後決定瞞著家人去接送這名護士下班。當天,他又陸續接送了十多名醫護人員,“一路上,因為害怕,腿抖個不停。”

……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有人說,這些人是“平民英雄”,但也有人說,我更願意稱他們為,普通人

這個世界,哪有什麼英雄。


他們不過也只是尋常人家的兒女,他們會受傷、會害怕,甚至一邊後悔一邊往前衝。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若干年後,當我們重新凝視這份歷史底稿時,也許有些感覺會被時間沖淡,有些記憶會隨著時光流逝。但那些口罩下的面龐、逆行的身影、無畏的擔當和生命的頑強,都將隨著2020年的這段戰“疫”故事一同被我們銘記,深深封存在每個國人的心底。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聞令即動的擔當


武漢火神山醫院,為武漢疫情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阻斷作用。在全世界關注的眼光之下,以“中國速度”10天之內建成的火神山,再一次震驚了世界。

而這一切,實際上並不是奇蹟。

1月23日中午,在武漢封城三個小時後,一封加急函送到了國機集團下屬企業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請求對武漢市建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醫院進行支持。

一個小時之後, 十七年前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建設圖紙就傳真到了武漢。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第二天一大早,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別人攙扶下走進會議室,他是十七年前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設計圖紙的設計師,黃錫璆。

和黃老一起來的,還有一份手寫的“請戰書”:


鑑於以下三點——


1.本人是共產黨員;


2.與其他年輕同事相比,家中牽掛少;


3.具有非典小湯山實戰經歷;


本人隨時聽從組織召喚,隨時準備參加抗疫工程。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這張手寫的“請戰書”,每一筆每一劃,都是老人家要為國“逆行”的決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捨我其誰的使命和擔當。

可黃老說:“我不過是個普通人,我比較執著,我喜歡工作。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單位需要,我願意一直工作下去。”

疫情發展與我們的速度相比,到底誰更快?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則是中國軍人給出的答案。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2月2日晚,滿載著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和物資的8架大型軍用運輸機,全部抵達武漢天河機場。1400名部隊精銳醫護,從聽令出征,到軍隊醫療工作者的腳步聲在火神山醫院病房響起,不到12小時

這當中,就有46歲的宋彩萍。她是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護理組組長,也是火神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30年戎馬生涯,30載枕戈待旦,宋彩萍先後6次參加海上、高原衛勤任務,4次參加國際醫療救助活動,每次衝鋒陷陣,她都奮不顧身。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紅區”,是抗疫醫院中重症隔離病房的別稱。每天,宋彩萍要麼帶頭進“紅區”,要麼就守在距離“紅區”最近的地方。

但“鐵娘子”也會落淚。

遠在陝西老家的媽媽打來電話,宋彩萍才記起自己還沒囑咐媽媽要注意防護疫情。她問家裡口罩夠不夠用,結果純樸的媽媽告訴她說:“夠啊,我有3個呢,戴過了洗了還能用。”


“媽媽,一次性口罩洗了就不管用了!”宋彩萍一邊說著,愧疚的眼淚奪眶而下。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他們說,中國軍人,是一次次揹我們趟過大難之河的凡人。


凡人都是有牽掛的,但穿了這身軍裝,就被賦予了不平凡的使命。

疫情雖險,吾往矣!

一夫當關的守護


《戰“疫”故事》第十期節目裡,有一個“痛點”——一份“防疫期間49名犧牲民警輔警名單”。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裡面的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一份守護、一份擔當、一個家庭的生死別離。

34歲的位洪明是太倉市公安局瀏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春節以來,疫情防控日漸緊張,位洪明接到上海警方協查:一位上海老人來太倉農家樂遊玩,回去後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其密切接觸人大約有80人。

一張長長的名單交到位洪明手裡,他一刻也不敢耽誤,帶著同事一個個尋訪,終於把名單上的每個人一一核實。

位洪明本科畢業於甘肅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專業,碩士就讀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是瀏河派出所裡唯一一位公安專業研究生。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為了一樁疫情有關的口罩詐騙案,位洪明夜以繼日琢磨了整整7天。到第8天,他將一張即將形成閉環的偵查導圖放在瀏河派出所副所長雷清源桌子上:


“雷所你看,在疫情面前,這群人還敢這麼幹!已經基本摸清情況,可以收網了。”

在他手繪的偵查導圖上,從受害人到嫌疑人,一共8層關係網絡,已經摸得清清楚楚寫得明明白白,層層遞進,指向明確,一目瞭然。


然而,也許是他太過勞累了,笑容還在臉上,身體卻轟然倒下。打120、開窗通風、心肺復甦……救護車把他送往一公里外的瀏河鎮人民醫院。可是,1個多小時後,噩耗傳來:位洪明永遠地離開了。

同事在幫他收拾遺物時,從案件信息裡掉出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


“您好!我十分感謝您資助我,讓我擁有寬敞明亮充滿溫暖的教室,使我更積極主動地學習,讓我對生活充滿信心、期待!謝謝!落款是連雲港灌南縣新安鎮中心小學二(5)班 魚筱熙”。

若不是這次的疫情,沒人會知道,有一位警官,一直在默默地捐助魚筱熙同學。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在那間大辦公室裡,位洪明的警服還掛在辦公椅上,辦公桌上還有一罐沒有打開的奶粉。

他有兩個女兒,一個叫“來來”,一個叫“往往”,他覺得這兩個名字很熱鬧,顯得自家人在這世上人丁興旺。

如今,大寶5歲,二寶才19個月,他卻從此不能再和家人來來往往了。

位洪明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什麼是赤子之心,回答了什麼是責任擔當,彰顯了什麼是人間大愛。

我們深知,繼續戰鬥是對奉獻精神最好的傳承,戰勝疫情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受恩深處報恩時


“當年我們在重災區,沒有吃的,志願者給我們送,沒有住的,志願者給我們搭帳篷,讓我們感覺特別踏實。現在我有能力了,也想做一點讓別人心裡踏實的事。”


疫情當前,病毒把我們隔離成了一個個孤島。志願者群體的出現,給予了每座孤島以方便、以生機、以希望。

其中一些人,他們因為曾經歷經災禍,卻有幸被人救助,從陌生人身上汲取過溫暖,所以深深懂得這漫漫黑夜中每一絲微光的可貴。所以,當他們終於有機會把這份恩情反饋給社會時,他們選擇將這無聲的溫暖延續在更多人的心間。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王利是一個90後的女孩,她老家在四川綿竹,是汶川大地震親歷者。

同時她也是武漢疫情中的一名志願者。12年前,未滿18歲的王利與死神擦肩而過:汶川大地震奪走了她240名同學的生命,她幸運地逃了出來,家已坍塌成一片廢墟。

地震後,很多志願者來到災區,在他們的幫助下,王利一家終於安頓了下來,她記下了這份恩情。但她也永遠忘不了那個和母親徒步走了近10公里的夜晚:“到處是滿身獻血的傷員,心裡害怕又無助”。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前夜,當王利得知疫情形勢變得嚴峻的時候,她的本能反應是趕緊逃。那種似曾相識的氛圍,把她埋藏心底十多年的恐懼和慌亂,一下全都攪了起來。

也許是因為記憶中那一張張陌生的面孔、熟悉的笑容,讓她內心殘餘的溫暖戰勝了恐懼的陰影,最終王利選擇做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無私者。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她放棄了回綿竹老家過年,報名社區保障車隊,開啟了以一名志願者司機的身份,在“新家”武漢繼續上路的日子。

從萬家燈火中走來,為萬家燈火而去。讓孤島成為群島,讓群島成為大地。


不曾謀面的溫暖


3月10日下午,武漢市16所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圓滿完成歷史使命。

休艙儀式當天,許多現場報道的記者看到這一幕不禁淚灑當場。他們中有些人,已經在武漢呆了50多天。他們是這座城“零距離的旁觀者”,完整見證了新增病例從每天四位數到如今控制在個位數,甚至清零。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有句話說,沒有生活在災難的中心,你就永遠讀不懂城內人的傷口有多痛。那種夾雜著感動、欣喜、釋放的複雜情緒,只有親身經歷過那個“按下暫停鍵”的武漢,才懂。

武漢共青團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熱線的志願者楊馨,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武漢廣播電視臺主持了多年心理諮詢廣播節目。自從疫情爆發後,楊馨一直想做點什麼,因為她深知:

對於很多患者來說,新冠肺炎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創傷和隱痛要遠遠大於身體上的損害。

當得知許多輕症患者對於入住方艙產生不適,她第一時間前往武昌方艙醫院,準備通過廣播好好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當晚,楊馨按多年的製作經驗,連夜準備了20分鐘的廣播節目。可第二天,節目剛剛開始,護士就收到了患者的投訴,說:“煩,不想聽。”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出師不利,作為心理諮詢師,楊馨並沒有受打擊,反而覺得自己來對了。她逐漸發現,很多患者都有恐慌情緒,不光懼怕陡然到來的生死病痛,還擔心自己會被家人拋棄、被朋友遺忘,甚至有人擔心就算康復,難免會在日後遭遇歧視。這份焦慮讓不少人成宿成宿睡不著,一口飯也吃不下。

單節時長從一分鐘重新開啟:從一則小笑話,慢慢加入對患者比較實用的院方資訊,然後開始朗讀詩歌和方艙日記……終於在第18天,一個5分鐘的小笑話播放完畢,卻沒有任何人喊停,這個原本被頻頻喊停的廣播小站,慢慢成為了眾人心中撫慰人心的“方艙之聲”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在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前夕,楊馨的單節播放時長達到了10分鐘。而那名曾經因誤解投訴她的病人,也通過熱線轉達了歉意。楊馨感受到了自己和方艙之間建立起來了一種特別的連接:就算我們不曾謀面,不曾對話,但是我曾走近過你們。

楊馨說:“積極的心理狀態對戰勝病魔很重要,相當於變相增強了抵抗力”。但她不知道的是,方艙醫院的“善始善終”離不開所有人的齊力同心,也始終伴隨著一個溫柔有力的聲音,在那些終日惶恐不安的日子裡,她的聲音,就是一道心理“疫”牆。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我的名字對你有什麼意義?

它不會給你的心靈帶來純潔、溫柔的回憶。

但是在你孤獨、悲傷的日子,

請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

並且說:有人在思念我,

在世間我活在一個人的心裡。”

中國“戰”疫,是全民抗疫。在中國與瘟疫的千年戰爭中,我們從祈求神明到正面對抗,有多少不知姓名的平凡人在這場與時間對決的接力賽中奮力奔跑、前仆後繼。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每一個人都是戰士。


疫情會過去,但這些人和事卻不會被忘卻


武漢大學的櫻花已經開了。往年,我們總是抱怨裡面的人山人海,可這一次,我們竟開始懷念那塵世喧囂。

惟願花枝春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