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扶貧奔小康——紅安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側記

抗疫扶貧奔小康——紅安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側記

“50多天沒回家,說不想家,那是假的。”3月13日,站在紅安縣上新集鎮鄭家衝村防疫卡口旁的駐村工作隊員老石搓了搓手,哈了口氣,緩緩說道。這天上午,我們坐在鄭家衝村部辦公室,從村書記李德文的敘述中,一點一點還原40多天來的抗“疫”春耕點滴。

鄭家衝村,位於紅安縣上新集鎮北部,多山林,少耕地,兩面靠山,主路沿著一條小河蜿蜒直上,通往鎮區的水源地——鄭家沖水庫。大部分房屋依勢而建,星點散落在山溝的兩側。

從前的鄭家衝,是典型的貧困村樣貌: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9個自然灣,山地丘陵地貌,兩面靠山,南面被鄭家沖水庫截斷,田地都是掛坡地、冷浸田,土地貧瘠,缺乏村級經濟載體,農業靠天收,交通不便,經濟孱弱,七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是名副其實的“窮山溝溝”。2016年,響應黨中央脫貧攻堅的號召,紅安縣委政法委派出精幹力量,組成工作專班,選派盧長海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而他們與鄭家衝的老老少少的“特殊緣分”,因為2020年2月初的一個緊急通知,被添上了更加濃厚的一筆。

最忠實的“夥伴”

2月2日,接緊急通知,駐村扶貧工作隊就地轉為疫情防控工作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的盧長海,顧不得家裡的瑣事,隨手抓起幾件替換衣物,就坐上了工作隊集中前往村部的夜車。與全村黨員一起,設卡口、豎標語、發放《一封信》、挨家挨戶摸排建立臺賬。武漢返鄉326人,黃岡返鄉1人,其他地區返鄉34人,這是他們初到的幾天跑下來的“戰果”;“勤洗手,勤通風,莫出門,有什麼困難,給我打電話。”這是他們重複得最多的話語;一個“電喇叭”和一副口罩,這是他們最忠實的夥伴。

最“崎嶇”的日常

座落在鄭家沖水庫那頭陳丹仲,是老盧他們心頭的第一個牽掛。腳程8里路的小壪,住著6位五保老人。疫情期間,大家都不能出門,老人生活怎麼辦?頭疼腦熱怎麼辦?一系列的問題,工作隊必須直面和解決。山路崎嶇,車輛不便通行,想要過去只能靠步行。而完成一個人的體溫測量只需要短短的幾秒鐘,但往返一趟,卻需要一個多小時。手提肩扛生活物資的工作隊,抱著“不漏一戶,不掉一人,不斷一天”的堅定信念,深深淺淺的腳印,踏滿了水庫旁的泥濘小路。一個來回走下來,常常大汗淋漓,但他們說,這只是他們“最崎嶇的日常”。

最“危險”的“談判”

一次“談判”的緊張氛圍,曾牽動所有人的心。2月初,村裡出現了一名確診病例,根據規定,家屬需要進行隔離。抱著自己沒有症狀就沒事的想法,患者的幾名家屬不願意配合工作,情緒激動,十分抗拒。“你們又在騙人,去縣裡隔離像坐牢一樣,憑什麼叫我去!”家屬中的兩名老人越說越激動,口罩都拉下了半截。看著一度面臨失控的場面,再看看身上有限的防護措施,前來勸說的人,心裡都有點發怵。“你們不相信我們,總得相信村裡的年輕人吧?隔離措施是為你們好,政府也會照顧好你們的生活,我來擔保!”老盧拉開前來勸說的眾人,自己卻向前踏了幾步。如果說這是一場戰鬥,那麼他全部的“裝備”就是一副口罩,和一顆為群眾服務的心。最終,“交戰”的雙方各退了一步:家屬中年輕人去縣城隔離點隔離,而兩名老人,考慮到年事已高,抗拒情緒嚴重,按照相關政策,折中選擇居家隔離,生活由工作隊和村裡協同負責安排妥當。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從被隔離起,工作隊一刻不忘關心幫助患者家屬,多次送去生活、防疫物資,米麵糧油菜,事無鉅細,患者家屬從一開始的不配合,也逐漸趨於平靜、理解和支持。在工作隊和村幹部的精心服務下,全家人平安度過隔離期,整村也再沒有一起感染的情況發生。

最暖心的傳遞

一個普普通通的電話,也曾引發一場情況緊急的“愛心傳遞”。“李書記嗎,我實在是冒得整了啊,看你能幫下忙不……”貧困戶李大叔在無奈與焦急之中,向村委打來這個求助電話。原來,李大叔的女兒,一直以來患有抑鬱症。從外地返鄉攜帶的四種需要長期服用的藥品,已經所剩無幾。事態緊急,想著眾人拾柴火焰高,老盧隨即將求助情況發到了單位的工作群。李大叔的包保幹部餘維果,此時正在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接到消息的他,將手中的工作交接好,立即趕往城區許可營業的幾家藥店,四處輾轉尋找到了三種藥物。政法委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信息員小韓,接到消息後也表示關切,並表示立即與精衛中心聯繫,幫忙尋找藥品。當天下午6點,精神衛生中心傳來回復:縣精神病醫院有藥!正當所有人為找齊藥物而高興的時候,如何送到李大叔手裡卻成了問題。精神病醫院距離鄭家衝村四十餘公里,需要穿越4個鎮區,在疫情防控交通管制的情況下,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通過多方求助,次日晚上,多次“換乘”的藥物,在鄭家衝村部集合,由老盧親自交到李大叔的手上。

“真沒想到自己沒抱很大希望的一個電話,卻牽動了這麼多人,大家為了自己一個小小的要求全力幫助,同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這樣的貼心,我們全家這段時間一定不外出、不串門,全力支持你們開展疫情防控!”看著手中輾轉送達的包袱,李大叔激動不已,連連感謝。在場的人看著李大叔的笑容,心底也湧現出無比的自豪。

奔小康的領路人

如今的鄭家衝,是典型的新農村樣貌:公共文化愈加豐富,老年人照料中心、四點半學校、文化廣場、體育廣場、百米文化長廊穿插在村頭巷尾;基礎設施愈加完善,26個監控探頭換來村民“祥和夜”,70餘盞各式路燈照亮茶餘飯後“小廣場”,13個大型垃圾轉運箱、1座公共廁所拉起全村環境“淨化網”,3公里通村公路、2公里便民小道、1.4公里四好公路聯接村民致富的新盼頭,還建起4座攔水壩、2口門口塘。入股金雞分紅、光伏發電、新建油茶基地,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9.5萬元。到2019年底,鄭家衝村達到貧困村出列“十有”標準,實現全部脫貧,村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當下是決定疫情防控進程的關鍵時期,也是春耕生產的好時節。時令不等人,政法委駐村工作隊和鄭家衝村兩委堅持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幫扶,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時,全力做好春耕復產準備工作,確保春耕有序“開篇”,目前已組織全村所有的小組開始春耕生產。(廖亮 毛紅平 隋露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