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朝以前,中国大地上有没有国家?

娚孩嘬帥200637769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什么是国家?《社会契约论》将其描述为“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整个集体”。欧洲人拿城邦举例,认为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就是国家。

而在梁启超看来,“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族长为一族之主祭者,同时即为一族之政治首领”。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这条标准比《社会契约论》给出的标准更贴近中国实情。如果按照梁启超所说,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关国家的历史,正是远远早于夏朝的。

氏族是原始社会中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前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氏族社会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也就是上万年以前。

也许有朋友觉得难以置信,上万年前茹毛饮血的人们建立的社会组织,怎么算得上国家。诚然,社会上关于“国家”的定义,流传较广的就有好几种。从不同的观点去看,得出不同的结果无可非议。我们熟悉的夏朝,是古代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第一个采取世袭制的朝代。几千年下来,我们熟悉了这套说法,自然也就觉得其他的判定多多少少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但事实上,如果除去“世袭制”这条标准,夏朝便不再是我们史书上出现过的最早的朝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提及:“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这里的“唐虞”,正是指传说中在夏朝之前的两个王朝。“唐”指陶唐王朝,“虞”指虞朝。

传说陶唐的建立者,是我们熟悉的尧。尧是古唐国(今山西临汾)人。他在十五岁时获封平阳(今山西临汾),便由此号陶唐氏。二十岁时,尧在平阳正式定都,成为天子。有关陶唐的传说也由此开始。

当时社会还处在部落联合体时期,国家非常松散,国家的发展程度远不及商周时期。但随着尧执政经验的积累,他也逐步开始建设国家机构。万事开头难,陶唐总体上有的还是难以称之为“国家”的组织形式。但客观来讲,尧为之后的舜和虞朝奠定了发展基础。

我们都知道,禅让制在大禹时改为世袭制,家天下的历史由此开启。而在此之前,新君主由禅让产生。舜正是通过禅让,从尧手中接过君权,陶唐也随之变为虞朝。

传说在舜的统治之下,虞朝建立起来。有人认为虞朝有且仅有舜这一位帝王。但王树民先生曾在2002年的《河北学刊》第一期上发文表示,虞朝不仅真实存在,还经历过至少十五任君主。历史上存在“虞夏两千年”的说法。把夏朝的寿命大约算作五百年,那虞朝少说也有上千年历史。因而王树民先生认为虞朝不止舜这一位君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然历史上有关唐虞的传说依旧在继续,但我们至今仍缺乏足够的证据去证明。也许有一天,类似二里头的遗址也会被发现。到那时,唐虞的历史或许才能得到证实。我们的历史,可能也就从“上下五千年”拉长到“上下七八千年”了。


邓海春



(二里头一期)

个人觉得,这是个很严肃的历史科学问题——比如,何以算国家?中国夏以前有无国家的认定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应该由专业学者经过充分论证后作出结论,且能够在学界得到基本认可。很赞同孙庆伟教授的《鼏宅禹迹》序所表达的观点——“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在网络平台上把严肃的史学问题碎片化,人人争说,亦未必严肃——我们能做的,是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仅只是“交流”而已。 一,夏之前有无国家?如果按文献记载来说,那肯定是有了。《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按司马迁的说法,从黄帝开始,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都是国家;不但五帝,三代更是国家了。

二,不过,对于五帝,会有不少人认为,那还属于神话或传说的时代。对二里头一期放射性碳素测试,其年代为公元前2200年(正负165年);这一时期的陶器特征也与商文化有明显差异。据此,徐旭升先生判定其应属于夏文化。在这之前的龙山晚期陕西榆林市神木高家堡石峁遗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被称为“中国第一城”,存在超过300年,毁于夏早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这能不能算“国家”呢? 三,位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亦属龙山文类型为主的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其绝对年代同为公元前2300年前后。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的手工业区等。一些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而且,发掘中证实,陶寺遗址曾遭受战争的巨大破坏——城墙被掘开、宫殿被掀翻、神庙被破坏、居民被屠杀,……。这算不算“国家”呢?
四,距今5300-4500年左右,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广大区域里,分布着良渚文化。遗址面积达34平方公里。最大特色是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括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象征着财富和神权。尤其是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相当精致。良渚遗址被一些学者认为,属于虞舜的领地。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加剧;刻划于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这个又算不算是“国家”呢? 五,张光直先生曾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精于融合中西历史研究方法。他晚年在论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时说:“我觉得,我们需要做一些很重要的工作, 就是要把西方社会科学的法则来和中国丰富的历史经验加以对比,看看有多少是适用的,有多少是不适用的。我相信大部分代表人类的法则是可以适用的,但有一部分是不能适用的。 这些不能适用的部分有的就牵涉到文明城市和国家的起源问题。”
六,李学勤先生说,张光直先生所说的“法则”,其实就是我们讲的“规律”。他认为,人类历史有其普遍的规律,有在规律下显示的共同性、一致性。但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个别性,而我们对历史普遍规律的认识,是通过各个民族、国家具体历史的综合比较来萃取的。例如,讨论文明起源,涉及判断是否属于文明的标准,一般流行的说法是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礼仪性建筑物、文字的发明和金属器(青铜器)的使用等。李学勤先生说,他曾多次说明,这三四条标准是以若干外国古代文明的材料为基准的,并且从开始提出便有争论。他说:“实际上,城市、文字、金属器等都是文明的因素,在各个古代国家、民族间其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正是这种不平衡,使各自走向文明的轨迹不同,构成了文明起源过程的多样性。像中国这样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文明的兴起应当有其特有的途径。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深入进行考察探讨,必将使我们对人类文明早期发展的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年,国内的田野考古呈快速发展局面。随着更丰富的历史遗迹的面世,不仅可以使古文献的记载得到证实,关于文化和文明,包括国家形式的认定标准,大概都能够改变。


一老沈一


首先需要明确你说的国家的定义,如果是按照现代西方的标准,一个国家需要包括人口规模,城市,文字,法律,制度,军队等各个方面,那么夏朝之前,中国大地上应该是没有国家的。即便是夏朝,由于没有明确的考古发现,现阶段也不被外国历史学者所认可!


但是我认为一个有这完备制度的国家不会凭空出现,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也不能没有来由,而且按照西方学者的标准,两河流域,古希腊等文明也只能叫做城邦,并不能称之为国家!

夏朝之前中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文明,包括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经属于原始社会里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出土的考古遗址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礼器、大量城郭遗址和贵族墓葬群等,已经算是典型的部落城邦了,属于城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



历史风云再起


石器文明 原始部落时期 母系社会

有巢 传2世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教民栖木而巢,以避禽兽之害,又刻木结绳以为政,又教民取羽革紩衣挛领着兜冒以贲体,又令民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而瘗之。传说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石楼山就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世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

  燧人氏 黄帝纪元前···-3347年(··公元前7724)传4世黄帝纪元前3626年,燧人氏立天齐建木。(公元前8003)

新石器文明 三皇时期 原始部落 父系社会

伏羲朝 黄帝纪元前3347-前632年(公元前7724-前5009)77世2716年

炎帝神农氏 黄帝纪元前655-前389-前15年(公元前5032-前4766-前4392)9世267年,8世374年后于前389年与魁隗氏合并共8世374年

炎帝魁隗氏 黄帝纪元前631-前389-前15年(公元前5008-前4766-前4392)6世243年,8世374年后于前389年与神农氏合并共8世374年

仓帝史皇氏 黄帝纪元前260-前151年(公元前4637-前4528)5世109年

  前151年北方的轩辕氏向外扩张,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仓颉五世无力抵抗,率族人投降了轩辕氏。旋即去帝号,答应每年向轩辕氏进献粮食和财物。后来轩辕氏称帝,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仓颉氏的后人被封为典史官,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典籍。

九黎蚩尤氏 黄帝纪元前83-至96年(公元前4460-前4281)7世179年

  九黎蚩尤氏政权于三任帝蚩尤时与黄帝轩辕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经过十几年的征战,轩辕氏和神农氏联合击败了蚩尤氏,并将蚩尤残忍地杀死。这场战争便是中国远古历史上著名的涿鹿、阪泉之战。蚩尤族虽然兵败,但并不屈服于黄帝政权,仍与黄帝族展开顽强的斗争,直至七任帝姜蚺才归附黄帝政权。

玉器文明 五帝时期 部落联盟社会

黄帝政权 黄帝纪元前15-326年(公元前4392-前4051年)15世341年

  黄帝纪元前15年,己酉年,黄帝杀蚩尤,王天下,黄帝开国,三月三泰山封禅(公元前4392年)

  黄帝纪元元年,1月15日甲子年甲子月辛卯日,作《调历》(公元前4377年)

  黄帝纪元3年,1月22日丙寅年己酉朔旦冬至,迎日推策(公元前4375年)

  黄帝纪元13年,8月8日丙子年七月庚申,凤鸟至(公元前4365年)

  黄帝纪元32年,4月26日乙未年仲春乙卯日,黄帝奏《咸池》(公元前4346年)

  黄帝纪元37年,8月16日庚子年八月十六甲戍日,黄帝辞世(公元前4341年)

  公元前4050年,东夷少昊氏攻占中原地区,黄帝族被迫回归北方,让出了帝位。黄帝轩辕氏政权结束,代之而兴的是少昊金天氏政权。

少昊金天氏 黄帝纪元327-586年(公元前4050-前3791年)7世260年

  黄帝纪元587年,少昊金天氏政权末任帝清阳(匠敬)禅位给外甥颛聆,少昊金天氏政权宣告结束。颛聆即位后,改称颛顼,建立颛顼高阳氏政权,历史进入颛顼高阳氏政权时期。

颛顼高阳氏 黄帝纪元587-996年(公元前3790-前3381年)16世410年

  黄帝纪元597年,颛顼朝统一四川(公元前3780年)。颛顼高阳氏政权后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迁往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和燕山及东北高地的平原,氏族衰落,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于1029年(公元前3348年)被帝喾高辛氏政权所取代。颛顼政权此后沦落为北方夷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祖先)。

帝喾高辛氏 黄帝纪元997-1577年(公元前3380年-前2799年)21世580年

  黄帝纪元1578年,帝喾高辛氏最后一帝巴加死后,中原各大氏族推举青阳氏的姜角为帝,建立帝挚青阳氏政权。帝喾高辛氏政权宣告结束。

帝挚青阳氏 黄帝纪元1578-2019年(公元前2799-前2358年)17世442年

  黄帝纪元2020年,帝挚青阳氏政权最后一任帝姜匡二禅位于异母弟姜尧,姜尧改国号为唐,建立帝尧陶唐氏政权。帝挚青阳氏政权的统治宣告结束。

帝尧陶唐氏 黄帝纪元2020-2240年(公元前2357-前2135年)6世221年

  黄帝纪元2241年,帝尧陶唐氏政权最后一任帝姜密去世,虞舜窃取了帝位,改国号为虞,建立帝帝舜有虞氏政权。帝尧陶唐氏政权的统治宣告结束。

帝舜有虞氏 黄帝纪元2241-2273年(公元前2136-前2104年)2世34年

  黄帝纪元2274年,帝舜有虞氏政权最后一任帝王美叔去世,姒禹继承了帝位,改国号为夏。

 青铜器文明 国家时代 封建奴隶社会

夏王朝 黄帝纪元2274-2702年(公元前2103-前1673年)17世429年

  2429-2469后羿和寒浞相继夺取夏,夏国失国四十年)

  2447年,夏朝统一巴蜀(公元前1930年)

商王朝 黄帝纪元2703-3330年(公元前1674-前1047年)31世628年

西周 黄帝纪元3331-3606年(公元前1046-前771年)13世276年

  黄帝纪元3331年,周武王元年:继三皇、五帝时代和夏、商两朝之后,周朝立。(公元前1046年)。黄帝纪元3335年,周成王元年:周公姬旦摄政,开「成康之治」。周朝时,华夏文化愈加完善,其中,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诗(《诗经》)、书(《尚书》)、礼(《周礼》)、易(《周易》)、乐(《乐经》)、春秋称「六经」。周公制礼作乐,提出「敬德保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而此人本思想、「敬天爱民」之义,为后世「立国根本」,「制度可变,方法可变,而此立国之根本不可变。」(公元前1042年)。

  黄帝纪元3536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市民自发起来驱逐、流放暴君厉王,史称「国人暴动」,随后实行共和执政。(公元前841年)。

东周 黄帝纪元3607-4121年(基公元前770年-前256年)25世515年

  黄帝纪元3607年,周平王元年:周朝京师自镐京迁洛邑,西周进入东周,又称「春秋战国」。诸侯国以强吞弱,西周早期约两千个华夏诸侯方国,到春秋初期仅存一百二十余个,战国初期更少至十余个,「并吞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置县而特命官,」封建制渐进化为郡县制。(公元前770年)。

  黄帝纪元3721年,周惠王二十一年:齐桓公率诸侯国联军以尊王名义强迫楚国签订召陵之盟,为会盟霸主之始。(公元前656年)。

  黄帝纪元3773年,周定王三年:老子诞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并被后来的道教尊为「道祖」。(公元前604年)。

  黄帝纪元3826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诞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后世大家有评说,现代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翼谋:「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西方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孔子是「人类的立法者」,奠定了人类心法。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以儒家思想拯救陷入物质纷争之世界,养成人类精神之向上,此「吾侪对于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公元前551年)。

  黄帝纪元3898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

  黄帝纪元3901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元王元年:敬王姬匄卒,元王姬仁继位,由春秋渐入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战,发生了许多著名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也出现出了许多名将和兵法家,如孙武、孙膑、伍子胥、吴起、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乐毅、赵奢、蒙恬、田单、庞涓等。春秋战国是社会变革和思想萌发的大时代,学术上有「百家争鸣」之说,各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前贤先哲,如管仲、邓析、列御寇、左丘明、鬼谷子、苏秦、张仪、惠施、慎到、邹衍、许行、庄周、墨翟、杨朱、韩非、李斯、李悝、商鞅、吕不韦、申不害、公孙龙、尸子、屈原、扁鹊、鲁班、俞伯牙,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思想文化。(公元前476年)。

  黄帝纪元3974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礼秩序愈加崩坏。(公元前403年)

  黄帝纪元4005年,周烈王四年:孟子诞生。孟子被称为「亚圣」,即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公元前372年)

  黄帝纪元4064年,周赧王二年:荀子诞生。荀子与孟子并称「孟荀」。(公元前313年)

  黄帝纪元4121年,周赧王五十九:赧王驾崩,秦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公元前256年)

  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4122)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4089),史家以秦王纪年。

  铁器文明 帝国时代 封建集权社会

秦朝 黄帝纪元4156-4168年(公元前221年-前209年)2世13年

  秦王政26年庚午(4156)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一睡千世纪


题主应该是想要问,在夏朝以前,中国大地上有没有朝代?

根据史料和考古证明,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由此建立。

我们通常把夏朝之前的年代成为“三皇五帝”年代,这个阶段的历史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充满传奇色彩,无从考究。

那么,夏朝之前到底有没有别的朝代呢?

在夏朝以前,还存在一个古老的并立的唐虞王朝——尧建立的唐朝和舜建立的虞朝。

相传,唐虞王朝出现在约公元前36世纪初——前21世纪初,存在时间长达1600多年之久。王朝是由各个部落组成的,一开始就如一盘散沙,后来统治者开始摸索政治制度,任免官员,拥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

唐虞王朝是一个存在于史料之中的王朝,在《史记》中,明确地记载了唐虞王朝是一个真正的古老王朝,《论语》也更是称赞其为一个太平盛世。

《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史料的记载可以有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只有当史料和考古物证都存在的时候,人们才会相信这个王朝是真正存在的,也正是因为唐虞王朝存在于史料之中,很多人都不承认它的存在。

夏朝在建立之初就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如果这一套制度仅在短短时间内由一人创立,也很难让人信服。这套政治制度更像实行多年,趋于成型,这是否能够为唐虞王朝的存在提供多一份证明呢?


汤汤说历史


先定义什么是国家,再问有没有国家。

商朝以前,大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200年(我先回避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黄河流域肯定存在过较大规模的人口聚集,这个时期各个部落或氏族,可能有城墙等防御设施,有军事首领。人们平时住城内,纺织,制陶,饲养牲畜。集市设在城外,郊外是大片的农田,有年长的人(祭司)根据四季天时来指导农事,何时耕作和播种等等,也有一定的丧葬祭祀礼仪。

这样的“城”规模大小不一,相隔比较近的会互相通婚,也会因为水源、猎场、盐井、木材、牧场这些资源发生争夺,战争或妥协。但因为生产力低下人口不多,也没有金属武器,战争规模不算太大。

因为没有成熟的文字体系,“城”内的居民内部认同感主要依赖于共同的祖先、姓氏、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等等。

以人口规模来说,这算是一个国。

但我们普遍不认为这是一个“文明”,只能叫某某“文化”。

因为文明的普遍特征是:1、成熟的文字体系;2、金属冶炼技术;3、一定规模的城市建筑;4、宗教礼仪阶级制度。以这个标准,抛开传说,从出土证据来看,中华文明最早也就是殷商。

夏朝只存在周代以后的史官记载中,没有文字出土,没有遗址发掘,没有发现早于殷商青铜器出土。


旅行顾问招财猫


在夏朝以前,我国极有可能有国家存在。为什么呢?首先,在甘肃大地湾就发现了早期的宫殿,在辽西牛河梁红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玉器、红铜制品、祭坛和神庙,在江浙良渚地区,发现了古城,古代作坊,防洪堤坝设施,在陕西石峁就发现内外古城,在山西陶寺也发现了古城并有和城市配套各种设施、以及观星台等,而这些发现都早于夏朝年代。出现古代早期城市和宫殿意味什么呢?那就是极有可能存在王的统治,这和古巴比伦城邦国是一个类型,虽然未出现文字,但也可以说这些早期古城和宫殿已进入文明王国时代,他们的文字极有可能雕刻在一些不容易保存的木质上,随着岁月的侵蚀,已不复存在,剩下的是不会随着岁月变化的城墙和宫殿根基、雕刻艺术品、以及作坊和古人遗留下的骨骼、陪葬品。这就和匈奴王国、印加王国没有文字记录是一个样。古城和宫殿需要大量的人员去完成,并且存在一些监工,而下达修建城墙和宫殿的只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而这个统治者就是当时王国里的王。并且这极可能存在阶层分化,出现统治者、平民和一些早期的奴隶,早期的奴隶未必要随着奴隶主死掉要杀掉陪葬,当时人口稀少,各种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去做,奴隶主死后,无非是陪葬些牲畜和各类艺术品,尚未形成杀死奴隶陪葬的制度,只有在大的祭祀活动中象征地杀死几个奴隶。这样的结构就形成夏朝以前的城市王国,但是统治地域不会很大,这和早期的人口多寡及人类活动有关,但也一定形成了王国,但是那时期的王可能是大家公认制,不是世袭制,就如同欧洲梵蒂冈教皇死后,大家公认推荐出一个教皇一样。就是随着岁月的流失,他们这样的王国没有被后人记载和口传,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我对早夏时期王国的看法,若有不同,敬请大家指正,谢谢!


娚孩嘬帥200637769


何为国家?

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国家”这个词的含义,汉语中的“国家”一词在上古称为国,甲骨文本字为戓,象征执武器守卫领土;金文中加入“囗”(即“围”),象征城墙,形成现在的國,有城邦、城市、都城之意。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的“国”的涵义类似但不等同于现代观念中的“国家”,而且“国”与“家”在最初是有区分的(《尚书》:“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周易》:“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至商周时“国”从部落联盟的氏族土地成为其对诸侯的封地,秦汉以后以中国以一国而统天下,儒家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家指家庭、家族),从而形成了“家”“国”并提的条件,因此“国家”指一国的整体,如“苟有可以安国家,利人民者”(西汉刘向《说苑》),“国家正赖公耳”(《明史》)。因此古籍中出现的“国家”指由某个姓氏家族形成的王朝,并非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在西学东渐时才用“国家”一词附会西方的state。

附图,现代国家局势

国家的起源

乔纳森·哈斯概括了两种国家起源的模式:一种是冲突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源自于解决社会分层制度中的内在冲突的需要;一种是融合论,认为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协作的需要。

哈斯总结了国家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 国家的演进是在环境限制和频繁战争中进行的
  • 国家的演进是在大量基本生活资料要求输出和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 国家是在大规模水利灌溉工程中演进的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在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产生之后才出现的,之前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其对国家的经典定义来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根据对古代欧洲和中国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氏族公社向国家的过渡有两种模式:直接从氏族社会中演化形成;从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酋邦中演化形成。

附图,华夏文明

中国”国家“的开始

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传说中自大禹与其子启以来直到末代的桀,相传十四世与十七代王的世系被记载。但夏朝并不能称之为国家,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下的政治形态。中国最早的国家是商,夏朝的商部落首领商汤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甲骨文)的王朝。

殷墟的发掘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中华文明真正具有文献记载的信史年代始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的历史年代只有各王的世系记录,因此中国文明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没有定案。

附图,大禹像

夏朝以前的中国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首领的代表(三皇一般指轩辕黄帝、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据神话传说,黄帝时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领袖,后来在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击败蚩尤部落彻底成为霸主。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创立禅让制,传位给舜。舜在位期间洪水泛滥,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新的首领。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方式,开”家天下“之始。

附图,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舜

根据现有的发现,在夏以前存在的很可能是部落联盟,国家在这个时期并不存在。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因为“国家”的定义,在现代和古代都有区别,同时东、西方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国外(主要是西方)的历史里,一直都没有"天下共主”或“天下之主”这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行为(哪怕是罗马时代,依旧保留着城邦制度的松散集权制度),所以在西方人的内心中,“国家”的定义是必备的条件是地区(而非血缘关系)、公共权力组织这两个先决条件。因此导致了西方文明中,只要脱离流浪的部落制度,建立起城池,成为城邦就可以为国。

可是中国历史上,并非是以地区为主导的先决条件,而是以血缘关系(联姻在内)的诸侯在内的、同时拥有一个强有力或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这一必备条件。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黄帝、炎帝、蚩尤这些已经定居并形成大地区、且多部落的君主。可是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定义下, 这些君主只是华夏种族的名义上的共主,而非是各自国家之主。

所以请不要被西方电影里面的所谓城邦之国的定义来看待中国上古时期。毕竟耶和华出生时,华夏大地已经进化到西汉末年了。(公元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就是王莽登基后,将年号改成公元,可是这一年刚好是西方历史纪年的第一年,这也导致了东、西方的第一次重合,这是巧合还是巧合呢?估计真是巧合^_^)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提及:“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这里的“唐虞”,正是指传说中在夏朝之前的两个王朝。“唐”指陶唐王朝,“虞”指虞朝。

周王朝在覆灭掉商朝后,为了统治上的需求,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抹灭掉商王帝辛,还在精神上给予他一个“纣王”的谥号。同时由于那时候并没有给前朝立传的习俗,因此在文字上有抹灭掉殷商记录的可能(正史只有寥寥数语),只有现代考古中的一些祭祀、或陪葬中的甲骨文才有殷商的种种……

但是甲骨文的记载只是祭祀常用的,并非是正史,因此国外对殷商之前的华夏大地是否有国一直持有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更不要说是唐虞两朝了。而西方怀疑的理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对殷商的考古中,殷商并没有对取夏朝有太多记载,也就是说现有的甲骨文考古中殷商对夏朝的记载很少。夏朝一直都是历史上的口口间的传说。(中国历史需要验证,要不就是神话。西方的历史神话就可以说成正史。比如前段时间那位犹太人议员拿着圣经就敢说中东是犹太人固有领土)

恶意推测,殷商记录夏朝很少的原因,可能是早期商和夏是并存的,因为当时的华夏大地并非类似西方的只要有城邦就敢称国、叫主不同。通过殷商和西周的记载来判断,尤其是殷商的记载,那时候华夏大地还是以母系氏族社会为主导,女巫祭司与部落首领共存、共同领导部落或城邦的一种社会体系。而君主只是华夏大地的各部落、各城邦所有的“共主”,这个“共主”在儒家大一统后的记载只有祭司的权利,也就是大伙一起“聚餐”时才有用,但是从《竹书纪年》的记载来看,这个“共主”其实权利很大,它是通过权谋、战争、联姻、互商等等政治手段才能获取的,因此它的存在是建立在自己强大的城邦及部族力量和盟友之上的。

所以夏朝完全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邦联体国家,殷商开始可能只是它底下的一个诸侯国。通过“商汤之死”恶意推测,当时的殷商及夏朝,部落(城邦)里的权利并非集中在君主手中,而是分权制度,因为女巫祭司们都能逼得殷商的开国之君商汤自焚,作为牺牲(在上古时期,牺牲的定义是祭品)求雨了……

商汤之死”:“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于是翦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

因为西方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的历史“神话”只能是神话,不能作为正史,毕竟缺乏文字和实物来严重。而当时文字主要是上层社会人士才能学习的,加上文字保存因素,上古时期的华夏记载在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中较少。

若是以西方的神话传说即是正史及国家必备条件城市,文字,法律,制度,军队等各个方面的标准来看,其实现在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夏朝)完全可以定义成为城邦国家,因为文字有了——象形,城市不用说了,城墙都有。军队嘛,那个时代狩猎的猎人就是最强大的勇士了,同时陪葬中还有奴隶殉葬,就更能说明有军队、制度的存在了。

同时良渚遗址,是一个面积大概有290万平米,建设了有一两百年的时间,甚至比这个时间还要长,碳元素测定在5300-4500年之前。后世《韩非子·显学》说:“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以及后来的《史记·太史公自序》都有记载。同时先秦记载最为代表的《国语·周语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还有河姆渡遗址……我们的考古学者,为什么就不能跟西方一样“大言不惭”说,这些都是城邦国?为什么一定要定义为大一统的帝国呢?


斐駺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曾经有明确的结论: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见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推断一下,商朝灭于周朝是公元前2024年左右,所以初步结论:中国国家形成的朝代应该是商未周初。

那么,在夏朝以前有没有国家?

遍查有关资料,尚未发现有国家存在的文字依据和地面、地下文物的发现。

包括夏朝在内,以前没有国家。

如毛泽东所言:⋯中华民族曾经经历了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的生活,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今天。(见《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在我国的黄河流域,直至仰韶文化时期,人们还处在母係制氏族社会的阶段。令今人瞠目结舌的"对偶婚制"下,世係是以女係计算的。

妇女享有崇高地位,即使死亡后,其葬俗和随葬品较男性优越得多。

历经漫漫长夜,中国社会和先民终于富裕一些了,因为人们在生产斗争中获取生活资料的领域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如果超过了单纯维持本身的需求时,私有制的条件开始具备。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下游一带的居民开始富裕了,盛食物开始使用士陶碗了,开始把石头打成石铲翻地,而且晓得用硬石头,制成有楞有角、刃口锋利、扁平光滑的工作具。


这就是位于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遗存

出土了三十多件象牙、骨雕制品、松绿石,这个说明雕嵌工艺成了家庭手工作坊从农业分化出来的社会新分工在开始了。

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男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女性为从属地位,父权社会的确立,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基本确立的体现。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单纯的原始社会开始发生变化,为国家的诞生开始萌芽。

以上是个人对原始社会二个重要代表意义典型的看法,它们是私有制的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如,氏族部落推荐个别人来担任一定职务,"这些职位被赋予某些全权,这是国家权力的萌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