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導語:

路易十六在1789年10月6日被迫從凡爾賽遷往巴黎,這一事件從歷史上來說標誌著法國人民意志的大獲全勝,國王的地位本質上不合情理。革命期間,按照理論來說國王必將配合人民革命,因為他將長期受到首都人民的影響;現實中他一再屈服於公眾壓力,承諾合作,但是他從未心悅誠服地認同革命的合法性。當民眾最終到來時,雖然他表示支持,卻始終是心不甘情不願。法國人民革命過後國民議會已經扮演起政府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國王的職責很不明確。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被送上斷頭臺的路易十六

一、逃亡中的路易十六,與胞弟的不同命運

國王並非心甘情願遭受囚禁,因為任何囚犯最明顯的反抗就是企圖逃跑。宮廷對此早有爭論,認為國王應該外逃,路易十六的幼弟阿圖瓦伯爵夏爾·菲利普早已於1789年7月16日逃往國外,並在位於都靈的潛在的反革命宮廷中確立了地位。5個月後,即當年年底,自稱侯爵的法夫拉想出一個方案,綁架國王並強行將其帶到梅茨的避難所。但是他太過多嘴,於是拉法耶特派人監視,結果計劃敗露,他在1790年2月19日被處以絞刑。

國王仍然猶疑不決。1791年年初發生的事件促使國王相信自己必須設法逃跑。當年2月,他的兩位年邁的姑媽啟程前往羅馬朝聖。2月19日,她們被多管閒事的官員半路攔下並帶回巴黎。革命派深思熟慮後認為她們的旅程並未觸犯法律,所以她們獲准再次啟程。但是,這一前車之鑑令人不安,國王隨即著手製定計劃。

他特地接觸了駐法國東部(阿爾薩斯、洛林和弗朗什—孔泰)的法軍司令布伊萊侯爵弗朗索瓦·克勞德·艾羅,這位司令在1790年9月就曾引起國王的注意,當時他野蠻殘暴地鎮壓了駐紮於南錫市的部分國王傳統軍隊的叛亂。布伊萊現在安排了六個騎兵團一路護送路易十六逃跑。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被送上斷頭臺的路易十六


1791年4月18日,國王主意已定,但他企圖動身前往聖克盧的城堡時,若干好管閒事的國民自衛軍衛兵與一群資產階級示威者擋住了他的去路。他們顯然受到了謠言的蠱惑,據傳國王打算去聖克盧向一位頑固的神父做復活節懺悔。為了打消眾人的疑慮,路易十六聲明已向歐洲主要的君主們發去信函,通知他們他本人贊成革命,並且身先士卒。但是他同時向歐洲的君主們發去另一封密函,推翻了上一封信函的說辭。他現在決意出逃。

6月20日晚,他攜妻子、一雙幼子及貼身隨從乘坐一輛租來的大馬車溜出杜伊勒裡宮。他們安全地經過巴黎北部門戶的屏障聖馬丹後,便換乘了一輛寬敞但行駛緩慢的旅行用馬車(berline,四輪雙座篷蓋馬車),由此啟程趕往東北部地區。根據布伊萊的建議,他們的目的地是蒙特梅迪的大本營,距離盧森堡不遠。

路易十六的目標是尋找一處庇護所,但不離開法國,因為他擔心離開法國將破壞君主對其臣民的聲譽。國王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殿下)路易—斯坦尼斯拉斯·格扎維埃同時離開了巴黎,但同國王毫不相干。他暢通無阻地逃到了奧屬尼德蘭,並從這裡遷往科布倫茨,建立了自己的宮廷。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被民眾審判的路易十六


二、逃亡路上被強制返回的國王

倘若路易十六按計劃如期到達蒙特梅迪,他會怎麼做就不得而知了。他或許希望歐洲的君主們召集軍隊攻入法國拯救他。這毫無疑問,因為他在1790年12月3日致信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要求威廉二世在軍事力量的支持下召開一輪歐洲會議,幫助自己重樹權威。但是,如果君主們不進攻——尚無證據表明他們有此打算——路易十六將凶多吉少,而他遠離巴黎的政治中心,隻身處於蒙特梅迪,其地位比之以前待在杜伊勒裡宮更不合乎情理。他承受的壓力必將愈來愈大,需要追隨他的兄弟們出奔國外以使自己的地位合理化。

實際上,路易十六根本沒有到達蒙特梅迪。起初,他的行程有條不紊,全然無阻,卻慢慢吞吞。但是布伊萊佈置的沿途保護國王的騎兵護衛隊很快誤入歧途,不久之後,他們開始引起沿途經過的村莊的懷疑。在聖默努爾德,當地郵政局長認出了國王,據說他在硬幣上見過國王的肖像,於是發出了警報。國王往前沒走多遠,便在瓦雷訥被當地居民攔住,他幾乎被逮捕並強制遣返巴黎。國王回到首都後,不計其數的人在街頭或屋頂冷眼相看,周遭鴉雀無聲。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國王被免除了所有職務,國民議會商定如何處置他。從各方面來看,國王的地位現在非但不正當,而且難以為繼,革命派卻忐忑不安地對各種備選方案狐疑不決。全國各地都湧起一波要求國王接受審判的聲音,但矛盾的是,很少有人要求廢黜國王或建立共和國,至少最初是如此。目前國民議會的大多數議員都看不出君主制之外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他們焦慮不安,不想推翻憲法,因為憲法的制定已接近尾聲。因此,他們寧願假裝國王遭到了布伊萊侯爵領導的貴族的合謀綁架。

這很難令人信服,因為路易十六離開巴黎時,留下了一份《國王致法國人民聲明》(Déclaration du roi adressée à tous les Français),他在聲明中說自己"對目睹主宰議會中諸多俱樂部的無政府主義與專制主義深惡痛絕",希望確保自己與家人的安全。儘管革命派給出的官方說法悖於情理,卻更有說服力,因為布伊萊瞭解到國王的出逃以失敗收場後,便越過邊境進入盧森堡,並從那裡致信國民議會,聲稱為"綁架"負責。議會認同該說法,對外宣稱路易十六是綁架行動的無辜受害者。7月16日,議會以必須接受遞呈的憲法為條件,恢復了國王作為立憲君主的所有職能。從此刻起,要求審判國王或取代他國家元首的地位均是非法行為。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國王致法國人民聲明》引發了工人階級的憤怒抗議,他們正捱苦受窮,不斷面臨失業,認為國王背叛了他們。造成工人階級失業率急劇上升的一個因素是他們的僱主與主顧移民國外,其中多是貴族。國王出奔瓦雷訥鎩羽而歸後,移民浪潮加速,尤其是軍官。到1791年年底,約有6000名軍官離開了法國,人數約佔全國整個軍官隊伍的一半。

國王逃往瓦雷訥,結果卻被強行遣返巴黎,此事加劇了歐洲各國君主的恐慌。國王計劃出逃時,也許希望其他各國的君主會動用武力來拯救他,而他回到巴黎之後,君主們一度似乎會有所行動。1791年8月20日,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宣佈,如果法國國王接受法國憲法,歐洲列強也將予以承認。然而不久之後,迫於法國移民尤其是阿圖瓦伯爵的壓力,利奧波德說服了腓特烈·威廉二世和他一起在薩克森州的皮爾尼茨就法國形勢發佈了一份具有威脅性的聯合聲明。兩位君主在8月27日發表的這份聲明中兇狠地表示,法國國王的地位是"歐洲所有君主共同關心的對象"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被囚禁的路易十六


他們希望這些君主不會拒絕聯合採用相對其所握權力而言最有效的辦法,助法國國王完全自由地鞏固君主政體的基礎,這既符合這些君主的權益,又契合法國國民的福祉。那麼,在此情況下,兩位陛下(奧地利皇帝和普魯士國王)……決定根據共同協議立即採取行動,必要時動用武力以期實現這一共同目標。

這看起來是近期將發動軍事行動的嚴重威脅;法國國內普遍持威脅論,國王移民國外的兄弟們也極力如此解讀。但事實上,利奧波德的聲明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他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因為這份聲明暗示只有其他所有歐洲君主對此表示同意,奧地利和普魯士才會有所行動。既然利奧波德早已知道英國國王決定保持中立,他自然清楚軍事鬥爭不會發生。據稱利奧波德私下裡說過:"'那麼,在此情況下'對我而言,是律法和先知。"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為推翻君主埋下伏筆,法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

法國大革命的議會


結語

隨著外國軍事行動的威脅,即便只是虛張聲勢而已,以及成千上萬貴族移民的大潮,這個時期的問題是革命派能否繼續仰仗國內民眾尤其是巴黎的無套褲漢的支持。但是在1791年夏,國民議會實行了激進的反勞工措施,這突顯了資產階級革命者與社會底層工人之間的利益鴻溝之深。

1791年3月,國民議會取締了貿易行會與貿易企業。這可以視為自由主義政策的一種體現,也是一項反對僱主限制競爭的企圖的舉措。然而當工人群體開始聯合起來要求提高薪水時,革命派就跟他們翻臉了。

6月14日,國民議會正式通過以議員艾薩克·勒沙普利埃的名字命名的《勒沙普利埃法》(Loi Le Chapelier),該法嚴禁工人組織工會,更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工會活動。這項反工會的法規一直沿用了76年,至1867年7月才被廢除。鑑於該法規源於一場自由主義革命,它看起來似乎是走回頭路的行為。兩週後,這項法規激起一群失業者的示威遊行。

但是工會制度的概念當時尚處於萌芽階段,巴黎的絕大多數工人都是個體勞動者,並未凝聚成大規模的無產階級。他們現階段的主要社會關注點並非工資水平,而是食品供應,他們希望食物數量充足、價格合理。唯有食品稀缺、物價高昂時,平民百姓才會被迫舉旗抗議,然而這項協議的出臺直接導致了物價的抬升,進而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不安,這也就為以後推翻君主立憲制埋下了深刻的伏筆

參考文獻:

《愛米麗雅·迦洛蒂》

《凡爾賽拜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