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阿元

项羽的死,是个充满悲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儿女情长、婆婆妈妈,甚至是磨磨唧唧的情节。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项羽在自己的军队被刘邦团团围住,又是十面埋伏,又是四面楚歌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光顾着发愁了。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项羽

愁啥呢?这仗眼瞅着就要打败了,自己的宝马和美人咋办。宝马就是乌骓马,美人是虞姬。

当时项羽在帐篷里,点起了火把,设下了酒宴,项羽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舞,放声歌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啥意思呢?

力能拔山气壮山河的我,大大的大英雄是好汉;

但运气不好啊真不好,打败仗啊打败仗;

打了败仗咱不怕,乌骓马儿跑得快;

乌骓马跑得快啊,跑得快,加个虞姬跑不动;

乌骓马啊跑不动,虞姬虞姬啊,我拿你可咋办……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就因为这事,许多人认为,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实在是儿女情长,娘们兮兮的。

而且项羽到最后,在乌江边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有一位亭长驾了一只船来接他。亭长说,项王,乌江之上,只有臣一艘船,请项王上船,臣渡项王到江东,还可以继续为王。项羽说算了吧,想我项籍带八千子弟兵过江而战,现在无一人生还,就算我回到了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们可怜我,还让我做王,“吾何面目见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这就是有名的成语“无颜见江东父老”,只有我这匹好马,跟随我多年,劳苦功高,我不忍心它遭到这种刀剑之灾,请你把我这匹马渡过去,然后自己步行,举着剑继续作战,最后自杀。

这就是李清照描述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用这些来证明项羽儿女情长,毛病有点多。专家们用这个例子来证明项羽儿女情长的时候,可能忘了,虞姬最后是自杀的,所以才有了最著名的京剧《霸王别姬》。

实际上,项羽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咋办是时候,已经表达出了他要抛弃虞姬,自个儿跑掉的意思。不过在跑之前,问问虞姬想咋办!当然他的意思和后世太多的大小儒们是一样的,在危机来临的时刻,他们是把他们最心爱的女人当累赘的。带着跑肯定不中,宝马跑的再快,也不是车,带个人的话,容易连累了自己。

让她投降也不中。虞姬长得那么漂亮,刘邦又是个大色狼,自个儿头上绿油油的不说,面子往哪搁呢?最好就是他们的女人都发挥忠孝节义的精神,直接自杀。这样既保住了他们的名声,还减轻了心理负担。但虞姬那么年轻,跟谁还不是过好日子呢?不想死啊!所以项羽唱啊唱的,唱个不停,还拿把剑比划来比划去的。意思是你要不是自己割脖子,我就下手了。

虞姬被逼的实在没招了,只好自杀。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在现存的史书中,并没有哪一本书明确指出虞姬就是自杀的,虞姬自杀是民间传说以及猜测。但这些传说和猜测非常的有道理。

关于虞姬,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么说的: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虞姬怎么样了,没说。

在“歌数阙,美人和之”和“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中,应该有文字省略。这省略的部分也许就是虞姬自杀的过程。尤其是后边接下来说的“于是项王乃上马骑”中的于是两个字,非常耐人寻味。也就是说,项羽的一块“心病”终于解决了,这回可以“轻装”上路了!这块“心病”就是:虞姬的归宿。为什么这么说呢?带着她突围吧,碍手碍脚,而且自己的性命还不保呢;不带吧,自己的女人要落到刘邦那个色鬼的手里,被他玩弄是一定的,那简直是我项羽莫大的耻辱;亲自动手杀了她吧,有损英雄的名头。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以情感动她,间接暗示她,让她自己了断,所以,不免“歌数阙”。就这么唱啊唱,终于把虞姬的心唱碎了。为了心爱的人能够集中精力,杀出重围,虞姬唯一的选择只能去死,不得不死,而这一切就发生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

要知道项羽可是武功盖世的,在他面前想自杀,而且是在同一个帐篷里头,如果项羽想拦的话,那么虞姬的武功差不多得赶上灭绝师太!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虞姬的自杀,和项羽自杀一样,是司马迁编出来的,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

产生这种怀疑的原因在于《史记》中关于项羽灭亡记录的矛盾。在《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的最后一战是这么说的,因为“四面楚歌”,在逼着虞姬自杀后,“于是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也就是说项羽是给吓跑了,然后刘邦命灌婴以五千人追上去,把项羽给杀了。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但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推翻了在《项羽本纪》中的说法。“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这里和《项羽本纪》中最大的区别是,灌婴追杀的不是八百人,而是近十万,给他杀了八万。杀八万人,就是灌婴的五千人都累死,估计也干不成,所以《项羽本纪》中的灌婴带五千人追击就出了问题,项羽也不是带着八百人跑的。

而且灌婴既然杀了八万人,那么他要么追的不是项羽,因为项羽只带了八百人跑的;要么就是项羽没有带八百人私下跑掉,而是和大军一道战斗,直至溃败。

这其中的矛盾,说明这两种说法中,有一种肯定是谎言!

那么是哪种呢?《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带着八百人逃亡的说法,是假的!

因为如果按《项羽本纪》里的说法,项羽带着八百人逃亡,结果叫灌婴带着五千人给消灭了,基本上不可能。

第一项羽的楚军实力天下第一,一直处在以少胜多的状态中。

第二所谓归师勿遏,也就是回家的军队你别追,你一追他肯定和你拼老命。

还有第三,就是项羽选择的这八百人,是十万楚军里挑出来的,是精锐部队中的精锐,相当于特种兵。你拿五千人去追战神项羽带领的八百特种兵,不是找死吗?

更何况项羽在仅仅剩下28个骑兵的情况下,还杀了刘邦数百人,自己只损失了两个人。以数百人的最小基数二百人计算,可以推算项羽带800个人可以干掉5714人,也就是说灌婴的五千人根本不是项羽800人的对手。

更何况项羽敢以七八万人挑战四十多万秦军,敢以三万轻骑突击刘邦的五十六万汉军,可以想见仅仅以五千人就想干掉项羽的八百人是不可能的。

司马迁写到这块的时候,也突然觉得不对劲了,于是开始大幅度削减项羽逃跑时的兵力。他用的办法是让项羽带的八百人在路上开始逃跑。按司马迁的说法,项羽半夜开始跑路,灌婴带五千骑兵早上才开始追。因为楚军吃了败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所以项羽的八百人越跑越少,等他渡淮河的时候,只剩下一百来个人还跟着他。等项羽到了一个叫阴陵(今安徽定远)的地方,迷路了。等把路折腾明白了,项羽的八百人只剩下二十八个人。

而这个时候,灌婴的五千人才追上了项羽。但就这二十八个人,灌婴也没有搞定,让项羽破围而出,最后项羽在乌江边抹脖子自杀。

司马迁大笔一挥,把项羽的八百骑兵给写成了二十八个,虽然解决了灌婴五千人打不过项羽八百人的问题,但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既然项羽是从近十万人中精心挑选的八百骑兵,那么这些人应该是项羽心腹中的心腹,是绝对靠得住的,咋会一战没打,自个儿就都逃跑了呢?

当然《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说法还有更加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项羽居然会在自己的地盘迷路了!司马迁是这么说的,“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因为项羽从彭城到楚汉对峙的前线已经来来回回跑过好几趟了,怎么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呢?更何况就算本是南方人的项羽不认识道,那么项羽逃跑前,连逼美人自杀的事都安排的妥妥儿的了,作为一代军神,他咋会连向导的事情也不安排呢?

而且那个故意给项羽指错道的田父更是让人生疑。项羽迷路的阴陵这一片儿属于楚国故地,从感情上来说这儿的人应该倾向项羽,而不是刘邦,他有什么理由为项羽指点一条错误的道路呢?除非这老头是刘邦的亲戚,或者项家人曾经抱着他家的孩子跳了井。

更何况离阴陵不远的乌江亭长不仅对项羽忠心耿耿,而且还希望项羽能东山再起。都是项羽的楚国老乡,这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再有就是关于项羽自杀的描述,虽然可以当作一篇小说的精彩结局,充分体现了一个末路英雄的英勇气概,但其中不情理的地方还是有。那就是项羽为啥要自杀!

按司马迁的说法,项羽是因为把刚刚造反时带着的八千江东子弟兵都给整没有了,所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才最终抹了脖子。下边来看看这个理由是不是靠得住!

项楚的起家根本是江东八千子弟兵不假,但这八千人和项羽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追随的是项梁!(《史记项羽本纪》: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而更可怕的是,早在项羽被韩信打败之前,这八千人就应该死的差不多了。项羽后来带的兵,和这八千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项梁带着的,以八千江东子弟兵为主力的楚军,几乎被章邯一网打尽,连项梁也被章邯给宰了。

其次,项羽在巨鹿之战时,主力军是英布、浦将军、吕臣的部队,加上项梁早前分给项羽的部分兵力。这其中即便是有那八千子弟兵,也不会有几个。

所以说项羽会因为八千子弟兵都死光光而自杀,那他早该死了,这种说法不靠谱。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最后一点,项羽从刘邦的包围圈中逃跑的时候,仅仅带了八百人。就算这八百人都是项梁起兵时的吴地子弟兵,那也不过是十分之一而已。带八百人逃回去,和项羽最终能带二十来个人回去,区别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而已。既然项羽带八百人逃跑的时候不自杀,那么你指望他在已经跑出包围圈,能过江了,还有东山再起机会的时候,突然自杀?不大可能。

再有,如果项羽真的会因为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兵都死光了而自杀,那么他在带八百人逃跑的时候,把一直追随他作战的十万战士都扔在垓下的行为就说不过去了,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逼着自杀就更不应该。如果项羽真的这么重情重义、多愁善感,最起码他应该在垓下,和他的部下和最心爱的女人同归于尽!

正是因为这些疑点,所以司马迁关于项羽的败亡两种矛盾的说法中,“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是相对准确的。也就是说,什么项羽带着八百人偷摸儿地溜之大吉;什么南方人项羽居然会在在打老仗了的地方迷路;什么老头把项羽给引进了沼泽地;什么项羽在乌江边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理由不肯去江东等等的描写,都应该是司马迁把历史当成了小说,咋吸引人就咋写了,你爱咋咋地!

项羽之死的真相应该是,在垓下之败后,被“四面楚歌”搅的士气大跌的楚军,即便是在战神项羽的带领下,也难以抵抗另一位战神韩信指挥下的,三倍以上的汉军重兵包围,结果在奋战之下被汉军所追杀。

当然你可以说司马迁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了这么一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也就是说项羽不是自杀的,而是被杀的。和他同时死掉的,还有八万楚军!

这种说法,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也可以找到证明。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的说法,项羽在垓下大败之后,然后突围逃跑。这时,灌婴以御史大夫之职受汉王命令带领车骑部队追击项羽,在东城彻底击垮了他。所率领的将士五人共同斩杀了项羽,他们都被封为列侯。又降服了左右司马各一人,士兵一万二千人。全部俘获了项羽军中的将领和官吏。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说的,五个人共同斩杀了项羽,说明项羽不是自杀;说降服了左右司马各一人,士兵一万二千人,后来又全部俘获了项羽军中的将领和官吏,更说明了项羽不是偷偷摸摸带着八百逃跑的。而且降服的人都有一万多人,那么杀了几万人的可能性当然更大。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

此外还有《曹相国世家》中,关于项羽的死,还有如下说法:曹参在回师镇守敖仓后,也去追击项羽。项羽死后,趁机向东平定楚泗水和东海两郡,共占领二十二县。

(《史记曹相国世家》: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

这说明追击项羽的,更准确的说是围攻项羽的,不仅仅是灌婴一个,也不仅仅是五千人马,而是大家一起上。

既然司马迁更多的地方写的是项羽不是自杀,而是像古罗马角斗士斯巴达克那样,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奋力一战而被杀,也说明项羽自杀的说法,实在靠不住。

关于项羽的自杀,在网上还看到两个小笑话。

话说当年项羽到了乌江,前无路,后有追兵。

虞姬却在这时候说:“大王,你回江东吧,我决定不和你一起走了,我给刘邦当小老婆,等你将来东山再起出时,回来接我吧!”

这时,江上过来一条船,项羽的父亲带着一个女人出来,说:“羽儿,你娘死了,我给你娶了个后妈。和我们一起回去吧?”

项羽的大老婆也出来了,抱了个小孩,说:“相公,你走了五年了,看我又给你生了个孩子,都两岁了。”

说完,对小孩说:“儿子,快叫爹!”……

项羽见状,痛苦万分,老妈去世了,老爸给我找了后妈;小老婆要给老对手刘邦当老婆;大老婆也红杏出墙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于是对身边的副将说:“刘邦说我的头值五十万块钱,你拿我的头去换点钱吧,毕竟跟我这么久了,去买栋房子,买辆车,娶个老婆,不要裸婚了。当年我和你嫂子就是裸婚的。”

说完,又补充了一句:“这就是裸婚的危害啊!”说完,便自杀了。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另一个笑话是这样的。说楚霸王及几十名残兵败将被刘邦的军队一路追杀逃到了乌江边,正走头无路,忽又一叶小舟来渡他过江。

小舟上的船夫是王小丫的“粉丝”,平时最爱看开心辞典,在追兵马上就到的情况下,他还不慌不忙地问项羽一个又一个问题。项羽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答。

奋战而死的项羽,没有自杀

船夫:“请问,刘邦为什么要追杀你?请你选择:A、他看你当霸王他眼馋;B、他看虞姬漂亮他妒忌。”

项羽:“当然选A!”

船夫:“你确定吗?他真的属于那种深谋远虑、心无杂念、一心打天下的男人吗?鸿门宴上你要杀他,难道就跟他喝醉酒多看虞姬几眼,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吗?”

项羽:“好象还真有些关系……”

船夫:“好,既然如此,他会不会因此和你赌气对你报复呢?”

项羽:“这么一说还真悬。那我选B。”

船夫:“你确定吗?他心胸如此狭窄又怎能统帅三军呢?”

项羽:“也有理。那我还是选A。”

船夫:“虞姬小姐沉鱼落雁,你能保证刘邦那个大色狼,对虞姬没别的想法吗?”

项羽:“那我还选B。”

船夫:“你确定吗?”

这时追兵越来越近,项羽急得汗都流了下来,船夫却甜甜地一笑,深情地望着项羽:“不要着急回答,现在你还有一个大求救电话的机会,或者……”

“别别别,我确定了,就选A!快开船吧,我求求你了!”

船夫回过头来,微笑着说:“项羽的答案是不是正确呢?广告之后马上回来。”

项羽再也忍受不了,大叫一声,然后红着双眼挥剑自刎。

讲这两个笑话,不是因为它们有多搞笑,也不是笑话说的什么道理,而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里,关于项羽之死矛盾百出的记载,也是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