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栩
王正誼,晚清十大高手之一,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他出生於貧寒人家,三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而後為了撐起這個家,他開始學武,希望藉此有個能養家的技藝。最初,王正誼是向村中一個叫肖和成武師學習武藝,後為了獲得更高的武藝,他決定向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學藝。
最開始,王正誼曾數次被李鳳崗拒絕,但因他長跪於李府門前的誠心,最終感動了李鳳崗。在入了李鳳崗門下後,王正誼憑藉著本身的領悟力,不負李的重望,幾年下來功夫就已不在師父之下。因王正誼拜李鳳崗為師時,在門中排行第五,因此人稱“小五子”,同時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當時民間皆尊稱他為“大刀王五”。
後來隨著王正誼武功的越來越高超,李鳳崗覺得已無能力再教他武藝,於是並將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讓其跟隨著押鏢,行走江湖,積累江湖經驗。1877年(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再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半壁街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鏢局,那就是源順鏢局。
因王正誼在經營鏢局時為人仗義,童叟無欺,且收費合理,因此在短短的時間內,源順鏢局就在北京城競爭激烈的鏢局行業中脫穎而出,聲名鵲起,生意可謂是紅紅火火。當然,本來王正誼完全可以憑藉著鏢局做一個舒舒服服的富家翁,可是王正誼並沒有這麼做。
大刀王五之所以受世人尊敬,不是因為鏢局,而是因為他的嫉惡如仇,他的愛國義舉,如果他這之後安於享樂的話,他就不會有後人名揚天下的名聲。
當年甲午之戰,清朝失敗,被迫與日本和,此時朝中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紛紛向慈禧、光緒上疏,力陳議和之弊,並嚴懲賣國賊,而御史安維峻就是其中一位,當然他的上疏並未被慈禧接受,反而是被革職戍邊,而此時大刀王五不顧自己可能會被朝廷懲罰,他義憤毅然地擔負起了護送安維峻的責任,將他安全的送到邊關。回京後,王五就在香廠籌開學堂街,名為“父武義學”,去幫助那些貧窮子弟學文、學武,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從而讓他們日後可以有振興中國的機會。
當然大刀王五最讓人熟知的事情,無疑是他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的友情。當時他十分欣賞譚嗣同的才學和愛國之心,而譚嗣同亦是如此,所以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大刀王五亦跟隨入京。在北京期間,王五一直盡心盡力的負責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安保工作。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了“願以頸血刷汙政”,懷著“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的心思,他毅然決然的放棄生的希望,拒絕了王五的救援,甘願受死。譚嗣同死後,王五為了繼承譚嗣同的遺志和復仇,他曾多次組織人員對清朝皇室宗親進行暗殺活動,但都未成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覺得推翻清朝的機會到了,於是率眾積極加入。但王五並不像大部分義和團的拳民是孤家寡人,他有著自己的家業,有著自己的家庭,他有著太多太多的顧慮,因此當清政府派兵將順源鏢局團團圍住時,以100餘口人威脅王五時,原本可以逃脫的王五選擇了束手就擒,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享年56歲。
大刀王五被殺後,其頭顱被清政府高高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此時遠在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裡悄悄將王五的頭顱取下,然後埋葬,如此一代豪俠終得以安眠,魂歸天國。
澳古說歷史
大刀王五,歷史上大名鼎鼎,他並不是小說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王五武功高強,在晚清十大高手排行榜中排列第二,僅次於董海川,力壓黃飛鴻和霍元甲,排行榜如下:王正誼、黃飛鴻、霍元甲、王子平、杜心武、韓慕俠、李景華、孫祿堂和釋海燈。
王五原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自幼酷愛武術,先是拜當地一名武師為師,打造了堅實的根基,後來又拜雙刀李鳳崗為師,武功更是精進,最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連李鳳崗都不是他的對手。
出師之後,王五開了一家鏢局,取名源順鏢局,他為人仗義,收費合理,很短的時間內就聲名鵲起,名氣越來越大。
後來,王五又參與護送愛國義士—御史安維峻,更是令其聞名遐邇,到了北京之後,王五開了一家武官—父武義學,與霍元甲的精武體操會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王五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參與營救譚嗣同。
譚嗣同與王五亦師亦友,譚嗣同喜歡武術,經常向王五討教武術,一來二去,譚嗣同就將變法思想灌輸給了王五。
王五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他也支持變法,願意為變法出一份力,於是義務給譚嗣同擔當保鏢。
譚嗣同被捕之後,王五花錢買通了獄卒,秘密聯繫武林同道,準備救出譚嗣同,然而譚嗣同婉言拒絕了,他大義凜然地說道: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天底下能說出這番大義凜然話的人,寥寥數人而已,後來得知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斬殺,王五悲痛欲絕。
1900年義和團起義,王五參加了義和團,慈禧先是鼓動義和團殺洋人,八國聯軍入侵之後,慈禧反過來又鎮壓義和團,最終王五被清政府捉住並交給了洋人,而後遭到槍殺,終年56歲。
王五的人頭掛於城樓之上,無人敢於取下,屍體一時無法入殮,霍元甲聽說了之後,急忙從天津趕來,趁夜偷偷地爬上了城樓,取下了王五的人頭。
王五終於入土為安,王五死後,他的大刀一直保存,直到1958年,被人扔進了鍊鋼爐,最終煉成了鋼鐵,也算為新中國貢獻一份力量了。
一半秋色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善使一柄大長刀,且刀法嫻熟,武藝高強,一生救死扶傷,行俠仗義,可以稱得上是德藝雙馨,因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所以,人們稱讚他為“大刀王五”。
至於營救譚嗣同失敗後,他的結局如何?且聽讀史三悟一一分析。
譚嗣同死後,大刀王五為他做了三件事,每一件都稱得上是驚天動地。
1.冒險收屍,讓譚嗣同得到了安息。譚嗣同在菜市場臨行前,王五曾率領俠義之士劫法場救人,但是,清軍戒備森嚴,人多勢眾,王五等人無從下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好朋友死去,這種滋味令人十分痛苦。譚嗣同倒下去了之後,周圍的朋友沒有人敢為他收屍,總擔心會連累到自己,被清軍視為同黨。
只有王五冒著巨大的風險,給譚嗣同收屍,並在自己家中密設靈堂,祭奠了7天,然後護送譚嗣同的靈柩至湖南瀏陽,也就是譚嗣同的老家,安葬了他,讓他得到了安息,此舉,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戊戌時,譚嗣同之受刑也,人無敢問者。俠客伏屍大哭,滌其血殮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參政劍師王五公也。” ----《柏巖文存》趙炳麟2.冒險給譚嗣同的夫人李閏寄信。李閏從小就很聰明,長大後博覽群書,擅長吟詩作賦,是湖南知名才女。嫁給譚嗣同後,夫妻二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夫妻關係十分融洽。譚嗣同將畢生精力放在了維新變法上,李閏也非常支持自己的丈夫,多次幫助丈夫宣傳新理論。
譚嗣同死前給妻子寫了最後一封信,大致意思是安慰妻子不要傷心,不要難過,言語之間透露著眷戀之情。這封信交給了王五,王五將信從北京寄到了湖南譚家人手中,完成了譚嗣同交給他的最後使命。
3.組織人馬,為譚嗣同報仇雪恨。王五在當時是京城武林名俠,平時仗義疏財,助人為樂,結交了許多武林中的俠義之士,像什麼義和團、小刀會、紅燈照都與王五有過深厚交往。譚嗣同死後,王五悲痛欲絕,組織了數百名義士,為譚報仇,但是,此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不在國內,王五自己帶領這些義士對榮祿、載漪等朝廷官員展開了刺殺活動,都無果而終,無奈之下,報仇一事暫時告一段落,但是,譚嗣同的遺志一直埋藏在王五心中,從未遺忘。
這三件事,僅憑其中任何一件,就足以讓清政府殺他的頭,問他得罪,夷他的族,風險巨大,王五敢於出面辦理,也算是對得起泉下有知的譚嗣同了。
參加義和團,組建大刀隊,可惜沒有戰勝洋人的洋槍洋炮。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興起,勢頭漸盛。義和團的大師兄叫張德成,非常仰慕王五的能力和為人,親自去北京拜訪王五,懇請他出山加入義和團,王五便趕往天津,參加了義和團運動。起初,他擔任義和團的武術教練,負責整訓民團隊伍,後來,幫助義和團成立了大刀隊,在天津的老龍頭火車站、北倉等地,與八國聯軍展開了血戰,王五率領大刀隊衝鋒在前,刀劈了很多洋鬼子,可惜,刀光劍影再快也快不過子彈,最終,這次運動敗在了洋槍洋炮之下。
返回京城,不幸遇難
天津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後,王五再次返回京城,本想遠走塞上,另謀發展,企圖再次變革。可是,京城的許多朋友前來投奔王五,住在了他的源順鏢局,這些人有老人,有孩子,行動多有不便,沒有辦法跟隨王五遠走塞上。
王五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覺著自己不能丟下他們不管,於是,自己冒著巨大風險留了下來。
由於王五曾經組織人員刺殺過榮祿和載漪,還參加過義和團運動,清政府一直想將他捉拿歸案。1900年10月,清政府得知王五在家,便派軍包圍了王五的源順鏢局,為了不連累鏢局內的朋友,王五出來自首,被清軍捉了去。
可是,清政府又將他交給了八國聯軍,八國聯軍毫不手軟,將他在北京前門槍殺了,這一年,王五56歲。
王五死後,清政府將他的頭顱掛在了城門上,家人沒有辦法取回,也就不能為他安葬入殮。好在王五生前的好友霍元甲,趁月黑風高,爬上城樓,取下了王五的頭顱,幫助王家人安葬了王五。
王五一生以俠義著稱,但是,結局未免不令人唏噓,不過也得到了後人的稱讚,這也算是一種慰藉吧。
讀者朋友,您感覺王五的結局殘酷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讀史三悟
大刀王五,滄州人,晚清武林名俠。自幼酷愛武術,曾拜俠客雙刀李鳳崗為師,在眾師兄弟中排行老五,所以大家都叫他王五。
王五非常有武術天賦,應該算武俠小說裡所說的骨骼清奇類型。幾年時間武功就跟師傅李鳳崗不相上下。李鳳崗覺得自己已沒貨再教授王五了,遂贈送王五一把“青龍偃月大刀”,讓他投奔師伯劉仕龍,在他門下精修武功。
幾年後,王五藝成出關闖蕩江湖,廣交天下英雄豪傑。王五武功高強,為人仗義,很快在江湖上聲名鵲起。因其擅使大刀,所以江湖中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
同治十年,為解決生計問題,王五來到了北京到一家鏢局當了鏢師。王五押鏢從未失過手,而且一路行俠仗義,路遇窮苦百姓都會慷慨解囊。王五也因此俠名遠播。
光緒三年,王五在北京半壁街自己開了一家順源鏢局。順源鏢局收費合理,也十分講信譽,加上王五的江湖威名,所以生意十分火爆。
甲午戰爭大清戰敗後,王五、霍元甲等江湖大俠都對國家的孱弱感到憂心。於是開始開館授徒,宣揚強身健體,保家衛國。
王五在開館期間,結識了很多愛國義士,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王五很佩服譚嗣同,與之結義兄弟,不僅親授他刀劍之法,還派徒弟負責保護譚嗣同。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捕。王五多方營救無果後,決定劫獄。但譚嗣同堅決不同意,他一心要以鮮血祭奠變法。譚嗣同被殺後,王五悲痛欲絕,自此更加堅定了為國獻身的決心。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王五率弟子積極抗擊侵略者。由於王五非常有號召力,後來跟隨者越來越多,給侵略者予以沉重的打擊,很快王五就在八國聯軍那裡掛上了號。
後來,清廷和八國聯軍議和,結果反過頭來幫助八國聯軍剿殺愛國義士。而王五的武館也在清兵的帶領下,被八國聯軍團團包圍。王五為不牽連大家,放棄了抵抗隻身赴義。
不久,德軍在前門外槍殺了王五,並將他的頭懸掛在城門上。據說王五死後仍“嚼齒怒視,目光炯炯如生。”
天津的霍元甲聽說王五被殺的消息後,隻身趕往京城,趁著夜色將王五的頭偷偷取下,將他埋葬在北京郊外。
花木童說史
大刀王五住在京師,開了一家順源鏢局,是京師豪俠,也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他祖籍河北滄州,回族人,本名王正誼字子賓,師從武術名家李鳳崗,在師門排行第五,被叫做小五子,後來急公好義名聲日盛,又擅使大刀,被尊稱為大刀王五
王五的死有很多傳說,這裡例舉兩例,一個來自王五後人的描述,一個是當時文人寫的王五傳記
王五孫子叫王德海,早年參加八路軍,因傷退伍後在順源鏢局原址娶妻生子,因為王五的死眾說紛紜,有記者就採訪了王家的第四(五)代傳人王新
據他說,王五十分痛恨洋人,早些年參加了義和團,庚子年間帶領鏢局夥計圍攻過西交民巷的外國大使館,洋人佔據北京後,要求清朝交出王五。清兵來抓人之前有朋友傳遞了信息,但王五認為好漢做事好漢當,清兵來了就跟著去了。最終被槍殺於德軍司令部,當時同死的還有六人,四個義和團,兩個鏢局夥計
王新的說法來自於他的祖母章氏,章氏是王五第三任妻子,1960年去世,享年98歲
王五傳是近代詩人劉鵬年寫的,他是南社成員劉澤湘的兒子,少年時見過王五,25歲那年為王五立傳
在傳記中,也提到了王五死因,不過和王家子孫說的不同,在傳記中,王五並非死於清兵或者德軍。1900年,北京鬧義和團兵荒馬亂,很多殷實人家都逃離了京城,有些人家財產帶不走,就送到順源鏢局託王五保管。義和團來源複雜人員參差不齊,有一些拳民找到王五,要求王五交出那些財物。面對拳民,王五對他們說,我既然接了鏢就要對鏢負責,讓我交出財物也行,從我屍體上踏過去拿吧。這時,拳民中有個拿燧發槍的,舉槍就射,王五亡故
兩種死因,都有較為權威的出處,個人相信王家後人說的,他們家還存有不少王五遺留下來的貴重物品,如果是拳民所為,家中應該被搶砸才對。當然,事情過了一百多年,當時具體什麼情況,誰也不知道了,各位朋友,你們認為誰說的是真呢
感謝閱讀,一家之言,我是不務正業的靈石蘊,喜歡點贊加關注,常聊聊唄靈石蘊珠寶
大刀王五被洋人殺害以後,頭顱被懸掛在(北京前門)城門上。王五好友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到北京,趁著夜色將王五的頭取下,並埋葬。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三歲時,父親去世,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年幼時,曾拜武師肖和成為師,武學根基紮實。後來,又拜“雙刀李鳳崗”為師,因其排行老五,人稱“小五子”。又因為他為人行俠仗義,善使一把大刀(據說重大百十斤,“青龍偃月大刀”),江湖中人都尊稱他為“大刀王五”。
後來,李鳳崗將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開始做“押鏢”討生活。1877年,王五自己在北京半壁街開了源順鏢局。王五為人敞亮,俠肝義膽,辦事公允,很快在北京闖開了名聲。
王五在往內蒙古一個叫托克托的地放押鏢時,遇到幾輛被搶去馬匹的大車。在這冰天雪地裡,王五慷慨施救,把自己車上拉套的馬解下來,送給被搶劫的人拉車。這些人回來以後,為了感謝王五的救命之恩,送了塊匾,上書“重義解驂”四個大字。
在北京的這段時間,王五和譚嗣同成了好朋友。王五雖然文化不高,但是,他特別崇拜譚嗣同這樣的愛國志士。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了驚醒世人,甘願被捕。王五知道後,心急如焚,想法設法要營救譚嗣同。但譚嗣同早已決心一死,拒絕了王五的營救。
譚嗣同死後,王五走上了反清的道路。後來,王五參加了義和團運動,親自拎刀上陣殺鬼子。可惜,不久,義和團被朝廷和洋人聯合鎮壓。王五因為擔心自己走了,鏢局中的百十口人會被牽連,沒有逃跑。
等到清兵圍住王五的鏢局後,王五對來抓他的人說自己不會反抗,但求不要株連鏢局中的這一百多男女老少。抓王五的人對王五非常敬重,表示不會為難旁人。清廷將王五送給了德國人。最終,王五在西河沿兒被處決了。其頭顱被洋人懸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
這時,天津的武師霍元甲聽說此事,馬上趕到北京,趁著夜色取下頭顱,隨屍身一起埋葬。而王五的大刀,一直被保留到1958年。後來,被扔進鍊鋼爐鍊鋼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洪金寶導演的電影《一刀傾城/神州第一刀》,拍的很有韻味。裡面不僅有狄龍,還有關之琳。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末年,朝廷腐敗,國內時局動盪,國外列強侵犯。大多數身懷絕技的武林人士索性隱居深山,不問紅塵。但是也有一位大俠,不僅行俠仗義,而且關心國家大事,給後人留下了“愛國志士”的印象。
大刀王五簡介
大刀王五真名叫王正誼,因從師學武時在師兄弟裡面排行第五,而被稱為“小五子”。後來他武功大成,刀法純熟,德義高尚,便獲得了民間“大刀王五”的尊稱。河北山東一帶的江湖好漢都非常敬重他,把他當作首領。大刀王五常常告誡武林朋友,不要幹出傷天害理之事,不得搶劫老百姓財物,除了貪官汙吏之外。 1877年,大刀王五來到北京崇文區半壁街開設了“源順鏢局”和“父武義學”武術館。後來譚嗣同來武館向王五學練單刀和七星劍,二人從此漸漸成為莫逆之交。
大刀王五與譚嗣同
大刀王五很敬佩譚嗣同的為人。戊戌變法時,王五支持變法,並做了不少的事情。變法開始,譚嗣同得到光緒帝的應詔,擔任四品軍機章京,成為變法運動的主要人員。可是因為變法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掌權派人的利益,於是遭到了阻止,光緒帝被囚禁於瀛臺,變法人員遭到鎮壓,康有為等人得到消息後,腳底抹油,逃出了國外。譚嗣同不顧自己的安危,極力營救光緒皇帝。王五多次到譚嗣同住處幫助他逃走。但是譚嗣同堅定拒絕了王五的好意。並且表明為了表示變法的決心,要以死來與腐敗的清廷抗爭,願意以死喚醒國人。最終譚嗣同在菜市口被官府殺害,他在絕命書中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句。兩崑崙意指王五和康有為,可是他看錯了康有為!
英雄隕落
譚嗣同死後,王五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收殮,並設密室靈堂祭奠七天後送到瀏陽安葬。為了給譚嗣同報仇,王五多次策劃暗殺榮祿,怎奈防範嚴密,未能得手。1900年,大刀王五參加了義和團,四處殺洋人毀教堂,儘管他刀法厲害,然而終究敵不過大炮火槍,最後死於清廷與洋人的合謀。王五死後,頭顱被奸人砍下掛在城牆上。津門大俠霍元甲不忍他遭此凌辱,連夜從天津趕往潛入城樓,把王五的頭顱盜走埋葬了,使之入土為安。
總結:一代大俠大刀王五,之所以被世人稱頌,不僅僅是因為他武功高強,武德高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歷史時刻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刀王五確有這個人,不是小說人物。
大刀王五是滄州人,回族。
單單上面一句話,就很有意思。
大家知道,滄州民風尚武,很多年輕小夥子都去學習些拳腳功夫。
而回族人又比漢族更尚武一些,練武比率更高。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是個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在燒餅鋪當學徒。
後來因身強力壯,拜武術大師李鳳嵐為師傅,學習了一些硬功夫。
當年是清末,槍械還不流行,冷兵器肉搏還是很有威力的。
大刀王五年輕時候,善於用刀。
他的臂力強,刀法速度快,一般人鬥刀是打不過他的。
王五學成之後,先是進入鏢局作為鏢師,後去了北京開設了“源順鏢局”。
源順鏢局活動範圍廣大,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市清江浦。
當時中國只有錢莊票號,沒有西式銀行,大量物資運輸還是需要保鏢的,因此大刀王五的生意不錯。
他為人講義氣,同北京三教九流的關係都不錯。
王五當時為源順鏢局設立了四條規矩:第一,重要的鏢車親自押送;第二,凡是來訪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的要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要返還給他盤纏;第三,冬、夏要為貧困的人施捨衣服,冬天要施捨寒衣、夏天要施捨單衣;第四,春節期間,鏢局的車馬裝上東西去賙濟窮人,要做好事。
譚嗣同曾經向大刀王五學過功夫,算是記名弟子。
戊戌變法時期,王五一度派出鏢師和徒弟去保護譚嗣同的安全。
後譚嗣同被捕,大刀王五曾經策劃去劫獄,但最終沒有成功。
譚嗣同被殺後,王五冒巨大的風險為他收屍。要知道,譚嗣同當時可以搞戊戌變法的亂黨頭子,誰敢去拉關係,自己隨時可能沒命。
但王五講義氣,將譚嗣同的屍體運回湖南瀏陽家鄉安葬。
王五計劃秘密刺殺榮祿等人,為譚嗣同報仇。
但是榮祿也不是傻鳥,他只要會有人要暗算他,平時防範非常嚴密森嚴。王五埋伏了幾次,發現榮祿出門必然帶著大量衛兵,即便在家裡也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王五試了幾次都沒有得手,只得放棄。
只是,隨著洋人逐步進入中國,銀行開始興起,鏢局生意越來越差。
同時,洋槍洋炮大量進入中國,清軍大部分官兵也裝備西洋武器。
大刀王五引以為自豪的傳統武術,在洋槍子面前不堪一擊,大刀王五也是以前的英雄了。
義和團興起後,天津的大師兄張德成請大刀王五出山。
大刀王五已經50多歲,仍然披掛上陣。
義和團的刀槍不入擋不住八國聯軍,全軍崩潰。
大刀王五隻得逃回北京躲避,但他的名氣太大,藏不住。
當時大家都勸王五趕快逃到塞外去。但當時義和團失敗後,大量江湖上的朋友和寡婦孤兒都來投奔王五。
並不大的源順鏢局裡外的住的滿滿,無立足之地。
王五這一走,這些人尤其是婦孺無依無靠,就得活活餓死。
王五一輩子講義氣,覺得不能丟下他們不管,就冒著風險留了下來。
沒多久,他就被清政府抓住。清政府為了向洋人獻媚,將他交給德國人,隨後被槍殺,頭顱還被斬下示眾。
大刀王五生前好友霍元甲知道這個消息,派人去北京設法贖回大刀王五的頭顱,將他安葬了。
也算是條漢子!
薩沙
想當年在大隊喇叭裡、家中的收音機裡,聽著評書大刀王五的種種英雄事蹟存,無比崇拜和尊崇,可算兒時不多的樂趣了。大刀王五時為武林名家,本名王正誼,因他在師兄弟間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武藝精湛,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大刀王五一生行俠仗義,俠肝義膽,有拳拳之愛國之心,憂國憂民,俠之大者也。支持維新變法,與摯友譚嗣同一樣,英勇赴死,不愧為一時豪俠!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1900年10月25日,清兵在其開設的順源鏢局將其抓捕,交於八國聯軍,被槍殺於前門,時年56歲。
大刀王五與譚嗣同為莫逆之交。兩個不同階層、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成為了摯友,傳為一時佳話,只因為兩人都有著忠貞愛國、拯救國家的共同理念。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被捕入獄,大刀王五多方設法積極營救。奈何譚嗣同決意為維新捐軀,拒絕了大刀王五的營救。譚嗣同死後,對清廷徹底失望的王五,又投身到義和團運動中,繼續奮戰在拯救國家的第一線——抗擊八國聯軍、打洋人,狠狠打擊了八國聯軍侵略行為。迫於八國聯軍的壓力,清朝政府將大刀王五抓捕,將其送給德國人。其實按照大刀王五的身手來講,如果他想要逃跑的話,沒人能抓得住他。可是,為了拯救躲避在他的順源鏢局裡的100多號人。他自動放下武器,100多號人的性命為交換,束手就擒。後悲壯就義。這次真真正正的成全了他----忠肝義膽,俠義心腸、精忠愛國、勇於擔當。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好友霍元甲夜裡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
與譚嗣同的政治變法的初衷——“救國”一樣,大刀王五的慷慨就義,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愛國行為!雖然,在國家強大集權的面前,任何的個人行為,個人永遠是渺小的,個人的抗爭不過是蚍蜉撼大樹,但是,譚嗣同、王五的個人事蹟卻依然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無數愛國志士、有識之士為祖國、為理想奮鬥,不惜生命!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生的很偉大,死得更光榮!
壯哉中華民族
大刀王五是清末十大武林高手之一,據說能耍得一手好刀,為人行俠仗義,所以被稱為“大刀王五”。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心懷國家。不過大刀王五的故事,今天的年輕人知之甚少。
王五不是他的真名,他原名叫王正誼,是河北滄州人。在他3歲時,由於他的父親去世,家道中落,被迫與母親相依為命,受盡了疾苦。等到年紀稍大之後,他就進山中跟一位大刀師傅學習武藝,練成了一身好武功。
由於他在眾多師兄弟中排第五,所以被稱為“五子”;後來因他刀法純熟,行俠仗義,所以江湖上的綠林好漢都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當時河北、山東一帶的好漢沒有不知道他的。
可惜清末時局動盪,就連行俠仗義的大刀王五也不能獨善其身。王五和變法義士譚嗣同是故交,兩人惺惺相惜,但譚嗣同後來被慈禧太后下令斬殺,只有王五獨自前去給他收屍。
甲午戰敗後,清廷一味向日本求和,與日本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土賠銀。譚嗣同等人參加了戊戌變法,希望救國圖存。
可是由於慈禧太后的干預,戊戌變法慘遭失敗,而譚嗣同等六人也被押赴菜市口斬殺。為了折磨譚嗣同,慈禧太后特別下令劊子手使用鈍刀,而不準使用鋒利的刀刃。譚嗣同臨死前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筆,然後慷慨就義。
王五和譚嗣同原本就是老朋友,他十分佩服譚嗣同的所作所為,一直偷偷幫助變法義士做了不少事情。在譚嗣同死後,大刀王五出於義氣為譚嗣同收殮了屍體,並設靈堂祭奠了七天,才將譚嗣同安葬。為了給譚嗣同報仇,王五曾多次策劃暗殺慈禧太后,但都沒有得手。
1900年,王五參加了義和團運動,四處殺洋人、燒教堂,結果八國聯軍以此為藉口進攻北京。慈禧太后為了求和,下令清軍鎮壓義和團。王五經營的順源鏢局已經暴露,被清軍團團圍住,他手揮大刀奮力衝殺,但最終還是倒在了清軍的槍炮之下,就此殞命。
清軍把他視為亂黨,砍下了他的頭顱,掛在城牆上示眾。據說後來,大俠霍元甲不忍他遭此凌辱,連夜爬上城頭將王五的頭顱盜走,才使其入土為安。一代大俠大刀王五,自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