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徐崢、王寶強、黃渤、沈騰的電影很容易上10億票房,但是有的港片很難突破10億?

三目觀天下


說到港片,就能讓我想起一些非常經典的電影如《賭神》、《無間道》、《功夫》、《大話西遊》等,這些電影可以說在當時的電影圈中都是有很大的影響力。但這幾年隨著內地電影的快速發展,風頭已經是蓋過了香港電影。

如果說香港所上映的電影票房為什麼會和內地的票房相差那麼大,我有個人的觀點和想法:


一、觀影者。最近的一部港片《掃毒2》上映後獲得了好的反響也收穫了相對於港片而言較高的票房,而再往前面看很難有這樣的高票房了。香港和內地電影的製作的質量來看其實差不多,但香港電影在香港上映就算是非常好的質量但香港又能有多少人,票房能高嗎?想要高票房可以在內地上映,但以港片警匪犯罪類型電影在內地上映,可能喜歡這個口味的不太多。但反過來看,內地製作者以一部破了十多億的電影在香港去上映,就算香港票房不理想但這部電影已經是有了十多億的票房。內地製作者已經是在十幾億觀眾中拿到了大多數人的電影票了,對於香港地區觀眾口味的話,票房影響已經不是很大了。所以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



二、單一性和創新性。香港電影由於發展的比較早,在早期在一些警匪類型,犯罪類型的電影可能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內地觀眾也是特別的喜歡然後就延這這條路一直走,但隨著內地電影的崛起,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電影類型也收穫了很大的成果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相對於內地,香港除了特有的一些警匪類犯罪類電影讓人印象很深些好像就沒有了,這也讓很多觀眾審美疲勞。這就顯得它的單一性。再一個就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內地的電影市場一直都是比較的混雜。這也說明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競爭激烈的那麼一個問題。當你再喜劇這條路走不下去可以創新其它,比如科幻題材,動漫題材,武俠題材等等。也說明一個創新性的問題,港片大多數以這樣單一類型電影出現可以說是在啃老,這樣很難進步。


三、內地電影更接近生活。其實不難發現,內地的電影很多都會讓我們看到當下社會問題,熱點很容易讓觀眾引起共鳴。《戰狼》、《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藥神》、《西紅市首富》、《紅海行動》都是當時一些較為接地氣的作品。而港片犯罪類型在生活中都很難看到,很難讓觀眾發起心聲。

但隨著香港電影市場發現此類問題後,一定會是有所改觀,肯定是會越來越好,讓我們一起期待香港電影所帶來的驚喜!


不一樣的341


說來挺讓人難以置信的,劉德華從影幾十年來,《掃毒2》居然是他第一部破10億的作品,第一次有這麼高的票房也讓這位快60歲的天王著實興奮了一把,直言自己又找回了當初做新人拍電影那種忐忑的感覺。為什麼劉德華這麼高位置的巨星拍了這麼多電影,票房成績卻抵不過內地影視圈那些新起之秀呢?

首先來說,電影選擇一個對的檔期真的很重要。《掃毒2》實際上算不上很出色的港片,它之所以出人意料衝破了10億的票房,完全是選對了一個好檔期。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整個檔期都沒有對手,就只有《掃毒2》一家獨大,所以觀眾紛紛選擇了這部電影來休閒消遣,這也直接讓這部片子的票房一路高漲,捷報頻頻。

反觀今年春節檔的《廉政風雲》,儘管有張家輝、劉青雲等影帝擔任主咖,但是因為選擇了春節檔競爭激烈,加上本身題材比較嚴肅不適合閤家歡的氛圍,導致最後票房不到2億,片方連成本都賺不回來。比較起來,《掃毒2》的水平其實和《廉政風雲》差不多,只是選擇了一個好檔期而已。

像徐崢、王寶強、黃渤這些人的電影,他們的作品本身大部分都是喜劇,加上他們自個在喜劇的影響力,只要這些人的作品選擇了春節檔或者假日黃金檔,基本票房都是遙遙領先的。喜劇本身在電影裡拿票房就是有優勢的,如果是質量好的喜劇,不愁拿不到票房,但是題材嚴肅的好片子就不一定了。

所以一個好檔期和一個好題材真的太重要了。看看王晶的《澳門風雲》系列,除了第一部稍微能看之外,其他兩部是越來越爛,但是並不妨礙他在春節檔拿走數十億的票房。所以很多港片的票房不高真的不能怪觀眾,即便你做得再好,後期的宣傳和上映日期沒做好,很多時候也是白費功夫,成績大打折扣。

關注頭條號“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點評。

星途迷影


真巧,王晶在《圓桌派》節目中有關於這方面的回答,當竇文濤問他為什麼現在國內票房高的都是內地導演的影片,而港片卻很少達到高票房時,王晶回答“共振”。

我非常認同“共振”這個詞,如果再把它說白一點就是“情感穿透”。

現時,中國影視票房排行榜前十的影片中,除開《速度與激情8》和《復仇者聯盟4》兩部進口大片外-這兩個系列也是進口片在國內“神一般存在”的代表,其餘八部國產片無一不是做到情感穿透的。

排名榜首的《戰狼2》激發的愛國情-“煩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流浪地球》開啟國產科幻元年帶給觀眾的自豪感、《紅海行動》讓觀眾引以為豪國內有了類似《黑鷹墜落》的軍事題材大片、《我不是藥神》牽扯了社會對醫療區域的神經。

《唐人街探案2》、《美人魚》和《西虹市首富》是喜劇、更是接地氣、有草根氣息的喜劇,而《捉妖記》,至少在2015年讓大家看到了中國電影工業的某些突破。

王晶在節目中還說到,港片低迷跟臺灣市場“淪陷”有關,而香港很多導演都在內地市場崛起後又在內地重生。

他的這些表述在我看來,完全濃縮了香港電影北上的歷程,而這種歷程就跟共振有關,也直接反映在港片在國內的票房上。

2003年,中央政府跟香港特區政府簽訂了《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從此,香港電影不再有“進口片”身份的限制,香港電影北上由此拉開帷幕。

“北上”讓香港電影人有了接觸國內大江大河的機會,也給了他們更寬廣的舞臺,在當時國內電影工業相對低下的情況下,“北上”也顯得豪情萬丈。

只是,豪情萬丈的這份自信在內地這片帶有特有規則的陌生市場前,當一大批先行影片諸如《十月圍城》、《七劍》、《女人不壞》、《大內密探零零狗》、《大上海》、《深海尋人》等無一例外遭遇票房和口碑雙輸時,給香港北上電影人演化為“港片已沒落”和“港片已死”。

這種論調有言過其實和誇大之處,但卻也反應了港片在初來乍到之時的盲目自信、不適應規則,很多人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水土不服。

既然水土不服,何來共振?沒有共振,就沒有帶給觀眾情感感染力,何來票房和口碑呢?

所幸,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香港電影人沒有在“港片已死”論調中自怨自艾,他們埋頭苦幹,與內地公司更緊密合作。

這種把痛定思痛的經驗教訓付諸行動的決心在2012年後有了起色,《中國合夥人》、《親愛的》、《狄仁傑》系列、《澳門風雲》系列、周星馳“西遊”系列、《智取威虎山》等,逐漸帶領港片走出低谷、重拾輝煌。

這段時間,我們在這些影片身上看到的是,北上電影人終於捱過了痛苦的“市場適應期”,在長年票房和口碑打擊中,對作品和市場把握開竅,正是這種開竅讓其影片能與內地觀眾共振達到情感共鳴。

長久以來,我們對港片北上都有誤解,因為港片黃金時代帶給我們的印象太深刻,我們理解中的港片就是那種以警匪/犯罪/動作為極致的俠義、天馬行空和市井百態。

如果按照這種狹義的概念來衡量,那麼,港片國內的最高票房只能是《無雙》的12.73億(截止至2019年7月19日),這種狹義的港片雖然也代表了香港電影北上歷盡磨合艱辛後的鋒芒,但卻代表不了香港電影北上與內地市場與觀眾的共振。

而事實上,香港電影與內地共振的成功遠比12.73億成功得多,無論是《功夫瑜伽》,還是《美人魚》,抑或是《紅海行動》,他們代表的是香港電影人真正融入了內地市場、與觀眾、與內地同呼吸的共振產物。

這才是廣義上的港片,徐克曾經說過“我們現在面對的並非是香港和大陸,而是中國跟世界”,成龍也曾經說過“現在沒有香港電影,只有中國電影”。
共振如此,破十億很輕易。


影視跳動


大陸經濟的飛速發展

我想大家應該明白香港和大陸這些年飛速拉開的經濟差距以及大眾審美的代溝,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迴歸,並設立特別行政區擁有高度自治權限,再加之當時的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及高度的自由貿易,香港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

而大陸方面,雖然也處於經濟飛速的階段,但是卻很少有人將目光轉向電影產業,中國電影市場長期被歐美好萊塢等擁有先進技術公司佔據,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形成了一邊倒的態勢。不過隨著改革開放成效逐步顯先,大陸經濟反超香港,各種國產優秀電影走進人們的視野,電影技術水平、製作精良程度、細節處理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像黃渤的《一出好戲》及《泰囧》系列票房甚至一度飈到伍十億。


隨著年代的變化題材、體裁也在發生變化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九十年代。那也是各式影星的崛起時代。無論是周星馳系列的無厘頭風格,還是以王晶導演所偏向的感官刺激,都贏得了相應的名聲。然而時至今日,縱然是往昔名導,也很難製作出十億的港片。

香港最近翻拍的《新喜劇之王》不僅內容上與老版相差無幾,細節上也明顯不夠用心,老片中的梗甚至生搬硬套進新片

,未免有種穿新鞋走老路賣情懷的嫌疑,這些缺陷更是直觀的顯示在票房及口碑之上,大陸很多觀眾看完之後很大部分表達了失望的情緒。


而內地電影院的觀眾群體始終保持年輕化,當年看港片長大的70、80後一代觀眾,對電影主題、題材的要求也開始發生著不斷地改變,也從以前的古惑仔開始走向美國科幻之類的題材。也因為家庭和工作的原因,進影院看電影的時間變少,更多的是在線上通過電腦或其他移動終端進行觀看。

像徐崢、王寶強、黃渤這些人的電影,他們的作品本身大部分都是喜劇,加上他們自個在喜劇的影響力,只要這些人的作品選擇了春節檔或者假日黃金檔,基本票房都是遙遙領先的。喜劇本身在電影裡拿票房就是有優勢的,如果是質量好的喜劇,不愁拿不到票房,但是題材嚴肅的好片子就不一定了。


電影選擇一個對的檔期真的很重要。

《掃毒2》實際上算不上很出色的港片,之所以出人意料衝破了10億的票房,完全是選對了一個好檔期。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整個檔期都沒有對手,就只有《掃毒2》一家獨大,所以觀眾紛紛選擇了這部電影來休閒消遣,這也直接讓這部片子的票房一路高漲。


語言是藝術


為什麼徐崢?黃渤等人的電影容易上十億,而港片不能夠上十億?

其實這個話題有點絕對,只能說徐崢,黃渤等等幾個人,他們的號召力比較強,所以票房比較好,出的精品也比較多。當然港片裡面的能夠上十億的精品也很多!

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

首先,吳京,黃渤,徐崢等人都是中國大陸演藝圈內比較知名的,而且比較優秀的,不管是在製片,導演,編劇等等各方面都還是非常有才華,它是幾億人裡面的出類拔萃,口碑影響力擺在那。

所以他們拍出好的片子的時候也更容易收穫更多的票房,這是肯定的,而且他們的電影主要是在內地上映,內地的電影市場多大!對吧?比港片不知道有多少。

那港片呢?港片其實也有很多是上了十億的,但是可能大家沒有留意,因為現在港片的人才流失很嚴重,導演流失也很嚴重,很多他們都來內地拍戲了。

所以你已經沒有辦法分清什麼叫純港片,什麼叫香港大陸合拍片?其實很多優秀的港片都是有上十億的,比如說劉德華主演的《風暴》《掃毒》等等口碑票房雙豐收,只是徐崢,黃渤等人近幾年來產出的優秀電影太多了,曝光率很高,所以大家就只注意到了他們!

但是歸根結底來說,優秀的電影上十億還是沒有問題的,只能說近期的港片除了精品是越來越少了,所以沒有能夠上十億而已!

我是小哥說影,更多影視可以關注我哦!

小哥說影


首先:

我覺得電影題材的差別佔大部分原因;香港一直以來往外輸出的大多數諜戰片,警匪犯罪片,說實話,我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現在都有點審美疲勞,平常都是衝著喜歡的明星才去電影院看的港產片,不然一般就等電腦端可以看了才觀賞一下;

這類型的電影,消費的大多數是男生,女生有喜歡這類型的,但是肯定不多,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因,相比國內那些幾十億,十幾億的票房影片,有不少都是走喜劇路線和情懷路線的,這類型的片子消費的人群可就比較多了,孩子啊,閨蜜啊,情侶啊,兄弟啊,同學啊,家人啊,等等都統統適用,這樣一來一回,票房的巨大差距肯定就出來了

其次:

香港影視圈的斷層太過明顯了,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咱們可以發現現在香港活躍在熒幕上的都是那幾位,劉德華呀,古天樂呀,周潤發呀,張家輝呀,等等都是我們熟悉的老演員了,新生代幾乎看不著,當然不是說這些老演員人氣不行,相反,個個的人氣都不輸當紅小鮮肉,但是觀眾都是一個獵奇心理,都希望有點不一樣的煙火啊;導演也是那幾位,這邊就不多說了。反觀內地,中生代好的導演比比皆是,有從演員轉型的,有以前名不見經傳突然就火起來的,有一直專注著的,反正就像雨後春筍一般了;內地新生代,中生代好的演員也都層出不窮,一直貢獻出不錯的電影來。

另外其他原因等待讀者來說吧,不能我一個人優秀啊哈哈






影視領域劉胖胖


好的作品總會得到觀眾的認可,但因各種原因很多電影作品票房差異較大,有些演員作品動不動就10億甚至幾十個億,也有些演員作品過億都沒有,如:王寶強多部電影票房超十億,主演的《唐人街探案2》還高達33億,而香港電影卻很少有超過十億票房電影,這是為什麼呢?

地區差異是其中一個原因。

香港曾經是中國電影輝煌時代,代表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衝出亞洲走向國際,最有代表的人物就有雙週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但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內地的電影也慢慢蓬勃發展起來,最後反超越香港,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電影市場。

電影市場大了,拍的電影類型就多,各類題材類型都有,演員選擇性就變大,衝擊高票房電影就多。而香港電影市場跟內地相比反而顯得小了,演員選擇性變小,發展空間也變的有限!

電影題材類型是其二

在內地電影市場,各類題材電影都非常豐富,不管是動作、喜劇、劇情、軍事等都非常多,而且各類題材電影作品都產出有高​票房,相反香港電影在電影題材上有侷限性,近十年基本都是以動作犯罪題材多,而且也是這類題材電影才過得較好的票房。如《無雙》《追龍》《反貪風暴》《寒戰》《掃毒》等,拍來拍去都是累累電影比較多。跟內地豐富題材電影相比,相差甚遠!

 香港能把動作犯罪題材電影拍成不同的劇情,而且有讓觀眾百看不厭,這是香港電影亮點!





電影星聞官


前十年,內地的電影基本都是港片為主,特別是四大天王,周潤發,周星馳,成龍等影星撐起了香港電影的半壁江山。

在那個時候內地的電影的發展還處於發展初期,完全都是在嘗試在學習,自從出了馮導,陳導等優秀的導演,開啟了內地電影的發展熱潮。

而徐崢,黃渤,王寶強三人從泰囧開始,讓大家認識了真正的喜劇,被稱為鐵三角。不過他們每一個個體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角色和個人形象深入內地人心,或許還給她他們設了標籤,就是喜劇,搞笑,有意思。也正是這個時候,觀眾們和內地電影市場出現了爆發性增長,而香港電影能夠進入內地的好片子少之又少,這樣也算是成就了內地電影吧!

香港電影的衰落,可能與香港一大批被內地人熟知的影星逐漸淡出了影視圈,隨著各位影星的日益衰老,沒有辦法再拍攝一些他們帶有標籤的電影,離開了這些標籤,他們就沒了當年的號召力,就沒辦法鎖定和培養內地觀眾。比如成龍,標籤動作喜劇,但是近些年出品的電影口碑都欠佳,這樣觀眾慢慢的就會對他失去信心,就這樣的道理!

所以說,每個市場都有他的特性,現在也正是內地一些新人建立個人IP的黃金時段,一旦個人IP建立起來,票房號召力就會很強的。千萬不要像最近一些不敬業的藝人,個人IP崩塌是多麼可怕的!





墨墨老爹88


為什麼徐崢、王寶強、黃渤、沈騰的電影很容易上10億票房,但是有的港片很難突破10億?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演員不行,也不是資金投入不夠,得從幾個原因來說:

1.從地域面積來說,大陸要比香港大很多,人也比香港多很多,能從大陸這麼多人裡面衝出來的人在實力上絕對是很強的,像徐崢、王寶強、黃渤、沈騰都是實力非常強的實力派演員,且都全部來自大陸。

2.香港的電影在題材上來講,題材太少了,感覺主流經典電影幾乎清一色的警匪片,要不就是賭博類英雄電影,像這幾年《澳門風雲》的幾部電影就是這兩個題材的很好結合。所以總體來講香港電影是缺乏創新的,截止目前還處在啃老的狀態,一直在啃這兩個題材,都啃了好多年了。

3.站在大陸電影的角度,大陸電影不僅導演、演員眾多,人才多,而且創新做得非常好,不管是題材還是製作技術,比如最近正在熱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之前的《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戰狼2》等等,這些都是創新做得非常好的電影,而且非常接地氣。幾乎每一部都抓住了時下的熱點,而看香港的電影,像什麼賭神系列,警匪系列,這個在現在看來不僅過時了,而且還不夠接地氣,離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太遠了。

4.站在市場的角度,香港電影要想突破10億票房,還得依靠大陸的市場,而大陸這邊相對於香港演員,比如劉德華,周潤發、張家輝、古天樂等等還是對徐崢、王寶強、黃渤、沈騰更瞭解,也更喜歡他們拍的電影。

所以綜合來講,這就是徐崢、王寶強、黃渤、沈騰的電影為什麼能很容易上10億,而很多港片卻很難突破10億的原因。

我是扯犢子說電影,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影視領域的視頻、問答,@扯犢子說電影 我不求寫出多麼經典的問答,做出多麼高質量的視頻,但求在頭條這個大平臺上能夠成為彼此交流的朋友!






扯犢子說電影


第一娛記出品必屬精品!

內地電影全線崛起,一大波電影票房輕鬆就過十億,反觀港片,要過十億看起來確實比較難。我談談個人看法個人。


香港電影人還沒完全融入內地

第一,香港電影人肯定沒有內地電影人更瞭解內地市場,更瞭解內地觀眾的觀看心理。舉個例子,《我不是藥神》,你讓香港導演想破腦袋,也想不出這樣的內容,因為香港導演沒有在內地生活的體驗,他完全沒有辦法感同身受!

第二,還有部分香港導演人把內地看著是十年前的香港,用之前的思維來對接內地市場,這個肯定行不通。內地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票倉,早就彎道超過了港臺,無論從技術,人才,還是資本,全方位越過港臺,用固有的舊思維,肯定只有死路一條。


內地導演國際更活躍,思維更國際化

我們研究一下內地的一些拔尖電影,就可以發現,現在內地電影人思維很活躍,越來越具有國際觀念。

《戰狼2》是戰爭大片,《我不是藥神》是現實主義題材,《流浪地球》則是科幻大片,這幾天大熱的《哪吒》又是動畫片,跳躍性很強,但是無論從製作,技術水準,包括思想內涵,都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與國際先進電影大製作的差距越來越小。


香港電影逐漸成為過去,以後只有“中國電影”

別老抱著“港片港片”這個觀點拍戲,如果抱著這個觀點,肯定沒有辦法和內地電影人做比較。

現在哪裡還有純正的“港片”一說,香港的電影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北上,即使不北上,也會用內地的資金。市場在內地,資金在內地,香港電影已經沒有單獨存在的環境。以後香港內地都是揚長補短,相互協作,沒有什麼大陸片,港片的界限,都是中國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