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自2月25日起,让胡路区集中观察隔离点内,累计入住151人,解除隔离80人,目前仍处于观察期的71人中,67人为境外返庆人员,他们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和生活起居,全部由来自乘风医院的10位医护人员负责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15日晚7时左右,让胡路区的集中观察隔离点内,120送来了5位境外返庆人员。此时,领队乘风医院副院长葛艳平早已带领3位医护人员早在门口守候。经过体温检测和全方位消毒后,5人进入隔离点,他们将留在这里接受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

  信息登记、流行学病史询问、咽拭子样本采集、病毒核酸检测采样……安排好入住,还没来得及喘口气,120又陆续送来18人。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吴琼(大)给“家人”采集咽拭子

  忙完,不知不觉已过凌晨。16日3时左右,他们脱下闷热的防护服,摘下防护镜。小睡了3个多小时后,或对走廊和通道进行消毒,或给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或分配物资……他们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隔离点在15日晚7时至次日凌晨3时之间采集的咽拭子

  这里是我市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之一,设在让胡路一家酒店。观察点的隔离人员被称为“家人”,而非病人。2月25日起,10位来自油田乘风医院的医护人员,全天候照料和观察隔离点内“家人”。

  “咱们照张合影吧!”3月5日,40岁的王群(化名)在经历了14天的医学集中隔离观察后,即将离开这里,他拿出自拍杆和医护人员拍了张合影,并在照片上编辑下“感恩有你们,美丽的天使团队,2020.03.05留念”的文字。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王群(化名)与3位值班医护人员合影

  “这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医护人员建了一个医学隔离微信群,在群里发送问候语,普及防护知识,推荐适合室内运动的短视频,督促我们锻炼。只要我们有需求,在微信群里提出来,医护人员总是第一时间想办法帮我们解决。”王群说,我刚到观察点时,有些紧张和担忧,医生和护士都很关心我,像家人一样照顾我,我的情绪很快就舒缓下来了。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护士张春梅记录、回答医学隔离微信群内的问题

  和王群一样,为坚守隔离点的医护人员点赞的不在少数。就在两天前,已经解除隔离的李阳(化名)给乘风医院总值班室打电话说,“为咱们在隔离点的医疗团队点赞!得知我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们定时给我监测血糖,还在饮食方面做了专门的调整,真是太贴心了!”

  据了解,截至3月19日,该隔离点累计入住151人,解除隔离80人,最大的年龄85岁,最小的仅有5岁。目前,隔离点仍有71人处于观察期,其中,67人为境外返庆,4人为北京返庆。

  “目前,我们10个人分成3组进行24小时轮班值守。”副院长葛艳平介绍说,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快递员、送餐员、搬运工、心理辅导员……

  据了解,当班的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感染控制标准,依次穿戴好工作服、隔离衣、护目镜、口罩、鞋套、手套……全副武装进入隔离区后,他们负责为“家人”测量早晚体温,将每日三餐送达67个房间门口,饭后回收餐余垃圾;每天走廊、通道消杀2次;打包、称重、消杀、清理各类垃圾50多公斤。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进隔离区前,穿好防护装备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护士吴桐为“家人们”测量体温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医生高春莲对房间走廊消毒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护士邹丽丽清理垃圾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医生张立国对垃圾进行消毒处理


  而不值班的医护人员,则负责登记、分发物资、订餐、帮“家人”们签收快递每天至少10次、指导有慢性病的“家人”用药,还要随时解决突发情况。

  “每天都会接到隔离人员很多通电话,有的担心自己的身体,有的是指甲长了想修剪,有的想要几根棉签,有的是要买降压药……”葛艳平说,这些需求我们都尽力满足,争取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医生国玉寒为“家人们”运送快递和生活用品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护士刘春梅在盘点物资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护士邹丽丽(左)、刘春梅在分发物资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夜深人静时,护士长程娜还在为新加入的“家人们”登记信息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集中观察点实行全封闭管理。葛艳平说,进入隔离点,“家人”们本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活动又受到约束,难免会焦虑,甚至恐慌。所以,除了医学观察,满足生活需求,医护人员大量的工作是安抚情绪,“隔断的是疫情,隔不断的是温情。”

  隔离点工作的有条不紊,是10人医护小团队共同协作、争分夺秒的结果。

  “如何将没有医疗设施和隔离条件的酒店改造成隔离点,是碰到的第一大难题。”医生张立国说,2月25日上午,刚进驻隔离点时,工作区内的物资和办公物品混放,东西堆的到处都是,感觉无从下脚。

  葛艳平现场指挥、联络沟通;张立国承担了置物架安装、物品搬运和摆放等全部体力活;护士长程娜第一时间建立了出入库台账,让每一笔物资都有进有出,去向可查;护士吴琼(大)、刘春梅和吴桐盘点物资,进行分类登记,医生国玉寒、高春莲拆箱点数;为了节约办理入住时间,护士吴琼(小)和护士邹丽丽手绘房间分布图……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护士吴琼(大)和医生张立国安装置物架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医生国玉寒(左)和高春莲对所有物资拆箱、分类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护士吴琼(小)手绘房间分布图


  短短的9个小时,隔离点备好所有物资,功能区域划分和房间准备完毕,可以正式接收隔离观察人员了。当天晚上11时左右,隔离点顺利安顿好第一批“家人”。

  接下来的两天,团队成员们整理物资、制定排班表、熟悉工作流程……经过摸索总结,如何高效做好工作,医疗团队心中有了更明晰的路径。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家人们”所需物品,护士邹丽丽都会立即记在隔离服上,以防落下


隔离点里的“坚守”与“温情”

副院长葛艳平与“家人”们微信聊天,进行心理疏导。


  “集中观察点不同于病房,哪些人是病毒携带者,会不会出现确诊病例,一切都不确定。每次进入污染区,其实都是踏上一场未知的旅程。”国玉寒说,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拼尽全力地把防疫做到最充分,将潜在的感染危险与城市里的健康人群隔离开。

  记者获悉,从踏进隔离点的那天起,团队就没下过“火线”,他们已经模糊了星期几的概念。

  “因为每位‘家人’都是按照14天隔离观察,我们记得最清楚的是他们几号来、几号走。”葛艳平说,20多天的坚守确实很辛苦,但看到人们陆续解除隔离,从这里健健康康走出去,她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大庆日报记者 王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