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说匈奴是夏朝遗民?

小小嬴政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开篇就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司马迁)

就是说,匈奴是夏朝王室的后代子孙。夏朝之前,是山戎、猃狁、荤粥这些少数民族居住在那个北部蛮荒之地。夏朝的时候,这里被夏朝王室的后代取代,也就是淳维,后来就发展成了匈奴。

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的后裔,但是并没有说为什么匈奴是夏朝后裔,也没有说夏朝后裔是怎么取代山戎、猃狁、荤粥这些民族,住到北疆的。其间经历过哪些事情?北疆原来的居民山戎、猃狁、荤粥到哪里去了?是被同化了,还是举族搬迁了?

司马迁只做出这个结论,并没有提供相关的证据。司马迁不提供证据,有两种可能:一是找不到证据,二是不需要证据。

找不到证据,原因很简单,因为从夏朝灭亡,到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少说也有1500年的历史。如果是当下资讯发达的时代,就算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记录也是能找到的。但是那时候资料却十分有限,有可能文字都还没有成型(虽然传说仓颉在黄帝时期就已经造字,但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还只是出现了商朝的甲骨文。因此,究竟文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并不清楚),司马迁不太可能得到文字资料,他能得到的,只是民间传说。就算得到的是文字资料,那些文字资料也未必可靠。

因为找不到证据,因此司马迁干脆不去证明。

为什么又说司马迁不需要证明呢?因此在司马迁看来,如果要去找证据证明,那么他所讲的,别人反而会怀疑。不去证明,别人反而无话可说。说了就说了,说了就是结论,司马迁想要达到的是这样的效果。

那么,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皇室的后裔,这个话说得对不对呢?

司马迁找不到结论,我们当然也找不到结论。不过,我们可以来考虑另一个问题,假如司马迁本人对事情的真相也不确定的话,他为什么却言之凿凿地说匈奴是夏朝的后裔呢?

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这样说,更多的是一种“微言大义”的表达。

司马迁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好几段历史进行了特别的强调:一是尧舜禹的禅让,二是武王伐纣,三是周公辅政,四是孔子以匹夫担责天下。

司马迁强调的这几点,所要表明的是“德政”的重要性。君王应该以“德”安天下,天下应该“有德者居之”。因为舜有“德”,所以尧自觉地把帝位让给他。周武王因为“有德”,所以他能够取代商纣,获得“天下之主”的位置,受到天下拥戴。周公虽然独掌朝政,但是他“有德”,因而获得天下人认可。孔子虽然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积极地向诸侯们推荐“仁政”,也就是“德政”,这就是担责天下的表现。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司马迁写历史书,他想表达的也就是对于当下问题的看法。他写匈奴,所要表达的,也就是他对匈奴的看法。

(油画中的李陵)

司马迁怎么看匈奴呢?我们可以从他对待李陵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不错,司马迁和李陵确实是好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掺杂着个人情感。但是,这其实也是司马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司马迁认为,四海是一统的,就算是匈奴,和中原人都是从一个老根上发芽产生的,两个民族属于同宗同源。对于匈奴,作为上邦大国的汉朝,应该满怀德政。并不是说不能打匈奴,打是必要的。但是打不是目的,目的是和平,是老百姓的安康幸福。

为了追求这个安康幸福,就应该想办法实施“德政”,以德服人。李陵虽然投降了,但是李陵在匈奴,是可以用“德政”感化匈奴单于,实现汉匈两国的和平安宁的。杀李陵全家,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虽然司马迁其实并不肯定匈奴是不是夏朝的后裔,但他却能那么确定地把这件事写出来。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说匈奴是夏朝遗民”这事其实还是真有一定根据的!


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Lattimore )曾有观点:“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北方民族的“新名字”反映出非中原民族经济专门化方面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是由于中原人之外的民族被扩张的中原人强行驱逐到大草原中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转变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因为一些考古证据显示,在一个长时期内,中国北疆发生了从半定居的农耕—畜牧生活向游牧生活的转变。‘’

他所说的“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北方民族的“新名字””是指《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记载的“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这是指在公元前457年,中原晋国的大贵族赵襄子(战国七雄之赵国的创始人),派兵征服了一个名叫代的小国(现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以便更好的抵御胡人。而胡人就是中原人对于匈奴人先祖的统称。

根据美国学者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在《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的考证,这是中原人与匈奴人的第一次接触。

根据这些学者的考证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大致的情况: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前期),亚欧大草原的农牧混合人群曾普遍向游牧生活过渡。

具体在西辽河流域和鄂尔多斯高地,龙山时代遗留下来的中原农业群落逐渐消亡或南迁,残存的居民生活也走向游牧化。


因此《史记》以及乐产的《括地谱》会这样记载:“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也就是说,在上古时代,确实有华夏人融入游牧人。不过这些游牧化的华夏人并不等于匈奴人。因为匈奴人本身就是一个部落融合体。

而根据考古发现,正牌的匈奴人,原本生活在今蒙古国中部偏北杭爱山一带,属于石板墓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于春秋战国之交南下,抵达阴山地带。之后,匈奴人征服了已经被秦赵击败的林胡和娄烦人,继承了这两者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并吸纳了当地的胡人及北逃的戎狄,还有游牧化的华夏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另外,根据人种学的研究,南匈奴有较多的东亚蒙古人种成分,而北匈奴以北亚蒙古人种为主。(这类相关研究正随着人类分子学的日新月异而被不断更新)

总之,司马迁确实是个很伟大的史学家。他根据上古的相关记载与传说,记录下了上古华夏人融入游牧生活的历史。但同时,司马迁也受限于自己的历史局限,他不可能理清楚匈奴人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具体区别,所以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具体情况应该是:

匈奴部落联盟里的部分人是华夏人的后裔,而真正的匈奴人则不是,最起码北匈奴人不是。


冷兵器研究所


匈奴是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出现在史书中,活动于黄河河套地区、鄂尔多斯、蒙古草原。匈奴没有留下文字,关于匈奴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

《史记 . 匈奴列传》所记载的真实可靠

匈奴与西汉多次交战,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联系密切,西汉时期的史学大家司马迁,是不可能记载出现错误。匈奴人自称是夏朝的遗民,由于战争,被排斥到中原地区以外,成为华夏之外的匈奴人。匈奴是部落联盟,由多个部落族群组成,他们生息、活动在长城以外地区。疑古可以,但要拿出史料和实物证据,历史不能是虚无主义,胡编乱造。

匈奴与夏朝都没有文字

匈奴没有留下文字,就如同夏朝在考古中,二里头或其它夏朝遗址,找不到文字是一个道理,夏朝,或为来自中国西北方少数部族戎狄所建立的政权,没有文字,历史多是口耳相传,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的遗民。

游牧业取代了农业耕作

先秦时期,犬戎在西方,东夷在河北、山东地区。在商朝、西周时期,曾出兵讨伐周边的夷狄部落,华夏民族将适合农耕的土地占据,向周边蛮荒之地开疆拓土,戎狄向北方败退,

蒙古草原地区,不适合农业发展,环境决定了生业方式,游牧业取代了农业耕作。战国时期,戎狄在中国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匈奴和东胡,先秦时期的戎狄就是匈奴人,东北夷就是东胡部落!

现代考古学与传统史料相结合

有些西方学者,也在考证匈奴的来源,他们更多的是从现在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进行考证,所有的考证都要相合传统的历史史料,在文献史料上,研究匈奴是以中国历史史料作为依据。中国人有记载历史的传统,对研究亚洲及世界史,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中国历史文化连续的传承,在世界文明史是非常罕见。


李小子读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已不可考,只能推测了。

一是司马迁想确立一个观点,即天下人,都是炎黄子孙。

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当时出现个匈奴,而匈奴自己没有什么记载,那么总得给他们按个祖先吧?否则,难道说匈奴人凭空冒出来的吗?

再说了,春秋以前,在周王朝的统治下,诸侯林立,那时候的北方,就有一些小规模的游牧人口。

所以说,司马迁断定匈奴为夏朝的后裔,无非是想表示,咱们双方同根同源,于是等我以后征服你,不能算是侵略,只是合二为一。

其二,源于一些历史记载。

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总会有一部分人,不会承认周朝,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跑到个没人的地方,继续生活,比如商朝灭亡后,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就逃到了朝鲜,作威作福。

夏朝的一部分后裔,向北迁徙,于是从这个角度上讲,匈奴是夏朝的后裔,也说得过去。

但是,这并不全面。

匈奴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夏朝后裔也只占一部分,随着人口的融合,匈奴才慢慢兴起。

所以说,匈奴不完全是夏朝遗民。


西游言己


司马迁的原话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意思是: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淳维是夏桀的儿子。

众所周知,大禹之后,夏启“家天下”建立了夏朝,当然也有一说是大禹建立了夏朝传了13世17个王,夏桀是最后一个王。夏桀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当时能把铁钩拉直了。但是,夏桀修行不好,武力伤害百姓,人们不堪忍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夏桀兵败后被放逐在鸣条山而死。夏朝的后人有的南下,成为南蛮诸侯,有的人夏桀儿子淳维的带领下北上,以游牧为生。

淳维就是匈奴的祖先,因此,匈奴人是夏朝遗民,也是华夏民族。

当然,在淳维北上之前,肯定也有不少人已经在那逐水草而居,只不过淳维去了之后,才更有社会组织,才发展起来罢了。



重新读历史


这样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本意——匈奴的来历,虽然司马迁违心说是夏后氏遗民,但是司马迁本意是说:汉天子要施政以仁德以“富以其邻”,莫让华夏同胞流离失所,唯利是图,挣扎在马斯洛五层需求的底层。


司马迁的依据是“民以食为天”,民生是个大单位的问题,不以“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为限,而以天下平定为范畴。用他自己的话说,“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襃,忌讳之辞也。”


对于匈奴与汉族将来的关系,司马迁希望匈奴认祖归宗,“务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与汉族“不参彼己”。汉族通过和亲与赐予物品等形式,满足其生活需要,文化知识需要,将有利于双边关系长期改善和巩固。欢迎拍砖留言。


中国知识考古or兆昌


《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说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裔,名叫淳维。只此一句而已,并无其他更详细的说辞。《史记》这段记载究竟出自何处,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史记》在说完这就之后又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又把匈奴的祖先上溯到“唐虞以上”,这样实际上又与前面所说的夏后氏苗裔矛盾了。按照传统序列,唐虞时代是早于夏后氏的。只能说这一点大体表明了汉朝人对匈奴的一种态度,并不将匈奴视作一种与自身完全不同的种族,而是将匈奴认定为早期夏王朝的一个分支。从部落的形成角度而言,匈奴部落中含有中原成分并非完全不可能。传世有“凶奴相邦”印玺,根据分析可能是赵国在匈奴扶植的政权,模仿了中原战国体制设置,与汉代的匈奴体制不同。但匈奴毕竟是个复杂的部落群体。根据晋代的史料,匈奴可以分出十九个较大的部族,每个部族的来源都可能不一样,如果谨慎分析的话,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大意觉迷


夏商周是三个时代不是王朝,夏亡后建立中山国,中山国覆灭后,残存的大夏后裔流亡草原就和越国覆灭后越国后裔流亡百越以及东南亚一样,流亡草原的大夏后裔大多加入了匈奴一族,而商亡以后,殷商后裔被封在宋国,而宋国贵族孔老二建立儒家霸占中国教育界2000多年,大周灭亡后,因子孙众多,在唐代灭姬令发布前,姬姓一直是天下姓。


夜枫150096386


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遗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匈奴本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一个游牧民族,有夏朝遗民也是正常之事;二是确立天下所有人种都是炎黄子孙的观点。


慈心奈何


匈奴单于给汉皇帝写信,自称夏后裔,这并非司马迁瞎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