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清朝“康乾盛世”是虛假盛世,那麼有沒有相關史料證明呢?

東坡文史苑


這應該是史上最可笑的的笑話,我想起來了幾年前在歷史圈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寧吃大明觀音土,不吃大清烤白薯。當然,這是大家調侃明吹的。


從目前我接觸到的歷史資料,這個歷史資料

包括王朝檔案、時人筆記、論文專著等,我還沒找到能夠否定康乾盛世的記錄。

在這裡我們可以定義一下什麼叫盛世。在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時期,這段時間內由於社會安定,再加上統治者沒有過多的折騰老百姓,所以這段時間內社會經濟、人口發展向好。但這不是盛世,這叫治世。盛世除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以及人口增加之外,還需要滿足武功的需求,尤其是開疆拓土,這是無可爭議的武功。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那麼清朝的康乾盛世無疑是貨真價實的。從社會穩定來看,清朝內部自從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外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亂,即便是有各別暴亂也是規模較小,不會糜爛全國。

從經濟發展來看,清朝將沒收的明朝王莊官田分給老百姓耕種,鼓勵老百姓開墾荒地,為了調動老百姓勞動積極性,清朝還規定新開墾的土地用不升科。而且,清朝還解放了明朝的依附農(農奴),令其改僕為佃,雍正年間該對明朝的賤民開豁為良,這等於增加勞動力,因為古典中國是以小農經濟作為經濟生產方式,在技術上沒有優勢,只能以增加勞動力的方式來提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清朝重農但並不抑商,因為如果商人賺取利益,政府可以通過收稅增加財政收入,因此清朝對於商業發展是支持的,尤其是收益巨大的海外貿易,所以清朝敢給田賦的稅率維持在2%到4%之間,因為商業稅以及海外貿易的關稅可以填補空缺。

另一個方面,清朝廢除了人頭稅,並且廢除了官紳勳貴不上稅納糧的特權,也就是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通過廢除人頭稅的方式標誌著朝廷不再像歷朝歷代那樣,通過收取人頭稅的方式控制人口流動;官紳一體納糧就是誰有錢誰多繳稅。這樣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增加,社會矛盾得到了緩解,更重要的是這兩項改革使得土地兼併對社會的形象降到了最低。與此同時,這也是鼓勵老百姓消費,因為老百姓只有收入增加、有了積蓄才會消費,只有消費才會促進商品的流通,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馬嘎爾尼的隨員安德遜會在日記中描述,說市集上有多重多樣的商品,人民富足且具有朝氣。

所以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髮展是相輔相成的。說道民生這方面,其實有的是證據來證明康乾盛世的真實性。康乾盛世百年間,中國人口突破了一億並且達到了三億,曾經有個傻叉說什麼這是滿洲韃子的數字魔法,真特麼的是臭不要臉。當然人口突破三億還不夠佐證,長壽老人數量大大增加,康熙二十五年,全國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就達到了17萬人,近萬人達到了九十歲以上,更有21人達到了百歲高齡。到了雍正四年,全國七十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已經達到142萬人。所以早在清朝中國就經歷了一次人口老齡化,當時不滿八十歲的老人已經不被視做長壽。而且這只是不完全統計,因為古代沒有無線電,沒有互聯網郵箱,所以存在漏報的現象,實際數據要比這個數據多的多。

另一點,根據李伯重先生得著作《江南的早期工業化》一書,清代江南地區主糧已經成為稻米,北方地區主糧也從黍麥混合變成小麥,同時清代比較富裕的江南地區,老百姓寧願花更多的錢去買從湖廣、四川運來的稻米也不會買所謂的高產作物。根據蒲松齡的記錄,清朝乾隆年間山東地區是一副家給人足的景象,家家戶戶都有存糧,過年過節還有酒有肉,這不是指富戶,而是指普通百姓。當然有人會用蒲松齡是寫小說的來反駁,但是如果蒲松齡沒有親眼見過這番景象他如何能寫的出來?

說到底,就是康乾盛世期間民生總體還是不錯的。如果經濟不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就不會提高,生活水平不提高就不會帶來人口增長以及人口老齡化。

當然有人會用所謂的飢餓的盛世來否定康乾盛世,但是問題是如果拿幾個孤證就可以否定一個歷史時期,那麼我是不是可以拿今天貧困地區的照片來否定改革以來的成果。
另一點,康乾盛世之所以是盛世,除了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之外,再就是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可謂是武功赫赫。


畢竟這麼大的地盤在古典時代,還真只有大清能打下來。當然,我沒有否定別的王朝沒有建立過武功、沒有開疆拓土,但是誰能做到向大清這樣開疆拓土的。因為一時的軍事勝利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清朝之所以開疆拓土,是因為清朝在軍事征服之後還利用自身巨大的國力優勢對被征服的邊疆區進行實際控制,比如說派遣各級行政官吏、駐軍、發行貨幣、稅收以及辦理刑事案件等,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如果清朝沒有進行這一系列征服運動,那麼中國早就四分五裂了。

今日中國的版圖疆域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數奠定於清朝,即使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族關係等諸多方面問題也大都是由清朝演化、延伸而來的。這還是新修清史的立意,清史權威戴逸說:如果沒有康雍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就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後勢必分崩離析。

《清史鏡鑑:部級領導幹部的清史讀本》,說白了,就是清朝打下了廣袤的疆域,重新定義了中國的大一統,才有了今日之中國。

再者,康乾盛世期間可謂是文化繁榮,梁啟超曾經在其著作《清代學術概論》中盛讚清朝是中國文藝復興時期。而且清代出了一堆思想家和哲學家,其中不乏諸如袁枚、戴震、崔述等被當時學術界視為異端的人物。這就牽扯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清朝社會寬鬆,否則的話學術不會這麼發達,也不會有這些異端。因為清朝只是清理反清思想以及黨爭,你只要不反清不捲入政治鬥爭就沒什麼事,罵皇帝也沒事。清初三先生把康熙當畜生寫,孫嘉淦痛罵雍正迫害兄弟,錢大均寫詩罵乾隆,都沒被迫害。否則的話他們不可能活的好好的,清初三先生出了王夫之死的早之外,黃宗羲和顧炎武態度都相繼軟化,黃宗羲更是高呼康熙是今聖天子無幽不燭,還稱讚康熙的治下是五百年名世,還說要拭目以觀太平。錢大均罵完乾隆,轉頭就高呼自己是天之幸民,因為他認為活在乾隆時代是大幸。當然,這也是和清代生活水平提高有關,畢竟你窮的連飯都吃不飽還有什麼精力去發展文化。

總結:17到18世界這一百年的時間,當時的古典中國沒有比康乾盛世更好的選擇。因為如果覆盤明清歷史的話,就是這一時期的古典中國又從明朝的內斂轉為開拓,因為明朝是一個典型的內斂性王朝,而明朝的內斂已經把古典中國發展到頭了,因為古典中國簡單概括就是君主專制加小農經濟,這種政治經濟的結合不會再有新的突破。而清朝則憑藉一個康乾盛世把古典中國從內斂拉回了開拓,硬是給古典中國續了一波命,並把古典中國推向巔峰。但是這個巔峰是滿洲人輸血帶來的迴光返照,在滿洲人完全漢化之後,太陽也該落山了。記得以前看《中國通史》,書裡把清朝稱作落日餘暉,畢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是腐朽王朝,由始至終“閉關鎖國”;後又“喪權辱國”。根本不存在什麼“盛世”!以前的“康乾盛世”之說,中外史學家不予認同,此說早已被推翻。

📒1644年清軍入關後,先後有10位皇帝。以前的“康乾盛世”之說,包括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時期,共計133年。影視劇大為吹捧:什麼“私訪”,“雍正王朝”,什麼“下江南”,塵囂甚上。什麼“再多活500年”!懂史的國民,馬上去看《動物世界》或去“逗貓蹓狗”。

📔他們當政為1662年—1795年。而英國早在1640年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接著歐洲和美洲相繼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1760年左右,英國出現了“珍妮機”,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出現了更多的紡織機器。接著,冶金、採礦等部門發明層出,製造機器,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革命性的變化,史稱“工業革命”。這時期正是清朝的:“康雍乾”的“老牛破車”時期。

📒1785年始,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廣泛使用,極大的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而同期的雍正皇帝還在想“再活500年”;乾隆皇帝→還在“風流下江南”。

📔人類已經進入“蒸汽時代”,而康雍乾時期依然“閉關鎖國”;繼續壓制知識群體,大施“文字獄”;熱衷於女真的“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農意識。

📒康雍乾時期,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飛速變化,也末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原本先進的中國,在世界上開始落伍了。

📔朋友們!史實驗證: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康乾盛世”!原有之說→經不住實踐檢驗→早在“改革開放”後被中外史學家否定推翻!


笑看東籬


康乾盛世一派歌舞昇平,暗中藏著四大危機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最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當時的清朝可謂是一派歌舞昇平,僅人口就有三億。天朝上國看似光鮮無比,實則危機重重,概括起來,當時主要面臨著四種危機。

一是商業危機。康雍乾時期,國家支柱依然是農業,這與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大環境不無關係。明清之際,中國引進了馬鈴薯、玉米等高產的農作物,也因此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但是這種農業生產方式與西方正在進行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方式顯然無法相比。

彼時,西方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生產力飛速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更危險的是,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為了掠奪更多的資源開始向世界各地進行侵略擴張。雖然說在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一些,暫時還能有抵禦能力。然而,清朝重農抑商的政策終究不是世界的主流,商業危機大大抑制了清朝的發展,最終被列強所侵略。

二是財政危機。康熙和雍正時期還好,國庫較為充盈,但前提也是盤剝農民稅收所致,工商業雖有發展,但是不足以支撐清政府無休止地消耗,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尤其到了乾隆,六次南巡就將國庫掏走了大半。不僅如此,乾隆時期多次戰爭以及自然災害頻發,更是進一步掏空了國庫。雖然乾隆死後給嘉慶留了另一個“小國庫”和珅,但是畢竟出的比進的多,很快和珅的錢也花光了,國庫虧空、財政危機也為後來大清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三是軍事危機。滿清入關時八旗兵何等的威武雄壯,令人膽寒。然而隨著盛世的到來,八旗子弟享受的特權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懶惰。清政府每年要花大量的銀子用在八旗兵丁上,但是八旗兵的戰鬥力卻並沒有隨著特權的增多而提高半點。

更重要的是,當時西方列強的軍隊已經用上了槍炮,實行的是現代化的戰爭方式。拿破崙的陸軍曾經橫掃歐洲大陸,靠的就是先進的戰爭方式,而清兵依舊用著大刀長矛,曾經的紅衣大炮也沒有了以往的威力。

四是起義危機。一方面,清朝的高壓政策一直就引起民眾的不滿,不論是軍事上戰勝之後的屠殺還是思想上實行的文字獄等,一直激化著矛盾。另一方面,天災人禍也一直讓百姓受苦,水災、旱災讓一些地區顆粒無收,賑災的款項卻經常被和珅這樣的貪官所截留。所以清朝時期的農民起義一直不斷,如白蓮教的活動就一直存在。後來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早在盛世之中就埋下了伏筆。

所以說,康雍乾盛世看起來是盛世,但其實早就種下了衰落的種子,清朝越來越落後於世界的潮流,並最終落了個捱打的悲慘結局。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贊成和否定兩種觀點都有。

贊成康乾盛世說的,認為康乾盛世是漢唐盛世後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盛世。康乾時期經濟發展,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政治相對清明,社會穩定,出現了一些大規模的商業城市:北京、江寧、揚州、廣州、蘇州等,人口快速增長。同時,收回臺灣,鞏固邊疆,確立了清朝疆域,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從康雍乾三朝的文治武功來看,稱之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否定康乾盛世說的。一般是把康乾盛世放在全球視野背景下,把康乾時期的中國和同一時期的歐洲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中國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當西歐已經開始了文藝復興、宗教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工業革命時,中國依然是自然經濟、閉關鎖國、君主專制強化、政治腐敗,軍備廢馳,八旗子弟遊手好閒,尚武精神蕩然無存。從這個角度上講,哪有什麼盛世。

綜上所述,從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說康乾盛世是一個盛世。但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看,康乾盛世時期已經蘊含著衰敗的因素,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閒時讀史


康乾盛世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統治的時代。
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人們有肯定與否定兩種觀點。

肯定者認為,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國力最強,社會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領土遼闊。

否定者認為,康乾時期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對外閉關鎖國,社會危機十分嚴重,政治腐敗與社會矛盾愈演愈烈,清廷統治和管理社會的能力日益衰微。特別是乾隆後期,腐敗嚴重,民變不斷,清朝已走向衰亡。

康乾時代是不是盛世?這隻能與中國其它封建王朝相比較而言。在這一時期,清王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專制政權,統治手段有所變化,管制政策有所調整,採取了一些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比如,康熙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下詔永不加丁稅即人口稅,只收田租。引進外來農作物,使得人口大量增加。雍正實行攤丁入畝,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提倡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置養廉銀,解決地方貪腐問題。 乾隆實行“寬猛相濟”政策,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川黔等地繼續改土歸流,拓展疆域達到1300萬餘平方公里。


如果就上述情形而言,康雍乾三朝勉強可以稱為“康乾盛世”。 但是,清王朝壓迫人民、剝削人民、實行殘酷專制統治的本質沒有變。康雍乾三朝屢興文字獄,箝制言論自由;實行特務政治,殘酷鎮壓異己。尤其是乾隆晚期,乾隆寵信貪官和珅,官吏腐敗愈演愈烈;六巡江南大肆鋪張,沿途擾民雞犬不寧;連年征戰,國庫損耗殆盡;閉關鎖國,嚴重落後於世界;土地兼併剝奪農民,百姓被逼鋌而造反。清朝的國力日漸衰落,即便是盛世也進入了尾聲,即便是出現一些繁榮現象,也只是流星一閃,曇花一現,迴光返照而已。


菜根漫譚


既然“康乾盛世”被提出,自然有其道理,那我們剖析一下,“盛世”在哪裡。

1.擴張領土,收復臺灣。

這是評價“康乾盛世”最重要的指標。康熙至乾隆這段時間,中國的領土擴張幾乎達到了兩千多年以來的頂峰,而上一個記錄的保持者唐朝和元朝,可惜沒過幾十年領土又紛紛開始流失。而清朝直到滅亡,還存留將近1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有就是收復臺灣,臺灣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被發現,但是真正納入統治範圍,歸中央管轄且有駐軍的還是在清朝。這為當今臺灣問題提供了歷史依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2.政治穩定

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勢必引發民族矛盾,使得動盪平凡,經過幾十年的政治宣傳“滿漢一家親”(這其中少不了殘酷的屠戮、鎮壓),並給予漢人大部分權利(科考等),使得滿漢關係日益緩和,近乎苛刻的政令(剃髮易服,文字獄)也讓反抗者望而生畏。動亂少了,國家有了更多的錢去救災,去發動戰爭,減輕賦稅。社會相對比較穩定。

3.文化繁榮,說出這種肯定有人不相信,但是事實是清朝文化集前朝之大成但又沒超過前朝。比如小篆體興起,自唐朝以後小篆體使用越來越少,書法的繁榮,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書法家太多了,小說詩詞的盛世、京劇國粹的大發展等等等,文字獄限制的是政治,這關於清朝繼位的合法性。民間文化相對自由。

4.人口暴增,人口的暴增取決於

1.攤丁入畝的政策,原來按人頭收稅,現在按每戶收稅,隱藏的人口就出來了,大家都想生男孩種地。

2.番薯玉米農作物的廣泛種植,養活了大部分人口,但是中國主體農作物仍是南方水稻北方小麥,這就說明的這類農作物種植規模並沒有超過水稻和小麥。所以說番薯和玉米支撐起整個“康乾盛世”的悖論也可以適可而止。

但是這個表面盛世背後卻隱藏了數不盡的問題,三代積累的財富被乾隆一代敗光,西方正處於大發展時期,西方勢力不惜代價的開拓中國市場,獲取資本的積累,而昏庸的統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春秋大夢裡。意圖用殘酷苛政和血腥的屠殺讓人民屈服,不思進取力求穩定,這個社會產生的問題視而不見。直到西方槍炮打進了國門,當人民再次甦醒之時,卻為時已晚。中華民族在近代飽受磨難,直接原因就是清朝。




吾道有千里


康乾盛世,即中國帝王制史上最後一次盛世。

不過這次盛世飽受爭議,因為盛世的餘暉面對西方列強,被敵人萬里遠征 輕而易舉被人攻破了防禦,而且是海軍登陸戰。這場較量是工業的較量,體現了康乾盛世的餘暉遠遠遜色於同時期的歐洲列強發達的工業。

相比貞觀盛世,開元盛世,永樂盛世是世界級的盛世,對世界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康乾盛世更像是國內的盛世。

因素 : 滿清將統治階級的重農抑商政策,發揮到了歷朝之最,嚴重扼殺了資本的崛起,但是清朝的人口卻猛增數倍,讓人誤以為康乾盛世十分發達。但是究其原因,清朝人口增長創造了歷朝之最,完全是土豆 玉米 地瓜,這三個高產的農作物所創造的結果。由明朝中後期引進我國,到了清朝被農業發揚推廣到了全國。使得人口暴漲。

重點強調下: 古代人口增長是很難的,因為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生產力低下,口糧田難以徵集商品糧,稍有欠收就會出現餓死人的狀況。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在史詩軍爭片裡總會看到的一句“大軍糧草不足”!那個年代口糧田徵集出商品糧很難得。可是地瓜 土豆引進我國後,這兩種農作物的產量驚人,比如你可以把它種植在樹林中,在雜草恆生見不到陽光的情況下,依然能高產量,這使得清朝人口暴漲!

清朝還是功勞重點體現在版圖貢獻上。

傳統的中原王朝喜歡奉行“長城觀”即是長城以外 化外之地。只實施宗主國與朝貢的關係,並非實際有效掌控。然而滿清的漢胡共治,打破了長城版圖侷限,征服化外之地。東北 蒙古 新疆 西藏,這些重工業資源產區,可全是滿清的版圖貢獻。曾幾何時,大明朝還守著長城跟蒙古對抗。滿清為後世留下了豐厚的版圖遺產,要知道沒有比疆土更重要的了。發展,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皆來自版圖,與之相反的是,島國日本為了發展而不斷的戰爭。

談論滿清,希望不要以過蓋功 以偏概全 斷章取義。合理論述,滿清的版圖貢獻,遠遠大於治理上的落後過失!


遼威


所謂”康乾盛世”是古代社會的假像,盛世給人最直接的感受是人口的增長。古代因為人口少,社會生產力不足,當人口增長時給人的感覺是趕上了好時代,但這些完完全全是假象。


常見的“康乾盛世”,主要開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嘉慶元年(1796年)持續時間達115年。此時為清朝入關以來發展的頂峰,這時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統一

康熙帝平定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番”;隨後,又派施琅出兵臺灣,使鄭經投降;康熙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後,通過烏蘭布通和昭莫多戰役擊敗葛爾丹收復內外蒙古,乾隆時出兵伊犁,徹底平定準格爾部分裂勢力,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二,人口的增長

這是因為在明末引進了西洋的馬鈴薯,玉米和番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激增,促使人口增長,是人口從約1億增長到3億。

三,經濟繁榮

這是承上啟下的,有了國家的統一,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發展繁榮。

四,文化昌盛

這時期文學作品有官方的《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民間的《紅樓夢》-曹雪芹,《儒林外史》-吳敬梓等。

但是,上面所講的都是一些表面工程。在“康乾盛世”時期,清統治者閉關鎖國,阻斷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大興“文字獄”,科舉制變成了“八股制”,這一切從思想上禁錮了百姓的思想,最終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所以說不值得稱頌。

在此“盛世”下,清朝還不斷的割讓土地。例如,《尼布楚條約》就是割讓了一大半的準格爾汗國給沙俄,雍正也簽訂了割讓土地的《恰克圖條約》。可以說,清朝從入關到滅亡就是一段野蠻史和屈辱史。哪有盛世割讓土地的。

在“盛世”時期,西方正進行影響深遠的文化復興,工業革命等。鴉片戰爭時,列強都是堅船利炮,而滿清還是明朝遺留下來的火炮。康熙年間唐甄記載: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

西方人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近代第一人懷疑”康乾盛世“是吹出來的人是魯迅,他在看了外國的一些記載認為這些都是文字獄吹出來的。

在康乾盛世時期,吏治腐敗,最著名的要屬和珅了。古代社會,導致國家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敗。本來科舉制是一項創舉,但是清朝只學會了其中的八股文,沒有把科舉的真正作用顯示出來。拋棄火器而重視冷兵器,致使200年後火器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真的不可勝數,其落後其不知上進的比比皆是。

由此可以看出,”康乾盛世“確實是吹噓出來的,不過大家一直矇在鼓裡。


朤燚㱌


我個人認為,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中期到乾隆早中期這個時間段為康乾盛世,只是其中的一段時間,其他的時間,要不再打仗,要不就是鬧饑荒,何來盛世。比如康熙早期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打準格爾丹,在經過這些戰爭之後,沒有了戰爭就出現了一段太平盛世,而早期連年征戰,國家要用錢,百姓要交糧,國家到處戰火紛飛,肯定不可能在家獨享盛世,也不會是盛世,到了康熙晚期,各地天災不斷,官員腐敗嚴重,各黨派明爭暗鬥,國庫空虛,連賑災的錢都要去江南募捐,百姓餓死,病死無數,這期間就算不得盛世,到了雍正年間,因為國家百廢待興,吏治,制度等康熙皇帝沒有完成的任務,都交給了雍正,所以雍正只當了十三年皇帝就駕崩了,說來,雍正只起到了橋樑的作用,盛世和他當政時是無關的。而到了乾隆的時候,經過雍正給他贊下的八千萬兩銀子,早期可以說勉強可以成為盛世,最起碼沒有什麼大災,國家還富裕,雖然有戰爭,但只是小規模的,到了乾隆中期,盛世達到了最頂端,人民安居樂業,國庫富裕,邊關也相對太平,文治武功方面也到了鼎盛期,到了乾隆後期,由於和珅主政,加劇了各官員的貪汙腐敗,加上乾隆晚年懶於政事,好大喜功,把很多事情都交於和珅,使得和珅位高權重,買官賣官盛行,各地官員都巴結和珅,導致和珅的錢比國家還多,百姓的生活出現了很多不公平,比如科考,做官,種田等關乎民生的,都出現了傾斜。加上乾隆也沒有察覺和阻止,使乾隆後期的大清走了下坡路,直到嘉慶繼位。雖然嘉慶繼位抄了和珅的家獲得了很多錢,但大清積重難返,已經無力迴天,以至於後來走向了滅亡,說康乾盛世,還不如說成康乾時期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可能不光是太平或許包含很多才能叫盛世,而太平盛世,就是不打仗,不鬧災就可以,所以康乾盛世是假盛世是有道理的,說太平盛世就沒問題。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正確答案:

中國歷史只有兩個盛世,一個是開元盛世,一個是康乾盛世,其他只能叫"治"。





如果用中國古代的標準,“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的頂峰。中國的領土、人口,經濟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 當然以現在的標準來說,“康乾盛世”是個飢餓的盛世,可是對於一個20世紀90年代才解決全民溫飽的國家,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幾百年前,這就是笑話。 “文景之治”內有皇族之亂,外有匈奴橫行;“貞觀之治”動不動天下大災,出了長安就有餓殍;再看看康乾時期,整個中原地區一百多年未見刀兵,國家與準噶爾一百年間對賭國運,期間居然未曾加賦。 由此可見康乾盛世比之前盛世之治不知強多少倍。






但是用21世紀的觀點來說,康乾盛世又什麼都不是,沒有原子彈、沒有航空母艦,坦克飛機核潛艇更是一無所有。


秦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結果怎麼樣?“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漢的軍事實力也是很強的,結果怎麼樣?一個黃巾起義,就使它焦頭爛額;一個董卓之亂,就讓它命若遊絲。然而大清帝國即便在遭受重創、國勢衰微之際,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復伊犁,鎮壓太平天國。至於前期平三藩、收臺灣、對付教門會黨,更是攻無不克。清王朝並不是“紙老虎”。 唐與清相比也相形見絀。唐徵高麗,數徵數敗;清則人關前即收服朝鮮。唐徵突厥,斷斷續續,清則人關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諸部,人關後數次討伐準葛爾,皆大獲全勝;蒙古族幾乎全部成為大清臣民。唐徵西域,勝敗無常,清出兵必勝,平定回疆,將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唐徵吐蕃,負多勝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獲全勝。




清朝作為亞洲乃至東半球的霸主,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至於科技制度什麼的,東半球並無這種土壤,屎盆子沒必要扣到皇帝頭上,中國人受儒家封建思想統治幾千年,做到極致已是大成。如果北京和莫斯科位置互換,我相信固步自封的應該是彼得,就像你身處封建農耕思想中,你永遠不可能有科技自由的思維,東半球農耕的生產力,根本無法產生促進科技思想的變革。



大清三百年,修鐵路,辦洋務,創建北洋水師,廢科舉,興學堂,外派留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接受西方思想,組建近代經濟體系,開啟國人近代意識,讓中國從幾千年來的農耕社會轉型為現代工業社會,雖然很多是被迫的無奈之舉,可哪一樣不是利國利民,寓意深遠?更別說大清初年,一統天下,民族融合,安居樂業,國家安定,開疆拓土,推廣高產農作物,人口翻了幾番,領土比明朝擴張了好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