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的哪首詩或者哪一句?

昊宸李520


納蘭容若(1655---1685),一個才華橫溢,欲效國卻不如願的人間惆悵客,一個愛中掙扎,遺世獨立,浪漫悽苦的俗塵斷腸人。

當下心境,最喜<>中一首: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 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汨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最喜的一句話:"稱意即相宜"。

倉央嘉措(1683---1706),本是轉世靈童,雪域高原最尊貴的王,卻流連於俗世街頭,在情與佛的糾纏中徘徊。

二十四載,沉浮於宗教,政治,愛情的命運輪迴中,用精妙的詩句歌頌著愛情,讚美著生命,滌洗著靈魂,求索著真理。

特喜曾緘用古體所譯的詩句: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逍遙客1971


你喜歡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的哪首詩或者哪一句?

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都是我很喜歡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大多都是描寫愛情,寫得很是深情,其實正是由於他們本身就愛得很真誠,從而才能夠寫出那些感人的優美詩詞。

那先來說一說納蘭性德,不僅出身高貴,另外也是很有才華,他的父親納蘭明珠是康熙朝的一代權臣,而他本人也是康熙身邊的帶刀侍衛。不過在文學上大放異彩,寫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愛情名篇,如果要我說的話,自然是喜歡納蘭性德的那一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尤其喜愛開篇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這一句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句。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納蘭性德這首詞是以女性的視角來描寫,有資料可以證明,此詞是寫給初戀情人,不過關於他的初戀,卻是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是與表妹,後來還一度入宮,成為了康熙的妃子,不過現在很多的學者認為,這不太可能。所以人們更加相信,納蘭性德的初戀是與府中的丫鬟,這一點也是比較主流的說法。

這首詞情感細膩寫得也是極為傷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但是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納蘭性德正是把自己內心的悲痛之苦,還有對於愛情所遭受過的打擊,以一種很悲情的口吻娓娓道來,從而使得這首詞處處充滿了憂愁,讀來也是令人肝腸寸斷。所以我喜歡這一首詞,也喜歡開篇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每次讀到這一句,我都會很傷感。

倉央嘉措其實我並不太喜歡,現在網上有很多的作品認為是他的詩,其實絕大部分是後人的偽作,畢竟他活得時間很短,並沒有留下多少作品,不過一些作品還是充滿了濃濃的愛意,他的作品與納蘭性德其實是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描寫愛情,寫得也是哀婉動人。

我最喜歡倉央嘉措的是《情詩.其一》,這首詩雖然比較冷門,但也是一首難得佳作,通篇充滿了無限的憂愁,讀來也是令人肝腸寸斷,所以我每次讀這首詩,那也是感慨萬千,從而會想到自己的愛情。

洞房一夜照花燭,卿卿嫁作他人婦。

相思如狂心如灰,為情憔悴向誰訴?

倉央嘉措的組詩《情詩》,每一首都很傷感,但是這每一首卻是別具一格,寫得極為真誠,把內心的無奈,還有那種失落之感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兩個人原本是很相愛,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彼此分手了,這也使得詩人悲痛不已,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傷感的作品。


品詩讀詞


倉央嘉措的《六世達賴》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目前,

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結盡同心締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迴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嘆他於此總茫茫。

山頭野馬性難馴,機陷猶堪制彼身,

自嘆神通空具足,不能調伏枕邊人。

欲倚綠窗伴卿卿,頗悔今生誤道行。

有心持缽叢林去,又負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祈求三寶降靈臺,

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意馬心猿到卿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其中我最是喜歡後面的“時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如果動情了,就負瞭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

倉央嘉措的詩歌表現了他短暫而傳奇一生的愛與憎、 苦與樂、 行與思、 感與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願望,主題積極深刻,其思想內容上的特點主要如下:

大膽的寫實性。倉央嘉措是宗教領袖人物, 但他敢於寫出自己的現實行動、 內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對人性的束縛, 大膽地向傳統勢力挑戰, 表現出巨大的勇氣。真摯的情感性。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中有初識乍遇的羞怯,有兩情相悅的歡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堅貞,也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生活的熱切渴望與真摯追求,深刻的哲理性。倉央嘉措的詩歌, 有不少在敘事的同時,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著深刻, 給讀者以啟發。





未有暮色


我是悅讀菌,感謝提問。


《浣溪沙》——納蘭容若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盧蕊去後,納蘭容若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有時候,只是一場小小的感冒,都會病上很久很久。

皇帝讓御醫來看,但是都看不出個所以然。

他的病不在肉體,在心間。


他太想她了:

他喜歡深夜讀書,她貼心送來糕點和熱茶。

他喜歡細雨霏霏,她匆匆幫他撐起雨傘。

他喜歡寫詩作畫,她默默素手研磨紅袖添香。

……

“飯吃飽了嗎?”

“天冷了記得加衣啊。”

“早安、午安、晚安。”

以前總以為這些小事太過尋常,彼此的日子會很長很長,有更多的浪漫。

但是驀然回首,才驚覺:平凡,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人世間的各中情味,永遠只有在經歷後才明白——

嚐遍酸甜苦辣,才更懂得相知相守的可貴;歷盡滄海桑田,才更珍惜相依相偎的平淡。

歡迎對這個問題有個人觀點的朋友們一起留言討論。

我是悅讀菌,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踐行每年讀200本書計劃,一起成長。

悅讀菌


倉央嘉措: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納蘭容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剡山知了


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

熟悉納蘭容若還是看電視劇《人生若如初相見》網上一百度,出現了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寫的一首詞,感慨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淒涼之苦了: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然而卻被另外一首簡單的詞名吸引:

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一個窮困喇嘛的兒子,到最為尊貴的活佛,身居清靜莊嚴的布達拉宮聖地,嚮往著自由率性的凡間。

《不負如來不負卿》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目前,

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結盡同心締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迴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嘆他於此總茫茫。

山頭野馬性難馴,機陷猶堪制彼身,

自嘆神通空具足,不能調伏枕邊人。

欲倚綠窗伴卿卿,頗悔今生誤道行。

有心持缽叢林去,又負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祈求三寶降靈臺,

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意馬心猿到卿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四月天小黃人


納蘭容若與倉央嘉措,都是近年來為普通讀者所關注和熱捧的兩位清朝詩人。他們兩位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少數民族,都有各自顯赫的背景和人生經歷,他們同處康熙王朝,他們都是情種,他們都擅長詩詞,然而也都英年早逝。不同的是,納蘭容若是滿族貴族出生,倉央嘉措則是農奴出生,一個在朝為官,一個在廟宇為佛。一個活了30歲,一個活了24歲。或許,他們短暫而又光芒耀人的人生,比他們的詩詞成就,更令人充滿同情和好奇。

納蘭性德,出生於1655年1月,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所以,也有人稱他納蘭容若,也有人稱他納蘭性德。他父親是康熙王朝時期著名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是英親王阿濟格之女,被封一品誥命夫人。可謂身世顯赫。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是絕對的“官二代”。因為出生“官二代”,納蘭容若十七歲入國子監。十八歲中舉人。十九歲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被賜進士,1685年7月,因病逝世。年僅三十歲。他留下的代表作品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與朱彝尊、陳維崧被譽為“清詞三大家”。

相比納蘭容若的平淡人生,倉央嘉措的人生經歷卻要曲折得多。恰好去年我也創作過一部關於倉央嘉措的音詩劇《那一世》。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倉央嘉措出生在西藏南部一戶農奴的家裡。1697年,十四歲的倉央嘉措,被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並於同年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正式加封為布達拉宮五世達賴,實際上是受桑結嘉措政治勢力所利用的傀儡而已。1705年,受桑傑嘉措政治勢力失敗的牽連,23歲的倉央嘉措“五世達賴”的封號被廢。1706年,倉央嘉措在押解進京的途中,於青海湖畔圓寂而終。年僅24歲。但儘管只有24歲,作為情種的倉央嘉措卻又三段生死戀情,而正是這三段悲情的戀情,催生了他流於後世的六十多首優美的情詩,被稱作“不安分的情詩王子”。他是布達拉宮最大的王,卻像一個提線木偶,被人擺佈。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卻終未有一段愛情善終。

提起納蘭容若的詩,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比如“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一笑望穿一千年,笑對繁華塵世間。”“回頭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浮生如此,別多會少,不如莫遇。”“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可能大家最為熟知和最喜愛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見”,而我則更喜歡他的那首《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首詩並不悽美,短短50字,卻字字含情,句句有畫。相比李白的“長相思”,別是一番韻味。

而倉央嘉措,可能大家最為熟知的是他的那首《見與不見》。“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還有他的《那一世》。“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而我更喜歡他的那首《我放下過天地 卻

從未放下過你》:“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誰的隱私不被迴光返照/殉葬的花朵開合有度/菩提的果實奏響了空山/告訴我/你藏在落葉下的那些腳印/暗示著多少祭日/專供我在法外逍遙”。在這首詩裡,有他無奈的傾訴,也有絕望的告別和歲月洗不淨的哀愁。尤其是“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等詩句之美,給人以強烈的情感共鳴和衝動。






巴山老九


出自《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出自《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只是很單純的喜歡這兩首,很喜歡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最先是喜歡這兩句才去看作者是誰。


畫情晚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情詩收集站


我最愛納蘭容若的《長相思·山一程》和倉央嘉措的《我問佛》。

他們,一位是繾綣纏綿的溫潤詞人,一位是超脫世俗的領袖詩人。在璀璨輝煌的中國詩詞史上,二位名家流傳下來的佳作眾多,納蘭容若最出名的便是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出於倉央嘉措《十誡詩》中的“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更是家喻戶曉。我之所以更喜歡《長相思》和《我問佛》,闡述一二,共同探討。

  • 納蘭容若的詞作有著溫暖人心的力量。“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兩句相互映照、反覆強調,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作者山高水遠、旅途勞頓的疲憊。明明是悲苦的旅程,我卻格外喜歡這語言的格調。獨愛最後一句:“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道出了作者心聲:煩悶皆因思念所致,多麼清新自然、不精雕做,卻又格外情深意長、纏綿悱惻。閉上眼睛,仔細回味,眼前是否很有畫面感呢?夜深人靜、大雪瀰漫,衷腸難訴、臥不成眠。這便是思鄉的溫暖,雖無奈,卻可撫慰人心。
  • 倉央嘉措的詩作有著滌盪靈魂的能量。“我再拜無言,飄落,墜入地獄無間。”每每讀到這一句,我的心都為之一顫,彷彿世界都為之凝固。作者無愧為宗教領袖、傳奇詩人,在辭藻堆砌之風盛行時,偏偏用清新質樸的言語豔壓群芳。“世間安得雙全法”,他用自己切身經歷和情感表達在求一個“明白”,也給世人一個答案。他讓我們在他的詩中看清、看懂、再看透,求得靈魂解脫。

圖片為本人謄抄作品

初識鍾情,終於白首。眉眼如初,歲月如故。這便是我讀容若和倉央詩作的柔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