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

馬歲勤十兔子


”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不過細細想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先說說為什麼男不讀納蘭容若,這得從納蘭容若的出身說起,明明是個高富帥,卻把自己過成了”古之傷心人“。


他出身滿清貴胄,他的父親明珠是康熙朝的權相;他少年科第,二十二歲授進士;他是皇帝愛重的貼身侍衛;他為名重一時的江南名士們傾心結納;他有才貌雙絕的紅顏知己;他有相敬如賓的如花美眷;他集天下可羨於一身。


用現在的話來說,納蘭容若那就是一個高富帥、不僅是富二代還是官二代。這樣的一個人,本應騎著快馬喝著小酒帶著美眷瀟瀟灑灑過完一生,而他卻只活了三十一歲就把自己愁死了。


他自詡淡泊名利,不喜榮華富貴,曾經發出了”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的感嘆。“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愁吃不愁穿站著說話不腰疼,那就是不思進取的典範,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做到他那樣的。品性高潔也是要有所依仗的,男的要是想學他,你得先思量一下自己有沒有他那樣的家世。


他自詡多情,卻在妻子死後寫下了”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這樣的詞句。這自詡多情的人有時卻是最無情的人,不知道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失去了才知道後悔,以致最後英年早逝。


對父母來說他不能算是一個好兒子,對妻子來說他也不能算是一個好丈夫。大好青年把自己過成了一個傷心人,他的詞過於哀傷,所以,男的不讀也罷。


再來說說倉央嘉措,他明明是一個活佛,卻把自己過成了情聖。


倉央嘉措是個謎一樣的傳奇人物,他是轉世靈童,卻與其他達賴喇嘛不同,他十五歲才被接到拉薩立為六世達賴。此時的他已經習慣了普通人的自由生活,成為達賴雖然享有了無上的尊榮,對他來說卻是失去了一切,美麗的家鄉,熟悉的親人,青梅竹馬的姑娘。


倉央嘉措生活的時代,是西藏曆史上的多事之秋,但是他對這種政治、宗教、權力都沒有興趣,進宮之後,他有達賴之名,卻無達賴之實,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這種地方沒有自由沒有歌聲,他每天看到的只是一副副虔誠的臉,聽到的只是單調的誦經聲。


嚮往自由,渴望愛情而不可得,於是身為達賴的倉央嘉措開始變得放浪形骸,白天是達賴喇嘛,晚上則布衣便服,遊戲於市井之間,流連於街頭的酒家、民居。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浪漫詩篇,字裡行間充滿著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如“默唸上師的尊面,怎麼也不顯現;默想那情人的臉蛋兒,卻佔滿了我的心間。”“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相見。“等等。


一個本該與愛情不沾邊的活佛,離經叛道不去唸經,卻只渴望愛情,這樣的矛盾在倉央嘉措身上成了致命的吸引力,他的情詩在西藏廣為流傳,而他本人也成了女人心目中的情聖。


但他描寫的愛情大多是不沾人間煙火的,神化般的愛情,誰又能不喜歡這樣美好的愛情呢。看多了他的情詩,女人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而對現實中的愛情失望吧。所以,這也可能是女不讀倉央嘉措的原因。


青鳥不是鳥


我來給大家說說我的看法吧,不太成熟,請見諒。


第一,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縱觀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

“男不讀納蘭容若”我們就好解釋了,我們做為一個有志青年,應當發奮讀書,考取功名,立志報效朝廷,有功於社會。古人語“.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的氣概,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納蘭容若的詞充滿了對人世的厭倦與悲觀,不願報效祖國為百姓分憂,為朝廷立命。整天淺斟低唱豔詞淫曲,消磨意志,男人如果大量讀他的詩詞很容易喪失鬥志,無病呻吟,厭棄社會,最後鬱鬱而終。

在這裡我舉一首為例,請大家品析: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清代: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全詞情景相生。由西風、黃葉,生出自己孤單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繼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對亡妻在時的生活片斷情景的回憶;最後則由兩個生活片斷,產生出無窮的遺憾。景情互相生髮,互相映襯,一層緊接一層,雖是平常之景之事,卻極其典型,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沉重的哀傷,故能動人。

請問這種詩詞男人一味的吟誦,沉浸在其中,會有什麼後果?

第二,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

其詩歌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大膽的寫實性。倉央嘉措是宗教領袖人物, 但他敢於寫出自己的現實行動、 內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對人性的束縛, 大膽地向傳統勢力挑戰, 表現出巨大的勇氣。
  2. 真摯的情感性。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中有初識乍遇的羞怯,有兩情相悅的歡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堅貞,也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生活的熱切渴望與真摯追求。
  3. 深刻的哲理性。倉央嘉措的詩歌, 有不少在敘事的同時,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著深刻, 給讀者以啟發。
  • 到這裡我們就能很好的解釋“女不讀倉央嘉措”,中國傳統社會所倡導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我們都是耳熟能詳的,這說明什麼,這些東西都表明了,在“夫為妻綱”的專制之下,傳統女性已淪為男人的附屬品。要求女人對我們男人絕對的服從,工於女紅,相夫教子,不能有二心。而倉央嘉措的詩詞充斥了大量對自由,對愛情的嚮往,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可以拋棄一切,可以全然不顧。如果女子大量誦讀倉央嘉措的詩詞,是從思想上動搖他們的意念,使得他們產生非分之想法,這種行為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不利於家庭的和諧,不利於社會的穩定,等等。所以說不讓女子讀他的詩詞也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作為舊社會的女子,不能有衝破舊觀念的思想萌發。
  • 在這裡我同樣巨個例子,大家自行品析:


  • 自恐多情損梵行, 
  • 入山又怕誤傾城. 
  • 世間安得雙全法,  
  • 不負如來不負卿.
  • 此詩中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現實的不滿,今生不能完滿,來世生死相依的決心,
  • 傳統女子讀到此詩,是否會鋌而走險呢,放棄已有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完滿呢?不得而知。

危樓待伊歸


似是而非,或者是是非非。

類似題目的說法有很多,比如:

男不養貓,女不養狗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

男不摸頭,女不摸腰

男不聽七友,女不聽鍾無豔

……

有些是古已有之,有些是網友自己編的,但都蘊含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處世道理。

回到題目上來,裡面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納蘭容若,一個是倉央嘉措,都是被現代文青們時時掛在嘴邊的大咖。他倆有很多共同的特點:

一是兩人都是康熙朝的才子,納蘭比倉央大28歲。

二是兩人都好寫詩詞,還都寫的挺好。

二是兩人出身都很高貴,但都短命。

為啥男不讀納蘭,女不讀倉央呢?我們分別說說其中的道理。

薄命公子恁多情

納蘭很有名,他爹比他還有名,是《康熙王朝》裡的明珠明相。

納蘭雖是官二代,卻不是紈絝子弟,而是上進青年,而且文武雙全。

文的,人家18歲中舉,21歲中進士;武的,人家是康熙爺的御前一等侍衛,應該算是大內高手了。

當然,納蘭公子最牛的是填詞,有清一代他的填詞造詣絕對排的進前三,被稱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雖然是學習好、武藝好、前途好的“三好”青年,但是他卻有一樣不好:命不好!

納蘭的初戀是表妹,但是有情人卻沒能成眷屬,美女進了宮,多情郎“從此簞紋燈影”。

後來,他娶妻盧氏,但婚後不到三年,盧氏難產而死,令他感受到了“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 ”。

納蘭是性情中人,他為人直率,用情最真,他的詞也婉麗悽清,特別是在悽忱的一面,常常令人不忍卒讀。

他自稱“我是人間惆悵客”,感慨“予生未三十,憂愁居其半。”

所以,“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

也許過於多愁善感,納蘭年僅30,就登仙而去。

世間最美的情郎

去過西藏,你就會知道,西藏人唸的最多的是六字真言,唱的最多的是倉央嘉措的情詩。


而倉央嘉措的本職工作卻是持咒唸經的活佛——六世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算是個情僧,身在寺院,心在凡間。據說,他常常遛出布達拉宮,縱情聲色。用他自己的詩講,就是:“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他也許是世間最美的情郎,但,絕不是雪域最大的王!

當時,西藏政局動盪不安,倉央嘉措入主布達拉宮時,權力的較量已到了頂點。但這位“最美的情郎”不但不擅長搞鬥爭,而且還如此叛逆和放蕩,授人以柄,最後以沉溺酒色,不理教務為由,被康熙帝下詔廢黜,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倉央嘉措在被解往京師的途中,行至青海湖畔時圓寂,年僅24歲。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至此,結束了他矛盾而短暫的一生,身後留下了一首首傳唱不朽的詩歌。

看破還是看不破?

納蘭的美,在於他看不破,他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倉央的浪,在於他看太破,什麼佛法,什麼戒律,在他那裡都化為了詩和酒。

男的真的不能讀納蘭?

女的真的不能讀倉央嗎?

那該多麼遺憾!

那麼美的文字你不讀,豈不是白活了!

這裡隱含的意思是,男的讀了納蘭會看不破、想不開;女的讀了倉央會看的太破、想的太開!

真的是這樣嗎?

現實是,一個好人看了壞書還是好人,而一個壞人讀再多好書還是壞人!

題目中的這句話,讓那些研究納蘭的男學者,和那些研究倉央的女學者,情何以堪吶!


飲水君


《見與不見》的真正作者

現在,網上大量有關介紹倉央嘉措愛情詩文章,大都把《見與不見》視為出自於倉央嘉措之手。如此誤傳鋪天蓋地,且連篇累牘,均以此詩詮釋倉央嘉措深情似海。不僅讓人唏噓不已,而且讓真正的作者情何以堪?

感興趣的讀者可祥細考證,這裡以最少的文字直接說明,《見與不見》的真正作者是廣東女子:談笑靖(筆名扎西拉姆·多多)為以正視聽,作者已用法律捍衛自己的著作權,且已經被北京東城區法院判決勝訴。

事情可以出錯,但不可以永遠錯下去!那也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這裡可以小小提醒讀者,難道沒發現《見與不見》的現代自由體詩的文風,與倉央嘉措其它詩的文風格格不入?

怎麼可以永遠假作真時真亦假?如果連一首小詩的作者是誰都一錯再錯,那我們還怎樣進步?


飛來雪03


納蘭容若的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和倉央嘉措的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兩句詩令無數的人喜歡,所以早已經成了經典名句。

我們先來說一下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嘛,是

西藏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在康熙三十六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押解途中圓寂。

可以說,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他的一生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


比如:“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

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 ”


這首詩表現了真摯的愛情,又充溢哲思情趣。

再比如: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權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可以看出,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愛情的,詩中有初識的羞怯與兩情相悅的歡欣,也有失之交臂的感嘆,亦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更難得可貴的是,詩中還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 給人以智慧的啟發,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愛情對生活熱切追求,以及渴望真摯美好感情的心情。

我們再來說一下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號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

納蘭容若寫了許多纏綿悱惻,哀卓思念,寂寞悲涼的詩詞。

比如: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 我是人間惆悵客,斷腸聲裡憶平生。
  •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
  • 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
  • 背燈和月就花蔭,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銷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一心待來生,願來生再續未了緣,可有來生?
  • 納蘭愛妻早逝,而他缺一生痴情重意,於是對亡妻的日夜思念,始終是他短暫的一生掙不脫的枷鎖。

原來,納蘭容若在十九歲時,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結為秦晉之好。婚後,夫妻異常恩愛。但是,三年後,盧氏因難產去世。因感情太好,納蘭一度陷入無盡的憂傷之中。並且終其一生,都沒有從憂傷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八年後,自己因悲傷過度去世。

但他短暫的一生,卻是清初最有名的詞人。他的詞中,充滿一種憂傷的氣息。他的作品集中,不斷出現“亡婦忌日”,這樣的字眼。在盧氏死後的大概每個忌日,他都處在一種傷痛的情緒之中。所以他的詩詞都是哀傷淒涼的。

納蘭容若的詞是如此悲傷,如此的傷春悲秋,如此的充滿了疼不欲生的感覺,所以才有了:男不讀納蘭容若的說法吧。或許男子讀了會深陷悲傷之中,無力進取奮進,或沉湎於感情之中。因為人們都認為作為一個男人,應該是堅強積極的。

所謂女不讀倉央嘉措:

我想可能是因為:倉央嘉措的詩,體現了男女愛情上的大膽,感情的熱烈與強烈,與宗教倫理上的叛逆。是恐怕那些涉世未深的心少女,過早過多的陷入感情之中,不能自拔,從而迷失了自己,忽視了現實的生活。



其實,納蘭詞、倉央詩都顯示了人性中的至性至情,至真至美,是中華文學的魁寶,任何人讀了否提升自我之靈魂。話說,好書不如無書,再好的書,再精粹的文化知識,也有偏暗的一面,只要不過分沉迷其中,都是有益無害的。


超能博士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長相思》

這是納蘭容若的詞代表作。

自慚多情汙梵行,入山又恐誤傾城。

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是倉央嘉措情詩名句。

男人初讀“山一程”,女人乍看“不負卿”,都沒有什麼不妥處,何來的“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之說呢?

有書君認為:讀書不解義,讀詩不讀人,不算真正的讀書。把詩讀透,詩便有了詩人的靈魂,會變成氣質附著在讀詩人身上。

《長相思》兩闕詞,是納蘭容若27歲隨康熙東巡宿帳篷時寫下的,距離他離世只有短短三年時間。

27歲正是男人意氣風發、建功立業的黃金年齡,而作為皇帝貼身侍衛的納蘭容若卻“身向逾關那畔行”,走了一程又一程,塞外的鬼天氣不是刮狂風就是下暴雪,攪得人睡不安寧,心中不由自主思念起北京的家來。

堂堂七尺男兒,大學士納蘭明珠的長子,皇族外甥,卻生出這樣欲言又止、纏綿不盡的思鄉之情,未免顯得有些頹廢、陰柔、陽剛不足,不利於生髮男人的豪邁之氣。

男人被附著過多這樣的“哀感頑豔”、悲觀壓抑的氣質,就會喪失應有的進取心,少了幾許擔當,多出幾分“娘”氣。

另外,讀納蘭容若有些不吉利。

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納蘭容若二十歲娶妻盧氏,夫妻二人情深意重,盧氏不幸早亡,令納蘭容若飽受思念之苦。 他留存於世的三百多首詞令,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就有五十多首。

常常思妻,淚溼枕巾,披衣下床,想畫一幅肖像與她重逢,無奈“一片傷心畫不成”。窗外傳來比翼鳥的叫聲,和著房簷下的風鈴,聽得人痛徹肺腑,無處安放那顆孤寂痛楚的心。

情深不壽,1685年7月1日,納蘭容若英年早逝,享年30歲。

因此,男人不能附著一個短命英才的靈魂,造就不壽的命運。

就在納蘭厭倦“山一程,水一程″的長途跋涉時,西藏發生了一件大事,五世***喇嘛圓寂了,他的轉世靈童即將誕生。

這個轉世靈童就是倉央嘉措,他流落民間14年後才剃度出家行坐床之禮,被夾在各教派的政治鬥爭漩渦中,留下近七十首情歌后消聲匿跡,成為百年之謎。

倉央嘉措的詩情意纏綿,情理通透,不但在中國藏、漢、蒙等各民族間膾炙人口,也受到英、法、日、俄等各國人民的歡迎,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廣泛傳誦。

那麼,女人為什麼不適合讀倉央嘉措呢?

倉央嘉措既不想汙染梵行又不願錯過美人,顯得活佛對愛情那麼義無反顧。女人本來就是一群感情動物,會以活佛的詩為動力,更加堅決地投入到飛蛾撲火式的愛情中去,有時缺乏理智,有時還會做出有悖倫理的傻事來。

加之流存於世的“倉央嘉措情詩”真假難辨,女人把假手之詩當成追求愛情的聖經,再斷章取義,把活佛的勸世歌作為情歌傳唱,可真是褻瀆了佛意、增加了罪過。

細想起來,“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正是讀過他們的男男女女總結出來的心語,不是讀至情深處,斷然說不出這些話來,然而說出來,為時已晚,想讀的人還是必定要讀的。


有書共讀


不管能不能讀,我們先來讀讀再說。

首先是納蘭容若。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還有最著名的這一篇: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讀罷你有什麼感想?

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這樣評價納蘭容若:他的詞真摯自然,純任感情在筆端傾瀉。愛情詞尤為低迴悠渺,執著纏綿。也有許多人認為納蘭詞的風格近似南唐後主李煜,用婉轉的詞來表達心中的苦悶,直抒胸臆、自然流麗,就連王國維也贊他“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容若留給世人的印象是唯美的,是不屑玩弄權勢的。他追求真愛卻為情所困,年僅三十一歲便英年早逝,留給後人的是他寫下的一篇篇唯美的詩詞。這些或追求愛情,或悼亡傷逝的詩詞,在一些把“男兒志在四方”作為人生信條的人來看,難免顯得有些格局太小。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男不讀納蘭容若”的說法吧。

我們再來讀讀倉央嘉措。

有書君知道倉央嘉措是在讀高中的時候,周圍的人突然開始追捧起一首詞,來聽有書君給你背背: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有書君當時背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天發現,這是朱哲琴的一首歌詞,和倉央嘉措關係不大......有沒有和有書君相同經歷的?有多少人被網絡流傳的所謂“倉央嘉措詩歌”套路得找不著北?

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地區,幼年當過牧童,所以對民間文學感受頗深。15歲時,被認定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入拉薩布達拉宮,由名師指點,學習佛教經典、詩歌和歷算。但倉央嘉措始終未能忘情於世俗生活,所以把親身感受創作成了大量詩歌。

來讀讀這篇:

“隨了心上人的心意,今生就和佛法無緣;到那空寂的山間雲遊,又怎能和她相見?”

或者說,你更熟悉的是這篇: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權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其實,這篇不能說完全是倉央嘉措的原本詩句,而是學者根據意境延伸創作的,但由於真正的原詩是由藏文書寫,所以在翻譯時各家版本不同也情有可原。)

倉央嘉措的許多詩歌都在表達愛情,想愛的心與宗教的義相違背,如果愛了你就失去了佛緣,如果不愛你卻又放不下你。女孩子如果讀了這失之交臂的感嘆和無法兩全的幽怨或許會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吧。

其實在有書君看來,只要你想讀,就可以去讀。說句實話,有書君並不覺得背兩篇納蘭容若就顯得沒有男兒氣概,也不覺得讀一些倉央嘉措就會脫離現實,這都什麼時代了,人生竟然還能被兩首詩歌控制?是手機不好玩還是綜藝不好看?所以,朋友們,多讀書是件好事,萬萬不要因噎廢食啊。


有書快看


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是對年輕男女的勸誡和提醒吧!

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一個是英年早逝(去世時還不到31歲),一個是出家之人。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引自《百度百科》

他是才子,是情種。一個人,只要是被安上了“情種”的標籤,就代表著太過兒女情長,而沒有太大的胸懷抱負。

而一個人能被稱為情種,就勢必是為情而生,就會為情所傷而難以自拔,這就是所謂的情深不壽!所以,這就是我理解的“男不讀納蘭容若”。

倉央嘉措,是出家人,他的詩詞(先不論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是不是出自於他)就算再至情至性,也暗含著佛法,他是世外之人,不同於世俗之人,有的是僅是精神之戀。

作為女子,要想幸福,必須在現實裡尋找,不能總是把希望寄託在站在雲端的那個人。現實的無奈和不完美,你得接受、得面對,愛情離不開吃喝拉撒的俗世生活。這是我理解的“女不讀倉央嘉措”。

一己之見,不足之處,還請賜教,也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加油全職媽媽


個人認為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提出這個觀點的堪稱是智者。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納蘭容若是誰?倉央嘉措又是誰?他們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使得男生不能讀納蘭,女生不能讀倉央?

想必上過小學的同學都玩過qq空間了,納蘭容若的《飲水詞》幾乎是統治了一個時代。在qq空間最昌盛的時期,你要是說你沒聽過納蘭容若,那你就與時代不掛鉤,在同學里根本就抬不起頭。

第一次聽說倉央嘉措,時間有點兒晚,彼時的我,已經上了大學。是的,我也是上過大學的人。PS:別問我大學是誰,我是不會告訴你八十一晚的。

那時候的我喜歡騎車,加入了一個業餘開車社,主要是討論開車事宜。有一次,一個女孩子說:我想去西藏。

我對她的想法感到非常驚奇,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有什麼好玩的?但是我不能這麼直白的跟她說,否則以後就沒得車開了。於是,我就側身問她:我聽說西藏是一個能夠純潔心靈的地方,你為什麼要去西藏?難道你的心靈很骯髒嗎?

女孩子站了起來,似乎並沒有聽到我在說什麼。只見她目向西南,含情脈脈的看著空氣,對我說道:因為那裡有倉央嘉措。

自此,倉央嘉措這個名字我算是盯上了,以後有他好看的。回去以後,我跑到圖書館,查閱了大量文獻,對倉央嘉措有了初步的瞭解。他的資料如下:

倉央嘉措本是六世達賴,因家門不幸,自幼遁入佛門。更不幸的是,他又遭遇佛門變故,被雪藏十五年。出獄以後,仍以傀儡的身份,在雪域高原恣意奔放自己的想法。在他24歲那年,藏區大亂,他的主子被殺,他也被指控叛國罪遭流放,並死於途中。

倉央嘉措,西藏人;納蘭容若,北京人。

女生不能讀倉央嘉措,是讓你們不要嚮往西藏,這個雪域高原雖然神聖,但是真的沒有你們想象般美好。俗話說窮鄉僻壤出刁民,你若不多金,就別去滿是黃金的地方。

要不然,查一查窮遊西藏女文青的內幕?看看這純淨的天空之下,竟有多骯髒?這些自詡信奉佛祖的信徒,他們究竟信的又是哪一尊佛陀?不會是歡喜佛吧。

男生不讀納蘭容兒,是告誡所有男生:如果沒有兩把叉子,就別去大北京了,那裡根本不是你們能待的地方。

有人說,不行,我非得去北京不可。行啊!那你去唄,不過去之前我先問你:你做好面對日益高漲的房租的準備了嗎?(這句話比較難以理解,我特意加黑處理)

正確的做法是想去西藏的女生可以奔赴北京,在那裡你們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趁著年輕還能多賺幾年,真去西藏可就白搭一副好皮囊了。

男生嘛,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吧,西藏那片兒全年涼快,所以…


另外,告訴你們一些真相,矯情的人可能真的會死的早。比如說,納蘭容若活了30歲,倉央嘉措更慘,只活了24歲。














祗樹


這個說法頭一次聽說,我是既讀納蘭容若,也讀倉央嘉措,至今尚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都是至情至性又才華橫溢的男子,都是清朝康熙間的人物,倉央嘉措出生的時候,納蘭容若還有兩年就要離開人世。一個是清朝權臣大學士明珠的長子,一個是西藏曆史上最受爭議的喇嘛。



納蘭的一生痴情重意,對亡妻的思念,始終是他短暫的一生掙不脫的枷,這些也貫穿了在他的詞裡: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 我是人間惆悵客,斷腸聲裡憶平生。
  •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
  • 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
  • 你挑燈回看,我把簫再嘆。
  • 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
  • 背燈和月就花蔭,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
  •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銷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一心待來生,願來生再續未了緣,可有來生?

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以宗教領袖的身份卻違背常情的,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狂妄纏綿的情詩。倉央嘉措最後還是成了政治的犧牲品,結局或生或死或流浪竟是不詳。不過他的詩歌卻是流傳了下來: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權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納蘭容若的痴情,倉央嘉措的不顧一切,都是值得欣賞的。我想男人即使讀了納蘭,也未必就會變成情聖;而女人讀了倉央嘉措,也未必就會離經叛道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所以無論男女,想讀就讀吧,大可不必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