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奇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学术宫殿,名字叫稷下之宫。它,崇尚学术自由,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来去自由,礼貌周全,环境宽松,名师云集,派别混杂,人才辈出,规模宏伟,设施完善,时间久远,影响巨大而又深远。堪称历史奇迹。

史载;“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说得是公元前374年,齐桓公在齐国都城临淄,创办了‘稷下之宫’。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人才争夺空前激烈,各国都重视人才,私学兴起 各国重视都重视养士,这些重视和培养人才的举措,比起齐国的“稷下之宫”来相差甚远。

齐国在齐桓公和相国管仲的努力下,国力迅速强大,管仲在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鼓励当兵,注重训练,在行政上,实行划区域管理,各负其责,层层报批,既有效率又能控制。经济上,提出“相地而衰”,“相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不等的赋税,荒年又不收,这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农为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禁止奢侈品生产,鼓励多种经营,奖励致富能手,重视农业科技,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首推盐铁国家专卖制度 。以上改革措施,为学术宫殿的建立打下了经济基础,再加上齐桓公和管仲的人才开明政策,稷下之宫应运而生。

稷下之宫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表现在:

第一,规模宏大。首先是建筑规模,由于资金特别充足,固定而又宏大的校舍,优越周全的设施条件,教室,图书室,讲坛,住宿和休息的地方,应有尽有。其次,由于齐国富强,由于学宫在都城临淄,更由于氛围好,待遇高,所以吸引了众多的读书人,吸引力大量的饱学之士,盛况非常。

第二,宽松的文化环境。学术自由,来去自由,学啥自主,稷下学宫所体现的学术自由首先是统治者与学者之间的学术平等和自由观念,就是说尽管是官办,但官府不插手学校事务,学校由大家公推的大师主持,学宫内部平等,尊重学士,平等礼遇,来者,热情接待,精心安置,走者,以礼相送,重金馈赠,离开再来,仍然欢迎。齐国历代国君从不干涉学术,不以好恶而行褒贬,为当时各国所少见,在数千年历史上也堪称典范。送各派平等,多家并存,从文献的记载看,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农家、名家、兵家、墨家等等,反正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都曾在稷下学宫存在、学习、争论过,各派学者尽管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张,却都能在稷下立足讲学,学习争鸣,获得吸纳、提升和发展,这得益于思想解放,地位平等,学术活跃,得益于齐国和稷下学宫宽松的文化氛围。

第三,大师云集,老师特别。 稷下之宫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近到鲁国的孟子,远到赵国的荀子,甚至楚国的屈原也曾显耀过,另外有名的还有,邹忌、田誁、申不害、慎到、鲁仲连等等,辩才张仪也光顾过,这些大师或作长期学术研究,参政议政,或作短期逗留以文会友,大师们吸引了天下才子,许多学者或者慕名而来求教于大师,或者干脆是来镀金的,完全可以这样说,这一时代的学者如果不能到稷下之宫一游,则其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便无从谈起,而稷下之宫之所以名扬天下,也就可以理解了。老师们都是大师,的确非同一般,不仅是因为他们饱学,而且更认为他们身份自由而又多重。它们大都热心政治,关心时局,经常参入齐国的政治活动,比如淳于髡替齐国出使楚国,完胜而归,邹忌做过齐国的相国,孟子和荀子也经常和国王们谈论治国之道。正因为如此,大师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他们或教学术,或教谋略,或教治国,或教外交,或教进谏,或教辩论,总之,又实用又全面,堪称经世致用。

第四,时间长政策连续,战国时期,从公元前374年历经五代国君,至秦统一,终齐而亡存续150多年,这在战国动乱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还有一个不可想象,就是五代君王,政策连续不改,那就是从来不干预学宫学术事务。

(原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奇迹


(原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奇迹


(原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奇迹

第五,影响巨大,影响深远。学宫到底培养了多少人才,不知道,学宫到底给齐国培养了多少人才也不知道,反正有一个事实是学宫培养的人才的确拍到别国去了,并且为振兴别国,消灭齐国立下汗马功劳。这应该是齐国创办稷下之宫的唯一遗憾吧,当然影响够大的。此外学宫倡导的学术自由的风气和经世致用的宗旨在多少年后又出现多次,比如南宋的书院,在今天我们追求的东西中不也有稷下之宫的精神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