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奇蹟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學術宮殿,名字叫稷下之宮。它,崇尚學術自由,師生平等,相互尊重,來去自由,禮貌周全,環境寬鬆,名師雲集,派別混雜,人才輩出,規模宏偉,設施完善,時間久遠,影響巨大而又深遠。堪稱歷史奇蹟。

史載;“昔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崇之,自孟軻之徒皆遊於齊。”說得是公元前374年,齊桓公在齊國都城臨淄,創辦了‘稷下之宮’。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人才爭奪空前激烈,各國都重視人才,私學興起 各國重視都重視養士,這些重視和培養人才的舉措,比起齊國的“稷下之宮”來相差甚遠。

齊國在齊桓公和相國管仲的努力下,國力迅速強大,管仲在軍事上,實行寓兵於農,鼓勵當兵,注重訓練,在行政上,實行劃區域管理,各負其責,層層報批,既有效率又能控制。經濟上,提出“相地而衰”,“相地”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不等的賦稅,荒年又不收,這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以農為本,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小農經濟,禁止奢侈品生產,鼓勵多種經營,獎勵致富能手,重視農業科技,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首推鹽鐵國家專賣制度 。以上改革措施,為學術宮殿的建立打下了經濟基礎,再加上齊桓公和管仲的人才開明政策,稷下之宮應運而生。

稷下之宮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表現在:

第一,規模宏大。首先是建築規模,由於資金特別充足,固定而又宏大的校舍,優越周全的設施條件,教室,圖書室,講壇,住宿和休息的地方,應有盡有。其次,由於齊國富強,由於學宮在都城臨淄,更由於氛圍好,待遇高,所以吸引了眾多的讀書人,吸引力大量的飽學之士,盛況非常。

第二,寬鬆的文化環境。學術自由,來去自由,學啥自主,稷下學宮所體現的學術自由首先是統治者與學者之間的學術平等和自由觀念,就是說盡管是官辦,但官府不插手學校事務,學校由大家公推的大師主持,學宮內部平等,尊重學士,平等禮遇,來者,熱情接待,精心安置,走者,以禮相送,重金饋贈,離開再來,仍然歡迎。齊國曆代國君從不干涉學術,不以好惡而行褒貶,為當時各國所少見,在數千年曆史上也堪稱典範。送各派平等,多家並存,從文獻的記載看,儒家、法家、道家、陰陽家、農家、名家、兵家、墨家等等,反正戰國時期的重要學術流派都曾在稷下學宮存在、學習、爭論過,各派學者儘管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張,卻都能在稷下立足講學,學習爭鳴,獲得吸納、提升和發展,這得益於思想解放,地位平等,學術活躍,得益於齊國和稷下學宮寬鬆的文化氛圍。

第三,大師雲集,老師特別。 稷下之宮是大師雲集的地方,近到魯國的孟子,遠到趙國的荀子,甚至楚國的屈原也曾顯耀過,另外有名的還有,鄒忌、田誁、申不害、慎到、魯仲連等等,辯才張儀也光顧過,這些大師或作長期學術研究,參政議政,或作短期逗留以文會友,大師們吸引了天下才子,許多學者或者慕名而來求教於大師,或者乾脆是來鍍金的,完全可以這樣說,這一時代的學者如果不能到稷下之宮一遊,則其學術地位和學術成就便無從談起,而稷下之宮之所以名揚天下,也就可以理解了。老師們都是大師,的確非同一般,不僅是因為他們飽學,而且更認為他們身份自由而又多重。它們大都熱心政治,關心時局,經常參入齊國的政治活動,比如淳于髡替齊國出使楚國,完勝而歸,鄒忌做過齊國的相國,孟子和荀子也經常和國王們談論治國之道。正因為如此,大師們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他們或教學術,或教謀略,或教治國,或教外交,或教進諫,或教辯論,總之,又實用又全面,堪稱經世致用。

第四,時間長政策連續,戰國時期,從公元前374年曆經五代國君,至秦統一,終齊而亡存續150多年,這在戰國動亂時代是不可想象的,還有一個不可想象,就是五代君王,政策連續不改,那就是從來不干預學宮學術事務。

(原創)“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奇蹟


(原創)“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奇蹟


(原創)“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奇蹟

第五,影響巨大,影響深遠。學宮到底培養了多少人才,不知道,學宮到底給齊國培養了多少人才也不知道,反正有一個事實是學宮培養的人才的確拍到別國去了,並且為振興別國,消滅齊國立下汗馬功勞。這應該是齊國創辦稷下之宮的唯一遺憾吧,當然影響夠大的。此外學宮倡導的學術自由的風氣和經世致用的宗旨在多少年後又出現多次,比如南宋的書院,在今天我們追求的東西中不也有稷下之宮的精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