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經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古今天下趣事


這個很多啊,比如一個無名的小兵,使大漢錯失百年良機,耗盡帝國積蓄

1.

漢,元光二年,春,花不開,天尚寒。

從帝國的核心長安向北一千六百里地,馬邑,一個群馬嘆息之地。風沙掠過被血反覆侵染的土地,剛熬過長冬的牛羊嚼食新綠的草。它們以血肉供養這片土地,這片土地則施以脆綠的饋贈。

草原的邊緣,馬邑之外的山丘下,帝國的大行令王恢咬著嘴角,緊盯北方的天線。

這位燕國士子體內流淌著燕趙悲歌的血。

很多年前,他聽聞過李牧斬殺匈奴十萬騎的故事。

鳴嘀響起之處,趙國的鐵騎一分為二,如翼般合擊匈奴。鐵蹄回應鐵蹄,冷鐵吻向熱血,襜襤滅,東胡破,林胡降,單于走,匈奴從此不敢近趙城。

在黃河的岸邊,風伏長草見牛羊的地方,蒙恬驅逐著單于頭曼,在河套的邊緣築下四十四座大城,長城的磚石成為匈奴不可逾越的際線。

卻不過數十年,平原津上,祖龍循天,白登城外,漢祖披靡而走,單于冒頓的嘲諷纏繞未央宮的大梁。

五十年過去了,高祖已逝,呂后折顏。

五十年過去了,文帝休生,景帝積蓄,是時候洗刷馬鞭揮來的羞辱。

王恢再次望向了身後,三萬漢騎伏甲屏吸。

就在一個月前,王恢還在長安,聲嘶力歇宣揚自己的志願。

2.

未央宮,沉寂。

二十三歲的天子劉徹端坐帝座,斂目注視他的臣子。沒有人說話。

他在這個位置上已經坐了八年。但僅僅在二年前,他才真正掌控住這個龐大的帝國。

推恩令讓諸侯束手聽令,刺史在帝國的角落督察一切,儒家的思想統一著這片土地。

接下來,這位雄心的天子需要一件前所未有的功績見證自己的統治。

無人敢揣測這位天子的心思。

良久,天子說道:“大漢子女的容顏在漠北老去,大漢的錦鍛在草原蒙塵。可邊疆的烽火從未熄過,邊民的哭喊從未停止。”

天子突然拍案,“我欲舉兵攻之,何如?!”

大殿內一片譁然聲,大臣交手結耳。御史大夫韓安國拱手而出。

“千里而戰,兵不獲利,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勞師遠征,恐無邊功,反添邊亂,不如和親以安兩國。”

“兵者兇器,未易數動,兵擊匈奴,難服遠藩,徒空中國、困邊民,和親方為上策。”都尉汲黯應聲附和。

“臣有馬邑豪民聶翁壹欲面見聖上,獻破虜良策!”王恢出列奏道。

現在,帝國兵馬已出。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率三路兵馬伏於句注山中。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一軍伺機追擊,而王恢只需帶他的三萬漢騎截擊對方的輜重。

三十萬大軍擺下酒宴,只等客人赴宴。

3.

桑乾河邊,汗血寶馬飲過了從黃土裡湧將的清泉。鐵蹄沾染過牧民的淚水,龍紋彎刀滴著邊民的血。

這只是開胃菜,十萬匈奴鐵騎聚集,呼嘯,南下。

武州塞上,軍臣單于望向了馬邑。這是自己的時刻嗎?

他的爺爺冒頓單于鳴鏑殺父,計服東胡,西擊月氏,南並樓煩,控弦三十萬,兵圍白登,騎侵燕代。

他的父親老上單于西逐月氏,兵抵彭陽,火焚漢宮,騎叩長安。

現在,他需要獲取自己的榮光,用血與沙。

馬邑,將是他的第一個戰利品。

半個月前,馬邑的豪民聶翁壹遁入草原,告訴他,自己將斬殺馬邑官吏,獻城以降。

一座城池,一座邊關的城池,一座得之而縱騎太行,飲馬津樑的城池。軍臣單于沒有不心動的理由。

不久後,馬邑的城頭掛出了人頭。

不必懷疑了,這是匈奴最佳的機會。

4.

軍臣單于勒住了馬,望著野外的牛羊。

馬羊遍野,他已經無瑕劫掠,只是心裡隱隱有些不安。

唯見牛羊,不見牧者。

在草尖,他似乎嗅到了殺機。

過了一會,他說道:派輕騎進攻武州,抓兩個人回來。

鐵騎應聲而出。

馬嘶聲中,一個人跪在了軍臣單于的面前,瑟瑟發抖。跪者武州尉史。史書上已經沒有他的名字,這該是他的大幸,不然,他的名字該跟恥辱聯繫在一起。

不知名的武州尉史全盤托出了漢軍的計劃。

豪民聶翁遁以馬邑誘匈奴,漢軍起三十萬大軍絞殺匈奴,如果一擊得手,將除百年邊患。

單于心驚,鐵馬亂步。

“我固疑之!”

十萬鐵騎消失在雁門關北。

回望馬邑,軍臣單于猶自心驚:“吾得尉史,天也。”

5.

單于遁走的消息傳至王恢。三十萬漢軍亦撤走了。只剩下他領著三萬漢軍在風中凌亂。

是追擊還是撤去?

追擊,則以少敵眾,對方反戈一擊,三萬漢軍難免盡喪塞北。

不擊,自己首倡發兵,無功而返,必將觸怒天顏。

思索之下,寧以一人之過,不喪三萬王師。

回軍之後,漢武大怒,王恢自盡。

而在這時的匈奴王庭,未名的武州尉史被賞封為天王。

漢武的匈奴第一戰-馬邑之謀就此告終。而漢朝與匈奴的鐵血交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6.

飛將軍李廣縱騎邊疆,聲震匈奴,卻難求封侯。

衛青奇襲龍城,七戰七捷,收河朔、復河套。然費戰馬數十萬,文景之蓄不敷軍資。

霍去病輕騎八百擊漠北,輕取河西,馬踏祁連,封狼居胥,祭姑衍山。匈奴就此遠遁,漠南無王庭。奈何英年早逝,何以家為。

張騫鑿空,通西域,拓絲路。從此長安多胡姬。

蘇武牧羊,大雁傳書,風雪節旄舞,冰湖漢魂凝。

陳湯遠征西域,越蔥嶺,趟闐池,斬單于,郅支城上,他仰天長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昭君出了塞,琵琶和著北風,唱著流傳千年的歌: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這是我在今日頭條專欄《中學大歷史》的專欄,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我,閱讀一下。

像這樣的小人物改變歷史 的還有。

1.教秦始皇拔劍的人

那一年,荊軻刺秦,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那一刻,荊柯拿著匕首追著秦始皇滿地跑,而秦始皇規定殿上不能有兵,殿上的都是文官,根本沒有兵器,也只能大呼小叫,增加一點背景音樂,而秦始皇是有劍的,可是,他的劍太長了,頗具觀賞效果,卻沒有實用性,拔了半天也拔不出來。只好空手搏鬥,這時,夏無且拿藥囊懟荊軻,解了秦始皇之圍,但劍還是拔不出來,這時,左右有人叫:王負劍!王負劍!

秦始皇終於拔出了劍,荊軻這個人有膽有識,功夫卻是平常,竟然幹不過有劍的秦始皇。

想像一下,如果秦始皇被刺了,中國統一大業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完成。

那這個左右是誰呢?沒有留下姓名,連扔東西的夏無且都有名,最後點醒秦始皇的人卻沒有名字。

2. 指路的人

在史記有這麼一個記載: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就是說項羽跟劉邦打仗,他已經敗了,準備渡淮到江東,半路迷了路,一個種田的大爺給他指路:左。

結果左邊是條死路,項羽陷進了大澤,被漢兵給圍了上來。

後面的事情大家知道了,後面項羽沒有過江東,意氣用事,結果死掉了。如果沒有這個種田大爺指錯路,可能項羽就要過江東,以項大哥的武力值,能不能東山再起不好說,至少天下還得大亂。

3.射死蒙哥大汗的人

1258年,蒙哥帶著大軍進攻南宋,蒙哥打到了重慶釣魚城下,可是,就在第二年,在攻城中,蒙哥突然去世。

他是怎麼死的呢?在中國史綱裡介紹,他是死於飛矢,就是亂箭射死的。那射死蒙哥的是誰呢?

沒有記載,後面金庸先生非要說這個小兵叫楊過,那金大俠開心就好。

蒙哥之死的影響也很深遠,他沒有立遺囑,一死大家就開始爭起汗位來,蒙古第三次西征,準備打到埃及去的部隊也停止了進軍,然後回來搶汗位。蒙古帝國就此分裂。南宋也因此多活了二十年。最重要的是,基督世界躲過了最後一劫。

4. 最後一位

在《西行漫記》有這麼一段記錄:

當我正在組織軍隊,奔走於漢陽礦工和農民赤衛隊之間的時候,我被一些同國民黨勾結的民團抓到了。那時候,國民黨的恐怖達到頂點,好幾百*嫌疑分子被槍殺。那些民團奉命把我押到民團總部去處死。但是我從一個同志那裡借了幾十塊錢,打算賄賂押送的人釋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僱傭兵,我遭到槍決,於他們並沒有特別的好處,他們同意釋放我,可是負責的隊長不允許。於是我決定逃跑。但是直到離民團總部大約二百碼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機會。我在那地方掙脫出來,跑到田野裡去。

我跑到一個高地,下面是一個水塘,周圍長了很高的草,我在那裡躲到太陽落山。士兵們追捕我,還強迫一些農民幫助他們搜尋。有好多次他們走得很近,有一兩次我幾乎可以碰到他們。雖然有五六次我已經放棄希望,覺得我一定會再被抓到,可是我還是沒有被發現。最後,天黑了,他們放棄了搜尋。我馬上翻山越嶺,連夜趕路。我沒有鞋,我的腳損傷得很厲害。路上我遇到一個農民,他同我交了朋友,給我地方住,又領我到了下一鄉。我身邊有七塊錢,買了一雙鞋、一把傘和一些吃的。當我最後安全地走到農民赤衛隊那裡的時候,我的口袋裡只剩下兩個銅板了。

這個農民當然也是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一起打開腦洞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