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而是漏了病人


李兰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而是漏了病人

如果提起钟南山院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但如果问及与钟老同被誉为“圣手”的李兰娟院士,我想可能多数人会摇摇头。

其实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也是在疫情爆发后。

从驰援武汉到研究肺炎疫苗,从建议封城到怒怼谣言,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雷厉风行地为我们展示了何为巾帼风采,何为大医济世。

虽然有关她的报道极少,但她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不该遗忘。

她和钟南山院士,都是国士,是我辈楷模!

李兰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而是漏了病人

01


在解放初期,我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36岁,而现在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0多岁。

为什么在短短的60年间,我们的人均寿命能有如此大幅的提升呢?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用科学,战胜了多种传播力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毒。

而李兰娟,就是感染病学专家之一。

在八十年代,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中国有近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重型爆发性的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高达70%-80%。

当时李兰娟院士还只是一个年轻医生,看着不止一个因爆发性乙肝去世的患者家属跪在她面前说:“李医师,你能不能救救他?"

她心痛,无力,也惭愧。

作为一个医生,最无可奈何的就是看着原本鲜活的生命因无法救治离开人世。

为了能将那些重症肝炎的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1986年李院士申报了一个课题:

——用3000块钱的经费,带领她的医疗团队进行人工肝治疗爆发性肝衰竭的病人的科研。

李兰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而是漏了病人


在她科研的工作中,也曾遇到很多的难题:


人工肝是否能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

人工肝能不能替代肝脏制造蛋白质?

人工肝能不能替代肝脏的代谢功能?

……


也不乏有经验名望的老专家质疑她人工肝的可行性,还有很多同事中途觉得人工肝没有希望选择离开。

但李兰娟院士从未被质疑声打倒,更没有因为看不到希望便选择放弃,她说:

我这个人呢,遇到困难就像牛角尖一样钻下去,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到底。“

正如有句话所说:

“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选择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最终通过十年的努力,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攻克了这一医学难题,成功研制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人工肝系统。

在人工肝研制成功之后,她从来没想过要申请专利,而是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教给医护人员。

李兰娟院士曾说:

”什么是最大的快乐?能看到重症病人从死亡线上拉过来,就是最大的快乐。”

自92年以来,我国的乙肝病死率迅速下降到了1.5%,现在的我们可能觉得乙肝只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却不知道那是无数不知名的科研工作者长期专研,日以继夜奋斗的结果。

那些默默守护着我们健康的人,不应该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我们铭记。

李兰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而是漏了病人

02


提起2003年的非典,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当年SARS爆发后,短短四个月时间便在全国迅速蔓延,被感染人数高达上万人。

当时的李兰娟还是浙江省卫生厅长、党组书记。

在杭州出现三例疑似非典患者后,李兰娟立刻组织了会诊,当晚就确诊了这三个人为非典患者。

作为卫生厅长的她,做了两个重大的决定:


第一个决定,向民众公开疫情;

第二个决定,只要是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隔离起来。


要知道,灾难最考验人性。

当时敢说真话,勇于担责的人,寥寥无几。

正是因为李兰娟院士果断和决绝,在整个非典期间,浙江没有发生一例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一例“二代感染”的病例。

而在十年后的2013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不明原因的呼吸道传染疾病,病人住院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因呼吸窘迫综合症死亡。

李兰娟及其团队仅仅用了5天的时间就鉴定出这是新型的H7N9流感病毒,并迅速锁定病毒的源头。

成功将可能在全国、全球大爆发的H7N9流感扼杀在摇篮中。

在此之前,我们所打的所有疫苗的种子株均是由外国提供,但这次H7N9流感疫苗的种子株由我国自主研发。

李兰娟院士说:“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本分所在,不足以被大家送到荣誉台上。”

可我想说:

正是因有像李兰娟院士般的科研人员,在我们不曾看见的角落默默耕耘,不断征战,争分夺秒,守护老百姓的健康。

我们才能在阴霾的生活中,看到希望和光明。

李兰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而是漏了病人

03


写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你有没有曾认真想过,中国为什么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仅仅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全球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吗?

不完全是。

我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高,离不开李兰娟院士这样的传染病学专家、袁隆平院士这样的水稻专家、屠呦呦这样的中医药科学家以及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长期伏枥,才做出令世界都为之钦佩的成绩。

什么是英雄?

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在我眼里他们就是英雄。

他们甘愿用一生韶华,一生科研来负重维系,从未想过是否要留下生前身后名,他们只是选择将终生奉献给人民。

李兰娟:最怕的不是病人多,而是漏了病人


当今疫情蔓延,病毒肆虐在中华大地上,我们所有人都在共同努力,打赢这场看不见的硝烟的战役。

前有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呼吁我们“没事别去武汉”,一边转身乘上了去往武汉的高铁;

后有“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带领团队去往一线”的李兰娟院士在除夕夜乘上高铁去往北京防控一线。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疫情,又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存在的意义?有多少人明白他们所做的贡献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来都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不过是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罢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我们年少之时,提及梦想,大都脱口而出的是”科学家“”医生“”警察“……,这些在幼童眼里无比神圣自豪的职业。

可随着年岁渐增,有多少人早已把自己曾经的梦想抛之脑后。

每当危情出现,却依旧是这些医生、军人、警察…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坚如磐石的避港,护你我周全。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不仅仅只把明星当做偶像。

那些国难当头时,首当其冲的逆行人,才更应该是我们榜样!

只有让孩子明白偶像真正的意义,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出于蓝胜于蓝”。

正如90后白衣战士的请战的铮铮誓言:

“非典时全世界保护90后,这次换我们90后保护全世界。”

而我们的孩子,正在肩负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