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学者说诞生于仓颉故里的西周金文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成熟的文字?

清乐堂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维系5000年中华文明的纽带,更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共同标识。说到汉字,就不能不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仓颉,陕西白水县人,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中国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墓位于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庙坐落于仓颉墓冢之前,具体年代无考,但从碑文研判,不迟于东汉延熹五年(即公元162年),仓颉庙历史遗迹丰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旅游观光。


汉字的源头需要从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去找寻。大约7万年前,由于远古时期的冰河作用,我们的远祖越过红海(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中的那条狭窄的海)走出非洲。大约在6万年前来到了黄土高原,在甘肃天水秦安一个叫“大地湾”的地方居住了下来,一直生活到4800年前,这就是著名的“大地湾文化”。这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




从大地湾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到河南贾湖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都有原始文字符号的发现。汉字从原始符号开始,到甲骨文(殷墟甲骨、周原甲骨)、金文(商金文、西周金文和东周金文) ,再到小篆、隶书,一直发展到现代汉字,可以说一脉相承,愈来愈丰富,愈来愈优美。

汉字从最初的简单刻画,到形成一门书法艺术,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夏文字还在刻画符号阶段,商文字逐步走向成熟,到西周金文阶段,形成了一种广泛运用的成熟文字。西周金文无论从表意,还是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书法家也以临摹西周金文为荣。因为殷商金文发现极少,在此就不多谈。


西周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优美。西周是金文最为发达的时代。西周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数量上比商代多,而且铭文字数要多很多。


西周金文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多以族微为多,字少有波磔,犹有商代遗风,但已有章法布局。中期相当于穆、恭、懿、孝四世,笔画均平,布局完整,端庄质朴。晚期书法风格多样,各显风尚。

下面介绍5个具有代表性的西周青铜铭文。 《天亡簋》,是西周武王时期所作,铭文8行,76字,其书凝练平直,笔画方圆兼备,大小相同,气韵流动于字里行间,金文本身圆浑凝重的特点已非常明显。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的作品,它是现存西周最大的鼎,腹内铭文19行,291字,字形长方,笔势圆润,字态生动,平静中又有变化,字距、行距布置精巧,端庄典雅。

《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有8行,共111个字。记述虢季子受周王之命征伐猃狁,因功受赏。其书章法与以往不同,极其疏朗、恬淡。

《散氏盘》,为西周厉王时的作品,在乾隆年间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19行,共375字。此书横势强,字形圆转,八面取势,其一点一画都好像是“颤笔”,直曲相间,韵味十足,有如字体腾空起舞,字字珠玑,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


《毛公鼎》,为西周厉王时的作品,铭文32行,共497个字,铭文最长,意气风发,其书亦雄阔浑沦,大有磅礴之势。


前面说过,我们目前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有两种:殷墟甲骨和周原甲骨。殷墟甲骨文因发现于殷墟而得名,但目前仅此一家。殷墟发现有汉字5000个字,确认有1500个字,其他不能辨识。周原甲骨文从山西洪赵出土字骨起,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镇江营、陕西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强家、西安丰镐地区、河北邢台南小汪等9处西周遗址都发现了有字甲骨文。其中以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出土数量较多且内容丰富。国内已发现的西周甲骨刻辞,总数约有1029字左右。从甲骨的文化遗存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推断,商的直接统治区域主要在殷墟附近地区;发展到西周,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已经遍布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江苏等广大区域。

中华文明从渭水流域上游发迹,顺河东进,孕育了伏羲氏、华夏氏、炎帝黄帝和夏商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肇始之地。


清乐堂

文字的生成、发展过程横贯人类史,最成熟的文字就是现在的简体字,其它都是过程!过程中,发明创造文字的先祖们为了文字应用的方便,对文字进行了不间断的历史尝试式修改!大致经历了2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用现代语言,叫"物语“时期比较贴切;第二个时期从刻画符号开始,历经金、篆、隶等有名、无名的文字历程,才形成今天的简体字。周代的这篇文字不是最早的,只属这个过程中的一种,更不是最成熟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