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京剧,刻不容缓

京剧是国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份文化遗产,弥足珍贵,独一无二。

京剧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诞生于清乾隆晚期,同光时期得到振兴,民国时期得到发展。新中国文革时期,京剧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

(一)内容的变革。即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内容的形象赶下了舞台,工农兵为内容的形象搬上了舞台。

(二)技术技巧的变革。即对传统京剧的脸普、服饰到唱、念、做、打、舞,都进行了革新。

(三)舞台设计的变革。即在传统京剧舞台上,增加了新的音乐,乐器,灯光,舞美,音响等。

通过变革,京剧的风骨,气韵,精神,灵魂发生了深刻变化。创造出了经典的现代京剧一一样板戏。

样板戏风行多年,寓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工农兵形象,宏扬了社会主义正能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重拾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种艺术形式如雨后的春笋,竟相绽放,日趋繁荣,而作为国粹,京剧却衰落了!

京剧衰落的表象:

(一)文革时代的样板戏,受时代或多种因素的因响,逐步退出了舞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颓废形象重返舞台。京剧的血脉里仍留着陈旧的血液,缺乏生命活力。

(三)京剧所表现的内容,完全脱离社会,时代,现实,生活,远离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

)京剧受众面越来越小,由文革时期的大众艺术,逐渐变为小众艺术,进而变为老人艺术。

(五)从创作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沒有诞一生一部反映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人物的新京剧。它的新陈代谢功能完全丧失。

(六)京剧在教育普及,人才挖掘,创新能力,传播宏扬诸方面严重不足。

京剧衰落的实质:

京剧:未跟上时代步伐;多种艺术快餐的冲击;现代传媒挤压;传统文化基因的蜕化;生存基础的萎缩;发展动因的乏力。

面对京剧的衰落,我们不能无动与衷,振兴京剧,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振兴,振兴的途经是什么?值得探讨。

我以为,振兴京剧途经是:

(一)京剧要继承与创新并存。任何艺术形式,首先是继承,否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不是全盘照收,而是扬弃,即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是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因此,京剧要想振兴,必须继承创新并存。

(二)京剧要与时俱进,追赶时代步伐。京剧在创新中,要切中时代的脉博,与时代相结合。京剧要反映现代生活,讴歌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要推出新剧目,创作新作品,用暂新的现代的京剧,来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百姓的苦与乐。把京剧打造成新时代戏曲的样板。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京剧发展的艰难历程,就是缺乏创新和与时俱进。

我们现在每天还唱巜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巜空城记》《杨门女将》《女起解》《锁麟囊》巜锁五龙》等,这些老的的东西人们会喜欢吗?青少年会喜欢吗?

当然美的东西好的东西,我们应当传承,但再美再好,总会厌倦的,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

(三)加强京剧教育及其普及。

京剧的教育普及的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才是继承和宏扬国粹的主体,只有京剧走入青少年,走入他们的天地,才有传承发扬广大的希望,才会常盛不衰!

京剧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师资,人才,基地,生源,普及。京剧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办法是:呼吁京剧教育走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普及传承的目的。

学校利用音乐课堂,使学生了解喜欢京剧,用京剧的美,京剧的博大精深,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建议教育领导部门要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利用音乐课给学生教授京剧,同时要发现,选拔,培养人才。除此之外,京剧的普及还要充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普及,提高京剧的知名度。

(四)打造一流的创作队伍,演艺队伍。样板戏只所以成为经典成为样板,就是有一流的创作队伍与演艺队伍。这支队伍中央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指导。

今天我们也需要这样的队伍,需要挂帅者,创作者,演艺者。如果有了这样的队伍,我们就会出精品、出精典、出大气的作品,大众就会喜欢。

现在我们推广传承京剧的条件是具备的。关键是文化部门的重视度,社会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综上所述,振兴京剧刻不容缓。我们不能让京剧衰落,国粹消亡。政府要重视,有识之士要重视,否则,我们真对不起祖先!

二O二O年三月于内蒙包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