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關運福


我是真的搞不懂你從哪兒看出來德國還能堅持的,德國在二戰後期的最後一兩個月裡面基本處於崩潰的邊緣,哪來的還能堅持?

1945年6月3日,盟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的照片

首先二戰的確與希特勒有關,但希特勒並不想把戰爭擴大到這麼大,他把全歐洲拖入戰火可以說多半是因為情勢所迫:一方面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完成法國戰役之後,希特勒的戰爭目的已經基本上達到了,進行英國戰役的目標很簡單,逼英國回到談判桌上,體面的結束歐洲戰爭,拿回一戰裡面德國失去的東西,順便報復一下法國。

二戰里歐戰的爆發其實就是一戰裡分贓不均,對德國打壓過分嚴重的結果

但英國有丘吉爾這個老頑固在,本身他是不主張投降的,也就是說英國只要不停戰當時的西歐戰爭就必須打下去,因為德國和當時的西歐極度依賴來自亞歐美非其他大洲的資源和能源,舉個栗子,不列顛戰役期間,戈林的空軍和丘吉爾的空軍燒的都是美國援助的油。

不列顛空戰裡面,兩邊燒的都是美國油

而另一方面東線戰場,德國受到了來自蘇聯的直接威脅:波蘭戰役之後,德國和蘇聯直接接壤,有句話叫“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當時蘇聯經過了兩個半五年計劃,國家工業體系已經很完善……再加上德國對蘇聯的油田和有色金屬產地極度依賴(二戰前德國和蘇聯就以技術和資源互相交換的情勢變相發展),所以說對蘇作戰也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如果英國戰役可以體面結束,德國就可以避免兩線分兵作戰的不利局面,要麼屯兵波蘭與蘇聯對峙,要麼直接可以投入優勢兵力猛攻蘇聯,不至於最後被蘇聯緩過勁來死的那麼慘。

蘇軍東線波美拉尼亞攻勢的形勢圖

在1944年的時候,德國就已經出現了難以為繼了,基本上要戰爭勝利已經不可能,所以說那個時候希特勒一邊在東線與蘇軍糾纏(當然糾纏不了多長時間了),一邊開始集結剩餘兵力在西線營造出一個“強大軍力”的假象。在希特勒看來,盟軍與蘇軍不同,盟軍是數個國家的兵力和政治幾何體,不同於蘇軍的鐵板一塊,所以說或許可以再逼盟軍來到談判桌上,盟軍談和之後就可以跟蘇聯好好掰扯一番。抱著這個態度,小鬍子發動了阿登反擊戰,結果輸了,德國失去了最後靠戰爭結束戰爭的機會,在此之後,德軍的主動權就已經不歸屬德軍了,也就是說他只能決定什麼時候投降了。

波美拉尼亞攻勢裡的蘇軍

接下來1945年1月蘇聯從波蘭出發,打到了德國奧得河,成功佔領東普魯士。2月蘇軍又發動了西里西亞攻勢與波美拉尼亞攻勢,直接佔領西普魯士,消滅了大批德軍有生力量,同月盟軍推進至萊茵河,並於3月圍殲B集團軍群,直接毀滅了德國最後的成建制有生力量,再往後4月份易北河會師、柏林戰役開打。到4月30號國會大廈都被佔領了,你覺得德國怎麼可能還有反擊的可能?

在整個二戰裡面德軍死亡超過531.8萬人,而1939年德國人口普查時人口數量是 7937.5281萬人,這還是吞併了蘇臺德區之後的人口數量,相當於死亡了1/16的人口,這還只是軍人,不包括平民和財產損失,此時德國全境基本上被佔領,困獸一斗又有什麼用,不投降等著被滅族麼?


鐵匠工坊


看到這問題,我心裡要吐血了。只有天才和白痴會這樣問的,您是天才,很善良。不折不扣。雖說斯大林和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心態相差無幾,可他倆真的不是親兄弟呀,是無法商量這件事的哈,這個,吾女子實難用論述方式回答,感覺能與您思想及目前的氣候相應的只有詩歌的形式,可能會好些:

希特勒的心結

我敬愛的人們,我是希特勒,總以為,在最初的地方,有一個最原來的我,也會有一個最原來的你們。邂逅相遇完成最美的承諾。

無可厚非,在我們艱難的時候,知道惡人多麼可怕,一些極端的分子會扼殺人心中唯一的希望和僅有的一點溫存。

只有不斷強大,可以祛除我們心中的恐懼,只有堅定理想,可以代替生命的迷離,我儘可能做到與朋友與萬物心心相印。

我發誓每個細節我都想盡善盡美,每次的目標都像做到德意志軍裝那樣的要求。

面對人民賦予我最高榮譽和最虔忠誠,我深深畏懼和惶恐,我做不到事事如此,又無法兌現諾言。

當看到德意志的軍隊去征討別國,我唯一的選擇就是用生命去賭明天,這一切一切,註定遠去和消失,成也悲壯,敗也慘烈。

在這條路上艱難的徘徊,無法忍受折磨,理智越走越遠,終於失控直到無法挽回。

當我鼓舞我的少年們走向蘇聯戰場時,我是多麼的不忍,德意志人民選擇希特勒也是希特勒的夢想。一夢醉臥沙場,若醒天人兩隔。

最終我錯了,發起戰爭那一刻就已經錯了。

投降吧,孩子們,這是明智的選擇,沒有你們,我早就不願意堅持了,已經無法再堅持了,我不是不願意停下來,已經停不下來了,我早已看到了入侵者的末路。

孩子們,投降吧,至少有一條生路,留給後世實現統一民主自由和平的嶄新德意志,希特勒類似希特勒們方可安寧。

孩子們,投降吧,希特勒將在遙遠的未來等你們,與君賞一幅畫美,度一場心怡,望歲月靜好,你我他如初見,不言,不語,相視,而笑。

戰士們的心願

我們代表著德意志最堅強的戰士,儘管最小的只有十二歲,已經走進征討蘇聯的戰場。

致我們的希特勒領袖:世上鮮花朵朵,不及愛你點點。我們宣誓效忠,至死不渝:

為了德意志祖國的統一、主權和自由而努力,即便要用去我們的一生。請允許獻出我們的雙手和真心。

唯一擔心我們沒有資格參與,即使單一的,為了那套高貴優雅的軍裝也在所不惜。

為了實現這使命的榮譽,為了德意志祖國永遠的繁榮昌盛。為了夢想我們無怨無悔,勇往直前。

深信不疑,只有希特勒會拯救我們:他將於日月爭輝,將我們恩澤普照。德意志高於一切,這是我們千秋萬代的誓言。

最終我們敗了,我們投降了,萬幸的是得到了一些世人們的豁免,重現開啟了生命的希望,願與世界同在。


赤若


坐擁700萬的德軍為何投降?這裡的原因有很多:

1.盟軍大兵壓境

柏林戰役前的最大規模戰爭就是諾曼底登陸戰,此戰過後,美英盟軍的200多萬部隊以及數量龐大的空軍全速向德國邊境挺進。而東面的蘇聯亦是有250萬部隊正在快速向德國邊境集結。

2.德軍所剩餘兵力過於分散,而且遠離德國本土。

德軍的幾百萬兵力分散在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地。而在二戰後期,這些地區的周邊要不是被盟軍控制,就是被盟軍包圍。或許有人會想:“何不用海軍的艦艇來搭載他們回援”,其實當時的德國海軍已經名存實亡:有幾百上千艘戰艦的盟軍早已控制了德國外圍的制空和制海權了,任由德國海軍如何突破也不濟於事。

3.元首之死。

在希特勒自殺之後,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接任德國元首。此時的德國柏林城已被攻破,而在外圍,盟軍以及蘇聯的幾百萬部隊已經切斷了所有可以通向柏林的道路。據此,鄧尼茨無法調動還處在歐洲腹地的其他德軍回援。況且這些部隊都處於盟軍和蘇軍的包圍圈之中。

綜上所述,德國即便坐擁700萬部隊,在無法打通通往柏林的道路時,也是無能為力。故而,鄧尼茨在1945年5月8日,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二戰歐洲戰場結束。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不,德國幾乎快要耗盡最後一滴血了,為什麼說德國明明可以堅持呢,就以當時德國全國的兵力而言,已經不超過150萬了,而柏林會戰德軍投入的重兵就達到了80萬人,1500輛坦克,而這些兵力無疑是德國最後的精銳,而蘇聯的兵力是多少呢,僅僅柏林前線部隊就達到了250萬之多,盟軍在柏林的西面也陳兵兩百萬餘人,坦克近5000多輛,還有空軍等部隊,當時圍攻柏林的軍隊就高達500萬之多,德國那80萬精銳哪來的底氣可以繼續堅持,就算堅持要能堅持多久。

其實早在1944年盟軍發動諾曼底攻勢時德國就應該知道了敗局已定,當時包括隆美爾等德國國防軍將軍都勸希特勒議和,然而希特勒是一個經歷過一戰頑固派,他知道議和無疑是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處境一般德國將沒有任何主權可言,並且國民還會每天生存在忍辱負重之中,這樣的結果希特勒絕對不會讓他再一次發生,至少不是在他手上再發生一次,希特勒他當時有權驕傲,他曾經憑藉著過人的膽識和用人之道征服了整個歐洲,如果不是意大利無能被英國擊敗,如果不是日本在偷襲了美軍珍珠港,讓美國決定參戰。

那麼德國當時還是可以撐下去的全力對付蘇聯,但是歷史走向就是如此,歷史也沒有如果,德國通過戰爭崛起,也意味著他要通過戰爭滅亡,德國畢竟是一箇中等國家,他資源也支持不他打長期戰爭的準備,德國沒有成功征服蘇聯的那一刻,德國就已經在向滅亡的路上了。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德國不可能還有七百萬大軍,要是還有七百萬大軍,任誰都不會投降的,所以這個題目是在扯淡。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餘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餘門,艦艇217艘,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看到沒有,總兵力723.4萬,是在蘇德戰爭爆發時的兵力,不是二戰結束後。

而且在柏林會戰時,事實上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孩子們,軍事機關的文職員工們,都加入了戰鬥,最後關頭的德國,確實已經無兵可派了。

所以,德國絕對不可能在二戰結束時,還保有七百萬大軍。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希特勒自殺後,繼任者鄧尼茨計劃和盟軍媾和。

蘇軍對柏林的包圍是異常恐怖的,當時距離柏林最近的兩支德軍部隊是第12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儘管他們頑強抵抗,阻擊蘇軍進攻,但蘇軍還是成功對柏林進行包圍。

在1500輛坦克、1.27萬門火炮、2.1萬門火箭炮的支援下,46.4萬名蘇軍對柏林發起最後的總攻。最終,蘇軍在付出30萬人傷亡的代價後完成了對柏林的佔領。

因此,德國的投降和日本不同,德國是在盟軍和蘇軍進攻下,一片土地都沒有的情況下投降的。

其實在蘇軍攻佔柏林後,並沒有等來德國的投降代表,原來以鄧尼茨為首的德國臨時政府,已經向盟軍單獨媾和。

由此可見,雖然柏林被包圍時,德軍仍擁有數量可觀的軍隊,但德國的失敗已經難以逃避。更何況,連柏林都即將被攻克,納粹德國即將覆滅。同時,納粹的高級將領們對戰爭已經失去希望,唯一的要求是向盟軍投降,而非蘇聯,以免遭到報復。


五味社


紙面上的軍隊數字並不代表戰場上軍隊的戰鬥力,如果說人多就可以不投降,就腰桿硬的話,那麼中國無疑應該是世界上拳頭最硬說話最有底氣的國家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但單純的碼人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到了1945年春天末尾的時候,德國也基本上是“春”後的螞蚱,有力無心了,不管部隊編制內還有多少“數字兵”,都不能掩蓋德國軍隊士氣的低落以及民眾厭戰的情緒。

戰爭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說白了就是被歷史裹挾向前,雖然說德國國內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確孕育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說白了――不服,法國為了一己私利為了徹底壓制德國,把德國從裡到外剝削的體無完膚。

但適可而止,物極必反,這使得德國國內普遍有一種情緒,他們被不公正對待了,他們的每個人的利益都因為法國人的自私自利受到了威脅,當這種情緒被好戰分子希特勒抓住並長袖善舞――“妙筆生花”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也就形成了。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德國來說,帶來的傷害卻已經超出了常人能夠接受的程度,大家厭戰情緒明顯,即使當初熱衷於戰爭的一些德國軍官,都覺得戰爭進行下去是不對的,也不會將德國引向光明,而是陷入地獄,今兒發動了針對希特勒的軍事政變。


雖然暗殺行動失敗,但隨著蘇德戰場上德國陷入絕境,北非戰場節節敗退,英法美等國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成功,其實德國敗局已定,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而且戰火已經燒到了德國本土,蘇聯軍隊不但消滅了德國精銳,還把柏林給佔了去,這時候再繼續抵抗下去,只會給德國帶來痛苦,不會再有什麼其他的結果。

當戰爭狂希特勒自殺,其實德國投降的所有條件已然具備,別說德國還七百萬軍隊,怎麼不打下去的問題,德國巔峰時期動用的軍隊在一千萬上下,而且有很多一戰老兵和指揮官。

結果還不是被打的節節敗退,到了戰爭後期,七百萬真的就是“紙面實力”了,能打的精銳部隊消耗殆盡,臨時拼湊的軍隊,即缺乏必要的軍事訓練。

同時缺少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怎麼打,怎麼堅持,靠一群新兵蛋子、“娃娃兵”改變德國失敗的命運?這不是開玩笑嘛!


歷史三日談


一個軍事常識,打仗打的是什麼?尤其國家級別肉搏,博的是什麼?

經濟!博經濟為的是什麼?填飽士兵的肚子。

只有填飽了士兵的肚子,一切的戰略戰術才有意義,才有實施的可能性。

是,希特勒開始階段,把德國經濟搞的不錯,曾經有過27%的增長率,可是,世人皆知,希特勒搞經濟搞的是“劍走偏鋒”,不可持久。

和平時期他那種激進刺激經濟發展的搞法,經濟軟著陸就很困難,何況戰時呢!

其時,德國的經濟已經崩潰,這不奇怪,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不可能有靠著搶劫為生的國家軍隊了,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實在太大挑費了,搶劫維持不住的。

  • 1939年1月帝國銀行董事會寫信給希特勒,告訴他國家開支的膨脹已經摧毀了所有可以進行有序預算的可能性,國家財政已經達到了崩潰的邊緣,將直接摧毀貨幣匯率,德國的中央銀行已經沒有辦法來保持貨幣的穩定了。

希特勒怎麼做的呢?徵收“佔領費”。擴大其他非“生產經營”收入,德國佔領奧地利後直接“接受”了4.5億馬克的黃金和外匯,兩個半月就花完了。

佔領法國後,一次性從法蘭西銀行拿走了467億法郎的外匯和黃金儲備。

從1939年——1945年,德國國內收入4535億馬克,各佔領區掠奪了2535億馬克,總支出6870億馬克(納粹中國經濟史)這還沒有計算佔領區大幾百萬勞工的無償勞動和掠奪的實物礦產等,可以說,如果沒有佔領區,德國就算榨乾國內每一個馬克,也只能支撐戰爭一半的消耗。

莫斯科沒有打下來,舊的佔領區已經搜刮殆盡,新的佔領區尋找不到,一下子就少了三分之一的收入,而開支還在繼續,並且越來越大。

即使斯大林不進柏林城,飢餓和匱乏早晚也還是毀滅德國,42年相比39年,軍事工業生產增加了2.5倍,消費品生產反而下降14%。

44年更嚴重,軍火工業比42年又翻了兩倍,消費品再降31%。

1945年,德國全國國民和所有的前線陣地士兵們,開始了“共產主義生活”,一切消費品開始實施配給制,德國的生活消費品已經難以為繼了。

先不說這時候,希特勒根本沒有700萬軍隊,就算這時候希特勒他有700萬軍隊,他有生活消費品發給他們嗎?

沒有了生活消費品的士兵,沒有了飯吃的士兵。

飯也吃不上的士兵,仗怎麼打?

希特勒自始至終也沒有宣佈投降,他自殺明志了,是士兵們決定的投降,德國跟著士兵們走而已。

以德國人的國民性格,如果有一口吃的,不要說手中有槍炮了,就算沒有,他們赤手空拳也會戰鬥的。


葭明通半瓶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動員的總兵力超過了1700萬人。哪怕是柏林被攻陷,德軍將領鄧尼茨在投降書上簽字時,德軍仍然有幾百萬的兵力。那麼,為什麼他們不繼續抵抗,而是選擇投降呢?

(鄧尼茨簽署投降書舊照)

第一,失利帶來的消極影響太大。

德國陸軍在二戰開始階段可謂是天下無敵,從閃電入侵波蘭,再到逼得盟軍敦刻爾克大撤退,差不多隻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

那時的德國軍隊,對作戰是充滿信心的,在他們看來,別說是歐洲,就算要稱霸世界,也是有可能的。

由於歐洲形勢一片大好,1941年,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向蘇聯出兵,開啟了征服亞歐大陸的最重要一步。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規模、傷亡最大的戰爭。遠征的德國軍隊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再加上士兵水土不服等多重原因,開始了一連串的失敗。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國已經開始慢慢轉向防禦的一方。而之後的庫爾斯克戰役,更是讓蘇聯人徹底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在東線戰場節節失利的同時,隆美爾率領的北非軍團,也被英軍將領蒙哥馬利擊敗,被迫撤出了北非地區。

兩個戰場的相繼失利,讓德國軍隊的信心產生了動搖,在德國國內更是出現了質疑希特勒的聲音。

而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的成功登陸,更是讓這一質疑達到了頂峰。於是,在同年7月,發生了著名了希特勒遇刺事件。雖然最終希特勒並無大礙,但這一事件,無疑讓德國軍隊的士氣又一次遭到打擊,第三帝國已經危在旦夕。

終於,隨著柏林被蘇軍攻陷,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身亡,德國軍隊徹底失去了精神支柱。一個軍隊沒有了靈魂,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

(諾曼底登陸)

第二,德軍後勤被切斷,彈盡糧絕。

從古到今,仗打得好與不好,關鍵還是得看後勤給不給力。當時的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大軍,但都被分散在各處,後勤補給遭遇了巨大的考驗。

德軍的整個東面戰場,被英美聯軍牢牢控制著。而西面又有一個瘋狂進攻的蘇聯。德國遭遇了盟軍的兩面夾擊,後勤線被盟軍切斷,士兵無食可進,無彈可發,根本就支撐不了多久。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由於已經被盟軍攻入國內,德國賴以生存的發達工業,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無力再支撐戰爭的消耗。

(德蘇戰爭)

第三,軍隊濫竽充數。

雖然德軍對外宣稱還有幾百萬大軍,但這些士兵都是些什麼人呢?

德國通過在歐洲各地的征伐,訓練出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精銳之師。但在蘇德戰爭中,蘇聯人卻以人數的優勢,將德國的精銳軍隊給耗了個一乾二淨。回頭看一看蘇德戰爭中的幾場大戰,哪一場不是動輒死傷數十萬乃至百萬的戰役?

由於軍隊傷亡嚴重,德國不得不在國內徵召了一批新兵奔赴戰場。但這些新兵多數都是滿懷熱血的年輕人。德國想要靠一幫新兵蛋子,打敗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蘇聯紅軍,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因此,德國雖說有幾百萬大軍,但作戰人員質量參差不齊,又以新兵居多,實際戰力,早已不足,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說一點,德國人向來以嚴謹、務實著稱。不同於盟友日本總是叫囂著“玉碎”的口號。既然戰爭勝利已經沒有希望,精神領袖都已經自殺而亡,何必要選擇頑抗到底,非要導致民族滅亡呢?投降是他們做出的正確選擇。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45年5月,德軍光是向英美投降的部隊,就有700萬多萬人。

1945年3月中旬,艾森豪威爾的部隊突破了齊格非防線,從瑞士邊境直到北海都打到了萊因河畔。

過了萊因河後,英美軍隊只遇到輕微的抵抗。德國人已經完全喪失了鬥志。他們的給養和交通線已經被空襲打得支離破碎。因此,4月1日,渡過萊因河才一星期,魯爾區便被包圍了。4月18日,陷入重圍的三十二萬五千名德軍在幾乎沒有經過戰鬥的情況下,就投降了。

由於,美軍的空襲摧毀了德國的工廠,合成汽油廠,火車站和部分鐵路。德國軍隊的士氣已經崩潰了。他們還可以在東線抵抗的關鍵原因是,德國人對俄國人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心理使德國士兵在東線打得遠比在西線頑強堅決。因此,當艾森豪威爾的軍隊深入德國心臟地區只遇到零星的抵抗時,蘇軍卻發現他們的前進困難得多。

實際上在希特勒還活著的時候,在柏林戰役,已經有德軍部隊不服從指揮,進入柏林救駕。到了5月1日,德國電臺宣佈希特勒死了。鄧尼茨海軍上將接替他成為第三帝國的首腦。

德軍更是徹底喪失信心,投降熱潮開始了。5月2日,柏林的殘餘守軍向蘇軍投降了,意大利境內的德軍也向英國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投降。5月4日,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德軍向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投降。

盟軍包括蘇軍的巨大勝利和優勢,盟軍戰略轟炸摧毀了德國一座有一座城市。實際上,已經讓德軍喪失了信心,同時對信仰產生了崩潰心理。最後幾百萬軍隊,選擇投降,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