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和解劑(一)

方劑學各論——和解劑(一)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24道)

1.概念: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等作用,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腸胃不和等證的方劑,統稱和解劑。屬於“八法”中的“和法”。

2.適應範圍:和解劑原為治療足少陽膽經病證而設。然而,膽附於肝,表裡關係較為密切,無論肝膽受邪,或本身功能失調,常相互影響,並往往累及脾胃,故肝脾之間失調,上下寒熱互結,而氣機升降失常者,皆可用和解劑治療。

3.配伍規律:和解劑組方配伍較為獨特,往往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裡,既疏肝又治脾,無明顯寒熱補瀉之偏,性質平和,作用和緩,照顧全面。

4.分類: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三類。

5.注意事項:和解劑畢竟以祛邪為主,純虛不宜用,以防其傷正,且因兼顧正氣,故純實者亦不可選,以免貽誤病情。


6.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鑑別應用


①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主方,主治風寒犯少陽,而致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等證。蒿芩清膽湯清膽利溼,和胃化痰,主治溫暑之邪犯少陽,兼有痰溼中阻,熱重於溼,見證以熱重寒輕,胸膈脹悶,嘔吐酸苦,或吐黃涎而黏等為主。


②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和胃降逆,開結除痞,主治腸胃之間寒熱雜錯,虛實互見,遂致心下痞,上為嘔吐,下為腸鳴下利者,故用苦降辛開,寒熱並治,使邪去痞消,嘔利均止。

7.具體方劑

(一)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方歌】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組成】柴胡、黃芩、人參、炙甘草、半夏、生薑、大棗。


【用法】煮後去滓再煎。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


①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②熱入血室證。婦人傷寒,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③黃疸、瘧疾以及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方義】


①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洩少陽之邪,並能疏洩氣機之鬱滯,使少陽半表之邪得以疏散,為君藥。


②黃芩苦寒,清洩少陽半里之熱,為臣藥。柴胡之升散,得黃芩之降洩,兩者配伍,是和解少陽的基本結構。


③膽氣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邪從太陽傳入少陽,緣於正氣本虛,又佐以人參、大棗益氣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氣以御邪內傳,俾正氣旺盛,則邪無內向之機。炙甘草助參、棗扶正,且能調和諸藥,為使藥。


④原方“去滓再煎”,使藥性更為醇和,藥湯之量更少,減少了湯液對胃的刺激,避免停飲致嘔。


【加減應用】


《傷寒論》中指出:“胸中煩而不嘔者”,是熱聚於胸而氣不逆——“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一枚”,開結散熱以除煩。

“若渴”,是熱傷津液——“去半夏加栝樓”,清熱生津以解渴。

“若腹中痛者”,是膽病及肝,肝鬱乘脾之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洩木安土以止痛。

“若脅下痞硬”,是經氣鬱而津聚為痰——“去大棗,加牡蠣四兩”,化痰軟堅以消痞。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氣凌心——“去黃芩,加茯苓四兩”淡滲去水以定悸。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是兼表邪——“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解肌發表而不留邪。

“若咳者”,是肺寒氣逆——“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溫肺散寒以止咳。


【注意事項】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陰虛血少者禁用。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和解劑(一)

蒿芩清膽湯


【方歌】蒿芩清膽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陳輔;清膽利溼又和胃,少陽溼熱痰濁除。


【組成】青蒿、淡竹茹、半夏、赤茯苓、青子芩、枳殼、陳廣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用法】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水煎服。


【功用】清膽利溼,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溼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誕而黏,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方義】

①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陽邪熱,又闢穢化溼;黃芩苦寒,善清膽熱,並能燥溼,兩藥相合,既可內清少陽溼熱,又能透邪外出,共為君藥。


②竹茹善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枳殼下氣寬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寬胸暢膈,四藥相伍,使熱清溼化痰除,共為臣藥。


③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溼,導邪從小便而去,為佐使藥。


④綜合全方,可使膽熱清,痰溼化,氣機暢,胃氣和,諸症均解。


【加減應用】


若嘔多,加黃連、蘇葉清熱止嘔;溼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以化溼濁;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澤瀉、通草以利小便。


【注意事項】


本方純屬祛邪之劑,體虛者不宜單獨應用。

達原飲


【方歌】達原草果檳厚朴,知母黃芩芍甘佐;闢穢化濁達膜原,邪伏膜原寒熱作。


【組成】檳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


【用法】水煎八分,午後溫服。


【功用】開達膜原,闢穢化濁。


【主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舌邊深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


【方義】


①檳榔辛散溼邪,化痰破結,使邪破潰,為君藥。


②厚朴芳香化濁,理氣祛溼;草果化濁,闢穢止嘔,宣透伏邪,二者共為臣藥。


③白芍、知母清熱滋陰,防諸辛燥藥之耗散陰津;黃芩苦寒,清熱燥溼,共為佐藥。配以甘草生用為使者,既能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


【加減運用】


兼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加柴胡;兼腰背項痛,加羌活;兼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幹不眠,加幹葛。


【注意事項】


本方偏於辛烈溫燥,瘟疫與溫病屬於熱盛陰傷者,當忌用。

(二)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方歌】半夏瀉心配芩連,乾薑人參草棗全;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


【組成】半夏、黃芩、乾薑、人參、黃連、大棗、炙甘草。


【用法】煎後去滓再煎。


【功用】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方義】


①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除痞,又善降逆止嘔。


②臣以乾薑之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洩熱開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用。


③然寒熱錯雜,又緣於中虛失運,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為佐藥。使以甘草補脾和中而調諸藥。


④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並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


【加減應用】


若溼熱蘊積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乾薑,加枳實、生薑以下氣消痞止嘔。


【注意事項】


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附方】


①生薑瀉心湯


組成:即半夏瀉心湯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功效:和胃消痞,宣散水氣。


主治:水熱互結痞證。見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者。


②甘草瀉心湯


組成:即半夏瀉心湯加甘草一兩[共四兩,一方無人參]。


功效:和胃補中,降逆消痞。


主治:胃氣虛弱痞證。見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③黃連湯


組成: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人參、半夏、大棗。


功效:平調寒熱,和胃降逆。


主治:上熱下寒證。見胸脘痞悶,煩熱,氣逆欲嘔,腹中痛,或腸鳴洩瀉,舌苔白滑,脈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