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五)

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五)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12道)

1.方劑對比分析與鑑別應用

右歸飲較右歸丸少了鹿角膠、菟絲子、當歸,且用了炙甘草,故其溫補腎陽、填精補血之力沒有右歸丸強。


2.具體方劑

(1)補陽類


腎氣丸

【方歌】腎氣丸主腎陽虛,乾地山藥及山萸,少量桂附澤苓丹,水中生火在溫照。


【組成】乾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用法】作蜜丸服。


【功用】補腎助陽,化生腎氣。


【主治】

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洩,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方義】

①本方證病症雖多,病機均為腎陽虧虛,所以異病同治,治宜補腎助陽為法,即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理。


②附子大辛大熱,為溫陽諸藥之首;桂枝辛甘而溫,乃溫通陽氣要藥,二藥相合,補腎陽之虛,助氣化之復,共為君藥。


③重用乾地黃滋陰補腎;配伍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共為臣藥。君臣相伍,補腎填精,溫腎助陽,不僅可藉陰中求陽而增補陽之力,而且陽藥得陰藥之柔潤則溫而不燥,陰藥得陽藥之溫通則滋而不膩,二者相得益彰。


④澤瀉、茯苓利水滲溼,配桂枝善溫化痰飲;丹皮擅人血分,合桂枝可調血分之滯。三藥寓補於瀉,俾邪去而補藥得力,亦制陰藥助溼礙邪之虞。


⑤方中補陽之品藥少量輕而滋陰之品藥多量重,可見其立方之旨,並非峻補元陽,乃在微微生火,鼓舞腎氣,即取“少火生氣”之義。正如柯琴所云:“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再以澤瀉、茯苓利水滲溼,配桂枝又善溫化痰飲;丹皮苦辛而寒,擅人血分,合桂枝則可調血分之滯,三藥寓瀉於補,俾邪去而補藥得力,為制諸陰藥可能助溼礙邪之虞。


【配伍特點】

①補陽之中配伍滋陰之品,陰中求陽,使陽有所化。


②少量補陽藥與大隊滋陰藥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氣。


③補中有瀉,以補為主,以瀉助補。


【加減應用】

方中乾地黃,現多用熟地;桂枝改用肉桂,如此效果更好;若夜尿多者,宜腎氣丸加五味子;小便數多,色白體羸,為真陽虧虛,宜加補骨脂、鹿茸等,加強溫陽之力;若用於陽痿,證屬命門火衰者,酌加淫羊霍、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


【注意事項】

若咽乾口燥、舌紅少苔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不宜使用。此外,腎陽虛而小便正常者,為純虛無邪,不宜使用本方。吳儀洛稱:”此亦為虛中夾邪滯而設爾,若純虛之證,而兼以滲利,未免減去藥力,當用右歸丸或右歸飲。”(《成方切用》)

右歸丸

【方歌】右歸丸中地附桂,山藥茱萸菟絲歸,杜仲鹿膠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組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杜仲、肉桂、當歸、制附子。


【功用】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主治】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年老或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軟弱,陽痿遺精,或陽衰無子,或飲食減少,大便不實,或小便自遺,舌淡苔白,脈沉而遲。


【方義】


①本方所治之證為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所致。治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景嶽全書》)。


②附子、肉桂溫壯元陽,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為君藥。


③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山藥滋陰益腎,養肝補脾,填精補髓,取“陰中求陽”之義,為臣藥。


④再用菟絲子、杜仲補肝腎,強腰膝,配以當歸養血和血,共補肝腎精血,為佐藥。諸藥合用,以溫腎陽為主而陰陽兼顧,肝脾腎並補,妙在陰中求陽,使元陽得以歸原,故名“右歸丸”。


⑤本方系由《金匱要略》腎氣丸減去“三瀉”(澤瀉、丹皮、茯苓),加鹿角膠、菟絲子、杜仲、枸杞子、當歸而成,增強補陽作用,不用瀉法;保全補益之力,使藥效專於溫補。


【配伍特點】

一是補陽藥與補陰藥相配,則“陽得陰助,生化無窮”,體現了“陰中求陽”的治療法則:二是本方純補無瀉,集溫補藥與滋補藥於一方,則益火之源功尤著。

【方劑學】高頻知識點之方劑學各論——補益劑(五)

右歸飲


【方歌】右歸飲中用附桂,地杞萸藥杜草配,鹿菟當歸易炙草,丸能溫陽添精髓。


【組成】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炙甘草、肉桂、杜仲、制附子。


【功用】溫補腎陽,填精補血。


【主治】

腎陽不足證。氣怯神疲,腹痛腰痠,手足不溫,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小便頻多,舌淡苔薄,脈來虛細者;或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症。


【方義】

附子、肉桂溫補腎陽以煦暖全身;山藥、山茱黃、熟地滋陰,使陽有所附;枸杞補肝腎;杜仲益腎強腰膝;炙甘草補中,合成甘溫壯陽之劑。


【配伍特點】

本方純補無瀉,補陽藥與補陰藥相配,體現了“陰中求陽”之義。

(2)陰陽並補類


地黃飲子


【方歌】地黃飲萸麥味斛,蓯戟附桂陰陽補,化痰開竅菖遠茯,加薄姜棗喑痱服。


【組成】熟乾地黃、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石菖蒲、遠志、薄荷、生薑、大棗。


【功用】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

喑痱證。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足冷麵赤,脈沉細弱。


【方義】

①“喑”者,舌強不能言,一因下無虛憊,腎精不能上榮於舌,二因腎陽不足,失於蒸化,水溼內停,痰濁上泛,堵塞竅道;“痱”者,足廢不用,緣於腎虛不能主骨,則骨痿不用。


②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四味共為君藥。


③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熱,以助溫養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養肺腎,金水相生,壯水以濟火,均為臣藥。


④石菖蒲與遠志、茯苓合用,是開竅化痰,交通心腎的常用組合;少用薄荷,借其輕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鬱開竅之力,清利咽喉,共為佐藥。姜、棗和中調藥,功兼佐使。


⑤標本兼治,陰陽並補,滋陰藥與溫陽藥的藥味及用量相當,補陰與補陽並重,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為主。諸藥合用,使下元得以補養,浮陽得以攝納,水火既濟,痰化竅開則“喑痱”可愈。


【加減應用】

若屬痱而無喑者,減去石菖蒲、遠志等宣通開竅之品;喑痱以陰虛為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貝母、竹瀝、膽南星、天竺黃等以清化痰熱;兼有氣虛者,酌加黃芪、人參以益氣。


【注意事項】本方偏於溫補,故對氣火上升,肝陽偏亢而陽熱之象明顯者,不宜應用。

龜鹿二仙膠


【方歌】龜鹿二仙最守真,補人三寶精氣神,人參枸杞和龜鹿,丸能溫陽添精髓。


【組成】鹿角、龜板、人參、枸杞子。


【功用】滋陰填精,益氣壯陽。


【主治】

真元虛損,精血不足證。全身瘦削,陽痿遺精,兩目昏花,腰膝痠軟,久不孕育。


【方義】

鹿角膠甘鹹而溫,善於溫腎壯陽,益精補血;龜板膠甘鹹而寒,長於填補精髓,滋養陰血,二味為血肉有情之品,最能峻補陰陽而化生精血,共為君藥。枸杞子益肝腎,補精血,以輔助龜、鹿二藥之功;更用人參補後天,益中氣,以增強氣血生化之源,均為臣藥。


【配伍特點】

陰陽並補,氣血兼顧,故又能益壽延年,養精種子。

七寶美髯丹


【方歌】七寶美髯何首烏,菟絲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當歸合,專益肝腎精血虛。


【組成】何首烏、白茯苓、懷牛膝、當歸、枸杞、菟絲子、補骨脂。


【功用】滋腎水,益肝血。


【主治】

肝腎不足證。鬚髮早白,齒牙動搖,夢遺滑精,腰膝痠軟,腎虛不育等症。


【方義】

何首烏用量較大,味澀能固精,味苦能堅筋骨,為本方之主藥。枸杞、菟絲、芝麻均入肝腎,首烏與杞、菟相配,有填精補腎,固精止遺之功。牛膝苦平,苦者能堅,有補肝腎,堅筋骨以強腰膝之效。當歸補血養肝,與首烏、杞子、菟絲並進,則可補肝腎,益精血而烏鬚髮。補骨脂溫補腎陽,此亦“陽中求陰”之義,於是可以陰平陽秘。茯苓健脾寧心,滲利溼濁,“補中有瀉”。


【配伍特點】

寓有“陽中求陰”、“補中有瀉”之義,諸藥相合,共奏滋腎水、益肝血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