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西紅柿書記”帶動建起650個蔬菜大棚,鼓了村民錢袋子

“今年我家2個大棚的西紅柿都趕上了好價錢,平均四塊多一斤,預計能收入13萬元。”3月18日,在寧陽縣華豐鎮南良父村,菜農嶽豔滿臉笑容對記者談起了今年西紅柿的收成和價格。這個名不經傳的小村莊,已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

將近8點,記者跟隨嶽豔走進南良父村設施蔬菜種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的大棚分立田間,蔚為壯觀。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有農戶進棚出棚都要戴口罩、消毒、測體溫。今年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老百姓的腰包也因種西紅柿鼓了起來。提起越來越好的日子,嶽豔由衷地說:“俺村多虧有個‘西紅柿書記’,沒有他我們的腰包可鼓不起來!”

寧陽“西紅柿書記”帶動建起650個蔬菜大棚,鼓了村民錢袋子

南良父村有620戶2051人,耕地3080畝,村民多靠種小麥玉米為主,全村人均收入較低,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2009年,喬賢華擔任南良父村黨支部書記,毅然挑起帶領村民治窮致富的重擔,他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要想致富,要在土地上做文章,俗話說一畝菜十畝田,在多番考察後,喬賢華決定帶領村民走發展蔬菜大棚的路子。

寧陽“西紅柿書記”帶動建起650個蔬菜大棚,鼓了村民錢袋子

自己幹不難,可要帶領大夥一起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關鍵是要贏得村民信任,喬賢華自掏腰包帶領村民到壽光等地參觀學習。“萬事開頭難,對村民來說建大棚一沒經驗二沒資金,想要說服大家是不可能的。”喬賢華說,為了鼓勵村民的積極性,他帶著村幹部兩人一個大棚率先幹起來,村民看到村裡建大棚有決心、有真事,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紛紛要跟著一起幹。

發展大棚前期需投資5、6萬元,很多村民負擔不起。為此,他多方協調,在鎮政府幫助下,帶領村民從農業銀行以三戶聯保的方式,每戶每棚貸款5萬元。村裡又籌資近100萬元,新建變電室,修建棚區道路、整修排水溝,完善配套設施,首批就建起了127個大棚,當年實現平均收入過萬元。

看到別人家種植大棚獲得實實在在收入後,徹底激起了村民種植西紅柿的熱情。“大棚就像變魔術一樣,一下噌噌冒出來,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來種起了大棚。”喬賢華說,短短一年時間,村裡流轉土地1000畝,建起了高標準設施蔬菜大棚種植基地。

寧陽“西紅柿書記”帶動建起650個蔬菜大棚,鼓了村民錢袋子

在蔬菜大棚裡,記者看到菜農殷傳斌數著賣西紅柿所得的一沓鈔票,高興地對記者說:“雖然今年情況特殊,但村裡把困難都想到了,疫情期間村兩委安排專人給我們發放農資,聘請農技專家線上線下提供技術指導,大棚裡農活一點兒也沒耽擱。我這4個棚一年種兩茬西紅柿,一茬種大的,二茬種小西紅柿,一年能賣25萬塊錢!”殷傳斌是村裡第一批種植西紅柿大棚受益的村民,從最開始的1個棚,發展到現在的4個棚,如今是越幹越起勁兒。

為保障農戶的銷售利益,喬賢華創辦了華良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不但免費聘請蔬菜專家為菜農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還從化肥、農藥、棚膜等農資供應到蔬菜育苗、管理、銷售提供一條龍服務,僅這一項就增加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緊接著,喬賢華依託合作社帶領村幹部跑市場,現在不僅是省內,上海、天津等全國各地的客商都趕來收購西紅柿,菜農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以前家裡都種玉米小麥,辛苦一年掙不到幾個錢,在喬書記帶領下,我也種上了西紅柿大棚,現在家裡不僅買了車,手裡還有了積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說起這幾年自家的變化,雖然戴著口罩,但也掩蓋不住菜農楊德龍內心的喜悅。

寧陽“西紅柿書記”帶動建起650個蔬菜大棚,鼓了村民錢袋子

發展高標準設施蔬菜大棚、本地自主交易、蔬菜產銷一體化,喬賢華用實際行動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富民強村路。短短几年裡,大棚規模從當初的127個增加到如今的650個,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08萬元,大棚單棚經濟效益達到6萬多元,解決就業1000餘人,實現產值3000餘萬元。

談及下一步計劃,喬賢華信心滿滿。“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拓展種植品種,拓寬銷售渠道,帶領全村村民,把蔬菜產業做大做強,讓大家都可以通過產業脫貧致富。”(韓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