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格律與七律新韻有什麼不同?

東方紅豔


七律格律與七律新韻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有問題。格律是格式、音律,而音律就包括了平仄、押韻。押韻到了今天就分為押古韻(一般是平水韻)和新韻(中華新韻)。所以這兩者的關係是從屬關係,沒有辦法來進行平行比較。

題主應該是要問七律新韻和七律古韻的區別。

他們能稱為“七律”,那就都是必然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即不論七律古韻還是七律新韻,都必須遵守七律格律。

格律詩分為絕句、律詩、排律。律詩分為七律、五律。七律的格律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複雜的,在格式上包括了中二聯對仗,八句四聯,起承轉合,在音律上包括了平仄交替、相對、相粘、押平聲韻。

而新韻和古韻的區別最主要就是在押韻和句內平仄。

新韻和古韻的主要不同在哪?古韻將漢字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去、入”幾個聲調,陰平陽平合為“平”,所以是“平、上、去、入”四聲標註。在平仄處理中,“平”聲為平,而“上、去、入”則統統歸入仄聲。

新韻,也就是如今的普通話發音,和古韻發音大致對應如下:一二三四聲分別對應古韻的“陰平、陽平、上、去”,也就是說大致上一二聲的字歸入平聲,三四聲的字歸入仄聲。但是我們就看到,古韻中的入聲字消失了。

其實並非消失了,而是分流到一二三四聲中去了。如“一”古韻為入聲,今天是一聲,那麼古韻中是仄聲,而新韻中則劃入平聲。

這就是古韻和新韻的最大的區別,也是初學者學習平仄的最大的難點,就是這些入聲字到底該如何辨別區分。

而這個區別,勢必影響詩句的平仄劃分。

我們簡單舉例子,不一定要用成詩。

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新韻平仄為“平平平平仄平平”,按照這個平仄格式來看,這些然不符合平仄格律,這不是一個律句。但是我們如果按古韻來看,“節”字雖然今天發第二聲,可它是個入聲字,所以在古韻中這句詩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而實際上這就是“一三五不論”情況下的基礎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變格。那麼,這句詩就是個律句,是符合平仄格律的。

這是律詩句內平仄的變化,同時新舊韻的區別在押韻上也很重要。

因為七律必須遵守格律詩的要求,所以押韻的字必須是平聲字。這個不論新韻寫詩還是古韻寫詩都必須遵守。

那麼“天高雲重勁風急,一夜寒來雪色齊。”這兩句是否合平仄,是否押韻呢?

這是我隨口編的,並非引用古詩。

我們看新韻下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實際上是一個平起平收,合格律的首句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且也是押韻的。

但是如果用古韻來看呢?“急”、“一”、“雪”、“色”四個字都是入聲字,後面三個對平仄沒有影響,但是“急”字作為入聲字劃入仄聲,整個句子的平仄就不同了。因為七律不能押仄聲韻,所以“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變成了平起仄收的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變格,從而會影響後面格律的推導(對、粘),改變整首詩的平仄格式。

簡而言之,新韻中,“急”和“齊”同屬於“四衣”陽平部,是可以押韻的,而在古韻中,“急”屬於入聲字,是仄聲,兩者不能押韻。“急”字也不能作為任何格律詩的韻腳。

區別如上,講得有些瑣碎細緻。

其實就是古今發音在平仄格律中是否能套用的不同,最主要就是入聲字的區別。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七言格律與七言格律新韻有什麼不同?

答:題主的意思應該就是古體詩與近體詩之間的差別與講究吧?!古近體律詩都比較注重字與字音之間的精準與和諧,講究句子的節奏:抑揚頓挫,也就是平聲仄聲之間的講究。

古體律詩,句數沒有限制:二言、四言、五言、六、七、八言甚至更多(句數與句字參差不齊)雜言句都有,甚至多達幾十句上百句都行。而近體格律詩,卻有嚴格的要求,一般為四句格律詩與八句格律詩,八句以上稱為排律。七言格律詩的頭兩句為一聯,稱之為首聯,三、四句稱之為頷聯,五六句稱之為頸聯,七八句稱之為尾聯。每首律詩中:奇數句稱之為“出句”,偶數句稱之為“對句”。上下句必須字數一致,對句相對、鄰句相粘、詞性相同:形容詞與形容詞,動詞與動詞,數量詞與數量詞,名詞與名詞相對應。上下兩句的字音(平仄)應該相反,鄰句相粘的道理很簡單:便於變化句型,使句型不單調。

古體詩詞的用韻,每一首可以只用一個韻,如果是長句,也可以用兩個以上的韻,也可以換韻。而近體詩的每一首中只能押一個韻,即便是幾十句的排律詩句,也只能押一個韻,不允許換別的韻。

古體格律詩中奇數句,偶數句都可以押韻。而近體格律詩中只能在偶數句上押韻,而且只壓平聲韻,(極少押仄聲韻的),一般認為是首聯押韻為正軌。總的來說吧,古體格律詩相對比較寬鬆點。而近體格律詩卻是規紀多,限制多,對仗講究,要求工整、嚴密。

初學者,如果想要提高寫作詩詞水平,應當嚴格遵守近體詩格律,完全掌握之後,方能嚴中有活有穩,讀起來:順口悅耳,抑揚頓挫有節奏。關於近體格律詩詞的說法與講究還有很多,由於時間匆忙,就不細述了。本人才疏學淺,不到之處,請給予糾正為謝。





樂遊聞


說七律格律,應該是指主流認識上的近體詩。正格為主,變格(別格)為次。就正格而言,平仄,對仗,用韻都非常嚴格。用韻基本上就是《平水韻》。所謂新韻,就是現在一部分詩詞創作者對《平水韻》的一個牴觸而提出來並嘗試實踐的一個現代用韻規則。原因很多。主要是古音與現代漢語發音有區別。說到底就是古音中的平上去入四聲之中的入聲不好掌握。對於相當部分文化基礎差些,甚至一部分在學問或者創作上比較散懶,而又急功近利的寫作者而言,新韻非常具有吸引力。

作為創作,這些選擇無可厚非。我不反對詩詞改革,也不反對用新韻做詩。但如果作為傳承傳統詩詞,或者做學問來說,這種選擇,就顯得欠缺嚴謹認真。而如果把這種選擇,作為否定甚至打倒近體詩的一個手段,不但可笑,也是學術上的一種反動。

其實,所謂的新韻“七律”,就是一個偽命題。在主流認識還沒有確定這種體裁的前提下,借七律來為自己的新韻詩做大旗,起碼是一種極端不自信。

新韻體就新韻體嘛。何必一定要稱七律。沒有,或者隨意,或者人為閹割,甚至否定語言裡的入聲字,難道入聲就因為你的不認可就消失了麼,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派,只有讓歷史取笑而已。所以新韻體冠上“七律”,還想以此來想做區別,本來就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不在同一可比的範疇。


用戶52719wL


古為今用,詩詞應緊跟時代步伐,請看老夫所寫:

排律:春。

有詩為證:

川江燕舞越黃佻,

楚漢鶯歌奏紫簫。

冠病襲身筆恨寫,

芸毒染肺淚哀澆。

裙衩隱府花窗隔,

武警封關病路遙。

半夏茯苓蘆幾寸,

醫人敗醬荔千桃。

紅梅萬朵霞光麗,

綠麥一川碧葉嬌。

社稷清清花果布,

乾坤朗朗肺炎消!

注:詩中幾味草藥均治肺炎。


老張335536


問題:

七律格律與七律新韻有什麼不同?


前言

題主的表達方式不太清楚,我估計他的意思是:用新韻作七律和用古韻作七律,格律上是不是有不同。

關於這一點很簡單,格律規則是一樣的。

區別在於,新韻和古韻的很多字平仄和韻部不一樣。因此新韻七律用古韻來看會有不合律的現象,反之亦然。

一、新韻七律 今古平仄不同

同一個字,今韻、古韻平仄不同,這種情況很常見。

下面是一首新韻七律《春山訪友》:     

迷芳澗底知春在,問道禪門待霧開。僧掃山雲堆寺角,燕銜螢火點香臺。  箏長曲短催燭老,人瘦衣寬怯月來。坎坷盡嘗霜雪苦, 蹉跎空嘆呂伊才。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仄 ,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仄仄 , ⊙平⊙仄仄平平(韻)。

這首新韻詩,其中有一個字的新韻古韻平仄不同:燭。燭,新韻是平聲:zhú;古韻是入聲,屬於仄聲。

這首詩的第五句:箏長曲短催燭老。用新韻來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用古韻來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是拗句的一種,對句救拗需要第五個字必須是平聲,也就是說“人瘦衣寬【怯】月來”的【怯】必須改平聲。否則就出律了。

例如改為“人瘦衣寬【思】月來”,才能符合古韻。

二、新韻七律 今古韻部不同

同樣兩個字,新韻是押韻,但是古韻不在同一個韻部,

例如這首七律《秋夜思》:

琴點黃花香染指,雲推秋月冷無言。憑欄把酒炊方起,借筆求詞緒怎填 。 
風雨不知生計苦,露霜未解稼耕難。失魂倦鳥尋棲處,恣意頑童觸亂弦。

韻腳是言、填、難、弦。用新韻是押韻的。

但是用古韻卻屬於三個韻部:【言:十三元】、【填、弦:一先】 、【難:十四寒】。七言律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鄰韻外,其他雙數句必須同一個韻部。因此作為古韻七律,這首詩落韻。

古韻中,元、寒、刪、先屬於鄰韻,不需要格律的古體詩押韻是可以鄰韻通押的,所以這首詩《秋夜思》可以看作一首古體詩。

又如這首七律也是如此: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用古韻來看,四個韻腳分屬於兩個韻部:【閒、顏:十五刪】【丸、寒:十四寒】。

新韻其實在民國時就開始推行了,只不過大多數詩人不太喜歡用新韻作詩。大家如果注意的話,主席的大多數作品也都是用古韻。

三、古韻七律

我們看看這首杜甫的名篇,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用新韻來看,【急】【白】【獨】的位置必須仄,這三個字今天都是平聲,所以用新韻來看是出律的。這也是很多學詩的人非常奇怪,為什麼古詩有那麼多出律的現象。

這三個字在古韻中都是入聲,急【入聲十四緝】、白【入聲十一陌】、 獨【入聲一屋】,四聲中的上、去、入都屬於仄聲,所以這首七律當然是合律的。

結束語

無論新韻、古韻,格律的規則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平仄和韻部的不同。

初學詩,可以先用新韻,熟悉了格律的規則以後,再學習用古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從這個概念不清的提問中想到很多,在這兒一塊說說。

一、提問中所說的“七律格律與七律新韻”的提法是概念不清。

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格律詩中有七律這種體裁,七律在當今人們的創作中可以用“平水韻”來寫,也可以用“新韻”來寫。所以提問的題目應該是“格律詩中的七律平水韻和七律新韻有什麼不同”。

二、必須弄清什麼是格律詩。

格律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也稱近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首詩的行數和字數,可分為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四行每行五字共二十字)、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四行每行七字共二十八字)、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八行每行五字共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八行每行七字共五十六字)。此外還有排律,在此不論。

格律詩之所以叫格律詩,就是因為它有專門的寫作規則,有被稱作格律的條條框框,具體就是入韻、平仄、對仗。格律詩有它的形成過程,成型後長期以來人們用來入韻的字韻都是依據“平水韻”來寫的,但是發展到今天因為有些字的發音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中華新韻,所以有些當代人在創作格律詩時,在遵守格律詩基本格式的基礎上,入韻的字韻便採用“中華新韻”來寫。我覺得,單就入韻來講,用“平水韻”和用“中華新韻”都未嘗不可,只要在作品上註明即可,但寫作格律詩,平仄對仗等基本格式是一定要遵守的,不按格律詩的規則去寫,寫出來的作品就不能叫做格律詩了。

三、分清了格律詩和其它詩歌體裁的區別,就不會再有人說格律平仄過時了、平仄不重要這樣的話了。因為你要想創作格律詩,就必須嚴格按照平仄、對仗、入韻等規則要求來寫,如果你寫的不符合這些規則要求,只能說你寫的不是格律詩,而不是格律詩的規則過時了。打個比方,你是籃球運動員,熟悉籃球規則,有一天你忽然想打乒乓球,和別人打了一場乒乓球后你說乒乓球規則這也不對那也不對,規則過時了,要改掉,最好改得和籃球規則一樣,你仔細想一想,到底是人家的乒乓球規則有問題還是你自己的想法有問題?

所以說,格律詩有格律詩的規則,最大的規則就是講平仄、講對仗、講入韻,你因為不會寫格律詩或寫起來有困難、不順手,就說人家規則有問題,打著意境為上文字為先的幌子,說平仄過時了,跟不上時代要求了,要改,這不是胡攪蠻纏是什麼?離開了平仄對仗入韻作支撐,格律詩還能叫做格律詩嗎?

你不懂格律詩基本知識,可以去學,你寫不了格律詩,可以寫別的不受格律平仄限制的體裁,為什麼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非說人家格律詩平仄不重要呢?我告訴你,要說平仄不重要,格律詩和詞之外的其它體裁,平仄都不重要,但對於格律詩和詞來講,平仄非常重要,不能忽視,不能缺席,也不能改掉,這就是格律詩和詞與其它文體的根本區別!平仄沒有過時,你不喜歡它,可以遠離它,但容不得你強詞奪理說三道四的傷害它!


5真自在


其實古今的格律是一樣的。所謂有點差別,無非是有的字讀音不一樣而已。讀音不一樣,就延生出平仄不一樣。

比如杜甫的春雨詩裡的那個黑字,讀he、就是仄。現在讀hei就是平。這樣平仄韻律都就不一樣了。這個對一二年級小學生講清楚就行了,大人都懂的。


劉小十八


七律格律就是指七律的平仄,押韻,對仗的規則,一般來講,七律平仄有平起仄起兩種,具體平仄百度很容易找到,不囉嗦了。押韻又有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七律以首句入韻為常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常格。押韻現在有兩種,一是以平水韻為標準,一是以中華新韻為標準。對仗一般要求頷聯、頸聯必須對仗,首尾兩聯不對仗。但也有四聯都對的,如杜甫的《登高》。

題主講的“七律新韻”就是講在平仄、對仗符合格律的基礎上,用新韻押韻,這是可以的,與格律沒有矛盾。新韻只是沒有入聲,按漢語拼音一二兩聲為平,三四兩聲為仄。其實這樣更合理,因為普通話裡沒有入聲了,非要把入聲納入韻律,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國沒有權威部門規定韻譜,新韻也是一種民間機構自發的說法。

古代有官定韻譜,第一部集大成的韻書,是隋朝陸法言編撰的《切韻》,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

宋代有《廣韻》共206韻,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邱雍等人奉詔根據前代韻書修訂成的一部韻書。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韻書。

《平水韻》是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江北平水人劉淵在其所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中,把《廣韻》中同用韻合併,得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在其《平水新刊韻略》中進一步歸併為106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水韻》。

《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說,《洪武正韻》“壹以中原雅音為正”。

《佩文韻府》於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開始編纂,成書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張玉書、陳廷敬、查士升等二十餘人編寫的一本詞典。是在元代陰時夫《韻府群玉》和明代凌稚隆《五車韻瑞》的基礎上增補而成,是清代科舉用的官方韻書。

  雖然中國歷史久經風雲變幻,但韻學的歷史一直沒有終斷過,或是繼承,或是完善,抑或改造,但始終沒有憑空捏造的,都有著本質的聯繫,又有著很大的區別,也許這就是中華詩詞一直輝煌的根源吧。

但民國以來官方一直沒有發佈韻譜,文革前有一本《詩韻新編》由當時的華東局書記魏文柏題寫書名,但也不是官方的。

現在網上流傳的《中華新韻》是中華詩詞學會2010年公佈的韻表,有很大的民意基礎,也有一定的權威性,用新韻寫詩的可以用這個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