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格律与七律新韵有什么不同?

东方红艳


七律格律与七律新韵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有问题。格律是格式、音律,而音律就包括了平仄、押韵。押韵到了今天就分为押古韵(一般是平水韵)和新韵(中华新韵)。所以这两者的关系是从属关系,没有办法来进行平行比较。

题主应该是要问七律新韵和七律古韵的区别。

他们能称为“七律”,那就都是必然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即不论七律古韵还是七律新韵,都必须遵守七律格律。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律诗分为七律、五律。七律的格律要求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在格式上包括了中二联对仗,八句四联,起承转合,在音律上包括了平仄交替、相对、相粘、押平声韵。

而新韵和古韵的区别最主要就是在押韵和句内平仄。

新韵和古韵的主要不同在哪?古韵将汉字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入”几个声调,阴平阳平合为“平”,所以是“平、上、去、入”四声标注。在平仄处理中,“平”声为平,而“上、去、入”则统统归入仄声。

新韵,也就是如今的普通话发音,和古韵发音大致对应如下:一二三四声分别对应古韵的“阴平、阳平、上、去”,也就是说大致上一二声的字归入平声,三四声的字归入仄声。但是我们就看到,古韵中的入声字消失了。

其实并非消失了,而是分流到一二三四声中去了。如“一”古韵为入声,今天是一声,那么古韵中是仄声,而新韵中则划入平声。

这就是古韵和新韵的最大的区别,也是初学者学习平仄的最大的难点,就是这些入声字到底该如何辨别区分。

而这个区别,势必影响诗句的平仄划分。

我们简单举例子,不一定要用成诗。

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新韵平仄为“平平平平仄平平”,按照这个平仄格式来看,这些然不符合平仄格律,这不是一个律句。但是我们如果按古韵来看,“节”字虽然今天发第二声,可它是个入声字,所以在古韵中这句诗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平”,而实际上这就是“一三五不论”情况下的基础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变格。那么,这句诗就是个律句,是符合平仄格律的。

这是律诗句内平仄的变化,同时新旧韵的区别在押韵上也很重要。

因为七律必须遵守格律诗的要求,所以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个不论新韵写诗还是古韵写诗都必须遵守。

那么“天高云重劲风急,一夜寒来雪色齐。”这两句是否合平仄,是否押韵呢?

这是我随口编的,并非引用古诗。

我们看新韵下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实际上是一个平起平收,合格律的首句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且也是押韵的。

但是如果用古韵来看呢?“急”、“一”、“雪”、“色”四个字都是入声字,后面三个对平仄没有影响,但是“急”字作为入声字划入仄声,整个句子的平仄就不同了。因为七律不能押仄声韵,所以“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变成了平起仄收的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变格,从而会影响后面格律的推导(对、粘),改变整首诗的平仄格式。

简而言之,新韵中,“急”和“齐”同属于“四衣”阳平部,是可以押韵的,而在古韵中,“急”属于入声字,是仄声,两者不能押韵。“急”字也不能作为任何格律诗的韵脚。

区别如上,讲得有些琐碎细致。

其实就是古今发音在平仄格律中是否能套用的不同,最主要就是入声字的区别。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七言格律与七言格律新韵有什么不同?

答:题主的意思应该就是古体诗与近体诗之间的差别与讲究吧?!古近体律诗都比较注重字与字音之间的精准与和谐,讲究句子的节奏:抑扬顿挫,也就是平声仄声之间的讲究。

古体律诗,句数没有限制:二言、四言、五言、六、七、八言甚至更多(句数与句字参差不齐)杂言句都有,甚至多达几十句上百句都行。而近体格律诗,却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为四句格律诗与八句格律诗,八句以上称为排律。七言格律诗的头两句为一联,称之为首联,三、四句称之为颔联,五六句称之为颈联,七八句称之为尾联。每首律诗中:奇数句称之为“出句”,偶数句称之为“对句”。上下句必须字数一致,对句相对、邻句相粘、词性相同:形容词与形容词,动词与动词,数量词与数量词,名词与名词相对应。上下两句的字音(平仄)应该相反,邻句相粘的道理很简单:便于变化句型,使句型不单调。

古体诗词的用韵,每一首可以只用一个韵,如果是长句,也可以用两个以上的韵,也可以换韵。而近体诗的每一首中只能押一个韵,即便是几十句的排律诗句,也只能押一个韵,不允许换别的韵。

古体格律诗中奇数句,偶数句都可以押韵。而近体格律诗中只能在偶数句上押韵,而且只压平声韵,(极少押仄声韵的),一般认为是首联押韵为正轨。总的来说吧,古体格律诗相对比较宽松点。而近体格律诗却是规纪多,限制多,对仗讲究,要求工整、严密。

初学者,如果想要提高写作诗词水平,应当严格遵守近体诗格律,完全掌握之后,方能严中有活有稳,读起来:顺口悦耳,抑扬顿挫有节奏。关于近体格律诗词的说法与讲究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匆忙,就不细述了。本人才疏学浅,不到之处,请给予纠正为谢。





乐游闻


说七律格律,应该是指主流认识上的近体诗。正格为主,变格(别格)为次。就正格而言,平仄,对仗,用韵都非常严格。用韵基本上就是《平水韵》。所谓新韵,就是现在一部分诗词创作者对《平水韵》的一个抵触而提出来并尝试实践的一个现代用韵规则。原因很多。主要是古音与现代汉语发音有区别。说到底就是古音中的平上去入四声之中的入声不好掌握。对于相当部分文化基础差些,甚至一部分在学问或者创作上比较散懒,而又急功近利的写作者而言,新韵非常具有吸引力。

作为创作,这些选择无可厚非。我不反对诗词改革,也不反对用新韵做诗。但如果作为传承传统诗词,或者做学问来说,这种选择,就显得欠缺严谨认真。而如果把这种选择,作为否定甚至打倒近体诗的一个手段,不但可笑,也是学术上的一种反动。

其实,所谓的新韵“七律”,就是一个伪命题。在主流认识还没有确定这种体裁的前提下,借七律来为自己的新韵诗做大旗,起码是一种极端不自信。

新韵体就新韵体嘛。何必一定要称七律。没有,或者随意,或者人为阉割,甚至否定语言里的入声字,难道入声就因为你的不认可就消失了么,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派,只有让历史取笑而已。所以新韵体冠上“七律”,还想以此来想做区别,本来就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不在同一可比的范畴。


用户52719wL


古为今用,诗词应紧跟时代步伐,请看老夫所写:

排律:春。

有诗为证:

川江燕舞越黃佻,

楚汉莺歌奏紫箫。

冠病袭身笔恨写,

芸毒染肺泪哀浇。

裙衩隐府花窗隔,

武警封关病路遥。

半夏茯苓芦几寸,

医人败酱荔千桃。

红梅万朵霞光丽,

绿麦一川碧叶娇。

社稷清清花果布,

乾坤朗朗肺炎消!

注:诗中几味草药均治肺炎。


老张335536


问题:

七律格律与七律新韵有什么不同?


前言

题主的表达方式不太清楚,我估计他的意思是:用新韵作七律和用古韵作七律,格律上是不是有不同。

关于这一点很简单,格律规则是一样的。

区别在于,新韵和古韵的很多字平仄和韵部不一样。因此新韵七律用古韵来看会有不合律的现象,反之亦然。

一、新韵七律 今古平仄不同

同一个字,今韵、古韵平仄不同,这种情况很常见。

下面是一首新韵七律《春山访友》:     

迷芳涧底知春在,问道禅门待雾开。僧扫山云堆寺角,燕衔萤火点香台。  筝长曲短催烛老,人瘦衣宽怯月来。坎坷尽尝霜雪苦, 蹉跎空叹吕伊才。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 ⊙平⊙仄仄平平(韵)。

这首新韵诗,其中有一个字的新韵古韵平仄不同:烛。烛,新韵是平声:zhú;古韵是入声,属于仄声。

这首诗的第五句:筝长曲短催烛老。用新韵来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用古韵来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是拗句的一种,对句救拗需要第五个字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人瘦衣宽【怯】月来”的【怯】必须改平声。否则就出律了。

例如改为“人瘦衣宽【思】月来”,才能符合古韵。

二、新韵七律 今古韵部不同

同样两个字,新韵是押韵,但是古韵不在同一个韵部,

例如这首七律《秋夜思》:

琴点黄花香染指,云推秋月冷无言。凭栏把酒炊方起,借笔求词绪怎填 。 
风雨不知生计苦,露霜未解稼耕难。失魂倦鸟寻栖处,恣意顽童触乱弦。

韵脚是言、填、难、弦。用新韵是押韵的。

但是用古韵却属于三个韵部:【言:十三元】、【填、弦:一先】 、【难:十四寒】。七言律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邻韵外,其他双数句必须同一个韵部。因此作为古韵七律,这首诗落韵。

古韵中,元、寒、删、先属于邻韵,不需要格律的古体诗押韵是可以邻韵通押的,所以这首诗《秋夜思》可以看作一首古体诗。

又如这首七律也是如此: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用古韵来看,四个韵脚分属于两个韵部:【闲、颜:十五删】【丸、寒:十四寒】。

新韵其实在民国时就开始推行了,只不过大多数诗人不太喜欢用新韵作诗。大家如果注意的话,主席的大多数作品也都是用古韵。

三、古韵七律

我们看看这首杜甫的名篇,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用新韵来看,【急】【白】【独】的位置必须仄,这三个字今天都是平声,所以用新韵来看是出律的。这也是很多学诗的人非常奇怪,为什么古诗有那么多出律的现象。

这三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急【入声十四缉】、白【入声十一陌】、 独【入声一屋】,四声中的上、去、入都属于仄声,所以这首七律当然是合律的。

结束语

无论新韵、古韵,格律的规则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平仄和韵部的不同。

初学诗,可以先用新韵,熟悉了格律的规则以后,再学习用古韵。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从这个概念不清的提问中想到很多,在这儿一块说说。

一、提问中所说的“七律格律与七律新韵”的提法是概念不清。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格律诗中有七律这种体裁,七律在当今人们的创作中可以用“平水韵”来写,也可以用“新韵”来写。所以提问的题目应该是“格律诗中的七律平水韵和七律新韵有什么不同”。

二、必须弄清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也称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首诗的行数和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四行每行五字共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四行每行七字共二十八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八行每行五字共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八行每行七字共五十六字)。此外还有排律,在此不论。

格律诗之所以叫格律诗,就是因为它有专门的写作规则,有被称作格律的条条框框,具体就是入韵、平仄、对仗。格律诗有它的形成过程,成型后长期以来人们用来入韵的字韵都是依据“平水韵”来写的,但是发展到今天因为有些字的发音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中华新韵,所以有些当代人在创作格律诗时,在遵守格律诗基本格式的基础上,入韵的字韵便采用“中华新韵”来写。我觉得,单就入韵来讲,用“平水韵”和用“中华新韵”都未尝不可,只要在作品上注明即可,但写作格律诗,平仄对仗等基本格式是一定要遵守的,不按格律诗的规则去写,写出来的作品就不能叫做格律诗了。

三、分清了格律诗和其它诗歌体裁的区别,就不会再有人说格律平仄过时了、平仄不重要这样的话了。因为你要想创作格律诗,就必须严格按照平仄、对仗、入韵等规则要求来写,如果你写的不符合这些规则要求,只能说你写的不是格律诗,而不是格律诗的规则过时了。打个比方,你是篮球运动员,熟悉篮球规则,有一天你忽然想打乒乓球,和别人打了一场乒乓球后你说乒乓球规则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规则过时了,要改掉,最好改得和篮球规则一样,你仔细想一想,到底是人家的乒乓球规则有问题还是你自己的想法有问题?

所以说,格律诗有格律诗的规则,最大的规则就是讲平仄、讲对仗、讲入韵,你因为不会写格律诗或写起来有困难、不顺手,就说人家规则有问题,打着意境为上文字为先的幌子,说平仄过时了,跟不上时代要求了,要改,这不是胡搅蛮缠是什么?离开了平仄对仗入韵作支撑,格律诗还能叫做格律诗吗?

你不懂格律诗基本知识,可以去学,你写不了格律诗,可以写别的不受格律平仄限制的体裁,为什么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非说人家格律诗平仄不重要呢?我告诉你,要说平仄不重要,格律诗和词之外的其它体裁,平仄都不重要,但对于格律诗和词来讲,平仄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不能缺席,也不能改掉,这就是格律诗和词与其它文体的根本区别!平仄没有过时,你不喜欢它,可以远离它,但容不得你强词夺理说三道四的伤害它!


5真自在


其实古今的格律是一样的。所谓有点差别,无非是有的字读音不一样而已。读音不一样,就延生出平仄不一样。

比如杜甫的春雨诗里的那个黑字,读he、就是仄。现在读hei就是平。这样平仄韵律都就不一样了。这个对一二年级小学生讲清楚就行了,大人都懂的。


刘小十八


七律格律就是指七律的平仄,押韵,对仗的规则,一般来讲,七律平仄有平起仄起两种,具体平仄百度很容易找到,不啰嗦了。押韵又有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格。押韵现在有两种,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一是以中华新韵为标准。对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不对仗。但也有四联都对的,如杜甫的《登高》。

题主讲的“七律新韵”就是讲在平仄、对仗符合格律的基础上,用新韵押韵,这是可以的,与格律没有矛盾。新韵只是没有入声,按汉语拼音一二两声为平,三四两声为仄。其实这样更合理,因为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了,非要把入声纳入韵律,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国没有权威部门规定韵谱,新韵也是一种民间机构自发的说法。

古代有官定韵谱,第一部集大成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

宋代有《广韵》共206韵,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平水韵》是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江北平水人刘渊在其所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中,把《广韵》中同用韵合并,得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在其《平水新刊韵略》中进一步归并为106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水韵》。

《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说,《洪武正韵》“壹以中原雅音为正”。

《佩文韵府》于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张玉书、陈廷敬、查士升等二十余人编写的一本词典。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

  虽然中国历史久经风云变幻,但韵学的历史一直没有终断过,或是继承,或是完善,抑或改造,但始终没有凭空捏造的,都有着本质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也许这就是中华诗词一直辉煌的根源吧。

但民国以来官方一直没有发布韵谱,文革前有一本《诗韵新编》由当时的华东局书记魏文柏题写书名,但也不是官方的。

现在网上流传的《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2010年公布的韵表,有很大的民意基础,也有一定的权威性,用新韵写诗的可以用这个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