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首例确诊患者救治经历:医生和患者之间是相互成全的

3月20日上午10:00,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记者见面会,邀请各行业抗“疫”一线代表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

从医20余年,经历过2003年“非典”、2010年甲型H1N1流感、2015年禽流感等数场公共卫生战役的洗礼,可是在今年与狡猾的新冠病毒对抗中,我第一次有了空前的紧张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全省首例确诊患者的救治。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福建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当天,我就被派往连江开展救治工作,积极会诊提出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及治疗预案。1月23日凌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无法维持正常的氧气供应。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我与医疗团队决定实施插管手术。考虑到插管时会接触到患者分泌物,且有极大的职业暴露风险。手术前,我们又相互仔细为队友检查一遍防护装备,气管插管、纤支镜吸痰等随即展开。经过近7个小时的紧张手术,患者转危为安。但挑战仍在继续……

1月28日,该名患者转诊至福州肺科医院负压病房进一步治疗。在隔离病房,我们团队每天按诊疗规范为处于镇静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状态的病人翻身进行俯卧位通气,并进行呼吸机参数动态调整及经常性气管镜气道管理等工作和操作。做俯卧位通气时,因病人体重近200斤,翻身时还得保证插着的管不扭曲、不脱落,而我们又身着厚厚的防护服,于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往往需要七八个医护人员合力才能完成。而进行气管镜操作,具有很高的暴露及被感染风险,因此在开展相关操作时精力需高度集中。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我带领团队顶着相当于平时几倍、几十倍的工作量和救治难度开展工作,一天几个小时下来,脱下防护服和护目镜时,常常浑身湿透,脸上满是勒痕。但我们是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我们没有选择亦不能逃避。我经历该名患者救治的整个过程,从插管到拔管,从入院到出院,感慨良多。患者拔管后第一句话“想吃武汉热干面了”,2月19日出院时开玩笑地说“要介绍护士给儿子做女朋友”,这些稀松平常的对话既鼓舞了我们,也温暖了彼此,我想这也是人生中不同寻常的一页。

整个疫情期间,我和我的同事共收治了72名患者,我经历了福建输入性病例暴发期,也参与救治了多位危重症和重症患者。这其中,有九旬高龄的老人,怀着身孕的妈妈,也有嗷嗷待哺的婴儿,甚至还有插管的危重症患者。3月5日,福州最后一例确诊患者也顺利出院,但确诊病例治愈不代表病毒清零,我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休整,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当医生这么多年,这次抗击疫情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爱和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传染性强,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治疗过程充满风险。我们的专家组同心协力,多学科密切协作;医护人员互相鼓励、迎难而上,尽最大力量救治患者,战斗到了病例清零的最后一刻。这种力量,来自医患之间的信任。我们收治的不少老年患者,他们体质虚弱且伴有多种基础病,紧急情况时有发生。其中一位89岁的重症患者,伴有老年痴呆症,住院过程中总是比较机械和被动地接受治疗。有一天,他突然变症出现昏迷,情况非常危急。我们立即启动抢救应急预案,对症进行药物处理,并密切床边观察,第二天患者逐渐清醒,他醒来看到我们的第一眼,竟然露出了微笑,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笑容!虽然前一天的抢救让大家筋疲力竭,但这一笑让我们“满血复活”,所有的辛劳一扫而空。这也让我感慨万千:医生和患者之间,其实是相互成全的。

这种力量,还来自于至亲家人的理解支持。42天的奋战,我们团队的医护人员很多都回不了家,顾不上老人孩子,可能还让他们暗地里担心。但家里头总是对我们说,家里你放心,自己注意防护,为我们构筑了坚实的后方,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迎战疫情。现在,福建省确诊清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们期待疫情早日结束,让人们能够尽快在春暖花开之时,和家人重新回到街头,伴着笑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