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土木之变后,落败的明英宗在被瓦剌也先挟持后,是如何生活的,尤其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此后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人马入侵中原了。这次落败使得明英宗不仅没有顺利还朝,还被裹挟至大草原彻底游荡,过着游牧生活。

由于史料所限,相较于土木之变等事件,这段历史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这方面的资料,只有这期间和明英宗一起生活的人才能提供,后来的《明实录》《明史》也多为引述转录。因而袁彬、哈铭等伴随英宗“北狩”生活的记述独具价值。本文拟从北京保卫战后,简要梳理一下上位“太上皇”后的明英宗是如何调整心态,过着游牧生活,并最终返京的。

一路北上行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五日(公历1449年10月31日),在北京保卫战中落败的瓦剌再度裹挟着明英宗由良乡西去,“几番回首望京华”,一路“乘马踏雪行”。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明英宗剧照

根据袁彬的《北征事迹》记载,明英宗一行可以说是马不停蹄,经易州(今河北易县)、紫荆关、浑河、蔚州(今河北蔚县)、顺圣川(今河北阳原县东北)、阳和后口(今山西阳高县西北)、猫儿庄(今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镇大庄科北),出边墙,沿威宁海子东岸行,于十一月十六日(公历11月30日),明英宗在瓦剌裹挟下最终来到了瓦剌老营(失八儿秃,一说今内蒙古商都县南,一说今天内蒙古卓资县十八台),真正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对于英宗抵达瓦剌大营的时间,。《废帝郕戾王附录》中的记载沿袭同《北征实录》的时间,并且“得知院妻宰羊出迎,捧杯跪进”。

但在《正统临戎录》中记载的“(十一月)二日(公历11月16日),至达子营”,后来住了一夜,还曾向西北进发,到达位于小黄河东(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塔布河)的伯颜帖木儿家。

综上所述路线,明英宗自京师出发到达瓦剌老营,估算距离大约是400余公里,《正统临戎录》中记载的时间其实还是较为合理的,约十七日的行程,日均不到二十四公里。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京师保卫战后,明英宗随瓦剌北行路线

再说,明英宗这次再返草原。北京保卫战中,明英宗陪着也先去京师脚下兜了一圈,没能遂愿回朝,但瓦剌方面觉得他这尊大神还是比较重要的,依然客客气气。

不过,从明英宗自身来说,心态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肯定是大失所望。此前,他利用各种机会,尽量满足瓦剌的要求,争取也先等瓦剌贵族的理解和支持。但一次次还朝失败之后,一直端着皇帝架子的明英宗,也免不了因为迟迟无法回国而冲属下发火。在哈铭的《正统北狩事迹》中记载,明英宗在随瓦剌北返到达小黄河东,伯颜帖木儿的妻子阿挞剌阿哈安排使女设帐迎接明英宗圣驾,“宰羊递杯进膳”。然而,季铎、喜宁等使臣的衣物,被伯颜帖木儿的家人夺去瓜分。明英宗很生气,命人去找伯颜帖木儿的妻子索要。哈铭说“不可,虎口中夺食也。纵得之,非己有”。盛怒之下的明英宗,打了哈铭。

伯颜帖木儿的妻子知道后,把衣物重新追了回来,喜宁知道后,打算去取回来,气消之后明英宗又说哈铭说的有道理,虽然自己的物品不充裕,但为了争取瓦剌的人支持,决定不再索要衣物。后来,伯颜帖木儿打猎获得一只野鸡,还送来一瓶酒献给了明英宗。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羁留灰腾梁

那么明英宗所到达的大营是在哪里呢?根据日本学者和田清推断,其位置大约在今呼和浩特以北大青山的山前山后。毕竟,蒙古人是过着不断迁徙的游牧生活,明英宗在落入瓦剌之手后,也必定是同他们一样,时时循水草而居,从失八儿秃到小黄河东,还一度往西北行,又再返回瓦剌大营。可以推测,其整体活动范围是在今天的内蒙古灰腾梁一带活动。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灰腾梁

时值农历十一月,北方的草原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十七日这一天,也先又宰马设筵,安排明英宗住在苏武庙附近。当时,袁彬就住在了明英宗的帐篷旁,到了半夜冻得“席地而寝”的明英宗睡不着,让袁彬“伏卧内以两胁温上足”。有时,明英宗冻得实在睡不着,“时出帐房仰视天象”,但仍说“天意有在,我终当归耳”。可见,这时的明英宗意志还是十分顽强,对于自己的国君之位,仍然是志在必得。

明英宗虽然是瓦剌太师也先的阶下之囚,但瓦剌方面倒没有虐待他,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被优渥礼遇,奉若上宾。

这种待遇,在袁彬的《北征事迹》中有详细记载。也先是两天进献一只羊,七天进献一头牛,每五天、七天、十天摆一次筵席,每天供应牛乳、马乳,还送给明英宗一顶帐篷,并安排瓦剌妇人负责打扫。而且,明英宗在行营坐暖车或骑马途中,瓦剌男女遇到都会叩头,并随路进野味。也先每次宰马设宴,奉上酒后,就自弹虎拨思儿唱曲,于是一帮瓦剌人就齐声合唱,得知院、大同王、赛罕王再跪着向明英宗献上酒。

在这一年十二月,也先自率兵掠夺宁夏一个月时间,回来还不忘献野味给明英宗。到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初一时,也先还曾邀请明英宗朱祁镇“至其帐,奉酒弹唱。也先三妻皆出,叩头,献铁脚皮”。后来有学者考证认为,所谓“铁角皮”是北方少数民族用羊皮等制作中的一种皮质材料。

其实,冬季草原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天寒地冻,无水可饮,明英宗“着铭寻水,直去寻得向阳暖泉,将冰打开,取水进上”。但明英宗显然适应了这种待遇,在《废帝郕戾王附录》中还不忘最后附会一句,说众瓦剌称“中国圣人天缘幸会也”。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不过也有个别情节在袁彬的《北征事迹》中被略去。如哈铭的《正统北狩事迹》中,曾记载“十一月十一日,遇圣节,有也先亲来与爷爷上寿,进黄蟒龙、貂鼠皮袄,杀马做筵席,计议差人讨使臣。奉圣旨:就差人送去罢,不必讨使臣” 。明英宗朱祁镇的出生时间是公历1427年11月29日(农历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了明英宗这么重要的生日时间,也先大张旗鼓地来给明英宗过生日,袁彬的《北征事迹》中竟然没有任何记载,确实值得商榷。

在草原上的生活中,明英宗倒也十分会笼络身边的臣子,对于哈铭这位身边的翻译,曾多次受明英宗之命前往大同,后来哈铭累得睡过去,“以一手压我胸,我不动,俟汝醒,乃下其手”,后来明英宗就把二人比作光武帝跟严子陵的关系,承诺返朝后封哈铭担任都指挥。

对于袁彬,宦官喜宁曾陷害过他,但对于陷害的经过,哈铭、袁彬及《明英宗实录》中的记载的并不相同。哈铭的记载是明英宗生日时,也先打算让明朝政府派使臣来迎回明英宗,而明英宗答复说“不必索使,径去可也”。后来,喜宁就在忠勇伯把台面前挑唆说,这是袁彬给明英宗出的主意,应该把他杀了。后来明英宗说跟袁彬没关系,又安排使臣计安、苏斌等赴京,结果到了宣府就被明军给杀了。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而袁彬的自述则是因为迁往宁夏之事。原来是在十二月初六,喜宁跟也先商量打算把明英宗送到宁夏高桥儿(今宁夏灵武县境),但袁彬说天气太冷,明英宗没法去。喜宁在也先面前告了状,也先就在芦苇地捆了袁彬,得亏忠勇伯把台向明英宗作了汇报,明英宗才让哈铭告诉也先放了袁彬,救了袁彬一命。后来也先率领瓦剌兵出去掠夺,到月底才回来。

而在《废帝郕戾王附录》中则记载成了,十二月初五“在瓦剌老营,喜宁与也先议欲南侵,袁彬言,天寒不可去,也先怒欲杀彬”。而此后,也先去宁夏掠夺了一个月才回来。

三段文献记载中,虽缘由并不相同,但都因喜宁而起,而袁彬作为明英宗的身边屈指可数值得依赖的人,明英宗还是把他保了下来。

经过前面哈铭、袁彬等一系列事件,显然,此时的明英宗在跟随瓦剌游牧过程中,开始增加了对世事的感悟与思索,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形势和地位,必须笼络培养自己的身边人,积极自救。

艰难还朝路

跟随瓦剌塞外生活,明英宗很快就学会了骑马,也适应了蒙古人食肉饮乳的生活习惯,在离开了皇宫大内之后,明英宗后来开始过着与蒙古人一般无二的游牧生活。不过,每到重大节日,明英宗还不忘“烧表告天”祭祀先祖,后来也先还把明英宗请到了断头山一起过年。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明英宗自然还是琢磨着怎么能够赶紧回到京城。于是他决定再派人去送信,这次他想到了喜宁,于是安排哈铭找到喜宁,说此前出使的几人都有去无回,准备让喜宁再去一次。喜宁本来不打算去,后来,明英宗找到了伯颜帖木儿,得到了他的支持,结果第二天,明英宗莫名其妙地跟袁彬、哈铭说了一句“这雨不是好雨,喜宁这去不好。这雨是洗尸的雨”。后来,果不其然,几天后,喜宁在野狐岭被明军擒获,后被处死。此事在哈铭的《正统临戎录》中记载的是发生在二月份,而在袁彬的《北征事迹》中则记载为四月份。通过这些记载,不难发现,喜宁之死,明英宗应该是早有心理准备。


对于也先来说,明英宗作为瓦刺俘虏,是可以向明朝敲诈勒索,攻城掠地的底牌,但随着一次次使臣往来谈判、出兵南下无果。尤其是明景帝登基之后,态度冷淡,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举措,授意边将对于也先以送驾为名的种种要求,“尔等其念宗社为重,固守城池,拒绝勿纳,毋堕虏计,以误国事”。这都使得也先有些失望,此后,退居草原的也先也曾多次“出没宣府”、“逼攻大同”,但都被防范甚严的明朝边军所击溃。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这时的明英宗寄居塞外,逐渐成了也先手中“鸡肋”,开始再派人来北京求和。在明朝内部,要求迎回英宗太上皇的呼声还是比较高。而明代宗朱祁钰还是流露出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严厉斥责瓦剌恶行,认为跟瓦剌方面没有什么和平可言。

景泰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历1450年4月22日),明英宗再度来到了大同城西,袁彬向守城明军传话,称天气寒冷,明英宗在塞外一直是衣服被褥单薄缺乏,希望明政府派使臣送来衣物被褥食物等。

根据李实的《北使录》记载,到了景泰元年六月二十六日(公历1450年8月3日),瓦剌方面一行五人至京请和,“文武大臣恳请差人往虏中议和,奉迎太上皇帝”。这时的明代宗朱祁钰不得不升任李实为兵部右侍郎,作为正使出使瓦剌,七月十一日(公历8月18日),李实见到了也先。十二日见到了明英宗。这时的明英宗身边只有三个随从,分别是校尉袁彬、余丁刘浦儿、僧人夏福。而曾经在深宫居住的大明帝王,此时则是“所居者围帐布帏,席地而寝,牛车一辆,马一匹,以为移营之具”,简陋的草原居所与大明皇城形成了天壤之别。在交流之中,明英宗表示“饮食之类小节也。你与我整理大事”,显然是在急切等待李实说什么时候接他回去。

然而,在后来也先与李实在酒宴上的一番话,道出了事实,“大明皇帝敕书内只说讲和,不曾说来迎驾。太上皇帝留在这里,又做不得我每皇帝,是一个闲人,诸事难用” 。

李实把也先的想法向明代宗朱祁钰作了汇报,而朱祁钰显然象征性的做做样子,“不触及迎英宗还京事”。在一众朝臣的要求下,明代宗只好“命善及侍郎赵荣为使,赍金银书币往”。杨善所带敕书依然没有迎回明英宗的内容,也没有带给明英宗的衣物等用品。杨善于是自己典卖家产,借贷钱物,购买了一些英宗所需的衣物用品上了路。

杨善在既无皇帝迎回上皇的敕书,又无赎金的情况下,以他的机辨说服了也先,“也先甚喜,以礼待之。期以八月八曰送驾”。

八月初九(公历9月14日)晚,明英宗一行到达了野狐岭,哈铭呼叫万全城明军,让边将安排食物招待。而伯颜帖木儿却在与明英宗分手时大哭,“皇帝去矣,何时得复相见!”并在离开后,又再度派人献上狩猎的野兽。

灰腾梁之行 略议明英宗朱祁镇的草原羁留生活

此后,明英宗一行经宣府、鸡鸣山来到了居庸关。侍读商辂、巡关御史王拱等人把明英宗迎接到了馆驿。

八月十五日(公历9月20日),明英宗一行来到了唐家岭(今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下辖村)。《废帝郕戾王附录》中记载,明代宗“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光是也先遣鞑子勇壮者二十人。送驾不离左右,夜则围宿,虽都御史杨善等不得近,及至东上门,揭帘审视,叩头而退,候入南宫,然后出,就馆”。

对于迎接明英宗的方案,中间也是颇费周折,《废帝郕戾王实录》中记载,八月初九(公历9月14日),礼部尚书胡滢进奏迎接明英宗回京礼仪,户科给事中刘福等人就说“用轿一乘马二匹,丹陛驾于安定门内”的礼仪太薄,明代宗朱祁钰则说“已尊大兄为太上皇帝,礼之至极无以加矣”,又说是英宗言“迎接之礼宜从简”,此后,又有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谷以“唐肃宗迎接上皇故事”进奏,胡滢等人认为可以效仿,再度被朱祁钰拒绝。

就这样,作为一个不受当朝皇上欢迎的人,朱祁镇坐着轿子,在两匹马的迎接下,回到了京城,从茫茫大草原,又被安排进了弟弟朱祁钰早已为他准备好的寝宫-南宫,开始了七年的软禁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