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瓷細細品——電視劇《景德鎮》觀後

江西文明網

近日,30集電視連續劇《景德鎮》熱播。該劇以景德鎮陶瓷文化為載體,以明朝初年景德鎮大窯頭張天三及其父兄、同行燒窯制瓷的傳奇故事為文本,生動呈現了景德鎮瓷器從元代青花到明代制瓷多元發展的歷史,描繪了一幅幅制瓷工匠弘揚傳統、海納百川、創新革新的人物群像。撥開濃重的歷史煙雲,無言的瓷語淋漓釋放蓬勃的生命力。通看全劇,觀眾對景德鎮有了更深的認識。她不僅是一個以瓷器聞名的地名,更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伴隨著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抽象的文化符號慢慢變得具體化:讓土與火衍生傳奇的能工巧匠、生生不息傳承而創新的工匠精神……

1 讀瓷

初看劇名,本以為青花瓷肯定是主角,但事實並非如此。該劇很具知識性,呈現了青花瓷和其他種類瓷器百花爭妍的景象。從景德鎮窯頭們歡迎“瓷痴”、朝廷大員潘道興的晚宴中,可一窺大概。

從張秀瓶口中得知,宋金以來享譽天下的五大窯口,分別是汝窯、定窯、官窯、哥窯、鈞窯。此外,河北有磁州窯、河南有登封窯、陝西有耀州窯、山西有介休窯、山東有淄博窯、江西有吉州窯、浙江有越窯、福建有建窯、廣東有潮州窯、廣西有藤縣窯、湖南有衡山窯等。

在男主角張天三的講述中,觀眾們知道了“張天一”“張天二”“張天三”三兄弟名字背後的瓷器故事,因為浙江的哥窯、弟窯的創建者叫“章生一”“章生二”。大窯頭張澤昌為兒子取名如此,則是希望三兄弟的制瓷技藝超過哥窯、弟窯的創建者。此外,東晉人趙慨,因在福建、浙江、江西做過官,退隱之後還虛心地向當地窯工學習,博採眾長,這才被世人尊為景德鎮瓷器師祖。

瓷之色也被賦予浪漫主義想象。比如,潘景榮帶著丫鬟小紅來到高嶺山尋找紅釉石。途中,她給小紅講述了紅釉瓷悽美的傳說——“美人祭”:從前,有個皇帝無意間打碎了一隻絕世紅玉酒杯,他便命令大臣們去找一隻一模一樣的過來。其中,有位大臣來到景德鎮,看到這裡瓷工燒出來的瓷器像玉石一樣潔白晶瑩,他便下令讓瓷工們燒一隻一模一樣的紅玉酒杯。瓷工們燒了一窯又一窯,都失敗了。大臣下了最後命令,如果在限期內燒不出,就將瓷工們全部處死。瓷工梅師傅的女兒梅英為了讓大家免受懲罰,獨自去高嶺山上尋找紅釉石,不幸身亡。後來,梅師傅發現,女兒躺過的地方被鮮血浸透,變成了紅豔豔的石頭,這就是紅釉石。有了紅釉石,紅玉酒杯也就燒製成功了。

從瓷的種類到瓷的傳說,瓷的故事是該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這一個個類似百科式的故事,見證了瓷器不只是一件器物,更傾注了制瓷者的心血和智慧;瓷器是有靈魂的,從中可感受蒼茫,也可體會細微。

2 品人

“上釉如做人。最後出來的色彩是否絢爛,取決於你賦予它多少靈性和精魂。”“燒精瓷是立身根本,讀詩書乃景德之源。”……劇作獨闢蹊徑,將制瓷技藝與鍛造品格聯繫起來,瓷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品瓷的過程,就是品人。

張天三,特立獨行、思想超前。整個家族,甚至整個景德鎮,都視他為另類。他遵循母親遺訓“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用8年時間遊歷,掌握了各地燒窯制瓷的手藝。他堅定地認為,景德鎮只有禮邀天下人才,廣攬能工巧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瓷都。為了說服劉伯溫向朱元璋諫言緩建御窯廠,張天三提出“放眼量,納賢才,緩建廠”的九字方略。只有緩建,天下各窯口才能拼盡全力,燒製更好的瓷器;只有緩建,景德鎮人才不會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張天三的雄才大略讓有著“大明王朝第一謀臣”的劉伯溫對他刮目相看。歲月從來不會虧負付出,最後雄心滿滿的他不僅實現了讓景德鎮成為大瓷都的夢想,更讓景瓷漂洋過海走向世界。

定瓷傳人胡老九,行為怪異、視瓷如命。“瓷器乃天下人共用。讓我為皇家效力,去做個御用瓷人。胡某受不了那個約束,更不願意侍候。”胡老九、張天三,他們的想法與那個年代格格不入。雖有“瓷皇”美譽,但他並未因名利矇蔽內心,即使面對朱元璋,他也不卑不亢,拒絕下跪。他的制瓷格局並非囿於一隅,而是天下。這從他到景德鎮後,決定公開教授定瓷的燒製技藝就可以看出。就連臨終之際,他的遺願都是希望瓷器遠赴海外,讓世人知曉,陶瓷是中華獨創,不是所謂的用蛋殼和貝殼做成的。

張澤昌,刻板固執、孤傲守舊。作為景德鎮大窯頭、張家第一代人,張澤昌對景瓷有著超乎尋常的自信,青花瓷當為天下第一。張澤昌和張天三的“非典型性”父子關係,如同他們所呈現的性格一樣,在破與立中尋求平衡。比如,張澤昌後來被張天三的真才實學和博大胸懷打動,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景德鎮唯有海納百川,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守舊之人一旦打破固有的條框,其產生的影響足以讓人震撼。這也是後來張澤昌為什麼誠心邀請胡老九來景德鎮制瓷,為什麼甘心讓出大窯頭的位置,為什麼決心支持張天三打破千年鎮規的原因。

除了他們,嚴謹真誠的鑑古大師顏步一、不畏權貴的仿古高手周丹泉、堅韌不拔的趙玉茹等人物,在緊湊的劇情中,各自演繹著生活的悲歡,讓人印象深刻。儘管他們性情迥異,但各自的故事卻始終圍繞瓷器展開,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言行舉止,瓷元素深綴其中。

3 古今

雖說這部劇虛構了明代的故事,但對於觀眾來說,卻很真實,真實到可以觸摸到每一個人物的脈搏,感受到那個年代的風起雲湧。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許多情節,還觀照了現實,給人以啟示。

當下,說起景德鎮,眾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道,“這是一個可以與世界對話的城市”。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印發《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是國務院批覆設立的首個文化旅遊類試驗區,肩負著為我國陶瓷及其他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發展創經驗、探新路的重任。這對景德鎮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關鍵,而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才能把人才留住。誠如劇中的張天三虛懷若谷、廣攬人才。在他看來,景德鎮只有創新技藝,才能在天下窯口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才。對人才,張天三傾注了百分百的誠意,尊重禮遇胡老九就是個鮮明的例證。小到修建四合院,大到理念的契合,一番相處下來,張天三及張家人讓遠離故土的胡老九在景德鎮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胡老九後來和張天三結為異姓兄弟,為景德鎮的陶瓷大業竭盡全力。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外藝術家和陶瓷愛好者有3萬多人成為“景漂”,其中來自國外的“洋景漂”有5000多人。相信用心用誠打動人才、溫暖人才,這座陶瓷之城與世界對話的步履將會愈加鏗鏘有力!

另外,劇中制瓷人對匠心的執著與敬畏也值得當下的文藝工作者學習。通看全劇,有三個場景在筆者腦海裡縈繞不絕:一是景德鎮制瓷人恪守的規矩,柴窯燒出來的細件大作,凡是有瑕疵的都必須當面砸毀,任何人都不能隱匿不砸;二是張天一燒製五尺見方的白釉紅彩雲龍紋大盤,幾經失敗,無顏面對父老鄉親,縱身跳進烈火熊熊的窯口;三是景德鎮對各地能工巧匠敞開懷抱,在制瓷技術上突破創新。

瓷由心生,如鏡子般,真實反映制瓷人的內心。任時光流轉,唯匠心永恆。憑藉著無數制瓷人孜孜不倦地創新和傳承,景德鎮這座千年古鎮始終煥發青春活力。我們應當學習古人的胸懷和智慧,將這份珍貴加以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