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抗疫60天實錄: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戰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倘若沒有意識到這句話的份量,彼得·帕克或許不會成長為拯救世界的蜘蛛俠。

應對新冠疫情,國內互聯網企業雖不具備任何超能力,但它們身體力行詮釋著“平臺越大,責任越大”。

回想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國互聯網尚處早期發展階段,客觀而言,疫情對於互聯網企業是一次歷史機遇。因為疫情,大家集中把注意力轉移到線上。2003年結束時,國內上網計算機共3089萬臺,網民7950萬人,同比增長約50%。

今日不同往日。

現今,中國數字經濟已達31萬億元,約佔到GDP總量的三分之一,領頭的BAT等互聯網企業也已成為社會的“數字基建”。1月20日,終南山院士明確提出疫情存在人傳人現象,迄今為止60天時間裡,BAT統一戰線組成“抗疫者聯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力,確保社會平穩向前,臨危不亂。

互聯網公司抗疫60天實錄: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戰

阿里幫商家處理那些難做的生意,騰訊用社交工具做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百度在助力企業復產復工的同時,還從最根本的工作做起,提供權威、專業的信息、知識和服務給予群眾安全感。這場無聲的戰疫中,行業巨頭們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儘管各家所選路徑截然不同,但卻讓業界看到科技的溫度,其背後所積累的長期價值也顯現出來。

疫情下的行業“大考”

新冠疫情突然襲擊,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擾亂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白衣天使在抗疫第一線衝鋒陷陣的同時,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組成了“抗疫者聯盟”:引導普通民眾的認知和行動,幫助受影響的中小企業減小經濟損失、轉型線上運營,助力疫情中的復工通過互聯網實現“雲上”運轉等,成為了抗疫戰場中的後防線。

權威信息的獲取和認知成為大眾第一剛需。醫學界對本次疫情的元兇新冠病毒缺乏相關研究,普羅大眾對其更是一無所知。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版本的謠言傳播速度堪比病毒。這隻會帶來兩種結果,大家要麼陷入不必要的恐慌,要麼是更加可怕的無知。

與此同時實體經濟遭到重創,其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餐飲零售行業首當其衝。是對實體經濟的重創,春節旺季冰封。中國烹飪協會預計,今年一季度平均每家餐飲企業的主要成本費用為1810萬元。其中,人工成本1059萬元,房租483萬元,儲備物資過期損失215萬元。由於疫情的影響,以“家”為單位的小空間,除了“居住”功能外,還要承擔起“辦公”、“學習”、“教學”等多重功能,如何利用各種設備、軟件實現復工復產,成為一大議題。

各行各業面臨的考驗之下,以BAT為代表的巨頭們紛紛伸出援手。以搜索為核心場景的百度,距離用戶最近,在疫情爆發最初反應也最為迅速,在APP最為顯著的位置推專區,涵蓋最為權威和全面的資訊和科普知識,用最“基礎”的內容和服務,幫助普通大眾建立權威信息的獲取渠道,闢除謠言,增強安全感,並且提供在線的就醫服務。

互聯網公司抗疫60天實錄: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戰

阿里、美團、攜程,與線下傳統業態攜手把生意轉到線上,儘量挽回商家損失。騰訊則發揮其社交和連接優勢,針對復工,“騰訊會議”正式向全國用戶免費升級並開放了300人會議協同能力,滿足遠程辦公需求,直至疫情結束。

這些互聯網巨頭靈活、有效的抗疫手段顯然能對社會壓力起到緩解作用,尤其能夠從根本上緩解整個社會對於疫情的恐慌。

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特聘研究員彭波近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疫情自身的影響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恐慌情緒的影響。前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比較小,但是社會恐慌情緒對其經濟帶來的衝擊卻很大。近日美股接連熔斷、美聯儲的緊急降息就能說明問題。

BAT的抗疫路徑選擇

術業有專攻。BAT都在為阻擊疫情盡著應盡的一份力,可路徑與舉措截然不一。究其原因,是由企業各自的基因決定。就如漫威、DC宇宙中每位超級英雄都有其專屬設定,各自的能力不同。當有危險發生之時,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化解。

阿里主張“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疫情期間在解決商家問題這塊阿里表現最為突出。從供應鏈源頭、中間銷售到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電商領域的多年積累使阿里在疫情期間能夠自如地為商家提供全鏈條的助力。受疫情影響,多省市農產品面臨爛在地裡的風險,盒馬直接與原產地對接,一邊給果農添銷路,快速撮合生意;一邊為門店覆蓋區域內的居民保障生活物資供應。同時,盒馬發起的共享員工計劃也能體現出阿里的電商基因,臨時吸納青年餐廳等其他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員工,增強配送等環節等服務能力,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提高企業運轉效率。

互聯網公司抗疫60天實錄: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戰

騰訊,一如既往從社交大本營出發,基因決定了其能夠更好地完成人與人的連接這一任務。馬化騰曾經說過,騰訊專注做好連接、工具和生態三件事,連接排在第一位。為此,騰訊準備了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雲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以及安全能力“七種工具”,這些工具在疫情期間為用戶和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數字接口。

比如小程序和私域流量在疫情期間的爆發,核心是受限於大眾不能出門,商場店鋪抓住這一特殊時期轉型為“微商”,通過社群+企業微信+小程序電商,為顧客提供“雲逛街”服務。此外,騰訊文檔、騰訊會議等產品也在這一特殊時期滿足遠程辦公、學習需求,騰訊健康碼助力疫情管理等舉措,其根基都是“連接”。

相比之下,百度則基於信息和知識為核心,以搜索和技術為手段,向大眾傳遞疫情相關的資訊、知識和服務,確保公眾臨危不亂。

講到這裡就免不了多說一句,疫情防護說到底是“人民的戰役”,最為廣大的普通民眾是這次疫情防護的基礎。疫情之下,各種流言蜚語,居民如何做到科學防疫其實並不是一件易事。比如為何從海外回來要隔離14天?為何隔離期間不能去商場、超市等公共場合?避免群體聚餐也是有效防護冠狀病毒的方式?等等,這些信息的真與假,科學與傳播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權威信息是剛需。面對未知的病毒和疫情,人們對搜索有著天然的慾望,會通過主動搜索和知識獲取來建立安全感。這也是為何在過去的各種突發事件和公共事件中,百度作為搜索引擎能夠更容易佔據大眾心智的原因之一,在這其中,搜索引擎既是入口,也是引導者。

打開百度APP可以看到,並非簡單意義上的資訊專題呈現,而是以普通用戶的需求為核心打造了一張疫情防護網絡,涵蓋索取的一切資訊內容、服務和產品。

比如闢謠專區。由於公眾關注度高,各種真假消息充斥全網,謠言成為公眾恐慌的最大源頭,及時、快速的甄別謠言迴歸理性,能夠及時安撫公眾恐慌情緒的蔓延。

服務方面也沒落下。作為醫院門診的線上補充,互聯網醫療可謂抗疫的“第二戰場”。面對激增的線上問診需求,百度健康問醫生第一時間開通免費諮詢通道,後臺接入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微醫等醫療服務方。數據顯示,用戶日最高諮詢量達85萬次,截至3月12日累計諮詢量已超過2500萬次

,這樣的超級連接能力讓百度健康問醫生成為在線諮詢首選平臺。

互聯網公司抗疫60天實錄: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戰

對於用戶的“宅家“生活,百度APP的”想見你現場“開啟了雲娛樂,聯合同樣閉關在家的明星們,在家裡的”迷你舞臺“中展現包括歌唱、美妝、做飯等雲娛樂內容。百度文庫、教育等也開放了免費的區域供大眾居家學習和閱讀。

基於搜索和信息流提供以上信息、知識和服務,

百度成了疫情期間用戶獲取最新資訊最快的途徑。仔細想一下,這是不是頗有幾分跨界媒體的意思?委實,以前大家對百度的印象只是搜索工具,但隨著信息流產品的成熟,內容產出的專業,內容形式的豐富多樣,百度越來越像是一個媒體平臺。

互聯網公司抗疫60天實錄: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戰

數據也可佐證。QuestMobile發佈的《2020中國移動直播行業“戰疫”專題報告》指出,

百度App是網民獲取疫情信息的最大媒體平臺,DAU始終保持在2億以上,峰值接近2.5億,遠超今日頭條、QQ瀏覽器、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等泛媒體平臺。

越是有重大事件發生時,普通用戶的搜索行為越頻繁,對百度依賴越大。疫情突襲之下,百度移動生態在搜索入口的優勢進一步體現出來。

TO C價值凸顯,更頻繁的用戶搜索數據也能夠作用於B端。疫情期間,百度數據智能平臺通過對用戶搜索大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為企業以及防控部門提供決策參考。比如基於百度大數據,可以直觀看到人口流向和企業營業狀況,成為政府制定防控措施的有效、精準的數據支持。

最為關鍵的中小企業復工政策扶持,BAT也沒有落下。比如百度發起了“共度計劃”,免費開放百度大腦、天工物聯網等平臺的AI技術,企業直播、百度統計分析雲等平臺的營銷功能,助力中小企業轉型。此外,百度還聯合京東、順豐、KEEP等40多家知名企業組成“百度智能小程序開發者抗疫聯盟“,上線了包括外賣、電商、生活服務、教育、醫療、內容、出行等7大品類的抗疫智能小程序,百度APP則為這些能夠有效在疫情期間滿足用戶需求的智能小程序提供展示區和流量支持。阿里騰訊也推出了相應的措施。

顯然,BAT的這些抗疫舉動都是在自己的生態圈內,為其產業鏈相關的用戶、合作伙伴提供支持。從普通民眾的安全感建立到中小企業生意的再啟動到全民復工的線上基礎設施的完備,提供各自的能量供給。這一系列的“抗疫”組合,構成了中國整體抗疫力量中堅固的後防線。

正是在各方努力之下,疫情的影響獲取有望成為一個短期波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接受央視記者專訪時明確表示,“中國經濟有望迅速復甦。”無獨有偶,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也認為,冠狀病毒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主要出現在今年第一季度。

後疫情階段 BAT的長期價值

李彥宏在近日發佈的一封內部信強調,“我們要始終將社會價值與人文關懷放在首位,堅持長期主義“。

顯然,疫情只是突擊測試,接下來在全社會按下恢復鍵以後,如何繼續為用戶、社會創造價值的才是長期考題,即BAT的長期價值。

以百度為例,

獲取信息與知識的剛需決定了搜索的價值和地位難以撼動。主動尋找有搜索,被動接收有信息流,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百度依然會是用戶滿足搜索需求的首選。

為了更好的搜索體驗,百度一方面在跟隨用戶需求的變化更新迭代。如百度的移動生態,百度App為基石,信息和知識為核心,百家號、智能小程序和託管頁為三大支柱,再擴展到服務與交易;另一方面百度持續加註研發,以紮實的技術作為內核支撐。如利用AI持續改善搜索和信息流的用戶體驗,目前百度的搜索結果首條滿足率已達到58%。

當然,不排除未來會出現一些極端情況,用戶可能不再需要搜索。那是不是意味著百度的存在就不再具有意義?非也。搜索只是手段,百度的長期主義瞄準的是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正如前文所講,基於搜索+信息流這一獨特分發渠道組合,百度已經具備媒體屬性,並且從用戶數據這一指標來看,百度當前已超車其他媒體資訊平臺。

還需注意的一點是,不管接下來世界如何演變,像BAT這樣的平臺依然會承載絕大部分的用戶需求,同時他們也將驅動互聯網、社會整體向前。聯繫一個近日常被提及的概念就是新基建,

人們認可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優勢,對應的正是背後企業能夠創造的長期價值。

互聯網公司抗疫60天實錄:信息、服務平臺升級戰

抗疫路徑有別,BAT對用戶而言的長期價值也存在差異。而在實現價值的路上,BAT難免會行至一些相交地帶。但好在搜索、電商、社交,BAT有各自的核心壁壘,誰也無法撼動誰,因擴張而導致的競爭也是一種良性競爭

比如,“雲上”的部分,阿里和騰訊的競爭正在加劇。釘釘與企業微信、騰訊會議,新零售以及雲服務等,二者交集越來越多。搜索方面,騰訊也不斷在微信中強化搜索的連接服務,但更多服務於微信生態內,相比之下,百度經過20年的積澱,已是中文搜索的代名詞,全民獲取信息的入口,如今也正進一步成為全民獲取服務的入口。

暗戰並不意味著BAT相互敵視對方,而是大家都想在自己的領土範圍內儘可能地去滿足用戶更多需求,完善平臺生態。歸根結底還是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創造價值。所以百度在百家號產品中加入了動態、轉贊評等社交元素,還借小程序向電商領域挺進,以搜索為原點不斷豐富用戶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良性競爭關係正是推動整個社會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向前的必要手段之一。

疫情中憑藉自身力量阻擊疫情、幫扶中小企業,疫情過後BAT等企業還將主動助力各行業和社會恢復正常運轉、為用戶創造長期價值,這些大平臺一舉一動中散發出的使命感,正應了李彥宏在內部信中所說,“跑的更快一些,才能追的上大家殷切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