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疫情下真正实现了“双师教学”


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我国教学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中更注重把知识讲授给学生。而在这样的传输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虽说师生面对面式的传递知识,可让学生在情感交流、语言魅力、人格力量等方面的感染熏陶下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此种教学手段重规范、轻创新。教师对教学的目标、计划、内容、方向、进度、结果和测评都实施严格的控制,这就难免会使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

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关注不够,师生缺乏双向信息交流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以板书为主的单一教学手段更是费时、费力,不仅传递的信息容量小,信息显示的形式也比较单调、呆板。

课堂改革:疫情下真正实现了“双师教学”

“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教育”、“AI教育”更是在教育界掀起了阵阵风浪。甚至要重新定义未来教育。

但是在科技与教育结合的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都是教育而非是科技。互联网+教育,最后变成了所谓的“远程教育”,微课、“网络直播”也只是把知识和教室搬到了网上;各种各样的教育大数据APP也只是把题库搬到网上,把终端变成手机而已;各种AI教育如面部识别学生课堂注意力,也只是加强了行为监控……

课堂改革:疫情下真正实现了“双师教学”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也不再仅仅是一块黑板加上一支粉笔的模式,教育也走进了互联网+的崭新时代。无论在面对教育形式、教学思维的挑战,还是面对中高考考题的大“变脸”,我们的老师们始终从心出发,让学生的每一堂课都上得鲜活有力。

“双师课堂”是云视频会议系统在教育场景下的应用形式之一。线上名师讲课,线下老师进行答疑辅导,优质教师资源最大化共享,完美解决了各地教育资源分配平衡的问题。相对于传统无互动模式的直播及录播课堂,“双师课堂”有:超强的互动性、沉浸式教学体验、可评估教学效果等优势。

课堂改革:疫情下真正实现了“双师教学”

超强的互动性:融入AI技术的“双师课堂”拥有超强的互动性,课前老师根据人脸识别进行点名;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电子卡片可以记录个人信息和学习成绩,老师能快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行为识别辅助帮老师第一时间找到走思、瞌睡的同学,保证高效的课堂效果;通过多方同步批注功能,老师可以邀请同学在黑板上答题,随时纠正解题中出现的错误。

课堂改革:疫情下真正实现了“双师教学”

沉浸式教学体验:凭借着网络的提速,保证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双师课堂”高清视频画面传输,配合多流智能路由机制,系统能根据网络环境自动分配资源,实现高清视频画面传输的同时,达到不卡顿、不延迟的效果。即使在网络条件很差的偏远地区,也可进行真人1:1高清实时音视频交互,实现完全沉浸式的教学体验。

课堂改革:疫情下真正实现了“双师教学”

可评估教学效果:课堂上老师能随时发起测试,同学们利用答题器作答,系统收集反馈数据并处理,老师通过数据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有初步了解,综合课堂效果,老师更直观、全面的掌握教学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AI+外接设备的组合让教学效果可量化,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针对教育场景,现代的视频会议系统除了拓展“双师课堂”应用外,还可实现同步课堂、优课录制、在线教研、远程评课、家校互动、远程家访等应用,实现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交流互动,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闭环。

科技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项传授知识的方式,将教育教学方式的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还有效解决了优质师资储备不足、地域和时间限制的问题,推动着教育资源趋于均衡化的发展。科技技术帮学生搭建了一个异常广阔的学习社区,但许多学校高科技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却不高。

作为教学设备的直接使用者,教师在促进科技与教学融合应用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其教学理念更替的及教学思维的转变至关重要。但教师跳脱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思维并养成新的教学思维,还需要在培训、案例中汲取养分和不断的反刍、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