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垃圾書的三要素:問題意識、理論闡釋與思考指引

最近,嚴鋒教授寫的“不必讀”書單在網上廣為流傳,深得諸多書友的認同與爭論,畢竟人生有限,垃圾書太多(包括一些名家名作),要讀就讀經典好書。

在人人都可以出書的時代,大多數書其實就是垃圾是什麼?在所有高級職稱都要求有專著的時代,大多數書其實不是垃圾是什麼?在一個以強調著作等身炫耀學術地位的時代,大多數書其實不是垃圾是什麼?在一個以出書賺錢賺名氣賺流量的時代,不是垃圾是什麼?在每一個人都想要立言的時代,大多數書不是垃圾會是什麼?在一個大字不認識幾個就能出書的時代,不是垃圾是什麼?

其實,書是否是垃圾,一個簡單的標準就是看書是否解決了問題,要麼解決學術問題,要麼解決實際問題,沒有問題的書肯定是沒有廢物利用價值的垃圾,有問題但是沒有解決問題的書,是可以利用的垃圾。本人認為,沒有理論體系的書肯定是垃圾,沒有思想體系的書肯定是垃圾。

所以,判斷一本書是否是垃圾的標準很簡單,就是要看書是否有問題意識,是否就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理論化的闡釋,進而提出令人有繼續思考指引的思想體系。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其實是對書的最高要求,是讀者對書的期待,是書是否是書是價值所在。不是什麼書都能達到的,也不是讀者愛讀書就能獲取的。

黃星永:湘潭大學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執業律師,湖南同湘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非法律實務團隊負責人;

學歷背景:中南(工業)英語本科、湘潭大學法理學碩士、國際法(非洲法方向)博士;

工作語言:中文、英語;

研究領域:疑難勞動爭議(國內)、涉外勞動爭議、國際投資等;

執業領域:涉非法律事務、非洲國家勞動法、涉外勞工法律風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