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老子》郭店战国简本根据字体和形制不同,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通行本内容在竹简甲组分别写在第一编(下部分)和第四编(上部分),并在丙组又重复写了下部分,说明这上下部分两组有可能不是老子原文同一个章节的文字。我们看一下通行本六十四章(汉帛本亦同)全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文|杨吉德

括号内的文字与上半部分主题不符,没有意义上的关联,应该不属于同一章文字,许多学者也持有此观点。下半部分与第二十九章主题吻合,故应该是二十九章的内容。“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一段与二十九章相重,有可能早在汉帛本时就把二十九章的内容抄写到了六十四章。对这两部分加以区别的关键,是我们要从两个章节不同主题上予以分别。那么如何来确定《道德经》两个不同章节的主题呢?必须要从各章的言之宗寻找答案。《道德经》是老子对《周易》卦的诠释与发挥,每一个章节都是按照顺序对应《周易》卦,二十九章对应《周易》无妄卦,六十四章的下半部分(为者败之——不敢为)谈的是“无妄”主题,故理应属于二十九章内容;六十四章按顺序对应《周易》巽卦,其上半部分谈的是“巽”的作用和意义,故只有上半部分才是六十四章原文的内容。通行本和帛书本大体文字相同,有别于竹简本。竹简本两个章节的文字自帛书本就合为一章,说明在汉初或更早一些年代就对《道德经》进行了改动。

本文坚持以竹简本为老子原文或接近原文,就本章来说,依据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周易》对应卦巽卦的内容,这也是对所有章节的评判标准,符合的为原文,不符合的即为改动文字。本章的“易”字就是一个例证。通行本“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的“易”字解释为容易,是无需质疑的;但竹简本所写的“其安也,易之也。”的易字却不能解为容易之易,而应解为紧扣着巽卦而写的“周易”之易;再对比三个章节“易”字的不同结构加以分析,真假就一目了然了。

本文以竹简本甲本4组中“其安也——始于足下”为六十四章原本,与通行本对比分析,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其安也;易之也。

问:本章首句帛书本为:“其安也,易持也。”通行本写为:“其安易持。”说明这两个“也”字在帛书本还是存在的,后来才删减的,有“也”和没“也”有什么区别吗?

答:一般认为有“也”和没“也”只是不同时代书写文字的章法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其实没这么简单。“其安易持”是一个句子,指的是一个主体;而“其安也,易之也”指的是两个主体,两个“也”标志着两个独立的句子并列在一起,所以“也”字还具有语法上的意义。由此说,通行本的删减是错误的。

问:如果是两个主体相并列,那么“其”和“易”就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主语,“其”代表什么主体呢?

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本章的“言之宗”是什么。《道德经》是老子按照《周易》排卦顺序逐章写成的,六十三章对应《周易》旅卦,开篇为:“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就是围绕着旅人这个宗体展开论述的,描写了旅人对前途的迷茫心境;本章则按顺序对应《周易》巽卦,应该是围绕着巽卦的主题来论述。巽卦的巽字在帛书《易》中写为筭,指计算蓍草之数以组合六爻筮卦。再者,巽卦六二爻辞:“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这是所有卦爻辞中唯一写有“史巫”的爻辞,巫即负责占卜和占筮。当时国君逢大事都要用龟卜和占筮以决吉凶,

《周礼·春官宗伯》:“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但从《左传》的许多记载实例看,都是先卜后筮。《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筮,筮而后有数。”又《左传·闵公二年》:“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又筮之,遇《大有》之《乾》。”都是先占卜后占筮,可见,先卜后筮是当时的一种占卜顺序。按照顺序,“易”指《周易》的筭卦,“其”写在“易”的前面,就应当解为龟卜。

《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问:除了主题符合“筭”义,还有什么证据断定“易”不是容易,而是“周易”之意呢?

答:我们可以看看竹简本中其它章节中的“易”字,如甲本-8“多易必多难”;甲本-9“难易之相成也”,这两个“易”字的结构是易下有心旁,字形为“惕”,意思是想象的过于单纯,容易之义。同样是甲组之文,本章的“易”字并没有心旁,与周易之易书写相同,而与容易的“易”不同。可见,那两章的“易”字与本章原本不是一个字,一个是容易,一个是周易,所表达的内容是不相关的,可能是在秦统一文字后通用为一个字了。

问:那为什么这里不写“卜安也”,而是写“其安也”呢?

答:这就反映了一个主题性的关键问题了。龟卜与占筮,按照卜官的说法,为“筮短龟长”,即占卜应验的时间相对长远,应以占卜为重,其实就是重卜轻筮。《周礼》:“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占卜颂词多达一千二百条。占筮之辞则相对较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就《周易》而言,有六十四个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信息量远不比卜辞多。但《道德经》是对《周易》的阐释,况且老子并不囿于对卦爻辞文字的机械运用,而是注重对卦象的理解,创造性地解释卦辞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周易思想才是《道德经》阐述的重点。如果写“卜”字,卜辞就成了阐述的重点,便用“其”字代表龟卜,这样龟卜就成了“易”的陪衬。

问:“安”和“之”如何解释呢?

答:“安”应该指占卜的征兆,安而不动之象。由于卜辞体系没有完整的流传下来,“安”字无从考证,“其安也”似乎指龟卜的兆象和卜辞是固定的,缺乏对发展趋势的推演。

“之”字就比较复杂了,流通本皆写为“持”,和竹简本的字形字义完全不同。竹简本是上之下木结构,《说文》解释此字:“《玉篇》古困字。”刘信芳先生也认为此字乃“困”的古字。我认为此字应该是占筮术语,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 :‘黄裳元吉 。’以为大吉也。”坤卦的六五爻动变为比卦,六五爻辞即为“黄裳元吉”。这种由于本卦某一爻动变为另一个卦的过程,称为“之”,而简本的“之”,由“之”下加一木旁,可以断定这是表示这种变卦专用的古字,后来通写为“之”。“易之也”,意思是《周易》卦通过某一爻的变化,可以去推演未来的发展趋势,优于占卜之辞的固定内容。

《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其未兆也;易悔也。

问:流通本皆写为“兆”,竹简本写为【艹兆】,在兆上多了个艹字头,两个字是否相通?

答:两者字义不完全相同。按“兆”的说法,《周礼》:“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指灼龟后出现的不同征兆,以判断欲卜之事的吉凶。但“兆”并非占卜征兆的原字,《说文·卜部》:“兆,古文【兆卜】省。”兆的篆文带卜,是专指龟卜之兆,后来略去了卜旁。那简本中的兆带艹字头,是否和兆的古文【兆卜】同义呢?我看是不同义的,【兆卜】是龟卜的征兆,【艹兆】应该专指用蓍草之数而生爻,六爻成卦而生易象的征兆。一般而言,两个字都可以用来表示征兆,但对卜、筮加以区别时,两字的意义就不能等同看待了。“其未兆【艹兆】也”,意思是占卜没有像占筮那样的征兆。

问:流通本都写为“易谋”,简本“谋”写为“悔”,按照“易”为周易的说法,“易谋”就不成立了,“易悔也”应该怎么解释呢?

答:《周易》筮卦有“悔卦”之说,表现为两种卦象形式:一是内卦为贞,外卦为悔。《左传·僖公十五年》:“卜徒父筮之,……《蛊》之贞 ,风也 ;其悔,山也。”山风《蛊》卦,内八卦为风卦,即为贞;外八卦为山卦,即为悔。这是没有变爻情况下的“贞”、“悔”。

二是本卦为贞,变卦为悔。《国语·晋语四》:“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 :‘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 。’”此例本卦为水雷《屯》卦,上下两个八卦都有变爻,变得《豫》卦,故曰“皆八也”。本卦《屯》称为贞,变卦《豫》称为悔,与上例之贞、悔主体不同。

“易悔也”意思是龟卜只能按照颂词来理解,而筮卦可以按照变卦——由贞卦到悔卦的变化状态来把握贞问之事的发展趋势,显然筮卦要胜于龟卜。

问:“之”和“悔”有什么区别呢?

答:对《周易》感兴趣的读者应该清楚“之”和“悔”两者的区别,“之”是一个卦的六个爻中只有一个爻动,所动之爻的爻辞对预测之事起着预后的作用;“悔”是一个卦的多个爻动,通过贞卦和悔卦的卦象对比,对所预测之事加以预后。这两种形态一个是注重爻辞,一个是注重卦辞,但都着重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通过对龟卜和筮卦的比较,来说明《周易》更具有对客观事物的推演价值。

《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其丰也;易畔也。

问:通行本本句为“其脆易泮”,脆字简本写为【雨丰丰】,上面一个雨,下面两个丰。这个字应当怎样解释呢?

答:学界对简本“丰”字的讨论还是较多的,但都没有脱离开通行本“脆”的字义范围。《康熙字典》:“丰,古文【丰丰】。”《说文·生部》:“丰,草盛丰丰也。”【雨丰丰】,雨下在旺盛的草上,草越长越旺盛,繁杂之意。“其【雨丰丰】也”,“其”指龟卜之象,“其【雨丰丰】”似是说龟卜之象太过繁杂,缺乏主线,不易于对社会现象作出明确判断。

问:“易”为“周易”,“易畔也”如何理解呢?

答:关于“畔”字,《礼记·月令》:“是月也,命大史,衅龟筮占兆,审卦吉凶,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衅通判,“衅龟筮占兆”就是判断龟卜和筮卦的征兆。衅同畔。“易畔也”就是周易更便于对欲占之事作出明确判断。本句主要是对周易筮卦“之”和“悔”予以肯定,认为比较龟卜而言,筮卦的变卦形式对未来趋势更易于判断。

其幾也;易践也。

问:前句写“其丰”,为何这里又写“其幾”?

答:前面主要谈龟卜与筮卦在形式和推论上的差别,虽然龟卜之象更为丰富,却缺乏变化之道。本句则是从运用角度上讲的。幾:隱微,多指事物的跡象、先兆。《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了解事物隐含的玄机就是大智慧神明了吧!君子对上不献媚讨好,对下不轻慢猥渎,这也许算是了解事物隐含的玄机了吧!所谓玄机,就是事物变化最细微的、最先显现事物朝着有利方向变化的征兆。君子如果察见了这种微妙的玄机,就应积极行动起来,而不是整天消极等待。这里所说的“幾”,就是一种隐含的征兆。“其幾也”,实际上指的是龟卜主要功能是给人们提示某种难以发现的征兆,同“践”进行了对比。

问:通行本本句为“其微易散,”竹简本为“其幾也;易践【彳戋】也。”幾与微有相通之处,【彳戋】与散有什么区别呢?

答:“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微细时容易散失,这好理解,但作为原文的简本多了两个“也”字,讲的是两个主体,按两个主体再这样去解释就不通了。所以通行本对老子原本不是一两个字的改动,而是根本性的改动。【彳戋】与践相近,指行动。“易【彳戋】也”:周易筮卦对人们的行动有指导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易筮卦六个爻位各有所指,是六十四个不同的社会模型,通过对卦象变动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使人们能够采取积极有利的行为取得好的结果。龟卜重在对隐含征兆的提示;筮卦重在对趋吉避凶行为的选择。

问:老子为什么这么看重占筮呢?

答:不惟老子,古代的统治者都把卜筮看作是神意,因为他们是代替神来统治天下臣民的,只有敬神,才能名正言顺地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自然要恭恭敬敬的遵从神灵的意旨。故而《礼记》写道:“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作为崇尚神灵的工具,也为广大民众所信仰,这样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礼记·曲礼》:“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敬鬼神,意在培养人们的敬畏心,有了敬畏心,人们才会自觉地遵从法令。由于自上而下的崇尚占筮,老子也不例外,才会围绕着周易做文章,从卦象和卦爻辞中领悟出更多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现象。

《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为之于其无有也。

问:这句中的“其”和前面写的“其”相同吗?

答:前面的四个“其”是作为主语使用的,指的是龟卜;这里的“其”不是作为主语使用的,所以两者不相同。占筮针对的是己方和外方,此“其”为外方,指对政权有威胁的敌对势力。通行本把“其”字去掉,等于抹掉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关系

问:“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应该是一句话,为什么把它们分开呢?

答:从通行本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确实是一段排比句,但简本写的是“为之于其亡(无)有也”,比后一句多了一个“也”字,而且在也字后面还有一个断句符,说明这是两个句子,没有内在关联,王弼把它改成排比句是错误的。

问:竹简本写为“亡有”,通行本写为“未有”,亡和未同义吗?

答:“亡”对应无,没有之意。“未”是尚未,说明有形成之征兆。所以把“亡”(无)改作“未”是不对的。后人把老子原文的“也”去掉,把“亡”改成“未”,这样就把两个不相关联的句子变成了一段排比句,意思好理解了,但老子的原义却没了。

问:我认为这种改动是有道理的,如果“无”就是没有,又如何“为之”呢,岂不变成了一句空话?

答: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讲,既然“无有”,自然无法“为之”,如何理解“无”字,是问题的关键。“无”是我们没有看到或没有意识到,既然没有意识到,就谈不到有针对性的“为之”,那这句话又是从何说起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答案,一是此话来自于巽卦的象辞,“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申”即神,“申命行事”是指要遵照神的意旨去做。你没意识到,但神会告诉你。而如何才能得到神的旨意呢?这就是第二个答案:前面句子中讲的筮卦,“易之”和“易悔”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它可以告诉你如何从无有中去为之。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 :‘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讲的是秦国欲讨伐晋国,卜徒父占筮为吉,结果秦国兵败,秦侯便质问他,为什么没有像占筮的那样取得胜利?卜徒父解释道,根据所占《蛊》卦分析,秦国会有三次兵败,但贞卦之木克悔卦之山,三败之后必会擒获晋国之君。这个现实例子为我们解释了“为之于其无有也”的合理性。

治之于其未乱。

问:既然这句话与上一句没有内容上的关联,是否与后面的句子产生关联?

答:这一句主要讲筮卦的功能。《礼记》:“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古人认为,国家灭亡,并非人力所能为,必有妖孽在暗中推动,妖孽能蒙蔽人的眼睛,却难以逃脱蓍龟的神灵。所以蓍龟的功能之一就是揭示造成国家内乱的潜在因素,趁其尚未作乱时而化解之。另外,从《周易》巽卦爻辞看,“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讲此卦有利于武人进退,而武人又分我方和敌方。如果是我方之武人,会有讨伐之利;如果是敌方武人,恐怕就会对我形成很大的威胁,故要提前从思想和部署上预防之。这句话亦紧扣初六爻辞而言。后面的句子则是从三个角度加以阐述。请注意文字的区别,上一句的“无有”是对前面句子的总结,因为“无”字与神有关,人难以察觉;本句的“未乱”是下面句子的引子,“未”是人识,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推断,指的是人力所为。

《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问:这句话好理解,合抱粗的大树生成于纤细的树苗。但上一句的“未乱”有害之意,而这一句并不是从害的角度讲的,等于用两个相反的角度论述同一个主题,为什么呢?

答:由于括号内的文字在竹简本中缺失,根据帛书本及通行本补之,所以是不是原文不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句话与《巽》卦卦辞有关。《巽》卦卦辞:“巽(筭)小亨。”卦象阴爻在下,有上升的空间,“小亨”就是小者亨通。毫末为小,有利于小者生长成为参天大树,这应该是本句起于上句却又不同于上句的原因。

九城之台,甲【于虆土】。

问:通行本写为“九层”,帛本为“九成”,简本为“九城”,解读者皆弃简本之城而用层,这三个字字义相近吗?

答:成和城可以借用,但层和城不会相通的。我始终坚持简本是老子的原创文字,就得按简本之字解释才对。关于“九城”,《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这是郑国大夫祭仲因为京城太叔超越建制而对郑庄公说的一段话,意思是: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这句话提到,按照周制,小的地方都城的长度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九城”大概是九分之一城制的简称,意为小的城墙。为什么要专门写小的都城呢?意思是小的城邑之主,本身就算不上国家栋梁,却常常有觊觎国君之心,也暗含着由小趋大的意思。“台”指城墙上面的平台,是整个城墙的最高处。“九城之薹”主要还是从城墙的长度而言的。

问:通行本“起于累土”,起字简本写为“甲”,学者们都疑惑简本之“甲”字,大部分认可系“乍”字的误写,按照帛书之文应解为“作”,此说是否成立?

答:按照帛书本计,“甲”字后面缺了九个字,不知帛书的这九个字与老子文本是否一致,但仅就“甲”字就给学者出了个难题,你说甲字是误写,无非难以解通,且与后世的版本不同。我前面对二十七篇简本文字作了解读,还没有发现简本有误写,都是帛本和通行本进行了错改,本句的“甲”字同样如此。那么怎样解释“甲”呢?其实写这个字是有缘由的。本章是老子对《周易》巽卦的阐释,九五爻辞有这么一段话:“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果形容事物的发展过程,甲乙丙是起始阶段,丁戊己庚是发展阶段,辛壬癸是收获阶段。先庚三日指丁戊己,指发展阶段;后庚三日指辛壬癸,指收成阶段。爻辞的意思是我们对事物要注重它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而不要纠缠于起点如何。老子在本章描述的是敌对方面,故“甲于蔂土”是反过来讲的,意思是:甲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就像城墙的建筑是从第一筐土开始的,我们应当关注事物运动的起点,即对一些反常的苗头要加以特别关注,如果待到既成事实再去掌控,恐怕一切都已晚矣。这句话就是放在当前,也有极大的警示作用。故“甲”字是有源头的,后人不知其意,便改写为“作”、“起”。

【百千之高,始于】足下。

问:通行本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帛书乙本为:“百千之高,始于足下。”简本只有“足下”,前面缺省。通行本和帛书本哪一种写法更接近于原本呢?

答:前句之“合抱之木”乃自然生成之理;“九城之薹”从城墙建设的长度讲的;“百千之高”是从高度讲的,形容城墙之高,依然指建筑的逐渐增加。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句子的主体应当是城墙的逐渐加高,而非人之“行”,“足下”实指城墙的基础地面。所以通行本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成为流传千古的励志名句,但仍然不如帛书乙本的由百而及千更接近原义。总起来看,最后的这三句话是针对“治之于其未乱”的形象论述,是由神意到人为的转换,强调的是对内乱的预防。

问:通行本的后半部分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部分在王弼本和帛书本中都是与前面连在一起的,而竹简本是分开抄写的,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答:从对《道德经》前六十三章的分析看,老子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的顺序对卦爻辞分别阐释的,本章按顺序对《巽》(筭)卦进行了阐释。但通行本的后半部分文字与《周易》巽(筭)卦没有任何关联,应该是从别的章节中移到本章来的。这种移花接木的修改术是从西汉初期的帛书本就存在了。

从这部分内容看,应该是由第二十九章移过来的,二十九章按顺序阐释《周易》无妄卦,无妄卦的卦爻辞与这部分对应的简直天衣无缝,我在后面将要单独撰文分析这部分文字。

《道德经》问答64章:看到竹简本,方知“易”不可解为容易

今译

占卜的征象是不变的,而易卦的征象是变化的。

占卜没有像易卦那样以数而生征象,因为易卦有贞悔相推演。

龟卜紋象过于繁杂,而易卦易于判断。

龟卜重在对隐含征兆的提示,筮卦重在对趋吉避凶行为的选择。

卜卦的作用,就在于事物还没有出现时,提示出行动的方向。

更现实的作用,是在叛乱势力尚未形成时予以防范。

合抱粗的树木,都是从细微的树苗长起。

即便最短城墙的平台,也是起始于第一筐土。

城墙由百而千逐级增长的高度,是从脚底下开始的。

附:《周易》巽卦卦爻辞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九三频巽,吝。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