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山西永济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西厢记》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关于《西厢记》,藏着许多你不知道的故事,让小编带着你去探秘西厢文化。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莺莺传》▲▲▲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和戏曲创作当中,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同一题材反复出现,同一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当中被不同的作者进行不同的加工、裁剪再创作,《西厢记》所演绎的爱情故事就有一个长期流传的过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还有一个名字叫《会真记》,在元稹的笔下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寄居在普救寺,有一位姓崔的妇人带着女儿莺莺路过普救寺,遇上了兵乱,崔氏受到了张生的保护,就摆下了宴席,让自己的女儿莺莺出来相见,表达对张生的感谢之情。莺莺和张生就这样一见钟情,在丫环的帮助之下,莺莺和张生偷偷幽会,私定了终身。

看上去,这个故事和后面的《西厢记》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故事的结局是张生没有考中,也没有回去迎娶莺莺。两人后来各自婚嫁、各奔东西。

为什么这个故事,在唐代的传奇当中会呈现出这样一个结局呢?有的人认为,可以从作者元稹身上找到一些原因。在唐代,元稹和白居易齐名,当时号称“元白”,他们的诗歌体叫作“元白体”。很多人都认为《莺莺传》写的就是这位大诗人元稹的亲身经历。

这个故事最最原始的版本据说是这样的:元稹在家乡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玩伴,名字叫崔小迎,在他去京城以前,两人已经私定终身。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是一介书生的元稹得到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赏识,就被招为东床快婿,就这样,元稹和他的青梅竹马崔小迎就断了联系。最后,写了这样一部《莺莺传》以表衷情。

在《莺莺传》中,张生认为莺莺是尤物,而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与人”,这样的一种女孩子,如果不是给自己带来妖祸的话,也会给别人带来妖祸。而且,在《莺莺传》当中,主人公张生觉得“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就是我的修为还对付不了这种妖孽,所以忍情弃舍。元稹作为一个作者,是赞同张生这个态度的。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元稹敢于写这样一个结局而不怕挨骂?这实际上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风尚,和唐代的特殊文化有关的。

相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来讲,唐代的婚姻观念是相当开放的,《唐律户婚》也就是唐朝的户籍法和婚姻法里边有规定,子女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这就为唐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开了法律的绿灯。同时在唐代,离婚也非常地自由,不仅法律是允许离婚的,而且不受社会舆论的非议和谴责。女子再嫁不被视作是失节,唐代的公主当中,再嫁、三嫁的都非常多。当然,唐代毕竟还是一个男权社会,女子的地位肯定是不如男人的,比如唐太宗就曾经大力宣扬过长孙皇后写的《女训》,它的内容也是教导女子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所以,唐代的情况比较复杂,莺莺作为一个不遵母训,又追求自由的一个小姐,当然也就处在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当中,是很难得到一种圆满的幸福的。换句话说,如果元稹的故事属实,那么他本人就是张生的原型,他曾经抛弃青梅竹马的崔小迎另攀高枝,写到最后,他大概内心也有愧疚,所以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莺莺传》的结局也只能是这样了。

不过,一个传奇一旦传播开去,就难免会有很多人想通过改编再创作来表达自己的遗憾和不满,所以,崔莺莺的故事就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被慢慢地改变了结局。

唐代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问世以来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了,它是最早叙述张生和崔莺莺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时期又经过文人的不断创作,至今,董解元写了《西厢记诸宫调》将这个悲剧的结局改为喜剧,元代王实甫最终完善,元杂剧《西厢记》问世,《西厢记》的完成说明王实甫对于“情”的关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相爱的人都能够可以不顾一切地在一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王实甫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戏剧大师关汉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王实甫是元朝的大都人,换句话说,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人。关于他的经历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知道他写过十几部戏,其中当然以《西厢记》最为出色。也正是因为这部戏,王实甫的名字还能够流传下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王实甫的笔下,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才一天就说他却忽然纯粹和真挚,也因此打动了更多的观众。我们经常说爱情是永恒的一个话题,在那个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强调情的自主,很多戏剧作品把真情视作理想,然而,王实甫比一般的市民更为大胆,很多人都会引用的那句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出自《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而在王实甫笔下的那些有情人,主要就是指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定终身的青年。如果他们能够如愿以偿,就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里,这是对当时的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最大挑战。这样一来,《西厢记》等于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崔莺莺的悲剧结局。

在他的《西厢记》里,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

风流才子张生,在王实甫的笔下洗净了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突出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崔莺莺小姐,这一位相国之女、大家闺秀对自由爱情有向往,第一眼看到非常俊雅的张生主被吸引了,然而她自小受到礼教的束缚,所以内心又很矛盾,张生写了帖子来约她,她装作生气,觉得受到了侮辱,但是同时又让红娘回了一封情书给人家,两个人见了面,她又不说情话,劈头盖脸把张生给骂了一顿,把张生给骂病了,张生一病她又非常着急,直接到房间和张生幽会,这在当时是了不得的大事,这样一来就把张生弄得神魂颠倒,连莺莺自己的丫头红娘也晕头转向,当然观众看了是非常有趣的,这个形象也是独一无二,非常矛盾,但是非常生动,崔莺莺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边非常非常简单,她追求的只是一份爱情,在《西厢记》里,崔夫人最终答应了两个人的婚事,但是有一个要求,张生必须考取一官半职才能迎娶自己的女儿,张生心不甘情不愿被迫上京赴考,于是就有了一幕非常有名的“长亭送别”,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场合,就突出了崔莺莺的价值观,这位贵族小姐给张生最最郑重的叮咛是什么呢?“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总之,在崔莺莺的心中,爱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功名利禄、是非荣辱在这位相国之女眼里是通通不值得一提的。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脍炙人口的人物,也就是莺莺身边的丫环红娘,按说一个丫环是没有话语权的,而在最初的元稹的《莺莺传》里丫环确实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在王实甫笔下红娘改变了,她虽然出身低微,却热情机敏、乐于助人。在她知道了张生和自己的小姐莺莺私生爱慕,她就马上热心地撮合,帮着送情书,等到事情被老夫人察觉了,她又很大胆地跟主人叫板,所以在红娘身上体现出来的也是对追求爱情的认可。这个形象光彩照人,一直被人喜爱,到今天红娘已经成为一个行业的代言词了,可见她在老百姓心目当中地位有多重要。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多少年过去了,《西厢记》的魅力一直不减,一直到今天,它依然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并且不断地被各个艺术领域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呈现、不断地传扬,1927年,当时的明星影片公司就曾经拍摄过黑白电影《西厢记》,这是《西厢记》第一次走进声光幻影的电影世界。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山西永济普救寺

后来,《西厢记》还被拍成好几种连续剧在电视上播出,今年在艺术界有一件事情,香港舞台剧这个领域里边有“鬼才”之称的导演林奕华巧妙地再次借用这部古典的戏曲创作了话剧,名字有点拗,叫《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剧中谈到了代沟,谈到了剩女,谈到了爱情,谈论现代人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千百年以前的中国的古人,还能够摒弃门第观念,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今天的现代的男女,却要靠着一盏盏绿灯才能完成男婚女嫁?

这部剧上演以后,在白领当中受到热捧,《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是《西厢记》的现代变奏,用古典的西厢人格来对应现代人的感情生活,用古典的经典诉说着现代的故事。在《西厢记》当中,张生思念崔莺莺,有一句唱词非常有名,“直到海枯石烂时,此时作念何时止”,大家也都相信,《西厢记》也一样,它的流传永无终止,除非海枯石烂。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仅供学习以及非商业分享之用,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