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张珙。这是《西厢记》中分量最重的一个人物。虽然张珙亦曾有过“

礼部尚书之子”的显赫出身,但随着父死母亡,这种荣耀早已属于过去。“平生正直无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他现在只是一个书剑飘零功名未遂而游学四方的落魄书生而已。这种平民士子的身世际遇,铸就了他心地善良、热情爽朗、质朴憨厚、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憬的思想性格这次的赴京赶考,恰值落红满径时序,身在旅途,“满马春愁压绣鞍”,胸臆之间也就既横溢着希望,同时也不免于愁烦。当他于普救寺中与崔莺莺不期而遇时,眼前顿然一亮,精神为之亢奋,立即被崔莺莺的美貌和丰神惊得丧魂失魄,情不自禁地惊呼道:“我死也!”他突然深深地意识到,这一位少女正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一生必须和她一起度过!失去她,他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他定将枯萎死去!而张珙在崔莺莺的心中,其实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张珙剧照

当她在红娘的催促之下不得不离开佛殿,临去之前却“回顾觑”张珙,流露出了对他的流连顾盼之深意。这就更使张珙心旌摇动,神魂颠倒。“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自此为始,张珙跌入了相思的深谷。他断然做出了两项决定:一是顿悟前人所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的感叹原来竟是如此的深刻有理,因此,“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在封建社会中被视做人生第一要义的仕途功名,而且也是他现在正在付诸实施的“上朝取应”,如今在他的眼中立即成了粪土,简直一钱不值。二是借房移居僧寺,以便与同样暂住寺中的崔莺莺长期厮守,“虽不能勾窃玉偷香,且将这盼行云眼睛儿打当。”他把全部的心思和生命,毫无保留地投注进了对于自己属意的女性的追求之中,一腔热血,一往情深,忘我率真,义无反顾。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张珙剧照

张珙对于真正爱情和自主婚姻的执著追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基本上属于单相思性质,生动表现了一个初恋处子对于所挚爱女性的追求,对于爱情的如痴如醉、泼辣狂热的特殊情态。当红娘到普救寺中询问法本长老何时可与崔老相公做斋醮佛事时,张珙心有灵犀,立即恳求长老亦为他父母顺带追荐。这当然并不排斥他为报答双亲养育之恩的一片孝心,但其主要目的,却是为“人间天上,看莺莺强如做道场。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傍,若能勾荡他一荡,倒与人消灾障。”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张珙剧照

为了能够将他的爱慕之情传达给崔莺莺,他灵机一动,智计百出,预先在方丈室门外拦截红娘,并莫明其妙地对红娘做出自己“并不曾娶妻”等让人忍俊不禁的“自报家门”,以致于招来红娘表面上的凛然叱责,背地里却又笑骂他为一个“傻角!”面对红娘满脸怒色的拂袖而去,天真单纯的张珙当然无有机心去猜透她的真正用意,却立刻如当头一盆冷水般地被浇得浑身发冷:“这相思索是害也!”自此陷入了痛苦茫然而又温柔香甜的单相思中:

〔二煞〕院宇深,枕簟凉,一灯孤影摇书幌。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尾〕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乍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则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张珙这种失魂落魄、失智失态的单相思,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而且反会变本加厉,做出一些有违礼仪规范的狂悖行为。第一本第三折的“墙角联吟”,当一心沉迷于崔莺莺的美貌而从和尚口里得知莺莺晚间必于花园之中拜月焚香时,张珙就决不轻易放过这样的机会,当即早早地藏身于太湖石畔,墙角儿边。在饱尝莺莺的秀色以后,更不顾一切地以吟诗投石问路,以探测他的单恋的前景顺逆: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谁料久被拘钳,深闺寂寞,又在红娘口中印证了这就是佛殿邂逅并让她悄悄地深深牵挂着的那位俊俏“傻角”所为,久已压抑在胸中的春情猛然苏醒并立即倾泄而出。她几乎不假思索地赓和道: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崔莺莺的应对让张珙喜出望外!“他把那新诗和得忒应声,一字字,诉衷情,堪听。那语句清,音律轻,小名儿不枉了唤做莺莺。他若是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他无比激动、忘乎所以地从藏身之处撞了出来,并和崔莺莺直接打了个照面。如果说在此之前,他和崔莺莺还未曾有过片言只语的思想感情交流,那么这次的和诗,则将他俩的心灵迅速地勾通了起来。然而张珙从隐身处跳出来直接面对崔莺莺这一突发事件,毕竟让小丫头红娘缺少足够的应对准备。于是在她的催促下,崔莺莺不得不无奈地“回顾”张珙而离去。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红娘人物剧照

这一次的直接见面,虽然双方还没有来得及说上半句话,然而对张珙来说,却简直顶得上两人长期耳鬓厮磨、喁喁絮语的日日夜夜,月月年年!莺莺临去时的无语一瞥,在他看来真可说是风情万种,意味无穷:“虽然是眼角儿传情,咱两个口不言心自省。”也只是在这时,他才深切地了解到他所为之倾倒的,原来决不仅仅是一个只长于女红针黹、柔情如水的传统美人儿,而更是一个才华洋溢、满腹锦绣的奇女子。这对这位风流倜傥的儒生士子张珙来说,无疑于找到了一个红颜知音。更为重要的是,张珙从莺莺的和诗中捕捉到了一个牵涉到他爱情前景的决定性信息,这就是莺莺对于他的求爱的肯定性回应:“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也即如他所吟唱的:“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再不向青琐闼梦儿中寻,则去那碧桃花树儿下等。”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舞台表演艺术

第个层次,为追求真正的爱情和自主婚姻,张珙采取了积极的甚至是舍生忘死的实质性行动,坚忍不拔,一往无前。这里包括着既彼此分离、同时又互相扭结在一起的两个方面的进取姿态和顽强斗争:一方面,是服、冲破横亘在他与崔莺莺之间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所长期铸就的男女大防,催化、激活崔莺莺自己起来叛逆礼教,坚忍不拔地追求合乎人道和人性的真正爱情与自主婚姻的勇敢精神;另一方面,则是以他们两人得到认同以后的新的婚恋理念和既成事实,去共同对抗并粉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非人性、反人性的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从而无情地鞭挞和批判它的野蛮丑恶本质。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先谈第一个方面。尽管张珙和崔莺莺都不满于千百年来“父母之命”和“门当户对”这种婚恋陋俗和腐朽观念,热烈追求和向往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美好生活,但由于他们两人性别、地位、阅历、具体生活环境和秉性素质的差异,两人之间仍然充满了又爱慕又怕惧、又信任又猜疑、既瞻前尚顾后、欲行动还犹豫的龃龉、责难、试探和考验,可谓波澜迭起,矛盾频频。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对于张珙来说,他既然有了莺莺的酬和之诗这样的“照证”后来又在“寺警”时得到老夫人“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的亲口承诺这样的“铁证”,他即以一封书信请来了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兵发普救生擒孙飞虎,解救了全寺僧众和崔府全家,满以为这回是铁上钉丁,与莺莺可以喜结鸾凤了。就正如红娘所谓:“凭着你灭寇功,举将能,两般儿功效如红定。为甚俺莺娘心下十分顺,都则为君瑞胸中百万兵。越显得文风盛,受用足珠围翠绕,结果了黄卷青灯。”因此,当老夫人设谢宴请他时突然让莺莺以兄妹之礼与他相见并以金帛相酬而赖婚时,张珙大惊失色,直如五雷轰顶,心中痛苦万分。但是他终于镇静下来,不失人格尊严地凛然拒绝道:“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有女颜如玉?则今日便索告辞。”然而正如古诗所谓“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那样,在早已将之当做自己的贴心人和氤氲使的红娘面前,他再也无力支持而颓然倒下了: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张生:(跪红娘科,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带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伸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这一番悲感怨愤、血泪交迸的肺腑之言,说明了张珙对于崔莺莺爱情的真挚炽烈和刻骨铭心。是非分明、富于正义感的红娘决不坐视与容忍丑的跋扈乖张和美的惨遭磨难。她对张珙的悲观绝望大加讽刺申斥:“

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并热情安慰张珙:“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红娘的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使单纯志诚的张珙重又精神振奋。在红娘的点拨下,张珙先是于莺莺烧夜香时弹奏一曲凤求凰,向莺莺委婉而又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她的渴想爱慕之诚;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尔后又继之以让红娘向莺莺传书递简,进一步向她倾诉自己的真挚感情,并在末尾附呈五言律诗一首:

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

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在这里,张珙向莺莺明确指出封建礼教的矫饰虚伪和不可恪守因循,而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是最为金贵并应当万般珍惜的。他进一步鼓励莺莺,值此良辰美景,花好月圆,一定要紧紧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黛绿年华和锦绣前程。张珙的这一封书信,特别是信末的这一首五律,既是一纸声讨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的虚伪、罪恶的檄文,又是一篇决心与一切传统伦理道德决裂的宣言,铿铿然有金石之声。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红娘人物剧照

正是“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成了张珙争取自主爱情和婚姻的胜利的斗争中所一直遵奉的铭座和指南,也是他在面对既来自于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老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毁约赖婚,又来自于自己梦绕魂牵的至爱人儿崔莺莺三番两次地突然变卦,而能不改初衷、除死靡他地坚持到底而赢得最后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然而,面对内心世界丰富细腻而又善使小性的崔莺莺,作为涉世不深的一介青年书生张珙,由于一时难以辨识、洞悉事物底蕴,因而常常受到伤害、常常被弄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从而无比生动地体现出了他襟怀磊落、单纯志诚、热情如火、虑事粗疏,因而富于喜剧特征的思想性格的另一面。正是这一封书简,当他将之付与红娘让她传递给崔莺莺之后,原先的相思之苦立即荡然无存,欣然和自信溢于言表:“不是小生说口,则(这)是一道会亲的符箓!”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高涨的情绪波澜,简直可以高接云天。然而当红娘带来因为张珙传书达简而惨遭莺莺怒斥,明白警告他“那简帖儿到做了你的招状,他的勾头,我的公案”、“请先生休讪,早寻个酒阑人散”时,犹如当头一棒,他跪下揪住红娘不放,哀哀哭求红娘道:“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情绪一落千丈,立即跌入了冰寒彻骨的深渊。然而当因为不识字而被蒙在鼓里的红娘掷给他崔莺莺扬言教训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的回书,内中却是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暗含着约他今夜花园里幽会的五言绝句时,他立即自诩“俺是个猜诗迷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激动的情绪又升腾到了沸点。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但当他鲁莽慌促,手颤情急,毫不回避在场的红娘,又毫不顾及初经情事的莺莺的胆怯娇羞和人格尊严而将一场好事做坏,因此突遭莺莺为了维护自己少女的脸面和怨恨张珙的不解情事、冒失唐突的呵斥,再加上不知就里的红娘“羞也,羞也却不风流隋何,浪子陆贾”的讽刺时,张珙又是痛不欲生,竟尔气息奄奄,一病不起,极口长叹:“小生救了人,返被害了。自古人云:‘痴心女子负心汉。’今日返其事了!”怨怼绝望到了极点。然而当他看了红娘捎来的莺莺的治病“药方”:

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

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

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

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相思沉疴又霍然脱体。在得到这个确凿的喜讯以后,他直言不讳,真诚剖白自己做不到古圣教诲要重德轻色这一弱点:“早知道无明无夜因他害,想当初‘不如不遇倾城色人有过,必自责,勿惮改。我却待‘贤贤易色’将心戒,怎禁他兜的上心来。”真诚坦荡,光风霁月,真可让人洞悉肺腑,因而显得格外可敬可亲。在他终于得与莺莺双赴瑶台、云雨巫山以后,他对与莺莺的爱情,更是百倍地呵护珍惜。在老夫人逼迫他上朝取应,面对莺莺怕他移情别恋而予试探的赠诗:“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他当即赓和一绝道:“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向莺莺当面剖白了他海枯石烂、永不相负的忠贞心迹。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

在“草桥惊梦”一场,剧作家更以别具一格的相当于当今所谓的意识流等魔幻手法,形象地再次绘写了他对莺莺无分寤寐,深入骨髓,“不恋豪杰,不羡骄奢,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生死恋情。在状元及第以后,他立即驰书相报莺莺,在功名和爱情之间,明确表明了“重功名而薄恩爱者,诚有浅见贪饕之罪”,毫不含糊地将他的感情的、也是道德的砝码压向了爱情一端。在羁旅长安期间,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莺莺害着相思。“从应举,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从到京师,思量心旦夕如是,向心头横倘(躺)著俺那莺儿。”“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此时作念何时止?直到烛灰眼下才无泪,蚕老心中罢却丝。”现在再来谈张珙的、然后又是他与崔莺莺一起共同战胜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反人道、反人性的封建礼教和门阀婚恋观念的斗争。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早在张珙以一封书简退却孙飞虎5000贼兵后,老夫人即食言赖婚时,张珙虽然曾经有过一时的痛苦和迷惘,但随即对有谋反击老夫人的违情悖理、玉成他与崔莺莺的恋爱婚姻的红娘“筑坛拜将”。自此以降,表面看来是他与崔莺莺的感情纠葛,但究其实质,则正是他与老夫人之间的一场尖锐肉搏。老夫人要把莺莺牢牢禁锢在“

父母之命”和“门当户对”的封建婚恋的牢笼之中,将亲生女儿断送给虽有“出身尚书之家”的显赫门阀,但却不学无文、粗鄙无才、诬诓有术、丑若猢狲的郑恒,从而在客观上彻底埋葬崔莺莺的一生幸福。而张珙则是针锋相对,百折不挠地一定要粉碎老夫人的这一场夺爱阴谋。当他和崔莺莺的灵魂与肉体紧紧合而为一,老夫人却再次食言而肥,竟与郑恒沆瀣一气,又最后扑杀张珙和崔莺莺的终身幸福的时候,张琪一方面重了他对莺莺的忠贞爱情:“若说着丝鞭士女图,端的是塞满章台路。小生呵此间怀旧恩,怎肯别处寻亲去?岂不闻‘君子断其初’,我怎肯忘得有恩处?”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一方面对造谣生事、阴谋破坏及虐杀他与崔莺莺真正爱情的人和事发出了愤怒的诅咒:“那一个贼畜生行忌妒,走将来老夫人行厮间阻?不能勾娇姝,早共晚施心数;说来的无徒,迟和疾上木驴!”这其实也是历史性的诅咒。因为他不仅准确预言并无情宣判了郑恒本人、同时更准确预言并无情宣判了包括郑恒的后台老夫人们死抱住封建礼教与门阀婚恋理念的僵尸不放、疯狂地反对及虐杀男女双方互相倾慕爱悦的真正爱情和自主婚姻的倒行逆施的末日的必然来临。剧本正是通过以上这些张珙对于崔莺莺错综复杂、起伏跌宕的感情纠葛的细腻展示,通过他在经历了大悲大喜、死去活来的灵魂上的劫难和考验;在与崔莺莺的爱情有了实质性进展以后,又备受出尔反尔、无义无信的老夫人的百般阻挠刁难,终于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坚韧意志,斩关夺隘,战而胜之。

《西厢记》中的张珙,他是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体现

《西厢记》人物剧照

在这里,既有与崔莺莺真正爱情历程中的惊涛骇浪,又有与老夫人冥顽不灵的无耻行径的反复厮杀。所有这些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错综交叉,紧紧扭结在一起,形成一条浑然一体的戏剧链。这固然是一种欲擒故纵,欲扬反抑,善调冷热,富于机趣,因而让全剧溢满了变幻的色彩和情节张力的一种艺术技巧,但更为重要的,正是通过这些直切人物灵魂的戏剧性冲突的暴风骤雨般的反复荡涤洗刷,张珙这个天真明爽、志诚憨厚、单纯热情却又极富社会责任感、风流倜傥却又守得住自己良心底线、坚韧执著地追求真正爱情和自主婚姻、敢于向封建礼教和门阀婚恋观念叫阵并百折不挠地最终战而胜之、充满着民主意识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性格,也才如浮雕般地矗立在读者和观众的面前。仿佛是闪电,他撕裂开了中世纪的黑暗天空,将一袭希望的亮色射向大地苍生,从而给人们带来了追求真正爱情与幸福婚姻的意志和信心,勇气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