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是我国元朝时期的戏曲剧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又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北西厢”。自古以来有不少文学家、作家都在作品中彰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成一桩婚,宁毁十座庙”的愿望,而《西厢记》就是渲染这一主题最为成功、唯美的作品之一。

整部著作共有五本二十一折五楔子,它的辞藻华美、曲词优美动人,极富有诗歌的意境,《西厢记》虽然展示了比较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作者王实甫老先生将戏曲与现实主义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不仅仅是对戏曲、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对当时的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西厢记》的内容。如:曹雪芹老先生在《红楼梦》中的第二十三回、第四十二回、第五十三中多次提到《西厢记》的内容及对《西厢记》的评价,其中最为著名有趣的就是,宝玉与林妹妹的对话,从林黛玉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黛玉对《西厢记》的评价是:有趣、胡言乱语,是那淫词艳曲、混话,因为当时宝玉借用《西厢记》对林妹妹表露心声,所以黛玉的评价并非针对《西厢记》这部著作,而是针对宝玉对她稍显轻浮的行为,不过这更是表现出黛玉的内心深处其实对"爱情高于功名利禄"的想法主旨也是非常认可的。

这一想法也表明了当时读过、看过《西厢记》这一伟大著作的年轻男女内心对“爱情至高无上”的认可与赞同。并且内心十分的羡慕文中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两人虽遭遇了一些在追求美好浪漫的爱情之路上遭到了许多的磨难与挫折,但是在书的结尾,两人最终好事多磨、有情人终得眷属,让一些读者对这“磨难颇多,但最后喜结连理”的浪漫情节更是感慨向往。

《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这是张生第一次无意瞧见送父亲灵柩回老家,途中遇事于河中府普救寺暂住的崔家女——崔莺莺的评价。

他迷恋上崔莺莺的美貌,总是有意无意的像寺中和尚打听崔莺莺的动向。等到夜下无人之时,他便趁着崔莺莺为父烧香的时候,偷看她并赋下一首情意绵绵的情诗,张生夜夜如此,终得一日感动了崔莺莺,两人互生好意。

可好景不长,土匪孙飞虎听说崔莺莺的美貌天下第一,就想将她抢回去做压寨夫人。崔莺莺也是一代豪女,扬言宁死不屈,崔夫人见状放话说:“谁能救得了我的女儿,我就将我的女儿嫁于他。”。张生找来自己的武状元好友,救下崔莺莺。谁曾想崔夫人却言而无信,彻底打破了彼此相爱的两人的美好幻想。

看着自己女儿日益恍惚的样子,只好妥协说道:“你若考得状元,我便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张生一听,斗志满满。莺莺在十里长亭为赴京赶考的张生饯别,临行时说:“张郎,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崔莺莺并不是那攀附权贵、庸俗之人,她将爱情看得比那些功名利禄更重。张生最终夺得状元郎,二人得偿所愿。

《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剧渲染的“重爱情,轻功名”的主题,自一面世就博得当时数以万计的年轻男女的喜爱与追求,曾被高度评价为“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称号。

后王实甫老先生又将这部著作改为了使用琵琶和筝弹奏,由多人表演的形式再次登上我国古代艺术舞台。使故事更加的紧凑、连贯,富有创新性与趣味性。

到了经济、文艺各个方面发展的都比较好的唐代,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也稍稍有了些许的改变,他们不仅仅只是看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更是看见了一个将爱情视若最高的崔莺莺,和一个薄情年少如飞絮的张郎,故事最后的结局在这个朝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代之后,在各个社会市民的阶层更加完善的条件下,传统的一些观念大大改变,为《西厢记》这本戏曲著作更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内容。

清朝著名大文豪金圣叹用“第六才子书”来评价王实甫老先生的《西厢记》,而且《西厢记》影响深远,常将《西厢记》作为灯谜给大家猜,谜底正是金圣叹老先生的评价——六才。

《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中的那些超越时代的思想主题

《西厢记》与其他同样彰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的作品相比,它在思想主题上更加深刻和更富有创新性。王实甫老先生不似其他的作家对于唯美浪漫的爱情很是含蓄腼腆,他通过正面提出他渴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好事多磨”的思想主题,大大方方,毫不忸怩。

他通过张生和崔莺莺两人反对封建礼数和封建家族包办婚姻,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情节,向世人彰显大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家族并不是一件不可被接受的事情。甚至王实甫老先生认为在自己不满家族的包办婚姻时就应该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勇于去斗争的先进想法。

崔莺莺和张生这一对有情人,以当时世人的眼光看来本来就是身份、阶级本来就不同的两类人,可是他们却相爱并勇于为他们的爱情而斗争、努力。尽管《西厢记》故事的最后是以张生功成名就和喜结连理为大团圆结局,但是整部著作中贯彻了“重爱情,轻功名”的主旨,这体现了王实甫老先生思想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同时王实甫老先生注重塑造其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和他们内心的心理活动,使崔莺莺向往美好爱情并不惜违背她的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张生为了能与崔莺莺厮守一生,而努力奋斗,最后功成名就、得尝所愿的人物形象更加的形象具体,富有真实感与自主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部作品的戏剧性与趣味性。

这些超越时代特征的主题思想于当世不可谓不是引领社会、时代前进的有力思想,我们不得不称《西厢记》这部伟大的著作为“西厢记天下夺魁”的惊世巨作。

《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后世评价

王实甫老先生在《西厢记》上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就是最大程度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家族对婚姻的包办,并且注重突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在艺术手法方面,王实甫老先生通过运用错综复杂但是极有条理的充满戏剧化的手法去展现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而且他在文中多次进行翻来覆去的叙事手法并且运用了极其具有艺术性的合理想象,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的符合当代的时代特征和当代人追求喜爱的故事内容。

作者王实甫老先生在形式上也富有创新性,一般的元杂剧是以一本四折来叙述一个故事的,但是《西厢记》整部共有五本二十一折,比原始的元杂剧多了四本十七折,这也是一个独特的创新与发展。

曹雪芹老先生曾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的话,表达出了自己对待王实甫老先生的《西厢记》,他说:“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却能充分体现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西厢记》,对于之后有关爱情自主、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的主题的作品包括类似《红楼梦》、《牡丹亭》等这种旷世巨作,有很深刻的影响,并为其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础。

《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实甫老先生借《西厢记》表达了自己对待美好浪漫的爱情的观点,并且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封建家庭对婚姻的包办。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的一种自主和自由,尽管王实甫老先生笔下的《西厢记》结尾张生和崔莺莺二人历经磨难,最后得偿所愿成为一对有情人。

但是王实甫老先生还是没有逃过当时时代所具有的特征——最后张生还是功成名就,假设张生并没有功成名就呢,他只是一个平庸落寞的穷书生呢?崔莺莺是否还会嫁给他?我相信她会的!在《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个敢爱敢恨、不俗于世俗的女子,并不是那些只懂得风花雪月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庸俗女子。不得不说,王实甫老先生将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设立的很生动、很具体、很真实!

本质上来说,王实甫老先生的《西厢记》是在董解元老先生的《西厢记》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它们的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但是王实甫老先生将其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在内容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人物对白,还更改了一些稍显繁琐模糊的内容,在主题的表达上也更加的鲜明,结构也更加的严密、紧凑,整部著作更加的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西厢记》:读书中悲欢离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所以元代著名文学家贾仲明曾经高度赞扬王实甫老先生的《西厢记》为:“是他将旧的传奇更改为新的元杂剧,《西厢记》可于天下夺魁。”这也同时代表了王实甫老先生的作品对待当时甚至后世都是极具影响的。

“《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中联络顾盼,如长河之流,它曲莫及。”这是明朝著名大家王伯良对《西厢记》的高度评价。无论王实甫老先生的《西厢记》还是董解元老先生的《西厢记》我们都应该拿着研究和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旷世巨作所产生的重大价值,它不可不称之为我国史上最为优秀的戏曲文学著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