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產貶值陰霾下,誰能成為避險資產?

什麼才是避險資產?這是最近這段時間,面對全球金融市場下跌,市場各方每一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全球資產貶值陰霾下,誰能成為避險資產?

歷史上美股總共出現5次熔斷,在這短短的一二十天裡,我們就見證了四次,就連89歲的“股神”巴菲特也表示,活久見。

與此同時,我們也見證了加拿大、巴西、泰國、韓國等多個國家的股市也觸發了熔斷,全球股市更是同步上演“熔斷潮”。

而現在的疫情情況是:國外新冠疫情確診人數已經遠超過中國,目前累計確診人數已經高達137395例。讓人更為擔憂的是,中國國內的疫情明顯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根據新冠病毒的潛伏傳播週期,國外的傳播還並未度過爆發期。

全球資產貶值陰霾下,誰能成為避險資產?

同時沙特的石油價格戰,加上許多國家奇葩或者消極的防疫措施,給全球的金融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投資者一度陷入恐慌,美債收益率被買至200年來最低。

現在的全球投資者在恐慌動盪之下,似乎在拋售一切資產,統統賣掉,包括黃金。按照以往的投資邏輯:黃金作為避險產品應該被一路買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些避險資產的是避險功能在此時似乎失效了,現金為王又被奉為圭臬。

一切的表現,都像極了08年之前,許多專家學者甚至警告稱:我們正站在世界金融危機的邊緣。

池子裡的水到底流向哪裡?

全球資產貶值陰霾下,誰能成為避險資產?


我們所投資的產品,基本都是隨行就市的,而那些價格相對而言較為穩定的資產往往就是市場所謂的避險資產。譬如黃金、美元、債券,以及日元、瑞士法郎等等。

在全球市場裡面大致有四個容納資金的大池子,這些池子分別是債市、股市、商品和匯市。債市一般我們指國債市場,當然還有企業債,這裡主要指國債。

這四個資金池子裡面,避險的有兩個,一個是國債,你只要持有債券就會獲得比較穩定的收益,國債的利率有可能會高過定存的利息。如果有新的場外資金流入國債市場,我們會看到國債價格的上漲。

另外還有一個避險的是美元,雖然說美元一直在貶值,但美元還是一個避險的品種,尤其碰到經濟危機的時候,市場還是傾向於持有美元,畢竟它還是全球結算貨幣,是硬通貨。

除了這兩個以外資金池裡的其他品種都是風險資產。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日元是避險資產,但如果日元和美元放在一起比較,從避險的角度而言可能還是選擇美元的多。

在全世界範圍內,投資者的資金一般在這4個池子裡面流動,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流動性。投資者無非就是選自避險資產和風險資產。中國有句老話:盛世古董,亂世黃金!也就是這個道理。

當大家覺得經濟環境非常糟糕的時候,無論是真的經濟危機還是對於經濟危機的擔憂,一般這個時候資金會離開股市,離開匯市裡的非美貨幣,也會離開商品市場而去買美元,去買國債以期獲得保本和微薄的固定收益。

有時甚至不要收益,只要能讓資金安全,例如購買黃金去保值,這個時候我們就說資金進入了避險的池子,我們會經常看到“風險厭惡情緒(避險情緒)推動資金購入避險資產”這樣的說法。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股市、商品以及匯市裡的非美貨幣都會下跌或者是震盪下行的弱勢格局。但反過來講,如果經濟很好,或者人們以為很好,很多時候是樂觀的預期而非實際情況在推動市場。

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按照經濟增長與通脹的不同搭配,將經濟週期劃分為四個階段:

1、“經濟上行,通脹下行”構成復甦階段,此階段由於股票對經濟的彈性更大,其相對債券和現金具備明顯超額收益;

2、“經濟上行,通脹上行”構成過熱階段,在此階段,通脹上升增加了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可能出臺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債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價值相對較強,而商品則將明顯走牛;

3、“經濟下行,通脹上行”構成滯脹階段,在滯脹階段,現金收益率提高,持有現金最明智,經濟下行對企業盈利的衝擊將對股票構成負面影響,債券相對股票的收益率提高;

4、“經濟下行,通脹下行”構成衰退階段,在衰退階段,通脹壓力下降,貨幣政策趨松,債券表現最突出,隨著經濟即將見底的預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強。

總結一下不同時期,對於不同投資標的收益率表現:

1、復甦:股票>大宗商品>債券>現金

2、過熱:大宗商品>股票>現金/債券

3、滯脹:現金>大宗商品/債券>股票

4、衰退:債券>現金>股票>大宗商品

而現在大家看到的情況是,大傢什麼都不要,賣掉一切,包括黃金,我們平時所說的那些避險資產在此時卻失效了,似乎除了現金,沒有什麼是安全的。

股市、黃金齊跌

昨晚,美股又熔斷了~

昨晚美國三大股指全線收跌,道指跌逾1300點,失守2萬點大關;標普500指數跌超5%,盤中觸發本月十天內第四次熔斷,也是史上第五次熔斷。

此前,當地時間3月9日、3月12日、3月16日,美國股市已在3月份陸續發生三次暴跌熔斷。截止收盤,道指跌6.30%,標普500指數跌5.18%,納斯達克指數跌4.70%。

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4月黃金期價18日比前一交易日下跌47.9美元,收於每盎司1477.9美元,跌幅為3.14%。

今年開年,黃金市場出現大幅的上漲,最高時3月1日金價觸及7年新高,達到每盎司1703美元,同比漲幅30%。

但隨著疫情的爆發,全球股市墜入熔斷的至暗時刻,尤其美股,短短的十多天出現4次熔斷,黃金卻出現了拋售潮。

據統計,自2月19日至3月14日,全球股市總市值累計蒸發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全球30個國家的主要股指從近期高點下跌超過20%,墜入熊市。國際油價也在過去一週創下23%的近12年來最大跌幅。

被稱為全球金融市場“恐慌指數”的VIX指數上週一度大漲至75,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在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中,市場恐慌和避險情緒急劇升溫,投資者大幅拋售風險資產。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經理表示,“放眼全球,有吸引力的避險資產數量正在減少。”

全球資產價格紛紛“跳水”的大背景下,連傳統避險資產黃金的價格也在上週持續下跌。3月9日,紐交所黃金期貨到達1704.3美元/盎司的高位後一路下跌,13日報收於1526.41美元。國際金價在過去一週下跌8.6%,遭遇1983年以來的最大單週跌幅。

與黃金相比,白銀、鈀金、鉑金等其他貴金屬的走勢更為偏弱。被視為避險貨幣的日元和瑞士法郎也在上週遭拋賣,出現下跌。

許多人說,黃金在經濟向好平穩的時候算是避險產品,但此時的情況像極了2008年的暴風雨前夜。已經不是避險的問題了,而是金融危機的問題,在流動性面前,除了現金其他的什麼都不是。

數字黃金一天腰斬

全球資產貶值陰霾下,誰能成為避險資產?


3月12日,從當晚19:00左右開始,比特幣30分鐘內狂洩2000美元,從7300美元盤中最低跌至5500美元,創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而後經歷了短暫企穩後,3月13日早間再次大跌,最低觸及3800美元,12小時跌幅超過50%。

比特幣此前被稱為“數字黃金”,因其總量恆定,被認為和黃金一樣具有抵抗通貨膨脹的避險屬性。但分析認為,近期比特幣跟隨國際市場下跌,日內超20%的振幅已充分表明其高風險性。

OEKx分析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比特幣從來不是避險資產,至少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一個高波動的風險資產,其波動幅度冠絕全球。

從整個宏觀的角度來看,在過去的十年間,受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影響,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接近零利率的位置,而歐洲甚至出現負利率的局面,全球流動性氾濫,這造成大量資金開始尋找高風險資產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比特幣也因此受益,大量資金湧入其中,推高了比特幣價格。 該分析師表示,一般傳統資本市場的漲跌不會影響數字貨幣市場,一方面是因為數字貨幣市場太小,另一方面數字貨幣尚未納入全球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池中。

為何黃金遭到拋空?

在當下的環境中,黃金、白銀等作為避險品種,有許多人開始質疑,因為不僅此次股市、金價齊跌,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金價的累計跌幅也高達30%。與此相伴隨的是,美元大幅上漲。

3月11日,荷蘭銀行貴金屬策略師GeorgetteBoele發佈一份報告,對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傳統角色提出了質疑。她認為,預計黃金價格在2020年剩下的時間裡將舉步維艱,因為疲弱的全球經濟增長令珠寶需求承壓,而投資者紛紛將美元作為避風港。

對於當下黃金等避險品種的下跌,市場有兩大解釋:

一、流動性危機,被動減持黃金以獲取流動性,以補上其它股票倉位因為這次暴跌產生的補頭寸的需求。

三菱日聯分析師Jonathan Butler表示,金價表現不佳令人有點意外——3月9日早盤金價的確觸及1700美元的大關,但現在已經回落,且似乎所有資產都被出售;下跌部份原因可能是其它大宗商品或資產類別追繳保證金,這意味著要結清黃金來應對。

從交易層面來說,市場一般在悲觀的時候買黃金,在絕望的時候賣黃金(以及其它一切非現金資產)這就是黃金避險屬性的兩面性。

二、人為操縱。黃金的特殊金融屬性,決定了其與貨幣、股票等資產等的相關性,更多的體現為爭奪流動性,在這種高風險時刻,如果都去黃金避險,只怕會產生虹吸現象,風險資產裡的資金會更加加速流出,這會加劇危機。

這第二種解釋也相當的有合理性,因為市場的虹吸效應就是這樣,就如同本來沒有大的風險,市場上的存款者由於恐慌紛紛取現金造成擠兌風險是一個道理。

誰是避險之王?

全球資產貶值陰霾下,誰能成為避險資產?


平安宏觀團隊認為,從“追逐避險資產”轉換到“追逐流動性資產”,相對於黃金與中長期美債而言,流動性更好的現金、類現金資產、中短期美債或更具吸引力。

招商銀行研究院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劉東亮主流的避險資產一般包括債券、貴金屬、美元、日元、和瑞士法郎。

回溯了從1990年至今14次市場恐慌階段下這幾種傳統避險資產的表現,以勝率的排序來看,日元(86%)>美債(79%)>中債(75%)>瑞郎(71%)>黃金(64%)>美元(36%)。

需要留意的是,1990年8月-1991年2月爆發了第三次石油危機,通脹的快速衝高導致美債利率在彼時出現反彈,若去掉90年代的3次異常值我們發現美債在恐慌階段的避險勝率可以達到100%。

而黃金的走勢而言,在2008年下跌之後,也是呈現出上漲的走勢。

高盛全球大宗商品研究主管Jeff Currie表示,這是最後的貨幣,避免了紙質貨幣可能成為公共衛生事件傳播媒介的擔憂。因此,黃金錶現優於日元或瑞郎等其他避險資產,只要圍繞公共衛生事件衝擊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這種趨勢就會持續。

許多分析師認為,避險情緒僅影響短期黃金價格,中長期黃金牛市則需要低利率、弱美元基本面支撐。

從歷史經驗上看,突發事件引起的避險情緒只能引起黃金價格的短期波動,無法支撐黃金長期上漲,黃金中長期牛市總是在低利率、弱美元環境中形成。本輪因一系列突發事件引起的黃金牛市能否延續,關鍵看未來美國和全球經濟中長期走勢,是否有利於形成低利率、弱美元環境。

目前隨著疫情的擴散,全球的許多央行又開啟了2008年的降息+量化寬鬆的模式。而美聯儲,直接將利率降至零,向市場大把的撒錢以維持流動性。

“回首而望,2008年金融危機觸發的流動性風險初始時,黃金資產亦如當下一樣經歷了拋售的時段,但在隨後的寬鬆浪潮中最高走出150%以上的升幅。在全球範圍的新一輪寬鬆或將到來的當下,這一堅守貨幣價值與對沖風險波動的老牌資產未來有望繼續熠熠生輝,綻放自己的光芒。”博時黃金ETF基金經理王祥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