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成本與負債

資產、成本與負債的關係

創建於 2019年11月23日

一、資產的另一面是負債

1、一車牛奶是資產,還是負債?

在大家看來,它顯然是資產。

但對廣義生產者(生產者、經銷商和零售商)而言,它卻有明顯的負債屬性。

原因如下:

I、牛奶有保質期,超出保質期,牛奶會失去價值。賣家已經為它支付的成本會打水漂。

II、牛奶要存儲,存儲要支付租金。租金是成本,成本的本質是負債。

III、牛奶在生產者手中有明顯的負債屬性,因此,急於脫手(負債)的生產者面對渠道幾乎沒有談判籌碼。因為生產者在邏輯上沒有談判的籌碼,所以只能不計成本的向渠道遞交投名狀,這是“渠道為王”的內在原因。

2、一個鋼廠,是資產,還是負債?

在大家看來,它顯然是資產。

但實際上,它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並不一定。

如果訂單充足,在支付各項成本之後,依然能夠產生利潤,它是資產。

反之如果訂單不足,在支付各項成本之後,會產生虧損,且這種虧損具有長期性,那麼,它看似是資產,實際則是一種負擔(負債)。

3、一套住宅,是資產,還是負債?

在大家看來,它顯然是資產。

但實際上,它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並不一定。

如果有人使用,它是資產。

但如果沒有人使用,持有人依然要為它支付維護、物業、取暖等費用,它本質是一種負債。

二、舊思維帶來的問題

路人甲和他的同伴一直渴望創造金燦燦的固定資產和生產能力,隨後,變成他們炫耀的成功資本。

因此,路人甲一旦獲得資金,第一件事情就是創造所謂固定資產和生產能力。

但當路人甲真正創造出固定資產和生產能力,路人甲才會發現:這哪裡是金燦燦的資產?分明就是成本的無底洞。

如下圖:路人甲以為的固定資產,實際是固定成本開支,即固定負債,路人甲以為的生產能力,實際是固定庫存和渠道成本。

真實的未來在哪?

資產、成本與負債


三、未來在固有認知的相反方向

1、為什麼本土資本會錯失整個互聯網?

如下圖:大家的思維向左,未來在右。

大家始終認為要先落地,製造實體資產,迎合大家的胃口,大家才會選擇。

但實際你製造的是負債,錯誤認知可以維持一陣,但長期成本與債務會越累越多,有誰會接你的債務?

反觀外資在做什麼?

不媚俗,發現輕資產,承認輕資產。

二十年如一日,在用戶的電腦和智能手機之上搭建新通路,把100%的訂單倒流給5%至1%的賣家。

讓1%的賣家賺到利潤,1%的賣家為了維持盈利,會搶著(打廣告)上繳大部分利潤。

上繳的利潤匯聚,支撐輕資產的價值被全球承認(去海外上市)。


資產、成本與負債


2、為什麼中國在農業社會晃悠兩千多年,都無法進入工業社會?

重農抑商,在進入農業社會的起點是對的。但在農業社會的末端,工業社會的起點就是錯的。

群體在一個錯誤方向上無論多麼努力,結果都是一無所有。

3、公共網絡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什麼?

突破傳統認知禁錮,

堅持做邊際成本為零的鏈接與輕資產。

發現並承認自己休閒時間與智能手機的價值。

4、未來是什麼?

I、消費者(你)能夠絕對掌控的休閒時間、智能手機和消費是市場交易的主渠道,傳統渠道是補充。

II、構築在知識、技術共享基礎之上的知識、技術和創意市場容量超過實體市場容量,使智力平等不受資金、地域、階層限制。

III、資金充足,智能機器只採用最優技術,生產、運輸、服務走向無人化,各種能耗達到最低。

IV、人機分工:人負責創造知識、技術、創意和指揮,智能機器負責生產、運輸、交付和服務。

V、地球不向人類收費,實體無人化,就沒有成本。沒有成本屬性的資產就沒有債務屬性。

VI、充分智力競爭在互聯網上發生(而不是在實體領域),會激活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

VII、創新力被激活之後,人類需要抑制過渡智能化的發展與氾濫,同時,新體力勞動會像健身一樣成為一種潮流,做農活沒有報酬,還要付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