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聪明—阳谋、阴谋和阴阳术:仁义和王道

刘备字玄德,据说是西汉孝景皇帝胞弟,中山靖王刘胜二十四世孙。刘胜特别能生,当时就生了一百零二子。根据后来汉孝武帝推恩令,刘胜的郡国根据每代所生男丁数量分割肢解,从而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威胁。刘备东汉末年出生时,其家境早已彻底衰落,祖父刘雄犯事“坐失爵位”,父亲早丧,孤儿寡母,长期追随母亲制鞋贩履为生。如此的家境,使得刘备从小就学会吃苦吃亏,伪装隐忍,讨好别人,意志坚定而待人“忠厚”,让别人觉得“舒服”。这也奠定其人生哲学的基础。与此同时,刘备出生的东汉时期儒家“经学”勃兴,是为所谓“汉学”(唐宋以后又演变出新的儒学体系“宋学”,宋明后期的程朱理学及陆王心学均属于宋学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的经学,在当时汉儒看来,“忠君”、“克己”、“复礼”、“仁爱”,已经成为主旋律。实际上,孔子在春秋末年“百家争鸣”中首创的儒家思想,在两汉长期封建大一统情境下已经变异走样,基本沦为统治者合法“治国”、“驭民”、“一统”的工具。既如此,儒学思想实际上已经被厚黑和虚伪所玷污。汉代统治者充分汲取暴秦一味倚重法家“重刑酷法”,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从汉武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且前汉武力和凝聚力尚且较强,所以尚且不需要在思想层面做文章。而后汉则大不一样,经过西汉后半期地方大族参与官方经济活动,地方门阀势力逐步坐大,并最终不满西汉末帝汉哀帝的激进改革举措,扶植外戚王莽干政,并最终葬送了西汉王朝。但他们没想到,王莽更是个疯狂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者,从根本上动摇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又以“恢复汉室”的幌子抬出了所谓高祖九世孙的平庸之辈刘秀(汉光武帝)。刘秀既然是傀儡,能力和手腕平平,在另起炉灶,建立后汉后就必然要向门阀妥协,不然统治合法性就不保。但与此同时,中央集权的大幅削弱也必然带来统治者另辟蹊径,来最大程度巩固权威,于是乎,儒学意识形态被相中,统治者和大儒学者们不遗余力发展相关学问,催生出经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势造英雄,刘备自身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决定了他立身之本就是符合儒学的“宽厚仁义”,实际上,就是“假仁义”。在三国历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个历史人物如刘备那样将假仁义出神入化,发挥到极致。桃园三结义,关羽和张飞两个素不相识的陌路人毫无保留,无怨无悔地和刘备成为“恩若兄弟”的一路人,富商苏双等自愿募款为刘备打造兵器,募得千人的队伍。作为一个拿皇叔作护身符、完全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户,青年时代就如此得人心,奠定基调相当不易,也只有用虚伪的仁义才能打开局面。之后刘备集团虽然开始创业,但就三人集团,势单力薄,施展不开。于是刘备不断投机,挖别人家墙角,路子也越来越野。先是想去投奔儿时伙伴公孙瓒,无奈其正和袁绍决一雌雄,无暇顾及刘备。所以刘又去投奔徐州牧陶谦,得到对方赏识,临终前将徐州诸郡托付给他,刘备自领徐州牧,才终于有了第一块立足之地。不想吕布这时也瞄准徐州地盘,硬是抢走,还掳掠刘备妻小。于是刘又去投靠曹操。曹操真心爱才,在汉帝面前表其为豫州牧,左将军,出则同乘,寝则同席,相谈甚欢。阳谋家曹操可能真以为刘备这样的英才可以为其所用,但阴谋家刘备却不这么想。迅速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期示弱,让操一时大意,又以帮曹操讨伐进犯的袁术军为幌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带领关羽张飞投靠袁绍集团,在刘备青年时举孝廉,走任平原相的故交,袁绍少子袁青的引荐下,得到袁绍的隆重接待。据说谋士郭嘉、荀彧早就苦谏曹操“刘备观其雄才,必不甘人下,不可纵”。等到刘备“蛟龙入海”后,曹操才彻悟,悔之莫及,还说了一句“刘备,将生忧寡人也!”。

袁绍也高度评价刘备,表示“刘玄德弘毅雅信,甚得人心”。还拨给他一点兵马去袭扰曹操后方汝南郡(今河南驻马店地区)。这时候,公孙瓒已被袁绍所灭,其部将赵云拒绝投降袁,反而率众来投奔刘备,刘备集团如虎添翼,依靠几年频换门庭,迅速挖人墙角,坐收渔利,聚集资源。袁绍很快为曹操完败,刘备又带领部下去投奔荆州“宗室兄弟”刘表。路子越来越野,也确实进步和发展很快,但终究没有稳定的大后方根据地,一直是刘备的心腹之忧。所以寓居荆州时,刘备有一次抚摸着髀肉暗自流泪,说了句“髀肉已满,年岁日长,而寸功未立!”刘表还没听懂刘备的言外之意,还真心安慰他。刘备此时心里已经在琢磨,曹操已灭袁绍,下一个目标就是刘表集团所据荆州地盘。为了早日摆脱困境和长期寄人篱下的局面,他决定四处寻访荆州名士智囊,为其远谋。偶然通过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通吃三国的司马懿的叔父,非常玄妙)引荐得到徐直,徐直又引荐了他的好友诸葛亮和庞统,并道出了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安天下”的“言论”。刘备再次拿出假仁义和汉室宗亲的两面金字招牌,不摆架子,不辞辛劳,三顾茅庐,才终于感动了诸葛孔明,为刘备和他的集团制定了集团战略纲领,即著名的《隆中对》,明确提出占领荆州,立足益州,蚕食凉州,以包围和夹击中原地区,最终占领长安和洛阳,“匡扶汉室”。这一方略贯穿了刘备和后来蜀汉集团的始终。

刘备率部撤离荆州时,带领着大批百姓,瓶瓶罐罐,很不方便,很多人都不理解刘备为何做此决定。刘备此时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操以暴,吾以仁。操以急,吾以缓。处与操异,方可取胜”。这句话说的真相当有水平,可不是随便说的。不是真的对百姓多好,而是刘备懂得自己立身霸业之本,以及如何用自己的阴谋优势去对冲曹操的阳谋劣势,所见非同一般人所及。后来,利用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终于建立暂时的孙刘战略同盟,在赤壁一战打败曹操集团百万大军,进而乘乱占领荆州南部三郡,并通过斡旋,向孙权集团“借走”北部三郡,确保在日后可以在荆州一路发兵直趋曹魏集团腹地洛阳许昌。也从这一刻开始,孙刘两家同盟逐步破裂,并最终埋下了鹬蚌相争,刘备集团永远失去战略机遇的种子,在此就姑且不谈。之后,荆州名士竞相投奔刘备,刘备终于有了荆州集团的幕僚班底。很多人劝他“刘璋暗弱,可以袭取,以资将军霸业”。刘备还假意再三推辞,说什么“刘璋吾之宗室,安忍取之!”直到庞统等直截了当地说“今不取,为他人乘,悔之莫及”时,刘备才顺水推舟,给己台阶下。刘璋让刘备等入川,在培水关亲自设宴款待刘备一行。庞统建议刘备于宴上扣留或诛杀刘璋,并以精兵择小道直取成都,是为他眼中的“上计”,还有中计和下计。中计有一定风险,要求主力翻越险峻,最短时间袭取成都;下计看似笨拙,要分阶段,缓缓进兵。刘备沉吟片刻,决定选择下计。庞统等很不理解,刘备淡然回答:此事不可仓促!遂让刘璋宴后返回成都,自己带领本部兵马驻守培水关,树立恩德,,收买人心。事后证明刘备的抉择是对的,钱穆、吕思勉等史学大家和忠介公看法略同,也认为“穷极生变,后患无穷”。要知道,刘璋益州集团也有很多望族豪强,不收买人心,徐徐图之,自以为聪明强行仓促行事,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刘备集团最终占领了益州全境,又用名士法正之谋,进攻汉中,“上可褒奖王室,中可蚕食雍凉,下可保全两川”,并一鼓作气,斩杀操爱将夏侯渊于定军山,断了操军粮道。曹操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发自长安,欲与刘备决战。刘策而笑曰:“曹公虽亲来,无能为也,吾必有汉中。”操果无功而返,刘备又派人夺取荆州益州交界的上庸郡,更靠近洛阳。这时候的刘备达到人生顶峰,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急于进位汉中王。要知道,按照汉制,皇帝的亲兄弟不过最多就是郡国诸侯,如自己的祖辈刘胜。宗室称王是逾越礼制,践踏皇权,是决不允许的。刘备既然自恃皇室宗亲,立志匡扶汉室,怎么可以如此急于“便宜行事”?何况连曹操都是先以天子名义封魏公,再称王的,你刘备这个汉中王不仅规制超越当时曹操,还不是汉献帝亲自册封的。所以,刘备集团的命运,也在此时候由盛转衰,很快失去众多人心,迎来种种悲剧。加上曹操集团在中原统治日益稳固,又讨好门阀望族,逐步用九品中正为官制取代没落的两汉察举制,复兴汉室其实基本已经成为空梦和过时的招牌。

刘备最后一次教科书式的假仁义是夷陵为东吴陆逊所败后,居于白帝城永安宫,对诸葛亮托孤时的精彩对白。刘备说:“幼子不才,若不肖,卿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何等人,听后直冒冷汗,连忙下跪说:“臣亮当尽孝陛下,忠于社稷,另当无恨。”刘备用最后深邃的眼光凝视着诸葛亮,让后者都不敢抬头。刘备说此话,既试探诸葛亮,又是震慑他和众文武,说的隐晦而巧妙,个中深意,值得玩味。是故蜀汉遗民陈寿在《三国志•蜀志•先主本纪》中巧妙委婉地写道:先主出生孤微,宽以待人,待人接物,盖有高祖之风……百折不挠,终不为人下。绩其托孤之时,心神无贰,盖君臣之胜迹,古今之盛轨也”。忠介公以为,这是对刘备一生最“恰如其分”的诠释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