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魔”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痴情才女?

小姐自然醒


答: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的故事,是南宋一個名叫計有功的人編的。

當然,計有功也不是全部瞎編,他是借鑑了北宋人張君房在《麗情集》中講述的一個關於名妓關盼盼的故事,進行了二次創作,深層次加工而成的。

而張君房《麗情集》裡關盼盼的故事,應該是受了唐五代人韋轂《才調集》裡一首署名為盼盼的《燕子樓》詩的啟發。

但是,韋轂《才調集》裡這首署名為盼盼的《燕子樓》詩,應該是一個嚴重的烏龍事件。

此話怎說?

因為,這首詩在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三卷十五《燕子樓三首並序》的序言有提到,這其實是白居易的好朋友張仲素的作品!

張仲素原本寫的不是一首詩,而是三首,稱《燕子樓三首》,於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傳閱給白居易欣賞。

詩寫得很好,是用一個寡居女子的口吻寫的。

白居易讀後,大為激賞,認為詩裡有故事,讓張仲素給說說。

張仲素於是如實相告,是有感於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張愔的家妓眄眄的貞烈而寫。

原來,這個眄眄不過是張愔家的一個歌伎,在張愔死後,感念舊主之恩,誓不嫁人,在名為燕子樓的小樓中獨居了將近十年之久。

白居易聽了故事,既感動於眄眄的貞烈,又喜愛張仲素的詩工句麗,技癢難搔,就和了三首詩,是為《燕子樓三首並序》。

白居易的《燕子樓三首並序》,是否被眄眄所見,不得而知。

眄眄的後來結果如何,更不得而知。

但是,五代人韋轂應該是沒有讀過白居易的《燕子樓三首並序》,不知從哪裡得來的不完整材料,把眄眄的名字誤說成“盼盼”,把張仲素三首詩中的一首說成是盼盼的作品。

從此,盼盼成了個“才女”。

北宋人張君房讀了韋轂《才調集》,覺得“才女盼盼”是個非常好的故事素材,就認真地查閱了白居易的《燕子樓三首並序》,不但找全了張仲素三首詩,還加上了白居易的三首詩,編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說“盼盼”姓關,是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張愔的家妓,非常有才華,出了本詩集,名《燕子樓集》,裡面收集有詩近三百首。然後他摘錄了三首,哪三首?就是張仲素的那三首《燕子樓》唄!因為,所謂“有詩近三百首”全是他瞎說的嘛。他說,關盼盼這三首《燕子樓》寫得非常好,被張仲素抄給了白居易看,白居易看了,就和了三首。

注意,張君房的故事只講了才女關盼盼寫詩和白居易和詩,沒講關盼盼的結局。

說“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就是南宋計有功搞的惡作劇。

計有功在自己著作的《唐詩紀事》中,給張君房《麗情集》的故事續了段結尾,說關盼盼讀了白居易的詩,認為白居易是譏諷自己不肯為張愔殉情,一怒之下,上吊自殺了。

毫無疑問,計有功這個故事結尾是極具震撼性的。

到了元明時期,元雜劇《關盼盼春風燕子樓》,馮夢龍的小說《錢舍人題詩燕子樓》就把計有功的故事豐富和完善了。

最終,給“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故事蓋棺定論的,是清代的《御製全唐詩》裡。

該書把張仲素的《燕子樓詩三首》歸在關盼盼名下,在卷八百二關盼盼條處,記錄下計有功的故事。

那麼,“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的故事就定型了。


覃仕勇說史


這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大概有一兩年了,只要看到有關白居易,就是“白居易逼死深情關盼盼”,“深情女子被詩魔逼死”,“封建禮教害死人”之類的熱搜文章一大片。這其中,文筆優美者有之,深情款款者有之,哀其不幸者有之,怒其不爭者有之,義憤填膺者更是數不勝數。寫下《長恨歌》的風流才子白樂天終於拜全網之力墮落成了封建禮教男權的可恥代言人。

真正去考證說法來歷的人寥寥可數。

故事是怎麼樣的呢?

張愔宴請出遊徐州的白居易,愛妾關盼盼獻霓裳羽衣舞,唱《長恨歌》,歌舞出神入化,大得白居易讚賞,稱之為“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關盼盼順勢就認了白居易當老師。

不兩年張愔病逝,妻妾風流雲散,唯獨關盼盼一人獨居燕子樓,終生不適。關盼盼在寂寞和堅守中度過了十年,寫詩三百餘首,成《燕子樓集》。

這天張愔的舊下屬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把關盼盼寫的表達獨居燕子樓,悽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的三首詩,帶給白居易看。白居易讀了關盼盼的詩後,依韻和了三首詩給關盼盼,其中一首是: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可能還覺得說得不清楚,又另補了下面一首詩,送給關盼盼: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這就很明白了,你老公待你這麼好,你既然這麼想他,幹嘛不跟著一起去死?

關盼盼看了白居易的詩,放聲大哭說:“自從張公離世,妾並非沒想到一死隨之,又恐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汙了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

隨後絕食十日而亡,臨死寫下兩句話: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

真是千迴百轉,才子佳人,詩詞唱和,文筆逼人。最終關盼盼絕食而死,臨死前的控訴痛罵白居易這個偽君子,真是解氣又解恨,怎地不叫人銀牙咬碎,把這故事寫得花團錦簇,改編成戲文,打動天下人的心?

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咱們拋開小說家言,拋開戲文,拋開網文,尋找一些真實的資料來看。

這個故事並沒有什麼大的漏洞,也並不是錯誤百出,為什麼呢?因為全是編的啊。經過一代代文人的共同圓融,包括把白居易寫的太狠,覺得過分,又寫他非常後悔,寫詩逼死關盼盼是無心之失,所以找地方讓關盼盼和張愔合葬,完成盼盼的遺願。

這不就是想辦法洗白嘛。總之黑黑白白,全在文人一支筆。

風從何起?

《白氏長慶集》三卷十五《燕子樓三首並序》講得清清楚楚:

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風態。餘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餘,酒酣出眄眄以佐歡,餘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一歡而去,邇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

昨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眄眄作也。繢之事武寧軍累年,頗知眄眄始末,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眄眄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予愛繢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白居易根本不認識啥關盼盼啊。

張愔的愛妓(歌妓,非妾)叫做“眄眄”,確實曾經佐歡酒宴,白居易也確實贈詩“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但是接著就雲淡風輕了:“一歡而去,邇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一歡而散,其後十二年絕無音信。當然,這裡指和眄眄沒有消息往來。逢場作戲嘛,誰記得昨晚上唱包廂的歌女?

這是正常的,符合邏輯的事情。時間切換到十二年後,張仲素到訪,送上新詩請教,有《燕子樓》三首,寫得婉轉悲傷。白居易就問為什麼?張仲素說:為眄眄作也。

這裡就出來歧義了。是因為眄眄而作,還是這是眄眄的作品呢?很顯然,張仲素巴巴地跑到大詩人府上求教,會拿別人作品來請教?而且前面提到“因吟新詩”就說明了這些詩都是張仲素作品,只是以眄眄為題材而作。後世文人抓住這個可能產生小誤會的地方,硬是將張仲素的作品安排給關盼盼,並且生造出三百來首詩集《燕子樓集》的情節,不得不說,文人的想象力極大。

序言後面交代“予愛繢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我喜歡這幾首詩,又感慨當年舊遊,就和了三首絕句。

哪裡有另外一首多餘的逼死關盼盼的詩,哪裡說眄眄就自殺了呢,詩、序盡是唏噓,哪裡有一點責怪的意思?何況唐朝之時,生活作風本來就比較開放,又不是理學高峰宋朝,女子改嫁正常得很。白居易和詩,寫序都是感動於人事已非,也暗含了讚揚眄眄的痴情從一,怎麼會去言語相逼?

這個黑鍋到底怎麼背上的?

首先,眄眄變成盼盼,肯定是傳抄失誤。而這個失誤,很可能就是白居易背上這口大黑鍋的第一塊鐵礦石。

五代後蜀韋縠收集整理唐詩,編了一本《才調集》,其中就將《燕子樓》中的一首署名為“盼盼”。注意,還不姓“關”。“眄眄”從此變成了“盼盼”,成為了一位才女。

到了北宋張君房的豔情小說《麗情集》中,不但三首《燕子樓》都變成盼盼所作,白居易和詩後補讓盼盼去死的另外一首也出來了。盼盼還答了一首: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剛道泉臺不去隨。

但是,《麗情集》也只寫到這裡為止,還沒有讓盼盼真的去死。張君房補的這首詩是說“你不懂我為什麼不一起死。”所以,盼盼並沒有自殺。

感覺衝突還不激烈過癮啊,文人們又繼續想辦法。

南宋計有功計在《唐詩紀事》中,給張君房《麗情集》的燕子樓的故事續了段結尾,說盼盼讀了白居易的詩,認為他是譏諷自己不肯為張愔殉情,沖天一怒,絕食自殺了。“盼盼得詩後,怏怏旬日,不食而卒。”

這個故事的結尾,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戲劇衝擊力。到了計有功手上,白居易這口逼死深情女子的鍋就打好了。

明朝郎瑛《七修類稿》再添枝加葉說盼盼“姓關,或曰許”。蔣一葵《堯山堂外紀》等則以訛傳訛。後世無聊文人又盡情渲染,令關盼盼被白居易所逼殉情的故事更加豐滿動人,大江南北不脛而走。到了清朝《御製全唐詩》,乾脆就把張仲素的《燕子樓詩三首》全部歸在關盼盼名下,在卷八百二關盼盼條處,記錄下計有功的故事。

白居易這口大黑鍋就正式讓官方給扣上了。

終歸野史

不過小說家言,倒是沒人當真,歷來文人過燕子樓,吟詩賦感,都只是歌頌眄眄或者盼盼的深情專一,沒人拿白居易的這段空穴來風發感慨。

像蘇軾的《永遇樂 ·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只提盼盼,不關白樂天野事。不過蘇軾是北宋人,盼盼自殺一事還未成型。後來南宋末文天祥也曾賦詩《燕子樓》:

自別張公子,嬋娟不下樓。

遂令樓上燕,百歲稱風流。

我遊彭城門,來吊楚王闕。

問樓在何處,城東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沒安足論。

因何張家妾,名與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義長不沒。

但傳美人心,不說美人色。

清初錢謙益的《過燕子樓》:

柳老花殘木葉秋,西風斜日總牽愁。

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輕過燕子樓。

正兒八經的文人並沒有把這種生造亂套的野史當回事。倒是到了今天,網絡上很多人把這種並沒有什麼根據的小說家言拿出來大張旗鼓地重新包裝、滿足一部分人的獵奇心理。

這和當年張君房、計有功的心態可能差不多吧。

所以說,無聊文人,自古有之,以後會更多。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一,白居易用詩逼死的痴情才女的來由:

1、白居易其人。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杜甫齊名,人稱“詩魔”、“詩王”。詩歌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

曾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創作主張。詩作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對白居易一生做了精準的評價。

白居易在日本受到極高推崇,日本平安時代著名學者菅原道真,擅長漢詩,有人評論他的詩,說與白居易的詩相像,菅原道真引以為傲,把那評語專門記載下來,以為紀念。

白居易的《長恨歌》》 以七言歌行體,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唐玄宗與楊玉環迴旋宛轉的動人愛情故事。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等詩句膾炙人口,被人們廣為傳誦。

《長恨歌》全詩,在當時就被歌女、伶人作歌以傳唱。

就是這位著名詩人,用他的詩作生生逼死了擅作霓裳羽衣舞的才女關盼盼。

2、關盼盼其人。

關盼盼,唐代才女,生於書香門第,富宦之家,十歲即能詩能文,能歌善舞。嗓音清亮,長相俏麗可愛。所以,當時聲名遠播,許多富家子弟對她傾心愛慕。

由於家庭陡生變故,家道中落,關盼盼不幸淪為江南名妓。

關盼盼不僅會跳當時人們認為最複雜、最難以學會的“霓裳羽衣舞”,還會聲情並茂地吟唱白居易的《長恨歌》,時人稱她為“美豔驚鴻,歌舞雙絕”。許多達官貴人慕名而來拜訪她,其中有一個人叫張愔,是武寧軍節度使。因病在家休養。

張愔本是武將,但文武兼備,甚有文才,對關盼盼推崇備至。經過張愔的不懈追求,關盼盼成為了他的妾室。為了表示慎重和珍愛,張愔大辦婚事,把關盼盼迎娶過去,而且在徐州西郊為關盼盼建造了一幢小樓,由於環境優雅,背坡面水,乳燕雙雙,穿行而過,張愔把那幢小樓取名“燕子樓”,從此張愔這位封疆大吏與關盼盼過上了雅緻的、夫唱婦隨的小兒女般的生活。夫妻恩愛,琴瑟和諧。

3、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

不久,大詩人白居易遊徐州,張愔對白居易很是仰慕,邀請白居易到家中,盛情招待,並讓關盼盼為白居易獻霓裳羽衣舞,吟唱《長恨歌》,關盼盼自己本擅詩歌,對大詩人白居易也是慕名已久,歌舞出神入化,大得白居易讚賞。白居易稱之為“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得大詩人激賞,關盼盼更加豔名遠揚。

但好景不長,兩年後張愔病逝。張愔本來是妻妾成群,但他一死,其他妻妾風流雲散,不知所往,唯獨關盼盼一人,帶同一個僕人,住在燕子樓,為她守寡。

門前燕子去了又來,來了又去,關盼盼在無限寂寞和憂思之中過了十個春秋。

關盼盼為亡夫守節情不移的堅貞,獲得了人們的讚歎。張愔的下屬,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就把關盼盼寫的,表達獨自居住燕子樓,悽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的三首詩,帶給白居易看。

白居易讀了關盼盼的詩後,依韻和了三首詩給關盼盼,其中一首是: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意思是說,既然你如此愛你的丈夫,如今他已不在,你何不以身殉情?

白居易害還怕上面的詩說得不清楚,又補了下面一首詩,送給關盼盼: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這首詩意思很明白,說的是張愔不惜用黃金買來的女人,在自己死後卻不以死殉夫跟隨自己去。

關盼盼看了白居易的詩,放聲大哭說:

“自從張公離世,妾並非沒想到一死隨之,又恐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汙了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

關盼盼從此絕食身亡,臨死,寫下兩句話: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

這時,聞名遐邇的一代文豪白居易,在關盼盼眼裡,已經是一個不懂事理的兒童,他哪裡明白自己冰清玉潔的貞情和良苦用心!

二,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

1、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不是惡意。

關盼盼在丈夫張愔死後,已如枯木死灰,行屍走肉。

白居易是張愔的好友,也是十分欽佩關盼盼的,既欽佩關盼盼的能歌善舞,又欽佩關盼盼的才貌雙全,同樣欽佩關盼盼的為夫守節。

就白居易來看,他倒是給關盼盼指了一條明路,既然你關盼盼那樣的悽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那麼你何不乾脆再往前走一步,以死殉夫,追隨亡夫於地下?那麼一做,你既可以解脫自己,又能贏得流芳千古的好名聲,一舉兩得,何其完美!

2、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表明了他的迂腐和泥古不化。

就當時社會的道德準則而言,是主張女子以死殉夫的。封建時代丈夫去世,妻子就成了“未亡人”,那時的所謂未亡人,跟今天的未亡人可不是一個概念。今天,夫妻雙方有一方先離世,另一方都可以稱為未亡人,但封建時代的未亡人是丈夫亡故以後,妻子的專用語,意思是該死卻沒有死。

但無論如何,妻子的以死殉夫,畢竟不是社會普遍現象。張愔死去,他的姬妾們連守寡也沒做到,而是做鳥獸散,各奔前程去了,唯有關盼盼一人獨居,為夫守節。

白居易對關盼盼指出這樣的一條“明路”,反映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迂腐和泥古不化。

3、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用今天的眼光看,是封建社會血淋淋的“夫權”的表現,反映了封建社會殺人不見血的本質特徵。

不做深入分析。

結論: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是因為給關盼盼指了一條明路,以死殉夫,既可以解脫自己,又能贏得流芳千古的好名聲;也表明了白居易的迂腐和泥古不化。用今天的眼光看,白居易用詩逼死痴情才女關盼盼,是封建社會血淋淋的“夫權”的表現,反映了封建社會殺人不見血的本質特徵。


初曉兒


詩魔白居易寫詩逼死的痴情才女名關盼盼,原是江南名妓。

關盼盼生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出身書香門第,七歲識字,十歲會作文,能歌善舞且端莊秀麗,碧玉年華時逢家道中落,不得己淪為江南一代名妓,善"霓裳羽衣舞"。

後關盼盼被武將張愔納為妾,並賜"燕子樓",官居校書郎的白居易詞張愔羨其詩才被邀至府中作客,席間關盼盼為自居易表演”霓裳羽衣舞”,再加一曲愛心纏綿的"長恨歌"讓白居易大為讚歎,後張愔病逝徐州姬妾風流雲散,只剩關盼盼在"燕子樓"為丈夫守節。

元和十四年,張愔的軍中好友司勳員外郎張仲素拜往白居易時帶了失夫的關盼盼所作的《燕子樓新詠》: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禮邙松柏鎖愁煙,燕樓中思悄然。

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關盼盼詩中展現了她身居燕子樓再無昨日美景淒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白居易看後也依韻和詩三首,正是這三首詩逼死了一代才女關盼盼!

原詩:

滿窗明月滿窗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平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意思就是說既然如此深愛你丈夫何不以身殉情!

後又十分露骨的補了一首:

黃金不惜買峨眉,揀得如花三思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死不想隨。

張仲素返回徐州,把白居易的詩給關盼盼看,看後關淚流滿面哭訴”自從張公離世,非妾不願殉情,只恐千年後人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恐汙夫清名方荀活至今!",關盼盼強忍悲痛,依白居易詩韻七言絕句首: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關盼朌此後便不再進食自絕而亡!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身體寫下: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這句話其實是針對白居易的,悽苦獨居的關盼盼早已把生死看淡,以死全節並不傷心,恨之恨自己一片痴心不被白居易理解還以為自己恐死怕殉。在關盼朌的眼中此時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已成一幼稚兒童,哪裡能識辯她冰清玉潔的貞情呢!


靈官廟人孫玉龍


"詩魔"白居易常被人誤解,首先是名字,被名士顧況調笑說長安米貴,白居不易,讀了他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才改口說,你有這等詩才,居在長安沒問題。

白居易一首《長恨歌》,其中有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讓人懷疑楊貴妃沒死,引無數閒人猜測千餘年。

如果說這僅作臆想或玩笑,那麼他有一首詩,真還終結了一個美麗女子的性命。

徐州有一處燕子樓,相傳是關盼盼居住之地。關盼盼出生大戶人家,後家道中落,淪落風塵。因生得美麗,且舞姿極美,更兼文彩超群,以詩見長。很多富貴子弟很想與她交結往來,但她不為所動。後終經不起徐州守帥張愔的追求,嫁給了他作為小妾。或許有人會覺得挽惜,一個美女才女不應嫁給一個武官,其實你不知,這個張愔很有文才,算是個儒將,更重要的是他二人都很喜歡白居易的詩,都算得上是白粉吧。


白居易(來自網絡)

有次白居易遠遊徐州,做客於張愔府上。關盼盼為白居易獻上《霓裳羽衣舞》助興,並且吟唱白居易所作的《長恨歌》,歌喉之婉轉,舞姿之尤美,讓白居易無比讚歎,隨口昑出”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白居易從此與張愔夫妻建立了很好的友情。

關盼盼(來自網絡)

二年後張愔因病逝,從此關盼盼為其守節,離開了張府,僅帶一老僕人移居燕子樓,一居十年過著清苦生活。

十年後張愔一舊友拜訪白居易並帶來了三首描寫關盼盼的詩:

其一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其二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其三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白居易讀詩後十分感嘆,想起當年歌濃舞豔,現淒涼如許。深刻體會到關盼盼獨居燕子樓的孤苦,當即次其韻和詩三首:

其一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其二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其三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的詩讀來更加悱惻悽然,但問題來了,第三首被解釋是:有人從張愔墳上回來說,墳邊的白楊陪伴長成了柱,張愔的紅粉佳人卻不去相陪,言下之意關盼盼沒去侚情。


琵琶行(來自網絡)

關盼盼讀到這三首詩後,再無生存之意,閉門絕食而亡。死前僅留下了一首詩: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

白居易得知後十分痛苦,沒想到自己一首詩逼死一人命。難道白居易真的是諷刺關盼盼沒去恂情嗎?其實這是很有爭議的句子,我更傾象於白居易本意是指墳前白楊都長成柱了,昔日的紅粉又怎麼不成灰呢?佳人在悽苦的十年中早已憔悴,粉面如灰了啊。

白居易寫過很多有關女子的詩,包括《琵琶行》、《長恨歌》等,都是同情女子的詩,怎會去逼死一個守節的女子呢?可這次誤解實在太大了啊!


湘水微波


這裡說的痴情才女乃關盼盼是也。

有唐一代,在男女關係方面,都堪稱豪放,有些事就是今人也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可是豪放不代表無情,不代表不相守。

白居易與關盼盼之事,大約的過程如下:

說是當年白居易尚年輕的時候,一次遠遊來到徐州,來張愔府上做客,時關盼盼為張府侍妾。關盼盼容貌姣好,有萬種風情。為白居易表演歌舞時,嫋嫋娜娜,不勝嬌弱。白居易也是心醉不已,寫下了“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的詩句,意思是說關盼盼的嬌豔情態無與倫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與她媲美。

可惜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兩年後,張愔病逝,所謂樹倒獼猴散,張府中人各尋出路。以關盼盼的才情品貌,風姿名聲,想找一個好的下家,那是手到擒來的小事。

可是關盼盼感念張愔對自己情誼深重,不願意再委身他人,於是選擇自己到燕子樓中隱居,每日青燈古佛,淒涼孤寂,一住就是十年。

後來有張愔昔日下屬來看望白居易,並帶來了自己為關盼盼守節不移所做的三首詩,白居易看後和了三首,其中一首是這樣: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說到張愔墓上白楊已可作柱,而生前寵愛的紅粉佳人還孤孤單單地獨守空幃,倘若真的情真義摯,為何不甘願化作灰塵,追隨夫君到九泉之下呢? 

然後白居易覺得還是不夠,手還癢癢,於是又欠欠的補上一首: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關盼盼讀到白居易的詩後,涕泗橫流,悲痛交集。十年孤寂,十年空樓,十年韶華,十年辜負,誰人明白我?

關盼盼不禁淚流滿面:自從張公離世,我並非沒想到一死相隨,又恐許多年後,人們議論張公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汙了張公清名,所以我才含恨偷生至今!

自此,關盼盼死意已決,十年之前,心死,現在,身也要死了。於是,關盼盼留下了絕筆: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形同春後牡丹枝”,白居易看過之後會不會還記得“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

此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十天之後,這位曾經如花似玉、風情無限的一代玉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小新9293



國學小鳥


在小妾侍女都是可以隨意贈送的唐朝,

在文人圈以青樓作為社交活動場所的時代,

白居易這樣直男說這樣的話,很驚奇?

即便是現在,又有幾人在網絡上沒說過類似的暴力語言?

即便在現在,又有幾人肚子裡沒咒罵過人?

退一步說,白居易對張仲素寫得詩,類似於背後說壞話,是誰把詩傳到關盼盼耳朵的?我看,傳壞話的人更壞!

再退一步說,關盼盼聽了白居易,就去死,她把自己的生命當一回事了?若是承受這種程度的心裡壓力都沒有,我看中國人就沒幾個。

關盼盼值得同情,老白這種封建思想按照現在的標準自然是錯的,但以此事來說白居易是人渣什麼,那就不講道理了。


荼蘼香晚


東風惡,世情薄,社會成見幾番離索,錯、錯、錯!

白公空有才情富,難逃炎涼成見助惡,留待後人評說,羞、羞、羞!

這位被“詩魔”白居易以詩逼死的痴情女子關盼盼,究竟是誰?

關盼盼生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出身於名妓。

在唐朝,幾乎無幾人可以完整地跳完以複雜、絢麗聞名的“霓裳羽衣舞”,可是關盼盼卻以擅長此舞而聞名。不僅如此,著名的大才子白居易那首《長恨歌》,關盼盼也可以完整、聲情並茂地唱下來。柔美的歌喉再加上輕盈嫋娜的舞姿,在當時被人傳為“美豔驚鴻,歌舞雙絕”並招來不少江南的官員前來拜訪她。而其中一位,則是她未來的丈夫張愔。

張愔是一名武將,可是卻生性儒雅,頗通文墨,對關盼盼的詩文十分欣賞,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出守關盼盼所在之地徐州。

在徐州西郊,風景秀美怡人,關盼盼曾經在新婚之夜隨口對張愔說,如果能在此終老,將會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哪想到張愔真的把這句話放在心上,請來工匠在那裡為關盼盼造了一座別院,別院的裡面是一座小樓。二樓的亭子臨水而立,彷彿與世隔絕一般。

窗前垂有新柳,引得不少燕子雙雙穿枝而過。於是,關盼盼與張愔就為此樓取名為“燕子樓”。關盼盼生性嫻靜,知書達理,為這位身為封疆大臣的顯官枯燥的官場生活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讓他享受到人生的另外一重美妙境界。所以兩人雖然年紀差距甚遠,卻情投意合,恩愛有加。

不久之後,官居校書郎的白居易遠遊至徐州,被敬慕其詩才的張愔邀請至府中,設宴盛情款待。席間,張愔讓盼盼為客人表演歌舞,關盼盼欣然領命。一曲“霓裳羽衣舞”再加上一首愛恨纏綿的“長恨歌”讓白居易大為讚歎。白居易藉助酒力當即成詩稱讚道:“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得大才子白居易這樣一翻盛讚,關盼盼的名聲則更加香溢四方了。

張愔畢竟年老先走一步,留下關盼盼與“燕子樓”寫詩寄思懷念。

元和十四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他對關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並且深為盼盼的重情而感動,因關盼盼曾與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傾慕白居易的詩才,所以張仲素這次帶了關盼盼近來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讓白居易觀閱。

而白居易讀後也依韻和詩三首,意思是說“既然你如此愛你的丈夫,如今他已不在,你何不以身殉情?”後來,白居易又十分露骨地補了一首這樣的詩句: 黃金不惜買峨眉,揀得如花三思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死不相隨。

張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為關盼盼所寫的四首詩帶給關盼盼看後,關盼盼淚流滿面地說道:“自從張公離世,妾並非沒想到一死隨之,又恐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汙了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說罷,她不可遏制地放聲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張仲素見狀,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著她暗暗落淚。哭了不知多長時間,漸漸地,關盼盼似乎已從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頭緒,於是強忍著悲痛,在淚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詩韻奉和七言絕句一首: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關盼盼的詩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憤怒。詩中所言的“形同春後牡丹枝”,是承襲當年歡宴時白居易誇讚她“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之句而來,那時花開正豔,如今卻如同春殘花將謝;“舍人不會人深意”是痛惜白居易不能瞭解她真正的心態,在她花開時捧贊她,當她即將凋落時,竟還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無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節,她也別無選擇了。

張仲素離開燕子樓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隨身的老僕含淚苦苦相勸,徐州一帶知情的文人也紛紛以詩勸解,終不能挽回關盼盼已定的決心。十天之後,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麗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在詩人的心目中,堅信節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為勸關盼盼殉情,並不是逼她走上絕路,而是為她指明一條陽光大道。而白居易卻不知同樣有節有志的關盼盼何曾不重視情感、美名、節操比生命的主要啊,對你白居易多麼的尊敬,比作知音,你卻如此的成見助力,讓關盼盼怎能走出心裡的魔障。

白居易也想到了關盼盼的死與自己寫的詩有著直接的關係,心情由敬佩轉成了深深的內疚。

越是文化人,越重視節操、名節,自尊心很強。而越是文化人,也同樣拜託不了俗氣、成見的心裡,請自尊自重,做健康、最善良的自己,不做誤人子弟、給世俗成見推波助瀾的糊塗書呆子。


情說感話2019


歌妓為愛獨守燕子樓十年,容顏衰老

在徐州有一座名樓,人們都叫它燕子樓,相傳為唐代禮部尚書張愔所建,而它真正的主人卻是一個柔弱而又忠貞的女子關盼盼。當年張愔在徐州時,曾結識了紅極一時的歌妓關盼盼,盼盼的美貌和忠貞的性格,令張愔為之心動,於是娶盼盼為妾,對她極為寵愛,特地在水邊築樓讓她居住。每到傍晚時分,這對忘年情侶常相伴此處,在樓上看燕子低迴,所以人們便稱這座樓為燕子樓。

盼盼當時非常仰慕大詩人白居易,尤其愛唱白居易的《長恨歌》,為此,張愔還特意宴請白居易,並在席上請盼盼為之歌舞。盼盼曼妙的舞姿令詩人大為讚賞,寫下了“醉嬌勝不得,風嫋杜丹花”的讚語。但好景不長,不久張愔就病逝了,靈柩歸葬故鄉洛陽。

所謂人走茶涼,尚書死,眾妻妾立刻風流雲散,只有盼盼感念舊情,面對眾多的追求者,發誓決不再嫁,只帶著一個僕人住在燕子樓上,閉門謝客,獨居了十年。盼盼和白居易有一宴之緣,因為故人張仲素到訪,便寫了三首詩託他帶給白居易,其中有“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之句,訴盡了自己獨守之苦。張仲素回洛陽時,特意去看了ー下尚書的墳墓。

白居易聽故人提及張愔墓上的白楊已經合抱粗細了,都可以做柱子了,想那關盼盼經過十年的煎熬,想必早已容顏衰老,於是悲從中來,和詩曰:“聞說白楊堪作柱,爭叫紅粉不成灰。“表現出對盼盼的同情。

白居易一詩逼死關盼盼,可憐獨守十年,無人理解

但白居易不僅是一代詩人,不僅是張愔、盼盼的舊交,他還是個男人。從男性的角度,他似乎覺得盼盼的守貞遠不如殉死來得更熱烈。於是,在和過三首詩之後,他又附了一首,非常露骨地表達了自己的這種想法: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冰雪聰明的關盼盼一看便知白居易是嫌她沒能以死殉情,可憐自己十年苦守並未得到別人的理解,就連自己崇拜的大詩人也怪自己沒能以死報主。十年來,她早看淡了生死,但白居易的這首詩還是使她萬念俱灰。

於是,她不顧別人的勸告,開始絕食。十天之後,這位忠貞不渝的絕色女子便真的應了白居易的話,隨張愔而去了。臨死前,她留下這樣的絕筆: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應該是對白居易小人之心的嘲諷了。

據說白居易聽到關盼盼死訊時,首先想到自己的那首詩,他懷著敬佩與內疚的心情,多方相助,最終將盼盼安葬於張愔的墓旁,算是對盼盼的一點補償。而他自己到了晚年,知道天命將盡時,不僅將自己喜愛的寶馬寶劍送人,還叫自己身邊的寵妾樊素和小蠻不必守貞,各自另尋他人。應該都是受了關盼盼的故事的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