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哪些經典作品,配的上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稱號?

醉翁人494


“唐代三大詩人”歷來認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較為中肯。

李杜,一個“詩仙”,一個“詩聖”,自然名氣極大,但白居易與之相比,並不遜色絲毫,甚至在某些方面猶有勝之。

那麼,白居易在“詩歌”領域上,又有何建樹令人稱頌呢?

創作理念,繼承了樂府詩的真諦

白居易在詩歌史上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其掀起的“新樂府運動”。

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樂府詩”。

“樂府”雖然在秦代就曾設立,但要說樂府詩還要從漢代說起。樂府本來就是模仿著先秦時期朝廷向民間采詩的傳統而設立的部門,用以讓統治者明瞭民間的意願。

漢代樂府最初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漢武帝時期的樂府基本上都是歌功頌德的作品,不來自民間,是樂府官員自行創作的“媚上”之作。後來文人開始自發創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漢樂府”。

但不論實際效果,從這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一個現象,樂府是繼承了“風詩”的傳統,需要具有“美刺”精神。

樂府詩的發展大概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節點。

  • 第一個是曹操,以“樂府”寫時事,也就是所謂的“舊瓶裝新酒”。

什麼意思呢?樂府詩因為需要配樂演唱,所以題目一般都比較固定,比如《燕歌行》、《蒿里行》、《步出東門行》等等,內容也往往不出那麼幾類。但是曹操用了這個樂府的詩名,卻將時事寫入了詩歌中,開創了樂府詩“諷刺”時事的傳統。

  • 第二個是杜甫,出現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現象。

這時候,杜甫寫樂府詩,連一直沿用的詩名也舍掉了,自己擬一個題目,比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等等,都是這樣的作品。

  • 第三個就是白居易,樂府詩自此大成。


白居易在杜甫的基礎上創作,並且明確了樂府詩“美刺”的精髓。他沒有在詩歌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去深入,而是提出了經典的創作理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這個理念很好地契合了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理想,同時又將“風詩”傳統、“樂府”精神發展到了極致。

他認為,詩人為什麼要寫作詩歌?不僅僅是要抒發自己胸中塊壘,更是要有實際作用,即:

補察實事,洩導人情。

所以,我們來看他的作品就能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徵:

《賣炭翁》的前面的小序是:

苦宮室也。

《井底引銀瓶》前面的小序是:

止淫奔也。

如果對中國詩歌比較瞭解的讀者就很自然的會想到《詩經》的註解:

《關雎》的後面有的是“美后妃之德”,有的是“樂得淑女以配君子”,將詩歌的含義標明出來,明確告訴讀者,你別誤會,我這首詩就是講得這個事。

白居易自己也承認這件事,《新樂府》序中稱自己的作品:

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

由此可見,白居易就是將風詩的“開篇明義”以及樂府詩的“美刺精神”結合起來,在創作理念上,是要超出了“李杜”的。

換句話說,李白和杜甫的告訴人們,什麼樣的詩歌是好詩,但是沒有一定的積累你學不來。李白未成名之前,曾經“三擬文選”;杜甫詩歌更是號稱“無一字無來處”,這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創作的。

白居易告訴人們,要如何創作好的詩歌。並且他親身實踐了,即使沒有好的文筆,即使沒有高雅的趣味,也可以寫作出感人至深的詩歌。

這就要說到白居易詩歌的傳播效果了。

傳播範圍,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遠

說起白居易詩歌的傳播,有一句話經常被用到。那就是他去世之後,唐宣宗李忱所作《吊白居易》中的名句: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這說明了兩件很重要的事,反映了白居易詩歌的特性。

  • 其一,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兒都可理解。

傳說,白居易每寫一首詩,都要讀給老嫗聽,確認這樣的人都能讀懂,然後才會定稿。

這個故事雖然比較誇張,但確實能反映出白居易對詩歌的追求,即通俗易懂。

為何如此?因為白居易的詩歌主要是為了社會底層的百姓而創作,只有他們感同身受了,才能在社會上掀起一篇呼聲,作為他在朝堂之上諫言的聲援,這也是他認為詩歌必須要有實際作用的一種體現。

  • 其二,白居易的詩歌傳播範圍特別廣,本土稚童,外地番邦都有耳聞。

這一點可以說毫不誇張。在國內的影響有目共睹,我們講點國外的。

當時,中國詩歌傳到日本之後,被日本文人爭相傳抄,大為讚歎。但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在日本影響最大的詩人,不是享有盛名的李杜,而是以通俗見長的白居易。

因為白居易在民間的口碑極好,老百姓也能看得懂他的文字,所以自發地抄錄他的詩歌,放到寺廟當中供人取閱。

因為是免費的,所以“遣唐使”帶回國大量的詩集作品中,白居易自己就佔據了一半還多。

又因為通俗易懂,在詩歌水平還不高的日本人眼中,自然就感覺非常親切。

所以就造成了,李杜等人在日本等受中華影響的國家中鮮有人知,但白居易卻是聲名遠播。

不要小看這兩點,這也和白居易詩歌的“功利”性有關。只有被傳播、被閱讀的作品,才能在社會上激起極大反響。

諸如李杜等人的詩歌,所影響的往往是文人圈層,但白居易的詩歌,影響的卻是千千萬萬的底層百姓。

傳播範圍和受眾的變化,讓白居易在民間的聲望是要超過李杜的,所以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就是當時採用票選都不見得會輸給誰。

敘事詩的承繼,開啟了梅村詩史

如果要說對後世的影響,白居易的貢獻正好彌補了李杜等人的不足,他所擅長的領域,除了明末清初時期的吳偉業之外,並無太過驚豔的人物出現。

說起白居易最為著名的兩首詩歌,大概要算《長恨歌》和《琵琶行》了。這兩首都是敘事詩,在當時並不受重視。

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歌,絕大多數都是“抒情詩”,抒發“家國”情懷的作品,敘事詩歌極少,非大家不能傳神。

先秦兩漢時期,文人創作唯一值得稱道的作品大概就是蔡邕的女兒蔡文姬所作的五言《悲憤詩》了: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

在此之後,就是杜甫創作的“三吏三別”一類的作品,佳作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似乎當時的文人普遍不太看得起這種類似“小說”講故事一樣的體裁,直到白居易的出現。

白居易用長篇敘事詩的蘊含樂府“美刺”精神,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非常難,從他的作品裡就可以看出。

比如《長恨歌》就是一篇“跑題”的作品。

前面部分: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很明顯地諷刺意味,但是後半部分卻轉而歌頌楊李之間纏綿、感人的愛情故事了。

以白居易對敘事詩的駕馭能力,尚且出現了這樣的無奈,當可知這類作品的創作實屬不易。

後世當中,直到吳偉業的出現,才再次令這種作品煥發光彩,其《圓圓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等作品可謂深得白居易精髓,以致有人評價:

香山長慶有遺篇。

香山就是白居易的號,長慶指的是白居易的詩歌作品,被稱為“長慶體”,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而吳偉業這樣的作品被稱作“梅村體”,都是同樣的緣由。

不僅是敘事風格的繼承,吳偉業還是獲得了“詩史”稱號的文人,用敘事詩歌講述新朝遺民的內心感受,對混淆視聽的宣傳做撥亂反正,對社會人心起到了很好的疏導作用,這與白居易“洩導民情”的主張一脈相承。

由此可見,白居易“敘事詩歌”影響之深遠,不在李杜作品之下,遠超其餘。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當中,對自己的詩歌作品曾經有過一個很好的概述: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

可見,無論是其創作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好,還是短篇樂府作品《賣炭翁》、《紅線毯》等等作品,都是走了和李杜以及絕大多數詩人完全不同的路數。他是真的在為底層人民而創作,也是真的希望能借助社會底層的呼聲而對社會進行改變。

所以,即使他的詩歌沒有文人的雅趣,沒有常常流露的家國情懷,但卻依舊有著感人至深的力量。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李白杜甫白居易,始終名列唐詩眾人之首。流傳到後世中的唐詩,又以白居易的詩作居多。從始終可以看到,白居易實在無愧於唐代三大詩人的稱號。

01.白居易詩歌的特點。

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他自己將五十一歲以前寫的一千三百多首詩編為四類:一諷諭、二閒適、三感傷、四雜律。四類中,價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視的是第一類諷諭詩。這些諷諭詩,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負一致的,同時也是他的現實主義詩論的實踐。

由於是中唐時期的詩人,白居易詩歌比較親民,非常注重民間的疾苦。寫作的特點也別具一格,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語言樸實和善於使用白描的手法。詩人還比較喜歡創作《新樂府》詩歌,現留存於世50首,都是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傑作,“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豐富的現實內容。

白居易的詩歌主題專一,一般情況下一詩只集中地寫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這就是主題的專一;善於運用外貌和心理等細節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比較喜歡使用鮮明的對比;敘事和議論結合,語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02.白居易著名的詩歌數不勝數,其中更有獨具特色的佳作。

在白居易的詩歌之中,很多佳作流傳到現在,並且有多首詩歌入選語文教材之中,受到廣泛的關注,無愧於三大唐代詩人的稱號。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這首詩是白居易的成名作。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僅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兩首詩也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從詩中可以看到白居易的功力。各種修辭手法信手拈來,形象的景物描寫,隱喻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無不讓人感覺到詩人獨特的魅力。

相比之下,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白居易的長詩。白居易的長詩最著名的就是《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佳句頻出,情景交融,形象豐富飽滿。

賣炭翁(節選)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長恨歌(節選)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琵琶行(節選)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賣炭翁》用一句“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便畫出了一個年邁而善良的炭工,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動感人;《長恨歌》既有諷刺,又有同情,藝術成就很高,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琵琶行》更富於現實意義,反映了當時風塵女子共同的悲慘命運。

03.結語。

白居易的詩歌,繼承了從《詩經》到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卻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從而掀起一個現實主義詩歌運動,即新樂府運動。由於白居易詩歌的語言平易近人,他的詩流傳於當時社會的各階層乃至國外,讓唐詩呈現了空前的盛況。


閱盡千山觀滄海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 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精彩的還有很多,有不少被收入當今的語文教才,不愧“詩魔,詩王”稱號,足以與李白杜甫齊名!



甘棠詩韻


白居易的古體詩《琵琶行》和《長恨歌》都是傳世經典,《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古往今來,被無數人傳頌引用。

《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更是情話之王,迷倒了萬千女人。

除了這種功力深厚的長篇,還有婦孺皆知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寫花的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寫景的有“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寫人的有“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還有寫情景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更有寫生命看法的“人生一百歲,通計三萬日。何況百歲人,人間百無一。賢愚共零落,貴賤共埋沒”

……

白居易的詩歌巧思妙想,選材廣泛,形式豐富,雅俗共賞,幾乎篇篇精彩,完全配得上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稱號。



丨無為


單情詩一方面就能配。

說起情詩,說起愛情,從古至今,都有才子佳人以作詩詞歌賦,訴說那繞繞情思。那麼多情誰似白居易,白居易為何寫了那麼多的情詩?白居易曾鍾情於湘靈,這是他最為懷念的“長情人”。湘靈和白居易的感情是在白居易貞元十二年(796年)回到符離為父親服喪時發生的。此時白居易25歲。白居易寫過不少詩篇回憶他們之間的交往。

《 鄰女》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在貞元十六年旅途中,白居易寫了《寄湘靈》,可以看出白居易確實非常珍惜他對湘靈的感情: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

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

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書判拔萃登榜,次年授校書郎,這一年的冬至夜,白居易在長安寫下這首題為《冬至夜懷湘靈》的詩作: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貞元二十年(804),白居易與湘靈秘密相聚作別,白居易作《潛別離》一詩以慰湘靈: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

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

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元和二年(807)白居易與出身大族的楊氏成婚,但他對湘靈一直難以忘懷。在元和七年的《感鏡》以及元和十二年的《感情》兩首詩中,白居易記錄他睹物生情的思緒。

《感鏡》陳述道: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

此外,白居易的《冬至宿楊梅館》《客中守歲》《江樓月》《嘉陵夜有懷》等詩作讀來都似乎是他在懷想自己對湘靈的情感。而白居易所寫的情詩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長恨歌》。《長恨歌》敘述了玄宗與楊貴妃間的持久情愛、他們的生離死別、玄宗失去貴妃後的悲楚以及楊貴妃在仙界對玄宗的思念。它在成文不久就受到文人的欣賞、朝廷的讚譽,並在民間廣泛流傳。

《長恨歌》描寫了自從玄宗恩澤楊貴妃之後,兩人在十三年間幾乎形影不離。白居易將安史之亂的起因和過程略去不提,而是著重渲染玄宗與貴妃的生離死別以及玄宗的“朝朝暮暮情”。很顯然,《長恨歌》的一個突出標記是“情”。為了渲染“情”這個主題,白居易故意更改了玄宗與楊貴妃初次見面的情節。楊貴妃最初是以壽王妃的身份進入唐皇宮的,而《長恨歌》則將玄宗和貴妃之戀描寫成一見鍾情。正是因為它以“情”為主題,這首詩不僅在唐代風靡一時,而且深受之後各代讀者的讚賞。《長恨歌》的最後一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愛情宣言。


安徽一書書


在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的一位革新能手。把我國古典詩歌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峰。白居易認為文學應該反映現實,用以補察時政。他批判了六朝詩歌"嘲風雪、弄花草"的不良傾向,肯定了杜甫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的正確方向。明確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繼承和發揚了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巜秦中呤》、《新樂府》這類諷諭詩就是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產物。這類詩內容充實,觸及時事,語言流暢,形式活潑,並採用對比、白描等手法,通過具體事實和典型形象,從多方面揭露和抨擊現實中的黑暗面,反映出廣大人民生活的貧困和遭遇的悲慘,有很強的政治性和藝術性。

但他的創作目的,乃是“願得天子知"。他是用詩歌形式寫諫書,以使皇帝瞭解下情,調整政策,鞏固統治。

白居易留下的2800多首詩歌,他的“閒適詩“、"感傷詩"中也有不少糟粕,但也有不少優秀作品。他的敘事抒情,結合緊密,語言清麗,音韻和諧,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他在李白、杜甫之後,完全配的上唐代三大詩人的稱號。


瞭然翁523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茶韻書齋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被後世稱為"詩魔“和"詩王"。他的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長篇敘事詩。讀後更是膾炙人口,令人叫絕。農夫認為,僅這三篇敘事長詩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為"唐代三大詩人"的地位。正如清代史學家,詩人趙翼在《歐北詩話》中評價其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並認為白居易即使沒有全集,而二詩(指長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秦一農夫


唐代李忱的《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長恨曲,琵琶篇。分別指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童子解吟,胡兒能唱。可見白居易的詩歌在唐朝時已經風行天下。


蒲岸的瘋言瘋語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白居易的詩題材廣泛,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現存詩作三千餘首,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琵琶行》與《長恨歌》。除此之外,白居易還有一些詩因富含深刻的哲理,也歷來為人所稱道。如他的組詩作品《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是白居易的一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主要敘述了白居易根據自己的閱歷,對社會和人生中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等問題,說出的真知灼見。其中最經典的便是《放言五首·其三》,這首詩闡述了一個蘊含大智慧的道理:如果想要對人和事有一個全面而正確的認識,都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不能只根據一時的現象而匆匆下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